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材料22.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4910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材料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材料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材料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材料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材料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材料22.docx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材料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材料22.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材料22.docx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复习材料22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

一、

1.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③个基本要素: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自然物、加工过的物资资料)

2.生产工具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3.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5.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的③个原因:

任何规律都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之变化;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二、

1.社会经济制度:

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制度规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

2、社会经济制度的⑤个演变:

原始(公有制、平均分配制)>奴隶>封建>资本>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三、

1.自然经济瓦解于封建社会末期。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②个经济前提:

社会分工(第一次:

畜牧业/农业、第二次:

手工业/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经济的两个阶段:

简单/发达商品经济。

四、

1.狭义的市场:

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

有形+无形的市场。

2.要素市场中的资本市场逐渐成为市场体系的核心。

3.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当具有⑤个方面的功能: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经济联系、利益关系调整、信息产生和传递、社会评价。

五、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目的的经济活动方式,相对于自然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相对于计划经济。

2.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六、

1.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市场配置方式、计划配置方式(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2.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

一定的经济体制的发展状况对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影响经济体制的③个其他因素:

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国情。

习题备注

1.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2.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一、

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价值(本质、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既占有商品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3.商品的两个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④个矛盾和差异:

前者从劳动的有用效果看劳动,后者抽取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前者在质上不同且在量上不比较,后者只有量的差别;

前者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后者是劳动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经济的特有历史范畴;

前者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后者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5.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

1.价值形式的④个阶段:

简单或偶尔的、扩大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等价物是经常变换的)、一般(分离)、货币价值形式(最终)。

2.货币的④个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前两者是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延期支付、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世界货币(国际购买、支付手段、社会财富的代表)。

3.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格两个因素。

4.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③个因素:

待流通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三、

1.价值规律的③个作用:

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习题备注

1.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

2.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④因素:

自然条件、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第三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

1.19世纪未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

二、

1.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⑤个基本经济特征:

垄断占统治地位、金融寡头形成(银行业的集中是以工业生产集中为基础,参与制)、资本输出、垄断同盟瓜分世界(④个垄断组织: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利润来源内部工人的剩余价值,外部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斗争日益激烈。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③个形式:

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外部结合。

三、

1.当代资本主义的④个新变化:

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出现资本占有社会化的趋势;资本阶级政治统治形式趋于完善;在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下,推行改良措施缓和阶级矛盾。

2.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④个实质: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事实;工人阶级地位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在。

3.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③个基础:

为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物质基础;为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显示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资本被社会主义取代的④个复杂性:

长期过程;还能持续容纳社会生产力;长期性;完善是长期的。

四、

1.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③个途径:

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改造农业和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

1.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主要矛盾、建立物质基础、战胜资本主义、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的客观要求)。

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二、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全民所有制(我国是国家所有制,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集体等经济,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形式,且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和集体所有制(非公有制由个体、私营、外贸经济组成,包含混合所有制中的非公有成分)。

2.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

工资、奖金、津贴、劳动分红。

习题备注

1.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基础。

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元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生产要素按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参与分配。

5.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本身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保障,而且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

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

一、

1.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②个原因:

社会分工、独立经济利益实体。

2.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⑤个特征:

经济活动通过市场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经济运行依法律规范进行。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所有制结构上、分配制度上、宏观调控上。

二、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计划则主要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⑤个基本模式: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培育开发的市场体系;政府以间接手段为主;以按劳分配为主;多层次的社保制度。

三、

1.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规范性。

2.改革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的④个意义:

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必备条件;是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必备条件;国家搞好调控的必要前提;完善市场体系是把微观和宏观统一起来的中心环节。

3.商品市场:

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

要素市场:

金融、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市场。

4.市场规则是指国家制定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制度、法规和准则的总称。

5.市场规则的③个内容:

市场进入/交易/竞争规则。

6.市场秩序分类同上,市场管理③个手段:

