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知识宏观经济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2338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管理知识宏观经济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企业管理知识宏观经济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企业管理知识宏观经济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企业管理知识宏观经济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企业管理知识宏观经济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知识宏观经济基础知识.docx

《企业管理知识宏观经济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知识宏观经济基础知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管理知识宏观经济基础知识.docx

企业管理知识宏观经济基础知识

  本章是新增章节,看不到出题角度。

  宏观经济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即评价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时看哪些层面):

  

(1)充分就业的问题。

衡量充分就业的指标是失业率。

目前我国实现从份就业面临两方面主要问题,一是新增就业压力大;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防止和抑制通货膨胀的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着比较严重的通胀压力。

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上涨指数是%。

此数据公布后引起专家学者的质疑。

以为此数据与人们实际感受到的物价上涨的水平不相符。

  (3)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

从08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到欧盟的主权债务危机,全球经济处在一个比较低谷的阶段。

09年我国经济起稳回升,现在主要关注是否有二次探底的问题。

  (4)经济增长问题。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基本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此现象全球罕见。

09年达到%的增长速度。

2010年一季度达到11%,我国可能存在经济过热问题。

  (5)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问题。

我国经济对外需依赖较强,08年经济危机后面临外需萎缩问题,需要针对外需萎缩的情况启动内需。

  (6)宏观经济政策执行及其效果问题。

当前我国执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及重要指标

  知识点:

  一、国内生产总值(掌握)

  二、价格指数、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掌握)

  三、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差别(理解)

  四、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情况(了解)

  五、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两个重要的恒等式(掌握)

  一、国内生产总值

  1.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收人核算中最重要的、最常用的指标。

英文缩写为GDP。

  2.对GDP的具体界定:

  

(1)时间段:

GDP是在某一个既定的时间段内来看的,有一具体时间段。

  

(2)空间段:

GDP的空间范围是在一个主权国家或者在一个地区的领地之内。

  (3)最终产出情况:

在一个既定的时间和地域之内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终产出情况,中间不进行重复计算。

  (4)市场价值:

GDP侧度的是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不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商品和劳务不在计算范围之内。

  3.教材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强调

  

(1)国内生产总值是在某一既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

一般情况下计算的是一个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

  

(2)国内生产总值是产品和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

  (3)国内生产总值测度的是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因此不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商品和劳务不在计算范围之内。

这无疑会导致依照国内生产总值测度的结果与真实国民经济活动的偏离。

例如:

提供家政服务的,交换的是劳务,体现的是劳务的市场价值,应当记入GDP。

但是如果在自己家里做家务,因其不参加市场交换,因此不计入GDP。

  (4)国内生产总值应当包括劳务的价值。

如咨询服务、家政服务。

劳务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5)国内生产总值只包括本期产出的市场价值,只计算当期的产出,不包括以前的或以后的产出。

  (6)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同样存在一个地理区域的约束。

一个国家(或地区)之内通常指这一国家(或地区)领土(包括领空和领海)范围之内。

  (7)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是所有最终产品与劳务,因此应当严格区分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避免对中间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

如汽车的零件是作为生产汽车的中间部件来生产的,在计算时,只计算汽车的价值,不能重复计算零件的价值,因为零件的价值已经在汽车中体现出来了。

  数字链接(加深对GDP的理解):

国家统计局在2010年1月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数据:

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万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

2009年中国的GDP总量是4万9100亿美元;人均GDP是3711美元,排名第96位。

  2010年底,中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

日本是50490亿美元。

美国是142587亿美元。

  二、价格指数、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

  

(一)价格指数

  1.价格指数用来描述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经济学中比较常用的两个指数是CPI(消费价格指数)和VPI(生产者价格指数)。

  2.在计算消费价格指数时,有固定的商品样本。

即哪些商品列入CPI的计算范围是固定的。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格*100

  例如:

计算2010年5月份的价格水平与2009年5月份价格水平相比的变化情况。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2010年5月价格计算的价格/一组固定产品按照2009年5月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其结果反映的是2010年5月购买产品比2009年购买产品花费增多还是减少。

  数字链接:

月CPI%,此数值现在处于爬行状态。

一些专家称,实际上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是十分严重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有所体会。

  

