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届高考语文第三次联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3574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届高考语文第三次联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浙江届高考语文第三次联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浙江届高考语文第三次联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浙江届高考语文第三次联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浙江届高考语文第三次联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届高考语文第三次联考.docx

《浙江届高考语文第三次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届高考语文第三次联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届高考语文第三次联考.docx

浙江届高考语文第三次联考

浙江2017届高考语文第三次联考.

浙江省2017届高考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

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答题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书写,字体要工整,笔迹要清楚。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种兰养鳞之外,巴尔特喜在洗砚池边沃以饭汁,引出绿褥(rù)似的青苔,又在墙下洒些鱼腥水,藤萝蔓(màn)生,并且时常抽出一管钢笔,锋棱崭然,摒除杂念写下些偶得,事后再叫助手誊清。

B.此地山清水秀,芊芊凝绿,小林便开始逞其想象,仿似置身于暌(kuí)隔多年的江南了,入港后又见半篙(hāo)之水,两岸草坪,还有无事垂钓竿者,忍不住推了推睡眼惺忪的琴子,欲诉衷曲。

C.近来知堂散文备受推崇,却鲜有人注意到,舌与笔两厢背驰,欧化口语明显脱节,实是知堂一生未能祛除的顽症,其温雅纡(yú)徐的絮语,多流于无精打采的絮叨(dao),没有鲁迅式的奇崛瑰玮。

D.眼睛都起翳(yì)了,耳膜都烦了,舌苔(tāi)都木了,唇齿都凉了,心都倦了。

这个世界,当防犯做得太过,当私心藏得太深,当阴气养得太沉,再伟大的真诚与坦荡,再热烈的正直与崇高,也只好凉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史铁生说了这么多,一言以蔽之,即: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不过,这话很容易被读浅了。

人们常以为园中万物虽然身处逆境,却依然顽强不屈,对于痛失双腿的史铁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恰切而又强劲的激励。

殊不知这样一来,史铁生好不容易从“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中领受的生存启悟就被一笔勾销了,不甘屈从的人与云谲波诡的命运则架起了一副不可调和的对峙阵势。

[乙]这甚至可算是一种严重的误读了,它武断地将“这一个”史铁生泯然于“身残志坚者”的行列。

其实,除非读上一两句,我们便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与命运之间的和解气氛。

[丙]“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阴凉”,现出了一个静谧、适意的所在;“我把轮椅开进去”,自然而又自如,仿佛“我”的身体不曾发生任何变故,以致于常人“迈着轻快的步伐”之类的表述反显得做作。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笔勾销B.云谲波诡C.泯然D.除非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鉴于科学的双刃剑性质,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这些信息落在生物恐怖主义者或其他人类公敌手里怎么办?

B.相应地,余光中从雨季的台北咂摸出的“黑白片”的味道,与其说是心理的,毋宁说是视觉的,它关涉着一段久远的人事经历与浓郁的乡情牵念。

C.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开的,早晚随品种而不同,比如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则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色或绿白或淡黄。

D.我突然看见我们家的房顶,觉得那么远,那么陌生。

那截烟囱,横堆在上面的那些木头,模模糊糊的,像是梦里的一个场景。

5.在横线上补写出下列声明的两个要点,使之用意明确、内容完整。

(不超过70字)(4分)

声明

近日,有不明身份人员盗用本报名义在各地承揽广告业务,造成恶劣影响,严重侵害了本报声誉。

本报现郑重声明如下:

敬请广大读者、订户及广告客户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本报保留对盗用本报名义实施欺骗活动的机构和个人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特此声明

XX日报社

2017年2月15日

6.请用散文的笔法演绎“夕阳穿树补花红”这个诗句的意境,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不少于100个字。

(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一块石头,进入人玩味的世界,就成了审美对象,不是纯然之物了。

中国人还将石作为艺术品,即利用石进行艺术创造,从而表达心灵。

这时的石就不是简单的把玩对象,而是一件艺术品了。

赏玩石需要人工加工的因素,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其中透露出的思想值得玩味。

可以说,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强调自然天成,不露雕琢痕迹。

如选石,清梁九图《谈石》说:

“藏石先贵选石,其石无天然画意者我不中选,曰皱曰瘦曰透,昔人已有成言,乃有化工之妙。

”一块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石,是自然的,但不代表这样的自然之石就能入选,人们选择那些能突出自然天工之妙的石,即依照人的眼光所体现出的造化特征,或者说富有人的精神性因素,如对瘦漏透皱的偏好,显然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的玩石者,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造石”方法,不是人创造出石头,而是通过人的努力,再加以自然的伟力,创造出一种合乎人们审美习惯和生命追求的石来。

南宋赵希鹄有“怪石辨”之说:

“太湖石出平江,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先雕刻,置急水中舂撞之,久久如天成,或用烟熏,或染之色,亦能黑。

”这种方法一直流传至今。

很多奇石就得自于这样的手段,“鬼斧神工”中也包括了人工,不过人工的痕迹不露,做得如天然创化,这是不可置疑的原则。

但这一原则在今天则有所背离,以致破坏了中国赏玩石的基本审美规律。

以奇为尚,人工雕琢痕迹尽显,有的甚至是粗糙、拙劣的;石的深加工,使其更向工艺化方向发展,石原有的古拙苍莽的意味荡然无存。

  中国传统的玩石,还注意辅助设施的配置,将其置于最能体现石的特点的地方。

梁九图说:

“选石得宜,次讲位置,位置无法,无以美观。

鬼斧神工俱成滞相,此事只堪为知者言耳。

”所谓“位置”,就是石的布局。

他认为,石的位置得当,还需要小景的配置:

“石上种莳之法,竹与木俱宜,极小然后重峦叠嶂,始露大观,唯必择其小而枝柯苍劲者裁之,令见者有穷谷深山之想,一苔一草俱费匠心。

  在这方面,古人还有“石无位置”的观点。

《小窗幽记》说:

“山居有四法:

树无行次,石无位置,屋无宏肆,心无机事。

”石无位置,不是不讲究位置,而是要有自然天成之趣,不能流于机心,不能有人工的痕迹,人精心设定的位置,就像没有经过加工一样。

即如东坡题其壶中九华石所云:

“试问安排华屋处,何如零落乱云中。

”零落散漫中,可见自然之妙;刻意安排处,反伤真趣。

  从选石、造石到位置的斟酌,都是对石的再创造,一块精心雕琢的玩赏石已经不是纯然的外物,而成了一种艺术品。

这些艺术的再创造,都必须遵循“虽叨人力,全由天工”的准则,必须合自然之秩序。

这是中国赏石文化最根本的思想。

(选自朱良志《顽石的风流》,有删改)

7.下列对“作为艺术品的石头”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艺术品的石头渗入了人的因素,既非纯然之物,亦非简单的把玩对象。

B.作为艺术品的石头摆脱了石头的原始状态,成为人们表达心灵的艺术载体。

C.作为艺术品的石头本质上应是自然之石,也就是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石头。

D.作为艺术品的石头可以说是经过了人力的加工,但又不露人工痕迹的石头。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选石中对“瘦漏透皱”的偏好,表明石的美学特征是人们审美观照的结果。

B.赵希鹄的“怪石辨”说明在“造石”过程中,人力的作用略胜于自然之力。

C.梁九图认为,石的布局倘不得当,会灭没了天地之美,有愧于造物之精华。

D.作者认为中国赏石文化最根本的思想是人力与天工的协调作用、完美融合。

9.请简述石头的艺术再创造中“人力”与“天工”的辩证关系。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请听万物倾诉

翟永明

①我们每天生活在一个超高的噪声网中,各种机械的、人为的、由于摆脱不掉而习已为常的噪声,已成为我们的生存背景。

什么时候起,我们已经听不到来自自然的声音。

在我们幼年时,叽叽喳喳飞过头顶的麻雀的鸣叫已被弹弓、沙弹和除四害的吼声驱赶了,而午休时躲在桉树上聒噪不已的蝉声,也已随着被砍倒的树木消散了。

至于那童年时勾得我们无法入睡的深夜蛙鸣,也早已被搅拌机巨大的轰鸣声击碎了。

②剩给我们的还有什么呢?

除了那巨浪一样淹没我们耳朵的喧哗和噪声,马达声、敲打声、吵闹声,夜深人静时,推开窗户,我们仿佛住在一个巨大的工地上。

当我们的灵魂欲俯身倾听时,我们能否听见那些有名和无名的事物,那些细物质的被淹没的声音?

