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生物考点10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71872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0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高考生物考点10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浙江高考生物考点10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浙江高考生物考点10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浙江高考生物考点10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浙江高考生物考点10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高考生物考点10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ocx

《浙江高考生物考点10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高考生物考点10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高考生物考点10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docx

浙江高考生物考点10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考点10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

考向一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思路: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内含有一个DNA分子。

基于病毒的结构和生理特点,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2)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过程

(1)模板:

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DNA。

(2)合成噬菌体DNA的原料:

大肠杆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3)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细胞,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

2.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用35S标记蛋白质,用32P标记DNA。

(1)实验过程

(2)结论:

在噬菌体中,保证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DNA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

(1)含32P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2)含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提示 

(1)该实验不能标记C、H、O、N这些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否则无法将DNA和蛋白质区分开。

(2)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

(3)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营专性寄生生活,故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

1.某研究人员模拟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②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③用18O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④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适宜时间后搅拌和离心以上4个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是

A.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C.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

D.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实验的结果,解答此题需要明确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离心的目的是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含有噬菌体DNA的细菌分开,因此上清液是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是含子代噬菌体的细菌。

①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主要是标记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故离心后主要在上清液检测到放射性;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35S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③用18O标记噬菌体,可以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后,上清液和沉淀物均可检测到放射性;④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故选C。

【点睛】标记放射性元素最终放射性出现的位置总结:

1、只标记亲代噬菌体中35S,出现在上清液中;

2、只标记亲代噬菌体中32P,出现在沉淀物中;

3、凡是标记的是细菌,不管是S、P、N、H、O等元素,都是出现在沉淀物中。

【归纳总结】

噬菌体营活细胞寄生生活,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噬菌体;搅拌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经过离心,噬菌体颗粒到了上清液中,细菌留在沉淀物中;如果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会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保温时间要适当,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时间过长,噬菌体在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2.下列对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32P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B.离心后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低

C.子代噬菌体都能够检测到放射性

D.该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者: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

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实验思路:

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⑤实验过程:

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

噬菌体的DNA;原料:

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⑥实验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中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NA,A正确;噬菌体的DNA注入了大肠杆菌,离心后32P标记的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NA应都在大肠杆菌体内,沉淀物放射性高,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低,B正确;DNA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噬菌体合成DNA的原料是大肠杆菌体内不带放射性标记的,故子代噬菌体只有部分能够检测到放射性,C错误;实验结果中,子代噬菌体能够检测到放射性32P标记的DNA,故该组实验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归纳总结】

“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

考向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原理:

活的S型菌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

(2)材料:

S型(有毒)和R型(无毒)肺炎双球菌、小鼠。

(3)过程

①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②离体细菌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2.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比较项目

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设计思路

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功能

处理方法

直接分离:

分离S型菌的DNA、荚膜物质、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

同位素标记法:

分别用同位素35S、32P标记蛋白质和DNA

结论

①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②说明了遗传物质可发生可遗传的变异

①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②说明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③说明DNA能自我复制

3.利用表格比较两个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区别

项目

活体细菌转化实验

离体细菌转化实验

培养细菌

在小鼠体内

体外培养基

实验对照

R型菌与S型菌的毒性对照

S型菌各组成成分的作用进行对照

巧妙构思

用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作为对照实验来说明确实发生了转化

将物质提纯分离后,直接地、单独地观察某种物质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实验结论

加热杀死的S型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S型菌的DNA是遗传物质

 

3.如图为肺炎双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下列推测不科学的是

A.S型菌是由活的R型菌转化而来

B.S型菌转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基因突变

C.S型菌中的毒性成分因加热而失效

D.转化因子存在于S型菌中且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答案】 B

【解析】 由于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肺炎大量死亡,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菌小鼠未死亡,说明S型菌是由活的R型菌转化而来,A项正确;S型菌转化的原因最可能是基因重组,B项错误;S型菌中的毒性成分经加热而失效,所以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菌小鼠未死亡,C项正确;转化因子存在于S型菌中且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所以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导致小鼠患肺炎大量死亡,D项正确。

【归纳总结】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认识误区

(1)在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不要认为DNA也变性失活。

DNA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被打开,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

(2)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指S型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菌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因重组。

(3)转化的只是少部分R型菌:

由于转化受DNA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菌都转化成S型菌,而只是少部分R型菌转化成S型菌。

4.甲图表示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乙图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图中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和R型菌

B.甲图中小鼠体内的S型菌由R型菌转化而来

C.乙图中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培养后不经过搅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增强