法律、行政、经济手段。

7.市场管理的④个内容:

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经营活动和竞争方式、价格的管理和监督。

8.市场中介组织的分类:

一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和沟通的;二是主要对市场运行提供公正和进行监督的。

中介组织管理一般包括:

立法、行政、行业、自律管理。

四、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运行主体:

企业、农户、居民。

2.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分:

⑥类;按企业组织形式分④类:

公司制、个人独资、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按企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分③类:

生产、商品流通、服务性企业。

3.现代企业制度的④个基本特征: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4.财产关系:

包括财产的所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关系。

5.财产所有权,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法人财产权,即直接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

6.现代公司制度分有限责任公司(适合中小企业,由两人以上五十人以下股东共同出资)和股份有限公司(五名以上的发起人,股东大会-权力机构、董事会-决策机构、监事会、经理层)。

7.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习题备注

1.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由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构成的。

2.保证市场有序运行的前提条件是市场进入规则。

3.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改变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经营方式。

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

1.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内容:

物资资料、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实质:

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2.社会主义再生产的②个特点:

外延(增加投入要素)、内涵(提高效率)的扩大再生产。

二、

1.产业结构的③种分类

两大部类分类法:

生产资料生产、消费资料生产,尤其重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

资本、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

2.影响产业结构的⑥大因素:

消费结构:

安排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出发点;

资源结构:

自然资源(生态、生物、土地、矿产资源)、经济技术资源。

投资结构;科学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部门);劳动力素质和数量;

产业间关联方式。

3.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短期实现产业结构运行均衡,长期实现产业机构高度优化。

实现的③个途径:

建立适合社会经济体制的产业结构转换机制;选准主导产业,培育战略产业,强化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战略产业(生物技术、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基础产业(农业、能源、原材料));考虑建筑业、汽车工业、电子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4.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

农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关系不协调;产业发展在低水平重复。

三、

1.国民生产总值GNP,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不含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只计算全部新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不含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表现形态:

价值、收入、产品形态;计算方法:

生产(总产出减中间投入)、收入法(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四项之和)、支出法(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项之和)。

3.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国民收入的来源,也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起点。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4.初次分配,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分③部分:

税金、企业基金、工资;社会主义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分④部分:

税金、事业基金、企业基金、工资;农村集体所有制分③部分:

税金、公积金和公益金、个人收入。

5.进行再分配的④个原因:

满足文化、医疗、国防发展等需要;加强重点建设;社保基金;后备基金。

6.收入再分配的④个途径:

国家财政收支、银行信贷(存贷款活动本身、差别利率)、劳务费用的支付、价格体系。

7.国民收入分配作为一种分配关系,其性质和形式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

8.积累基金是一年内新增加的生产资料总量,由扩大生产基金(主要)、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社会后备基金组成,代表整体和长远利益。

消费基金是一年内用于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消费资料总和,由社会消费基金(国家管理、文教卫生、社会保障基金)、个人消费基金组成,代表个人和当前利益。

9.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④个原则:

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消费和个人基金的比例;正确安排积累基金中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比例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比例相适应;发展基础上,兼顾积累和消费。

10.社会保障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方式。

11.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⑤个内容:

完善和扩大项目、扩大筹集渠道和保障对象、社保法制化、社会化的社保管理、多层次保障制度。

12.健全和完善社保的④个作用和意义:

有利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有利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有利政府精简机构、有利引导合理消费和促经济发展。

四、

1.经济增长的②个含义:

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增加、人均占有商品和劳务增加。

2.有经济增长并非一定就有经济发展。

3.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集约型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④个途径: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产业优化、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

5.经济发展战略特征:

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

6.党十三大提出:

20世纪末,GDP比1980翻两番,达小康;21世纪中叶,人均GDP达中等发达国家。

7.经济发展战略重点:

加强农业、优化经济结构;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8.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9.落实科学发展观的④项工作:

转变政府职能;健全财税、社保、政绩考核制度机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突出社会经济工作的重点。

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一、

1.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宏观调控、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

2.宏观调控的④个必要性:

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经济合理有效运行、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目标的要求。

二、

1.宏观调控体系由调控目标、政策、方式和手段组成。

2.调控目标:

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

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物价水平稳定、充分就业和收入分配公平、国际收支平衡。

三、

1.宏观调控④个政策:

财政政策,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平衡、国家债务政策。

③个作用:

调节供需平衡、优化经济结构、缩小收入差距。

手段:

国家预算、税收、国债、政府补贴、转移支付。

2.货币政策③个政策:

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

⑤个作用:

调节供需、调控物价稳定、利率调节消费/储蓄比重、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干预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状况。

工具:

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它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

3.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

产业、收入、投资、消费、对外经济政策等。

它的④个要求:

目标统一、政策协调、功能互补、适时适度。

第八章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

一、

1.科学技术进步、市场经济体制的拓展和完善分别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力因素、生产关系因素。

经济全球化可分为贸易、生产、金融全球化。

2.巴塞尔协议,1988年国际清算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

三、

1.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导向,是一种政策性开放;开放型经济是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是一种制度性开放。

2.发展开放型经济制度的③个意义:

保持我国经济发展、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对外承诺的国际义务的要求。

四、

1.④种贸易:

一般贸易、来料加工贸易、边境贸易、补偿贸易。

第九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一、

1.公共物品的②个特征:

非竞争性(主要)、非排他性。

2.公共物品的供给包含②层含义:

公共物品的融资(政府/强制融资、私人/自愿融资、联合融资)与生产(政府生产、合同外包)。

3.公共物品供给的④个制度结构:

决策制度(核心)、融资制度、生产制度、受益分配制度。

目标:

建立多元的、竞争性的、有效率的、均衡发展的制度结构。

二、

1.社会公共需要的④个特征:

是整个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可无差别地共同享用;通过纳税、付费形式付出代价,不严格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公民和政府共同责任。

2.公共财政的④个特征:

弥补市场失效、提供公平服务(起点、过程、结果公平;经济、社会公平)、非市场营利性、法治化财政。

3.公共财政提供公平服务的③个体现:

财政收入结构体现公平性(横向、纵向公平);财政支出结构体现公平性;财政体制选择体现公平性(尤其转移支付制度上)。

三、

1.公共财政的③个基本职能:

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2.财政资源配置的③个范围:

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市场不能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支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性支出。

3.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⑤个机制和手段:

确定公共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公共工程提供资金保障;引导社会投资方向(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效率。

4.公共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④个机制和手段:

明确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加强税收调节;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

5.公共财政经济稳定和发展的④个目标: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6.公共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④个机制和手段:

供需平衡、调节供需、税收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协调健康发展。

习题备注

1.公共财政配置资源范围的大小决定于政府职能范围大小。

2.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行使重点是维持社会资源在高水平利用状况下的稳定。

3.市场机制的⑤个缺陷:

垄断、外部效应、不提供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宏观经济波动。

 

第十章财政支出

一、

1.财政支出的③个方面:

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

2.财政支出的②大分类方法

按统计分类:

财政支出功能分类(钱花到哪)、财政支出经济分类(钱怎么花)。

按交易的经济性质分类:

购买性支出或消耗性支出(政府消费性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3.政府支出分类改革

2007年1月1日实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之前,分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

支付功能分类设类、款、项三级,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类、款两级。

二、

1.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④个因素

经济发展因素:

具有累进税性质的所得税一般要快于经济的发展水平。

政治因素③:

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状况、政治体制结构及政府工作效率、政府活动范围。

经济体制制度因素、社会因素(人口、教育、卫生、社会救济、城乡差距)

三、

1.购买性支出(有偿性、等价性,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大表明资源配置职能强)、转移性支出(无偿性、非等价性,所占比例大表明收入分配职能强)。

