高中地理《自然资源与人类》精品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与人类》精品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自然资源与人类》精品教案 鲁教版必修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与人类》精品教案鲁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自然资源与人类》精品教案鲁教版必修1
一、教材分析:
㈠、认识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
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
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
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
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
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
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
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
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
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5、教学方法:
主体分析法
6、学生分析:
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构建只是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7、课前准备:
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8、课时安排:
1课时
9、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让学生看图4-1-1的五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你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与哪些自然资源有关。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然资源的概念。
㈠、认识自然资源
阅读课本P153图4-1-1的5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
1、自然资源的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学生思考】自然资源有那些基本属性?
【见学案】
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
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经济属性。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
2、自然资源的分类
a、矿产资源
b、土地资源
⑴依据与人类的关系c、水资源
d、生物资源
e、气候资源
a、可再生资源:
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⑵依据性质
b、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能够不断生长和繁殖或能够不断更新、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可以认为是可再生资源,如:
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有些自然资源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和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可再生资源,如:
矿产资源
承转:
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特殊的规律性,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些共性特征。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
3、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a、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
⑴分布的不平衡性b、可再生资源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c、不可再生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分布一般具有地质规律
⑵资源间的联系性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自然资源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这种联系性在各种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
自然资源的这一属性要求人类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运用实例予以说明。
⑶数量的有限性
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都是有限的。
前者以石油为例,后者以土地资源为例。
自然资源的这一属性要求人类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时,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⑷利用的发展性[
科技的进步是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性的前提。
表现一、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深化;表现二、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功能和用途越来越强;表现三、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综合利用方式越来越广泛。
承转: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下面我们以土地资源为例,共同探讨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长和发展的意义。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
【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完成学案表格】
时期
标志
人类活动
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时期
人类以狩猎动物、采集果实为生
人类常常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迁移
土地数量对人类的影响不大,而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影响较大
农业文明时期
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
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金属工具,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食物增加,人口数量增长快,土地肥沃地区成为世界的发源地,土的贫瘠区,人地矛盾突出
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
工业文明阶段
蒸汽机的使用
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大规模的机器及其新技术的应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
土地的质量和数量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土壤污染、土地退化越来越严重。
承转:
通过土地资源的分析和学习,我们知道土地资源正遭到不断的破坏。
那我们又该如何合理的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呢?
㈢、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思考】阅读P85-86,
探究导致某些资源和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
1、可持续发展
【拓展
(1)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有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样的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
(2)内涵:
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方面。
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
a、公平性原则
(3)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拓展思考1】人类大量的捕杀野生动物违背什么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拓展思考2】人类过渡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某些资源匮乏违背什么原则?
持续性原则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2、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⑴适度开发,即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⑵人类要将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⑶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⑷应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活动】结合P86表4-1-3与表4-1-4分析总结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
人为原因:
三过一不合理一不当(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和交通建设不当)自然原因:
自然风力条件下沙丘的迁移入侵。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例1:
下列地理概念,反映包含关系的是()
A.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B.土地——平原——耕地
C.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土地资源D.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林地[
