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2871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教案.docx

《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教案.docx

第一单元教案

总课时第1课时

年月日

课题

第一课历史的足迹一、五千年文明

共3课时第1课时

知识目标:

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了解博大的中华文化,懂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

能力目标:

学习搜集资料、以及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目标:

懂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华文明而感到自豪,形成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主要成就,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典型成就,如天文历法、军事、医学、文学等方面的代表著作或成果。

教学的难点主要在于查找资料。

教科书对这部分内容的表述比较简单,很多内容只是给了一些照片,师生需要查找资料,丰富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探究法

教具课件

师生都要查找有关中华文明的历史资料。

可以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分专题查找资料,如文学、军事、天文历法、医学等。

一、引入

1.请学生说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几个,它们现在的情况如何,即哪些古国延续下来了,哪些古国则不存在了。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呈现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的照片):

我们都知道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古代中国。

照片上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就发源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印度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但是,随着世纪的更迭、时代的发展,除了中国,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已经尘飞烟灭了。

而中国的文化,却还在枝繁叶茂地发展着。

二、活动:

中华上下五千年

1.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到今天,并且继续影响着世界?

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从中华文明发展的源头探起,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哪个同学知道,中华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学生自由发言)中华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今天,中华文明是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的农业、天文历法、数学、文学、医学、政治等都对当时乃至今天的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文明成果大都被保存或继承了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敦煌二中_九_年级_思想品德_教案

2.学生阅读“教学参考资料”中的《中华文明回顾》,领会中华文明发展的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教师:

中华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的,这与中华文明具有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特点是分不开的。

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从未因时间的推移和外来的侵略而中断过。

中华民族文化非常博大,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如中医、武术、戏曲、书法、军事等;也非常精深,变幻莫测、奥妙无穷。

我们今天就来简单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

4.学生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

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根据自己平时对我国历史的了解,选择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或者朝代,列举这些时期或朝代中华文明的发展状况。

学生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简要地陈述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

例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时期取得的科学成就,如《甘石星经》、鲁班、都江堰;春秋战国时期医学的发展,如扁鹊、《皇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成就,如《诗经》、屈原、《离骚》;等等。

也可以根据文明成果进行归纳:

文学上,《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政治上,“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

三: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可以参考“教学活动设计”中的相应活动开展活动。

四、小结中华文明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海洋中独领风骚。

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去保护,去发扬光大。

1、练习册相关内容。

2、识记基础知识。

总课时第2课时

年月日

课题

第一课历史的足迹二、百年沧桑

共3课时第2课时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所遭受的侵略,以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对中华文化的破坏。

能力目标:

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到国家弱就要被欺压的道理;懂得从历史中思考未来,关注祖国的发展前途;树立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中国战败后被迫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难点是查找资料,阅读有关资料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

探究法

教具课件

学生:

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以及这几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一、引入:

提问引入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主要了解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及取得的成果。

现在,我们要回到近代,看看近代的中国发生了哪些事情。

不知道同学们对1840这个数字有什么印象?

2.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二、百年沧桑

1.教师:

“1840”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忘记的数字,就是从1840年开始,中国人民开始了百年梦魇般的生活。

那么,1840年以及之后的百年中,中国的大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些事情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让我们翻开历史看一看。

(呈现下面的一段文字)

1840年,英国侵略者在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向古老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

由于这次战争是由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而引起的,所以史称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2.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战争的经过及其结果。

请学生简述战争的经过。

敦煌二中_九_年级_思想品德_教案

3.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的资料,了解战争的起因、主要经过及其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影响。

4.在如上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分专题进行交流。

可以将学生分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组”“第二次鸦片战争组”“中日甲午战争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组”等。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以其他方式分组。

三、细说不平等条约

1.教师:

懂得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世界列强侵略中国,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耻辱。

这种灾难和耻辱被一一记录在各个不平等条约中。

2.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列举1840年后的百年中,中国与外国列强所签订的各个不平等的条约的名称,教师把它们一一写在黑板上。

如果学生列举不出来,教师可以直接呈现。

3.学生分组交流各自查找到的条约签订的前因后果及其具体内容。

在分组交流的基础上,各小组整理有关内容,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把学生交流的内容列在下表中。

条约名称

签订国家

主要条款

 

 

 

 

 

 

 

 

 

 

 

 

 

 

 

 

 

 

