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讲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学案.docx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讲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讲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学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讲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学案
第17讲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考试标准
必考
加试
考试标准
必考
加试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b
b
4.核酸分子的组成
a
a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b
b
5.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b
b
3.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a
a
6.活动: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b
b
考点一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的结构及生活方式
(2)实验过程
(3)结论:
在噬菌体中,保证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DNA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原理:
活的S型菌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
(2)材料:
S型(有毒)和R型(无毒)肺炎双球菌、小鼠。
(3)过程
①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②离体细菌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3.烟草花叶病毒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实验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结论:
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4.病毒重建及其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结果分析与结论:
重组病毒所繁殖的病毒类型取决于提供RNA的株系,而不是提供蛋白质的株系。
思考讨论
1.利用表格比较两个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区别
项目
活体细菌转化实验
离体细菌转化实验
培养细菌
在小鼠体内
体外培养基
实验对照
R型菌与S型菌的毒性对照
S型菌各组成成分的作用进行对照
巧妙构思
用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作为对照实验来说明确实发生了转化
将物质提纯分离后,直接地、单独地观察某种物质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实验结论
加热杀死的S型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S型菌的DNA是遗传物质
2.体外转化实验中导致R型菌转化为S型菌时的遗传物质、原料、能量分别由哪方提供?
提示 实现转化时遗传物质来自S型菌,原料和能量均来自R型菌。
1.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过程
(1)模板:
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DNA。
(2)合成噬菌体DNA的原料:
大肠杆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3)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细胞,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
(1)含32P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2)含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提示
(1)该实验不能标记C、H、O、N这些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否则无法将DNA和蛋白质区分开。
(2)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
(3)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营专性寄生生活,故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
3.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比较项目
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设计思路
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功能
处理方法
直接分离:
分离S型菌的DNA、荚膜物质、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
同位素标记法:
分别用同位素35S、32P标记蛋白质和DNA
结论
①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②说明了遗传物质可发生可遗传的变异
①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②说明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③说明DNA能自我复制
4.生物体内核酸种类及遗传物质
生物类型
所含核酸
遗传物质
举例
细胞
生物
真核生物
DNA和RNA
DNA
酵母菌、玉米、人
原核生物
DNA和RNA
DNA
细菌、蓝细菌、放线菌
非细胞生物
大多数
病毒
仅有DNA
DNA
乙肝病毒、T2噬菌体、天花病毒
极少数
病毒
仅有RNA
RNA
烟草花叶病毒、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等
题型一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
在侵染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B.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
C.上清液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D.在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是DNA
答案 C
解析 32P标记在噬菌体的DNA上,且在侵染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
2.(2017·浙江模拟)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以噬菌体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如图为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不含32P
B.测定发现在搅拌、离心后的悬浮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较短,有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仍存在于培养液中