D.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但在沉淀物中也有少许放射性

【答案】 C

【解析】 R型活菌会被加热杀死的S型菌转化成有毒性的S型活菌,且这些S型活菌可以繁殖后代,因此甲图中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和R型菌,A项、B项正确;从乙图所示可知,该实验用35S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经过离心后,重量较轻的噬菌体外壳会在上清液中,而较重的细菌则在沉淀物中,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培养后不经过搅拌,上清液中的噬菌体外壳会减少,因此上清液的放射性会减弱,C项错误;由于搅拌不充分,部分被标记的噬菌体仍然吸附在细菌的表面,因此乙图中的沉淀物(细菌)中也有少量放射性,D项正确。

【归纳总结】

活体与离体细菌转化实验的比较

比较项目

活体细菌转化实验

离体细菌转化实验

培养细菌

用小鼠(体内)

用培养基(体外)

实验对照

R型菌与S型菌的毒性比较

S型菌的各成分作用的相互对照

实验结论

S型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两实验的联系

(1)所用材料都是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

(2)活体转化实验是基础,离体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

(3)两实验都遵循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考向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1.烟草花叶病毒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实验

(1)烟草花叶病毒的结构

烟草花叶病毒(TMV)由一条RNA链和蛋白质外壳组成,能使烟草患病。

(2)实验过程及现象

(3)结论:

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病毒重建及其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结果分析与结论:

重组病毒所繁殖的病毒类型取决于提供RNA的株系,而不是提供蛋白质的株系。

3.生物体内核酸种类及遗传物质

生物类型

所含核酸

遗传物质

举例

细胞生物

真核生物

DNA和RNA

DNA

酵母菌、玉米、人

原核生物

DNA和RNA

DNA

细菌、蓝细菌、放线菌

非细胞生物

大多数病毒

仅有DNA

DNA

乙肝病毒、T2噬菌体、天花病毒

极少数病毒

仅有RNA

RNA

烟草花叶病毒、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等

对探索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的5点总结

(1)一切生物(朊病毒除外)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或RNA)。

(2)细胞内既有DNA又有RNA,但只有DNA是遗传物质,其细胞中的RNA只是遗传信息表达的媒介。

(3)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4)原核细胞的DNA分布于拟核和细胞质中的质粒中。

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少数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叶绿体、线粒体或质粒中。

(5)只有针对“所有生物”时,才可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否则,针对任何一种生物,其遗传物质均无“主要”之说——任何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唯一”的核酸(要么为DNA,无DNA时为RNA)。

5.已知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侵染烟草叶片,且两者都由蛋白质和RNA组成。

如图是探索HRV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RNA的操作流程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烟草叶上出现的不同病斑

B.杂交病毒1和杂交病毒2产生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C.该实验只能说明TMV、HRV的遗传物质是RNA

D.若实验运用同位素标记法。

可以选择15N进行标记

【答案】C

【解析】1、本实验属于病毒重建实验,病毒的结构简单,含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

2、分析实验可知:

用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的蛋白质和核酸的分离和聚合方法,合成杂交病毒1和杂交病毒2,只有杂交病毒2含有HRV的衣壳蛋白和TMV的RNA,当将其感染植株后,只产生由TMV-RNA提供的病症,且可从植株病灶中分离出TMV病毒,从而证明在植物病毒中,决定其遗传性的遗传物质是RNA。

该实验的因变量是烟草叶上出现的不同病斑,自变量是不同病毒,A错误;基因重组主要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B错误;根据相互对照实验只能证明HRV和TMV的遗传物质是RNA,C正确;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RNA均含有N,故无法用15N将蛋白质外壳和RNA区分开,因此不能选择15N标记,D错误。

6.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相关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A.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菌进行液体悬浮培养后,可观察到光滑型菌落。

B.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少部分带有放射性。

C.由R型菌转化成S型菌产生的子代均为S型,是因为基因突变产生了稳定的遗传变异。

D.单独使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侵染烟草细胞,即可引起烟草出现感染症状。

【答案】D

【解析】菌落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因此在液体培养基中观察不到菌落,A错误;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全部带有放射性,B错误;由R型菌转化成S型菌产生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单独使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侵染烟草细胞,即可引起烟草出现感染症状,D正确。

1.在用肺炎双球菌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历史探究实验中,科学家进行了活体细菌转化实验(实验一)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实验二)。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的DNA和蛋白质均变性失活

B.光滑型肺炎双球菌DNA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C.实验一证明S型菌中的转化因子DNA进入R型菌体内

D.实验二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发生了基因重组

2.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再经搅拌、离心后进行放射性检测。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可以从细胞中释放出来

B.离心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

C.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模板、原料均来自大肠杆菌

D.此实验不能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3.为验证DNA是遗传物质,某同学利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做了如下实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组别