4.学生谈体会,说说自己对这些条约的看法和感受。

四、圆明园的诉说

可以参考“教学活动设计”中的相应内容开展教学。

教学内容的深或浅,由教师根据教学时间的多与寡自行处理。

1、练习册相关内容。

2、识记基础知识。

敦煌二中_九_年级_思想品德_教案

总课时第3课时

年月日

课题

第一课历史的足迹三、百年抗争

共3课时第3课时

知识目标:

了解历史上中华儿女为摆脱封建统治、对抗列强的欺压而进行的浴血奋战。

能力目标:

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畏列强的个性品质;懂得通过回顾历史思考未来,关注祖国的发展前途;树立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在于传授历史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面对世界列强的凌辱时

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懂得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动力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方法

实践探究法

教具课件

学生查找林则徐、邓世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个人简介;查找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资料。

一、引入:

故事引入

1.教师讲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有关故事参见“教学参考资料”中的《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讲完后问学生: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

林则徐是我国人民的不畏强暴、勇于与强权抗争的代表。

今天,我们要回顾中华民族在近现代进行的百年抗争。

二、走进三元里

学生阅读师生查找到的广州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资料,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其他地方的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故事。

三、甲午风云

学生阅读甲午战争及邓世昌的故事;了解甲午海战中,中国军民对敌斗争的史实,从而体会中国人民在面对敌人侵略所表现出来的慷慨、无畏的精神。

四、戊戌变法的英烈

学生阅读资料《戊戌变法》,交流从中理解到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课前阅读有关戊戌变法的小说、历史资料等,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五、孙中山的功绩

1.学生阅读辛亥革命的资料,简要了解这段史实,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读资料《辛亥革命》可供师生参考。

六、小结为了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中华儿女蔑视强敌,甘赴国难,浴血奋战,宁死不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也为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奠定了基础。

查找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历史。

总课时第4课时

年月日

课题

第二课历史的昭示一、弘扬民族精神

共3课时第1课时

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明确爱国主义、爱好和平、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分析与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与难点民族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课件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这是一群聋哑姑娘,她们听不见音乐,她们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但是她们却奏出了人生的最强音,让人们赞叹,让人们震撼……

这就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21位聋哑演员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

自从千手观音亮相春节晚会后,深深打动和感染了亿万观众。

他们在无声的世界里,用肢体语言雕刻出了一幅绚丽华彩的乐章。

教师出示《千手观音》影音资料,让学生观看后谈感想。

说一说在她们身上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一种什么精神?

二、师生互动展开话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共同奋斗,树立起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形成了优良的民族传统,也孕育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一)什么是民族精神呢?

民族精神:

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带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精神追求就是民族精神。

敦煌二中_九_年级_思想品德_教案

民族精神的表现:

爱国主义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

民族精神的作用:

维系民族生存、繁荣发展和实现民族和睦团结的重要纽带,是推动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使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悠悠历史中生生不息,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爱国主义

1、含义

2、表现

3、杰出代表

(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精神体现

(四)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1、中国的外交原则

三、说一说: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爱国人物灿若星河,说说他们中的一些人的故事。

四、写一写:

我最喜欢的爱国名言。

五、讲一讲:

每当学校升国旗、奏国歌时,每当看到我国运动员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国旗升起、国歌奏响时,我都会热泪盈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类似的一件事。

六、探究话题价值引导

七、课堂小结

练习册第一课时

总课时第5课时

年月日

课题

第二课历史的昭示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共3课时第2课时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的结果,也是由中国共产党性的质和宗旨所决定的。

能力目标:

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分析问题,提高科学鉴别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党的情感,立志长大后投身到祖国建设事业中的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一些历史事实,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过程,并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难点就在于让学生认识并认同教科书中主题文的结论。

教学方法

事实呈现法探究法

教具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的资料;查找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28年的历史资料。

一、导入:

听歌曲,谈感想

1.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欣赏歌曲并交流从歌曲中,你认识到了哪些问题?

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并写在黑板上。

二、回顾历史,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

1.了解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斗争及其失败的原因。

学生列举中国近现代进行的救亡图存的尝试并说明其结果。

农民战争

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

 

 

 

2.引出主题: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教师:

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说明了什么?

中国人要救国图亡只能走什么道路?