C.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离心后的悬浮液中也有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
D.在培养基中加入用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作为合成DNA的原料,再接种T2噬菌体,其体内的DNA会被标记上32P
答案 D
解析 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不含32P,A正确;测定发现在搅拌、离心后的悬浮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较短,有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仍存在于培养液中,B正确;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离心后的悬浮液中也有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C正确;T2噬菌体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用培养基培养,D错误。
“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
题型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3.(2017·浙江4月选考)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光滑的
B.S型菌的DNA经加热后失活,因而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存活
C.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只有S型菌而无R型菌
D.该实验未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
答案 D
解析 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光滑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粗糙的,A错误;S型菌的蛋白质经过加热后已经失活,但其DNA经加热后没有失去活性,B错误;S型菌中的DNA能将部分R型菌转化为S型菌,因此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有S型菌和R型菌,C错误;该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不能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D正确。
4.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中,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是( )
A.荚膜B.蛋白质
C.R型菌的DNAD.S型菌的DNA
答案 D
解析 实现上述转化的转化因子为S型菌的DNA。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认识误区
(1)在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不要认为DNA也变性失活。
DNA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被打开,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
(2)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指S型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菌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因重组。
(3)转化的只是少部分R型菌:
由于转化受DNA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菌都转化成S型菌,而只是少部分R型菌转化成S型菌。
题型三 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5.(2017·绍兴一中期末)如图,病毒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经重建后形成“杂种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
答案 D
6.下图表示科研人员验证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
A.烟草细胞的遗传物质是RNA
B.烟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RNA的载体
C.感染病毒的烟草体内的蛋白质中有TMV的外壳蛋白
D.接种的RNA在烟草细胞中进行了逆转录
答案 C
解析 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的RNA能使烟草感染病毒,而提取的蛋白质却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这说明RNA是烟草病毒的遗传物质,它进入烟草细胞后能控制TMV的蛋白质合成,故C正确。
对探索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的5点总结
(1)一切生物(朊病毒除外)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或RNA)。
(2)细胞内既有DNA又有RNA,但只有DNA是遗传物质,其细胞中的RNA只是遗传信息表达的媒介。
(3)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4)原核细胞的DNA分布于拟核和细胞质中的质粒中。
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少数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叶绿体、线粒体或质粒中。
(5)只有针对“所有生物”时,才可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否则,针对任何一种生物,其遗传物质均无“主要”之说——任何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唯一”的核酸(要么为DNA,无DNA时为RNA)。
考点二 DNA的分子结构与特点
1.DNA分子的化学组成及结构特点
2.卡伽夫法则
在DNA分子中,A和T的分子数相等,G和C的分子数相等,但A+T的量不一定等于G+C的量。
3.DNA分子的特性
(1)相对稳定性:
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方式不变;两条链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
(2)多样性:
不同的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数目不同,排列顺序多种多样。
若某DNA分子中有n个碱基对,则排列顺序有4n种。
(3)特异性:
每种DNA分子都有区别于其他DNA的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了特定的遗传信息。
思考讨论
1.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基本结构
①由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组成,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为1∶1∶1。
②磷酸:
每个DNA片段中,游离的磷酸基团有2个。
(2)水解产物
DNA的初步水解产物是脱氧核苷酸,彻底水解产物是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
(3)DNA分子中的氢键和磷酸二酯键
①氢键:
形成于碱基对之间,可用解旋酶断裂,也可加热断裂,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G与C之间有三个氢键。
②磷酸二酯键:
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化学键。