分析:
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包含所有的自然地物、耕地、林地都属于土地资源、平原、山地、盆地、高原、丘陵属于地形。
答案:
C
例2:
下图中A、B、C、D四图能正确表示自然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解析:
A表示能源完全属于矿产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又都属于自然资源,这是错误的。
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都称为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核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沼气……都属于能源。
能源不完全属于矿产资源。
B图能源完全不属于自然资源更是错误的。
D图将能源和矿产资源分开,两者之间没有联系也是错误的,因为能源中的煤、石油、天然气、铀矿也属于矿产资源。
只有C图正确表达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资源,能源中的煤、石油、天然气、铀矿也属于矿产资源,一次能源都属于自然资源,二次能源不具有自然属性,不属于自然资源。
答案:
C
巩固练习
3.下列资源中,具用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
A.水力资源B.森林资源C.煤炭资源D.铁矿资源
4.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C.封山育林,永不采伐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课堂小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资源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为了人类的长远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节内容的重点就是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做学案练习题,预习下一节内容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自然资源
1.自然属性
2.经济属性
3.分类:
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
4.按性质分类:
⑴不可再生资源
⑵可再生资源
5.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⑴分布的不平衡性
⑵资源间的联系性
⑶数量的有限性
⑷利用的发展性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1.采猎文明阶段——土地的质量是决定因素
2.农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和数量都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和数量成为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因素
三、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十、教学反思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会判断一物质是否是自然资源,理解记忆自然资源的共性特点和开发利用要求,结合典型的题目说明。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部分课标分析:
课标的对象是地貌,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和成因。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分析: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第三层是通过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作用进行说明。
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把山岳这部分作为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案例插入到这个课时中。
不打算对山岳的形成独立地、详细地解释,而主要通过图片和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山岳的成因及其特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质作用是形成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
2.了解地质作用的种类。
3.让学生明白海陆、高山、裂谷的分布和变化。
4.学生能辨认各种地质构造,并能分析其成因。
5.结合地质作用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生产的案例。
教材分析:
1.教材在解释内力作用时,并未引入板块构造的学说,而是在介绍褶皱时才提到,为了更好、更明了地解释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我在此课补充板块构造学说。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我将加入比较多的图片说明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教材中关于山岳部分比较详细,我在教学安排时,只要求学生根据地质作用的知识解释山岳的成因和特点。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用图片较直观地展示地表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及成因。
实验法──学生通过书等工具,重现地壳运动的过程及特点。
模拟情景──带学生进行野外观察,探讨地表各种山岳的成因。
讨论法──解决实际的一些问题,例如褶皱对生产和采矿的影响。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教学目的
地质作用及分类
图片展示5大基本地形
了解地质作用是各种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
内力作用的表现类型
图片(火山、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展示+学生讨论
得出2种主要的内力作用(老师补充变质作用),介绍火山的特点
地壳运动特点
实验法海绵模拟地壳受力的方向
得出地壳运动的分类,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问——地壳运动的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
同学们演示板块间受挤、拉伸等情况)、多媒体介绍
板块运动是导致地壳运动的原因之一,是造成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受挤压——高山、海沟,张裂——裂谷、海洋)
褶皱山、断块山
情景创设——小明进行野外观察时所拍到的各种图片进行分析
褶皱、断层的成因、特点
褶皱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情景创设——地质勘察队要解决建地下隧道、找地下水、石油等问题
了解背斜与向斜的特点
褶皱的逆地形
小明和ROSE关于一张图片的争论
逆地形的成因,引入下节——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详细过程:
引入(5大地形的图片)──引出地表形态的成因是地质作用(解释名词),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我们这节课主要看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一、内力作用(名词解释)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看图:
火山图、喜马拉雅山图及其背景资料、东非大裂谷图
请问:
三种地貌的成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1.火山──岩浆活动,(火山结构图讲解)喷出的岩浆形成玄武岩,没喷出的结晶成岩(花岗岩)。
2.喜马拉雅山──地壳上升的证据。
地壳运动(请同学作示范)
东非大裂谷──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了解地壳不同运动方向形成不同的地表形态。
3.补充变质作用
二、发问──地壳为什么能运动呢?
因为地壳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6大板块构成,并在软流层上漂移。
(多媒体展示6大板块结构图,介绍6大板块)
因为地壳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所以形成各种地貌,──学生作演示,两大板块碰撞或张裂分别形成高山、深海沟或裂谷和海洋。
转折:
内力作用下形成各种地形,而在地表藏着地壳运动的足迹。
三、情景创设──小明是一位高中学生,在去年的暑假,他跟随父亲的勘察队进行野外考察,目的是了解考察地方的地质构造以及进行勘察工作。
以下是他在野外考察时的记录:
一天,他们来到云贵高原的一处山地,他惊奇的发现这里山体的岩层结构十分特别,他马上拍下了照片(附图1),并向父亲请教:
这座山的成因是什么?
父亲:
这座山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它是……
(问:
同学们你能解释这座山的成因吗?
请大家作出示范)……
小明:
哦,原来跟板块运动有关,那这样的山就什么山?
父亲:
褶皱山。
并且分布很广,比如说:
……
(小明父亲为什么这么说?
你能说出几座山名吗?
)
小明:
那怎么判断山体是褶皱山呢?
父亲:
……
(你能想办法判断吗?
)老师解释褶皱的背斜和向斜及岩层的新老关系。
小明高兴的记下父亲说的方法,继续往前走。
突然他来到一个特别的地方,是一处悬崖,(图2),他问父亲:
这又是什么山?
父亲说:
断块山。
小明问;那它的成因是什么?
父亲:
你可以作个实验,拿几块饼干按刚才褶皱时的演示,看结果。
小明:
……
(请你来做,并归纳断块山的成因)
父亲:
很好,看到吗?
岩层承受不了压力就会断开,并错位,上升的就成为断块山或地垒,两个断层间下降的叫地堑,一般成为平原或谷地。
(请你画出断块山示意图,并判断下图地貌属于什么)
小明:
哦,是这样的。
此时,勘察队的队长说,我们在此休息一下吧。
并拿出他们画的地质图讨论。
小明一看,(图3),只见父亲指着一点说,我们可以在这建条隧道。
(请问,父亲指的是哪点,为什么)
小明听完后恍然大悟,但他马上意识到一个问题,
问:
爸,你错了,你刚才说背斜一般成山,这里画错了。
(请问,小明说得对吗?
为什么?
)
父亲说:
这叫逆地形,是受到外力的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的……
(同学们什么是外力作用呢?
)
这个问题留到下节课再介绍。
总结:
填表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1.__________
2.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3.地质作用
例如:
火山
例如:
________
例如:
________
变质岩
外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