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

敦煌二中_九_年级_思想品德_教案

1.教师: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最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它们都相继失败了。

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存在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读资料《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一文,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3.教师:

通过阅读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28年中进行的斗争。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呈现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照片、PPT让学生简单地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2.教师: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图片展示:

开国大典、邓小平1992年南巡,邓小平南巡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得失的标准,即“三个有利于”;他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胡锦涛考察青藏铁路沿线;温家宝视察农村。

2.教师: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练习册第二课时

总课时第6课时

年月日

课题

第二课历史的昭示三、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共3课时第3课时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过程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能力目标:

对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失败,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走向胜利历史事实的认知教学,培养起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态度,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因为只有让学生搞清楚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学生才能明白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具课件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谈话导入

1.教师:

我们知道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

它们为什么会失败?

前面,我们已经谈了一些原因,无论农民、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具有阶级局限性,这使他们领导的革命或改良运动不可能取得成功。

只有代表了最广大的工人阶级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最终取得了革命的彻底胜利。

我们要进一步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成功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

要通过革命建立全新的社会制度,就必须有全新的理论和思想作支撑。

以往所有的运动或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们缺乏先进的理论和思想。

就在国人寻求出路而不能得的情况下,“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走上了社会主义的正确的道路。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得失

1.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读资料《太平天国的得与失》,从中分析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敦煌二中_九_年级_思想品德_教案

2.教师把学生总结出的原因写下来: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农民阶级存在阶级局限性。

三、洋务运动的破产

1.学生阅读资料《洋务运动》,总结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2.教师把学生总结的内容简单地写下来:

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相反,企图单纯依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来实现“自强”“求富”,即所谓的“中体西用”——用中国的封建制度做容器去盛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失败。

四、:

戊戌变法的改良思想为何救不了中国

1.学生阅读资料《戊戌变法》,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教师把学生总结出的内容写下来:

脱离群众没有阶级动力,依靠封建君主制度,幻想得到某些帝国主义大国的同情和支持。

五、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呈现一些反映辛亥革命的图片。

2.教师讲解:

辛亥革命比起前几次运动来有它的进步性,但它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这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3.学生从下列的选题中任选一个开展活动。

(1)学生讨论:

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小辩论:

社会主义能救中国还是资本主义能救中国?

六、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1.教师: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这是因为:

一方面,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谋求强盛;另一方面,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可见,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而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5页最后一段文字,交流对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问题的认识。

练习册相关内容

总课时第7课时

年月日

课题

第三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共1课时第1课时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我党的基本路线。

能力目标:

认识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

态度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

难点是对爱国者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方法

探究法

教具课件

多媒体课件

一、引入:

读名言引入主题

1.呈现教科书第17页《孟子》中的名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帝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学生阅读这句话并尝试进行解释。

2.教师:

这句话的原意是,一个国家内部没有执法严明的世臣和直谏之士,外部没有抗衡的邻国和受侵袭的忧虑,往往会走向灭亡。

由此可见,忧难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则会导致灭亡。

现在,我国与新中国成立前比,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有了保障,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时时不能忘记的就是“忧患”两个字。

二、忧患可以兴国

1.教师:

在当前我们为什么还要树立忧患意识?

2.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把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写下来。

敦煌二中_九_年级_思想品德_教案

3.教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

树立忧患意识有两个原因:

其一,对于个人来说,如果因为生活富足而变得毫无理想,整天沉浸在享乐之中,就必然会堕落;对于国家来讲,如果满足于自己的现状,则会走向灭亡。

其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刚刚起步。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社会政治制度还很不完善,公民的素质还比较低。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不足,否则,必然会落后。

4.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的主题文字,懂得树立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阅读有关柏耀平的阅读资料,并交流对“文章反映了柏耀平怎样的精神”问题的认识。

5.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

或者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两篇阅读资料《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科技差距》《我国劳动力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1.教师:

我们前面说到“树立忧患意识”,那么,谁应该树立忧患意识?

(学生回答:

我们大家。

)确实,我国每个中华儿女都应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特别是我们青少年,祖国的未来属于你们,建设祖国未来的责任也属于你们。

青少年肩负着怎样的建设祖国的重任呢?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9页的第一段正文,把其中反映先人忧国忧民、自觉承担建设祖国重任的名句找出来。

3.教师解释名句。

其具体解释见本教学案例后的附文。

4.学生就名言名句谈读后感,说说这些先辈高尚的思想境界。

5.学生查找资料,寻找“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人物或有关的故事,也可以查找当代的人物或者自己身边的普通人及其故事。

6.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