(4)碱基对数与氢键数的关系
若碱基对数为n,则氢键数为2n~3n,若已知A有m个,则氢键数为3n-m。
2.据图分析DNA分子结构中的碱基计算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的两碱基之和(如A+T或C+G)占全部碱基的比例等于其任何一条单链中这两种碱基之和占该单链中碱基数的比例。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C+T)的比值的倒数等于互补链中该种碱基的比值,在整个DNA分子中该比值等于1(即不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在两条单链中互为倒数)。
(4)DNA分子一条链中(A+T)/(C+G)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即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在两条单链和双链中比值都相等)。
(5)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一般不同,即(A+T)/(C+G)的值不同。
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6)若已知A占双链的比例为c%,则A1/单链的比例无法确定,但最大值可求出为2c%,最小值为0。
题型一 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1.(2017·衢州一中期末)下列有关双链DNA结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A.每个链状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每个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上都连接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
C.每个DNA分子中嘌呤数与嘧啶数相等
D.每个DNA分子中A+T的量不一定等于G+C的量
答案 B
解析 每个链状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分别位于DNA分子的两端,A正确;每个DNA分子中绝大多数脱氧核糖上连接2个磷酸基团和1个碱基,B错误;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总是嘌呤和嘧啶配对,所以每个DNA分子中嘌呤数与嘧啶数相等,C正确;每个DNA分子中A+T的量不一定等于G+C的量,D正确。
2.(2017·浙江模拟)如图为某核苷酸长链片段的示意图,下列关于该长链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2和3构成核苷
B.嘌呤数目等于嘧啶数目
C.4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D.磷酸基团的数目等于脱氧核糖的数目
答案 B
解析 2脱氧核糖+3含氮碱基构成核苷,A正确;该链为DNA单链,嘌呤数目不一定等于嘧啶数目,DNA双链中嘌呤数目等于嘧啶数目,B错误;由题图分析可知,4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C正确;一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1分子含氮碱基构成1个脱氧核苷酸,其中磷酸基团的数目等于脱氧核糖的数目,D正确。
题型二 卡伽夫法则的应用
3.已知某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5.8%,其中一条链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9%和17.1%。
则在它的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
A.32.9%和17.1%B.31.3%和18.7%
C.18.7%和31.3%D.17.1%和32.9%
答案 B
解析 由题中G+C=35.8%可推知,在整个DNA分子中及任意一条链中该比值都相等。
一条链中
⇒
,可推知互补链中:
T=31.3%,C=18.7%。
4.(2017·高要期末)已知1个DNA分子中有4000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2200个,这个DNA分子中应含有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腺嘌呤的数目分别是( )
A.4000个和900个B.4000个和1800个
C.8000个和1800个D.8000个和3600个
答案 C
解析 一个脱氧核苷酸含有1个碱基,因此DNA分子中碱基数目与脱氧核苷酸数目相同;已知1个DNA分子中有4000个碱基对,则这个DNA分子含有8000个脱氧核苷酸;双链DNA分子中,非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占全部碱基的一半;已知1个DNA分子中有4000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2200个,则腺嘌呤的数目为4000-2200=1800个。
考点三 活动: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1.实验原理
(1)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
(2)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两两配对,并且以氢键连接。
2.实验步骤
(1)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剪成长方形碱基,用其他颜色的卡纸剪成圆形代表磷酸,另一种颜色的卡纸剪成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
(2)使用订书机将磷酸、脱氧核糖、碱基连接,制作成一个个含有不同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模型。
(3)用订书机把一个个脱氧核苷酸模型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多核苷酸的长链;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制作一条与这条链完全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长链。
(4)将脱氧核苷酸中的磷酸固定在细铁丝上,然后把两条链平放在桌子上,用订书机把配对的碱基两两连接在一起。
(5)将两条链的末端分别与硬纸方块连接在一起,两手分别提起硬纸方块,轻轻旋转,即可得到一个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思考讨论
1.同学们用如图所示的4种卡片分两组搭建DNA模型。
有一组的卡片中有20个T和40个C;另一组同学有20个A和40个G。
两组所取的卡片都恰好够搭建模型,这两组同学搭建的DNA模型最可能长度一样,顺序不一样。
2.下图为某同学在学习DNA的结构后制作的含有两个碱基对的DNA片段(“○”代表磷酸基团),下列为几位同学对此图的评价,其中哪位同学的说法值得肯定?
甲说:
“物质组成和结构上没有错误”
乙说:
“只有一处错误,就是U应改为T”
丙说:
“至少有三处错误,其中核糖应改为脱氧核糖”
丁说:
“如果说他画的是RNA双链则该图就是正确的”
提示 DNA中含有的戊糖应为脱氧核糖,而不是核糖;不含碱基U,而是含碱基T;两个相邻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不正确,应是前一个核苷酸的脱氧核糖与后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
倘若为RNA,则RNA一般为单链,既使呈现双链,其外侧也不该表现为磷酸基团与磷酸基团之间直接相连。
故丙值得肯定。
题型一 实验基础
1.(2015·浙江10月选考)如图表示某同学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一个片段。
其中存在的错误有( )
A.3处B.5处C.7处D.8处
答案 C
解析 组成DNA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构成DNA的碱基中不含尿嘧啶;腺嘌呤通过两条氢键与胸腺嘧啶配对;胞嘧啶与鸟嘌呤间形成三条氢键。
2.某学生制作的以下碱基对模型中,正确的是( )
