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3807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的誓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土地的誓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土地的誓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土地的誓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土地的誓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的誓言》教案.docx

《《土地的誓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的誓言》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的誓言》教案.docx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中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结构和思想感情。

3、揣摩文章精彩的段落和语言,感知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习:

①这是一篇___________(文体),充溢着_________的爱国热情。

文题《土地的誓言》可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誓言。

②作者端木蕻良,原名_______,_______人,_________作家,抗日战争征时期他先后出版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长篇作品。

③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炽痛( )嗥鸣( )谰语( )亘古( ) 蚱蜢( )镐头( )污秽( )

订正字音:

炽痛chì端木蕻良hóng胸膛喷涌泛滥làn白桦林嗥鸣háo山涧斑斓lán碾nián丰饶污秽huì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镐头

④、解释词语

  炽痛:

标直:

  嗥鸣:

  谰语:

 亘古:

 污秽:

一、导入新课:

有一部电影叫《红河谷》,主要情节是讲述格桑与雪儿达娃平实而又充满激情的藏民生活。

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格桑与雪儿达娃等众多藏民在白皑皑的雪山之间,在广阔辽远的草原上,誓死抵抗西方强盗入侵,用生命和热血捍卫脚下的土地。

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

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离乡背井,远离家园。

试想,他们内心深处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

(1)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 、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感受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

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进行肯定评价

4、感知结构内容。

第一段:

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

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结构:

想到、听到——发誓回去

(二)、再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3、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试举例谈谈。

(4人小组讨论)

①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②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③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增强气势。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④人称的恰当运用。

先用第三人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改成第二人称,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三)、默读课文,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

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

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

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

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

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

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2、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打动你?

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3、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________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②________着一种热情。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③________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睛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④________的狂风……这时我听见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1.按原文在横线上填词: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

 

3.“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句子,如何理解“她呼唤”“她召唤”?

“无时无刻”说明了什么?

 

4.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

其用意是什么?

 

5.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

试摘出课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6.谁不爱自己的家乡,一提起家乡,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请写一写家乡的景、事和人,抒发对家乡的挚爱之情。

参考答案:

1.①炽痛②泛滥③斑斓④怪诞

2.结构上总领第一自然段,内容上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炽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梦萦魂牵的感情。

“无时无刻”说明这种感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故乡一直念念不忘。

4.有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抓住这些特点,能充分体会到东北地域之广阔与物产之丰富。

这些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5.“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多么丰饶”。

回忆“我”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更加突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6.略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深情赞美故乡——誓死保卫故乡

 

《土地的誓言》教案1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

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

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

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再来欣赏一组图片:

面对国土的沦陷,试想,对于东北大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三、订正字音:

端木蕻良hóng炽痛chì胸膛喷涌泛滥làn白桦林嗥鸣háo山涧斑斓lán碾nián丰饶污秽huì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镐头

四、尝试有感情地朗诵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要求:

1、标出你有疑问的字词和语句。

2、标出你喜欢和深受感动的语句。

五、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

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的结构内容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果简单。

两段文字一气呵成。

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婉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2、结构特点:

思考:

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

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的相同:

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

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1、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4、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类似句子可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六、问题讨论:

1、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

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

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

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的······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小组讨论: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

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

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

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

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

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

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七、归纳主旨:

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八:

欣赏一首诗: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九:

布置作业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

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这样的教学设想:

1、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