接种菌株

添加物质

菌落生长情况

R型

S型活菌DNA

S型活菌DNA(经DNA酶处理)

无菌水

A.①为实验组,实验结果是一定有S型菌落出现

B.②为对照组,实验结果是一定有R型菌落出现

C.实验进行的全过程一定要采用悬浮培养方法

D.结果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4.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其中设置乙组对照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证明

A.DNA是转化因子

B.脱氧核苷酸不是转化因子

C.DNA酶不是转化因子

D.经DNA酶处理后的R型菌不能转化

5.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

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B.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6.图1、图2表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两个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甲处的子代噬菌体不一定含有放射性

B.乙处的子代噬菌体不一定都含有放射性

C.两个实验均不能证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如果培养2代以上,乙处含放射性的噬菌体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7.下列探索核酸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中,对“核酸是遗传物质”结论的得出不是必需的是

A.用DNA酶处理从S型菌中提取的DNA样品,再做转化实验

B.用TMV的蛋白质和RNA分别感染烟叶后,再做TMV的重建实验

C.从活的S型菌中提取蛋白质、荚膜等物质,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合

D.噬菌体32P标记组除了要检测沉淀中的放射性,还要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

8.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部分实验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中的细菌为子代噬菌体的产生提供了模板和原料

B.上清液出现放射性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

C.②操作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D.放射性32P大量存在于沉淀中,即可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9.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多糖注射到小鼠体内,则小鼠死亡

B.用RNA酶处理烟草花叶病毒后再去感染烟草叶片,烟草会出现病斑

C.将S型菌的DNA注入到小鼠体内,可分离出活的S型菌

D.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离心后,放射性集中在沉淀中

10.某研究人员模拟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

④用3H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以上4个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主要部位是

A.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D.沉淀、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11.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活S型细菌和活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R型菌的菌体外有胶状荚膜,S型菌的菌体外没有胶状荚膜

B.图中活R型菌含量下降的原因是活R型菌转化成活S型菌

C.图中活R型菌含量上升,与活S型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抵抗力降低有关

D.活S型菌数量从零开始是由活R型菌基因突变的结果

12.(2019浙江4月选考·20)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

B.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

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

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13.(2019江苏卷·3)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

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14.(2018·浙江4月学考)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的子代噬菌体多数具有放射性

B.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TMVA的RNA和TMVB的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烟草叶片细胞后,可检测到A型病毒,说明RNA是TMVA的遗传物质

1.【答案】 D

【解析】 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的蛋白质变性失活,而DNA仍有活性,A错误;光滑型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B错误;实验一证明S型菌中的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体内,但是并不知道转化因子是DNA,C错误;实验二中S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发生了基因重组,D正确。

2.【答案】D

【解析】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开来,A错误;15N能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离心后上清液中含放射性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含注入了DNA的大肠杆菌,故放射性同位素分布在试管的上清液和沉淀物中,B错误;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模板来自亲代噬菌体,原料来自大肠杆菌,C错误;由于DNA和蛋白质都含有N元素,所以此实验不能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

3.【答案】B

【解析】①为实验组,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转化的效率比较低,实验结果中不一定有S型菌落出现,A错误;②为对照组,实验结果是一定有R型菌落出现,B正确;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进行悬浮培养后,应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形成菌落,C错误;

该实验中没有涉及蛋白质的实验组,因此该实验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4.【答案】A

【解析】甲组将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后,培养基上出现了S型菌,说明S菌的DNA能使R型菌完成转化。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种猜测,乙组将DNA用DNA酶水解后与R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培养基上没有出现S型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分析两组实验可知,S型菌的DNA可使R型完成转化,而将DNA经DNA酶水解后,不能再完成转化过程,从而进一步证明DNA是转化因子,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者: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②实验材料:

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③实验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④实验思路:

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⑤实验过程:

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

噬菌体的DNA;原料:

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⑥实验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则上清液中应该没有放射性,A错误;P是DNA的特征元素,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在侵染大肠杆菌时,能够进入到细菌体内。

但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原因可能是时间偏长,噬菌体大量繁殖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B正确;不论离心时间多长,上清液中也不会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C错误;是DNA的特征元素,32P标记噬菌体的DNA,D错误。

6.【答案】A

【解析】噬菌体的增殖过程:

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

噬菌体的DNA;原料:

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分析图1可知,大肠杆菌用放射性32P或35S处理过,所以,甲处的噬菌体一定含有放射性,A错误;由于亲代噬菌体用放射性32P处理过,所以乙处只有2个噬菌体中含放射性,所以乙处的子代噬菌体不一定含放射性,B正确;由于图1中的大肠杆菌用放射性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