答案 A
解析 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构成双螺旋结构,即C、D错误;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和T配对、C和G配对,且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即A正确、B错误。
题型二 实验应用
3.(2017·嘉定区二模)某同学制作一DNA片段模型,现有若干不同类型塑料片,见表。
还应准备脱氧核糖的塑料片数目是( )
塑料片
碱基G
碱基C
碱基A
碱基T
磷酸
数量(个)
10
16
16
10
52
A.32B.40C.26D.52
答案 B
解析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中应该有10个C-G碱基对,10个A-T碱基对,共20个碱基对,40个碱基。
由于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因此还应该准备40个脱氧核糖。
4.(2017·株洲一模)若用订书钉将脱氧核糖、磷酸、碱基及DNA的两条链连接,构建一个含10对碱基(A有6个)的DNA分子的片段模型,那么使用的订书钉个数为( )
A.58B.78
C.82D.88
答案 C
解析
(1)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该DNA片段含有10个碱基对,其中有6对是A与T碱基对,则氢键数=6×2+(10-6)×3=24个,即需要24个订书钉作为氢键。
(2)一分子脱氧核糖核苷酸需要2个订书钉(将磷酸、脱氧核糖、碱基连接在一起),因此共需要订书钉10×2×2=40个。
(3)每条链相邻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即需要1个订书钉,因此每条链需要9个订书钉,则共需要9×2=18个。
因此,共需要订书钉24+40+18=82个。
模拟演练
1.如图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要加入32P标记的无机盐
B.要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都是实验组
C.噬菌体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而大肠杆菌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D.图示实验中,若锥形瓶内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时间过长,则试管上清液的放射性越弱
答案 B
解析 题图所示锥形瓶中培养液内的营养成分不应进行放射性标记,A错误;要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还应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都是实验组,B正确;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其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C错误;若锥形瓶内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时间过长,一些大肠杆菌会裂解,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含有放射性,经过离心处理,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会增强,D错误。
2.(2017·全国Ⅱ,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答案 C
解析 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双球菌,所以不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不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需要借助宿主细胞来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复制及表达需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和ATP,所以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不相同,前者是RNA病毒,后者是DNA病毒,D错误。
3.(2017·杭州学考)有关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NA分子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
B.DNA单链上相邻碱基以氢键连接
C.碱基与脱氧核糖相连接
D.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答案 B
解析 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分子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A正确;DNA单链上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接,B错误;碱基与脱氧核糖相连接,C正确;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形成DNA分子链的基本骨架,D正确。
4.某双链DNA分子中含有200个碱基,一条链上A∶T∶G∶C=1∶2∶3∶4,则该DNA分子( )
A.四种含氮碱基A∶T∶G∶C=3∶3∶7∶7
B.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个
C.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100种
D.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答案 A
解析 该DNA分子的一条链上A∶T∶G∶C=1∶2∶3∶4,则另一条链上A∶T∶G∶C=2∶1∶4∶3,整个DNA分子中A∶T∶G∶C=3∶3∶7∶7;该DNA分子中A=T=30,G=C=70,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为30×(22-1)=90个;该DNA分子含有100个碱基对,30个A-T碱基对,70个G-C碱基对,碱基排列方式小于4100种;一个DNA分子由两条DNA链组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5.如图所示,一分子b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碱基和一分子a构成,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b的组成元素有C、H、O、N、P五种
B.a属于不能水解的糖,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
C.蓝细菌内含的m共四种
D.b是组成核酸分子的基本单位
答案 C
解析 b是核苷酸,组成核苷酸的元素有C、H、O、N、P五种,A正确;a为五碳糖(核糖或脱氧核糖),属于不能水解的单糖,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B正确;蓝细菌内既含有DNA,又含有RNA,故蓝细菌内含的m的种类是五种(A、C、G、T、U),C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b是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D正确。
课时训练
一、学考选择题
1.(2017·虹口区二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A.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B.DNA能自我复制
C.DNA是遗传物质
D.DNA能控制蛋白质合成
答案 A
解析 实验结束后,没有比较释放的噬菌体之间的差异,无法说明能否产生可遗传的变异,A错误;由于少量的DNA进入细菌,但是释放出来大量的噬菌体,说明DNA能够自我复制,B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