③偶然,在电视的“发现”频道上看到,一个美国人肩挎录音设备,在几年时间里,走遍全世界,去收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密林中的鸟鸣、刮过荒野的风声、尼亚加拉大瀑布湍急的吼叫和野兽的奔跑。

这位自然之声的收集者痛感属于这个世界的万物的声响正在日夜流失,不复再来。

他用一只录音话筒,试图留住它们物质的声音,然后在某个需要的时刻,把它们释放出来,就像两手拢成一团,捧住一只鸽子,然后朝向天空,放飞了它,使它重又回到自然之中。

④几年以后,那个美国人甚至去了东方一座城市,在那里住了三天。

他录下了大城市的喧嚣:

汽车的轰鸣声、马达声、人的吵闹声、和尚诵经的声音。

三天后,他离开了这座城市,长期浸淫于自然之音中的他,耳朵已爱憎分明。

都市尖锐而嘈杂的响声穿透了他的耳膜,使他再次逃亡。

⑤一个夜晚,在一座深山,有一位朋友依山傍水,结庐在一块巨大的岩石边。

我和几位朋友在他那巨大而不铺张的客厅里举杯同乐,兴致高昂。

酒过数巡后,话题变得晶莹剔透,酒帮助了我们表达思想的愿望,也推倒了我们内心那易碎的、并不结实的墙。

尘世和我们每天生活其中的噪音远离这里,剩下的只是几个朋友的低沉亲近的声音,如同清风倾诉,又如同波浪滑过,潺潺水声般细小,秋叶坠地般引人入胜。

⑥这是抛开日常喧嚣的一刻,是灵魂内眺的一刻,是几个友人自成的夜空:

水声、风声、谈话声。

它带来一个过去时代的幻影,古人所说的“四美”: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更兼得备“二难”:

贤主、佳宾。

一切当如古人王勃所言:

四美具,二难并。

现代社会空间和距离已大大改变,“二难”对现代人来说已是容易之事,但“良辰美景”早已不是“清风明月不用买”的时代了。

有一张漫画画得很有趣,有趣得让人心紧,画的名字叫“未来的高消费”。

画的是未来的一间餐馆,女招待和男顾客都带着防毒面具,窗外是一片被污染的大气层,男顾客手拿菜单说:

“请来一瓶陈年老气。

”不知道在将来,我们被噪音严重损害的耳朵,是否也要付出高代价,才能从类似前面那位先知般的自然之音收集者那里,买到各种各样的万物之声。

⑦酒过半酣,耳热面红,我悄悄踱出门外。

朋友的山居紧靠着一条小溪,山泉从巨石缝中倾泻而下,流到朋友的门前,正好在此形成一个小池塘。

此时山高月小,林深鸟栖,万籁俱寂,只听见泉水跳过沟坎,跌入池塘的叮咚的声响。

这是一种和谐,一切都存在,睡眠、死亡、黑夜、永恒和短暂的寂静。

一切又都不存在,仅仅是树丛灌木的呼吸、溪水碎裂的幽响、清风飒飒的节拍、土地默默运行的声音,它们并不栖止,而是暗暗滑行在这潮水般涌来的大片黑暗中。

从欢快的房间,从烧得正红的炉火旁,从曼声轻嘘的歌声里,走到一片黑暗、一片寂静中,聆听天籁和未被污染的清新,于是感到那来自自然深处的声响能穿透最坚硬的内心。

总是在这种时候,人才能清醒地再次领悟《法华经》中那一句真诵:

“大千世界,全在微尘。

⑧深夜,睡在朋友那间落水山庄里,耳边是的的确确“点滴到枕边”的泉水声,它由于幽远而越发清亮,由于清亮而越发催眠。

还有微风轻轻扫过树叶的声音,好似新夜的每一声叹息,似乎星辰若有若无的漂移,都掠过一阵雾气般美妙的叮当之声。

这时耳朵所获得的感受和比平时倍加敏锐的听觉,又真的让我体会到唯有古人那静如止水的心态,方能进入“虫声新透绿窗纱”的清冷境界。

(选自翟永明散文集《女儿墙》,有删节)

10.本文写了哪两种声音?

这两种声音本质有什么不同?

(5分)

11.第③④段插入一个美国人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5分)

12.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那张漫画“有趣得让人心紧”?