两者的功能比较③:

对生产就业影响的方式不同、对政府支出效益约束的强度不同、体现财政的不同职能(发达国家转移性支付比重大)。

第十一章财政收入

一、

1.一般性财政收入:

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国有资产收益、政府收费(规费、使用费)、专项收入(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排污费收入)、其他收入(罚没、利息、捐赠、外事服务收入);

特殊性财政收入:

专用基金收入、政府债务收入,一般不对外公布这两项数据;

2.财政收入分类

(1)按财政收入来源和性质分:

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

分类意义:

①收入分类拓宽收入涵盖范围使收入分类更加完整②分为类、款、项、目四级,便于统计分析③形成完整的政府收支预算④更趋合理和规范,便于国际横向比较。

(2)按经济部门分:

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收入;农业是财政收入基础,工业和国有资产收益是主要来源。

(3)按取得收入依据分:

政府公共财政收入(强制性、稳定性、社会性)、国有资产收入。

(4)按取得收入稳定程度分:

经常性收入(税收收入、经常性收费)、临时性收入(债务、出卖公产、罚款收入)。

(5)按财政收入价值构成分:

C、V、M,主要来自M部分,是新创造的归社会支配的剩余产品价值部分。

(6)按财政收入管理权限分: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二、

1.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经济结构、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价格(价格总水平、现行财政收入制度)。

2.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

两个标准,公平和效率;两个比重,全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

三、

1.政府债务收入是一种有偿形式、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特征。

2.政府债务对经济的影响

积极面:

(1)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增加税收、发行国债、向银行透支)

(2)筹集政府投资资金(3)调节经济

消极面:

(1)长期实现赤字财政政策,负担沉重

(2)增加纳税人负担(3)取得公债收入,产生财政“挤出效应”(4)公债发行过多引发通货膨胀

3.政府债务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

(1)国债依存度:

国债发行规模与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

(2)国债负担率:

公债尚未偿还的累计余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3)国债偿债率:

当年到期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例

第十二章税收基本制度

一、

1.收税的基本含义

(1)征收主体/客体:

国家;单位、个人;

(2)目的: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依据:

法律,政治权力;

(4)过程是从私人部门转移给国家;

(5)直接结果取得财政收入。

2.基本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二、

1.税制七要素:

(1)纳税人;

(2)课税对象:

是区别税种的主要标志,分流转额、所得额、财产额、其他;

(3)税率

①比例税率:

一般用于商品劳务,缺点有饽于量能纳税原则。

②累进税率:

税负公平,但计算复杂,分全额和超额累进税率(世界多采用后者)。

③累退税率:

实践中并无真正的。

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平均负担率):

在比例税率制度下,两者相同;在超额累进税率制度下,后者低于前者。

零税率和负税率:

前者一是在所得税中,二是在商品流转税中出现。

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

(4)纳税环节

(5)纳税期限

(6)加成和减免

①加附和加成②减免税③起征点和免征额④出口退税

(7)违章处理

2.税收五大分类

(1)按课税对象分

①流转税类: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计税依据是商品销售额或业务收入额,我国主体税类;

②所得税类:

企业、个人所得税;

③财产税类:

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2)按计税依据分:

从价税、从量税(资源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

(3)按税收管理权限分:

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

(4)按税负能否转嫁分:

直接税、间接税;

(5)按征税机关分:

工商税收、关税;

三、

流转税(商品税):

特点课税普遍、以商品劳务的流转额和交易额计税、多数实行比例税率。

包含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

(1)增值税类

收入居各税种之首;“消费型”增值税(扣除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的税款)、“收入型”增值税(扣除购入固定资产折旧中所含的税款,是完全意义的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中所含的税款)。

从200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

将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3%)。

采用基本税率加一档低税率模式,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

计税方法:

①一般纳税人采取扣税法:

销项税额=销售额X适用税率

②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实行扣税法:

应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