(5分)

13.简要概括这篇散文的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取材

(宋)王安石

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

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

必欲得人称职,不失士,不谬举,宜如汉左雄所议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为得矣。

所谓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然后施之职事,则以详平政体;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之是也。

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儒生也。

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

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

故属文者至相戒曰:

“涉猎可为也,诬艳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

”守经者曰:

“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

”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

文中子曰:

“文乎文乎,苟作云乎哉?

必也贯乎道。

学乎学乎,博诵云乎哉?

必也济乎义。

”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

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策经学者,宜曰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傅经义以对,不独以记问传写为能。

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哉?

故学者不习无用之言,则业专而修矣,一心治道,则习贯而入矣。

若此之类,施之朝廷,用之牧民,何向而不利哉?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王安石集》,有删节)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先遴柬其贤能 柬:

选择,选拔。

B.文吏课笺奏课:

征收赋税。

C.以今准古准:

衡量,比照。

D.施之朝廷,用之牧民牧民:

治理民众。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致力寡而用功得 烟光凝而暮山紫

B.必也习典礼《齐谐》者,志怪者也

C.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D.治人之要务何急古之学者必有师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高度推崇汉代左雄提出的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法,认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擅长文辞句读,更要通晓古今礼制政教,具备理政才识。

B.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读书人之所以竞相写作那种浮华美艳的文章,而不深入研究政事和义理,是因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标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C.本文引用文中子的话意在说明写文章读经典要深入义理贯彻圣人之道,同样,策试进士和经学要着重考查考生对国家重大问题的识见和举措。

D.本文围绕遴选优秀称职的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这个中心,比照古今取材标准的异同,分析其中的优劣,提出了借鉴古法、改革今法的主张。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

(4分)

(2)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哉?

(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

(8分)

题禅院

(唐)杜牧

觥船①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喜迁莺

(宋)晏殊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

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

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注】①觥船:

载满酒的船。

19.简析两首诗(词)中“觥船一棹百分空”句的情感意蕴的差异。

(4分)

20.晏词上下阕中的劝慰方式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

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

“告夫三子!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宪问》)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

“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子墨子曰:

“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何故?

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

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墨子·兼爱》)

21.从以上两则材料看,孔子和墨子都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2分)

22.结合上述材料,简析孔子和墨子的这种共同精神的背后有什么各自不同的目的。

(4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6分)

(1),不可废也;,如之何其废之?

(《论语》)

(2)于嗟鸠兮,。

于嗟女兮,。

(《诗经·氓》)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司马迁《报任安书》)

(4),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5)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

(王实甫《长亭送别》)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随着手机、kindle电子书阅读器以及其他各种电子阅读器的兴起,纸质书的出版在近几年里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有人说,纸质书终将消亡,这是阅读媒介的革命和进步,就像当年纸张替代竹简一样;但也有人说,纸质书不会消亡,不仅因为纸质书有独特的便利性和可靠性,而且因为纸质书能与阅读者建立独一无二的生命经验。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注意】①题目自拟。

②不得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17届第三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A】解析:

B项“篙”应为“gāo”;C项“纡”应为“yū”;D项“防犯”应为“防范”。

2.【答案D】解析:

D项“除非”可改为“只消”或“只要”。

3.【答案A】解析:

甲句“即”和冒号不能并用,可删去“即”及其前面逗号,或删去冒号并把句号放到后引号外面。

4.【答案D】解析:

A项结构混乱,主语中途易辙,“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可改为“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B项语序不当,“与其说是心理的,毋宁说是视觉的”应为“与其说是视觉的,毋宁说是心理的”;C项主宾搭配不当,可删除“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开的”中的“开的”。

5.【答案示例】本报从未授权社外任何机构或个人开展广告业务;对盗用本报名义实施欺骗活动造成的一切后果,本报不承担任何责任。

6.【答案示例】

冬天的落日显得愈发沉静了,像一位农闲的老者,散发着安详的容光。

屋子前方的一排银杏树褪尽了黄叶,露出疏朗的枝枝杈杈来,精神矍铄,似乎在谛听大地深处的春之声。

夕阳渐渐沉下去,而余晖却越来越红,待其挂上枝桠间时,仿佛在银杏树上开出了一朵圆润灿烂的大红花。

7.【答案C】解析:

C项据原文“一块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石,是自然的,但不代表这样的自然之石就能入选”,可知作为艺术品的石头要有人力的加工(此处即审美选择)。

8.【答案B】解析:

B项据原文“通过人的努力,再加以自然的伟力”,两者作用大小没有明确比较。

9.(以下答案每点2分,共4分)

①自然界的石头需经选石、造石、位置斟酌等人力的加工,才能摆脱原始状态。

②经过人力加工的石头须去除人工痕迹、合乎自然秩序,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

10.①机械的人为的噪声(1分)和自然之音(1分)。

②机械的人为的噪声是城市化的产物(1分),这种噪声反自然,扼杀人的性灵(1分);自然之音源于大自然,诗意和谐,能够唤醒人的性灵(1分)。

11.①内容上,生动地呈现了自然之音的珍贵及其面临的危机(1分),并以美国人的逃亡彰显了自然之音与城市喧嚣的尖锐对立(1分),既拓展了行文容量,也警示了世人(1分)。

②结构上,一方面回应了上文关于能否听见自然之音的发问(1分),另一方面为下文悬揣向自然之音收集者高价购买万物之声的忧虑埋下伏笔(1分)。

12.①表面上看,人物装束过于夸张(1分),“高消费”与“陈年老气”的价值严重不对称,故而“有趣”(1分)。

②深入思考,曾经充足而又免费的“陈年老气”变作稀缺资源(1分),成为一种“高消费”产品,足见空气污染之严重(1分),以此类比濒临灭绝的自然之音,让人无限忧虑,故而“心紧”(1分)。

13.主旨:

作者以人们生活周遭的“声音”的变化为切入口,结合自身对城市喧嚣和自然之音的对比性体验(1分),揭示了现代生活中诗意与美的深度沦丧(1分),并通过对自然之音的无限依恋,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含蓄质疑和间接反抗(1分)。

感悟:

可适当拓展,融入自己对城市化乃至现代文明的反思,言之成理即可。

(2分)

14.【答案B】解析:

B项中的“课”应释作“考查,考核”。

15.【答案D】解析:

A项表转折,却/表并列,不译;B项表句中停顿,不译/表判断语气,不译;C项表被动,被/介词,在;D项结构助词,的。

16.【答案D】解析:

D项“本文围绕遴选优秀称职的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这个中心”说法错误,本文的中心应是阐述取材标准这个问题。

17.(3分)

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

18.(7分)

(1)所以人才不能随随便便去求取(的做法)已经很久了,如果一定要区别他们不同方面的才能,就应该多少按照汉代考查笺奏、家法的做法。

【评分说明:

“苟取”“差别类能”“宜少”各1分,句意正确、通顺1分】

(2)这以后排出优劣次序,来升迁或贬黜他们,或许取舍的标准便可以彰显在人们眼前了,这难道还能说是厌恶有用之才而做无用之事吗?

【评分说明:

“升黜”“灼”“岂……哉”各1分,句意正确、通顺1分】

19.①杜句写出了诗人与酒为伴、漫游酣饮的洒脱不羁(1分),也暗含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在酒乡里虚掷年华的无奈与悲悔(1分)。

②晏句写出了词人在送别友人时既无限悲伤(1分),又以一醉可以消百愁来劝解友人和自己,属强作旷达,故示洒脱(1分)。

20.①上阕劝慰之语只就当前离别情景着眼,以醉饮消愁、今后可能重逢为解,是以情相劝。

(2分,意到即可)

②下阕劝慰之语透过一层,以利名如梦为解,属以理相劝,劝解之中包含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体验。

(2分,意到即可)

21.知其不可而为之【或:

执着理想,永不言弃。

意到即可】(2分)

22.①根据材料,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为了履行自己为官的职责,意在维护礼制,并对违犯周礼的行为表明自己严正的态度。

(2分,意到即可)

②根据材料,墨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为了倡导并维护“义”,正是天下人“莫为义”,墨子愈发感到“为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分,意到即可)

23.

(1)长幼之节君臣之义

(2)无食桑葚无与士耽

(3)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廊腰缦回钩心斗角

(5)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评分说明:

(1)只选3小题,超过3小题则取前3小题评分;

(2)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

共6分】

24.略。

附【参考译文】

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先把工具打磨锋利,挑选测量好合适的材料,这样才能出力较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