(二)基尼系数

  1.基尼系数是表示社会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茨曲线推导出来的。

洛伦茨曲线是指收入的百分比与人口的百分比所形成的曲线,洛伦茨曲线把正方形图对角线的下半部分为A和B两块(如图1—1)。

  基尼系数=A/(A十B)。

  B=0时,基尼系数为1.此时基尼系数达到最大值,说明社会存在绝对的不均等。

此时社会所有的财富都集中在非常少的人手里。

  A比较小时,基尼系数接近为0时,社会分配状况比较平均。

基尼系数最小为0。

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

  

  图1—1

  2.基尼系数的几个指标值

  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之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在~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一之间表示“比较合理”。

  同时,国际上通常把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为“差距偏大”,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数字链接: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在扩大。

通常认为,基尼系数是警戒线,一旦基尼系数超过,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于少数人,该国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

我国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的上升到2007年的,近两年不断上升,实际已超过了。

  (三)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此数字越低越好。

  规律: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人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会逐渐下降。

  此规律称为恩格尔定律。

  相关的计算公式为:

×100%

  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括越富裕。

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数字链接:

  到2009年底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到37%和43%左右。

这与我国自身相比有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恩格尔系数就已经保持在17%左右。

  三、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概念,成功地剔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使得国内生产总值成为衡量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

  计算方法:

选定一个时点作为基期。

此时,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用当期价格乘以当期数量而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

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用基期价格乘以当期数量而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数是衡量一国通货膨胀程度的重要指标。

用公式表示为:

  

  四、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

  这些指标包括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等。

这些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这些指标从不同的侧面标示着整体经济情况。

  1.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净值也被称为国内净产值.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之内所生产出来的新增价值量。

  国内生产总值就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折旧,另一部分是新增加的价值部分。

这部分新增加的价值被称为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净值用NDP表示。

  NDP=GDP-折旧

  2.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是指,一国在特定时期当中,所有国民获得的收入总和。

  国民收入总和与国内生产净值见的缺口是:

企业所教的间接税。

因此国民收入就是国内生产净值扣除掉企业间接税后的总和。

  NI=NDP-企业间接税

  3.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用Pl表示,是指一国之内所有个人在一年内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产出来的新增价值量。

一般来说个人收入的总和比国民收入的总值低,其中的缺口出现在以下方方面:

  

(1)企业未分配利润的存在。

  

(2)公司所得税的存在。

  (3)各种社会保险税费的存在。

  以上三项是扣除的部分。

  (4)转移支付的存在。

这一项是增加的部分。

  PI=N1-企业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转移支付

  4.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之内所有可以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收入总和,用PDl表示。

存在以下公式:

  PDI=PI-一个人所得税

  从以上分析说明中可以看出,国民收入核算的五个总量指标存在以下关联关系:

  

(1)NDP=GDP-折旧P

  

(2)NI=NDP-企业间接税

  (3)PI=NI-企业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转移支付

  (4)PDI=PI-个人所得税

  五、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两个重要的恒等式

  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假设社社会生产中只有两个经济部门,即企业和个人。

此时居民的储蓄(S)应该恒等于企业投资(I)。

I=S

  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所谓三部门经济,是指在居民户和企业之外,再加上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为:

  I=S+(T—G)

  政府的收入包括两部分:

一是税收(T),另一个是转移支付(G)。

  本节小结:

  一、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和要点

  二、掌握价格指数、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概念

  三、熟悉能区分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四、了解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

  五、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两个重要的恒等式

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

  大纲要点:

  一、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二、熟悉财政政策

  三、熟悉货币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西方经挤学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包括四个方面,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所有愿意参加劳动的劳动力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

  失业的代价包括个人和整个社会所承受的代价。

  2.价格稳定

  价格稳定是指经济中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一般采用价格指数(对若干种商品价格水平的综合衡量)来表示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既不是指每种商品价格的固定不变,也不是指价格总水平的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

  3.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

它包括:

(1)维持一个高经济增长率;

(2)培育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

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是一致的。

  增长可能来自两个主要源泉:

(1)现存资源利用率的增长;

(2)实际生产潜力的增长。

  (数字链接:

国家统计局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数据,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万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一国的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和经济增长。

所以,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

  如若不然,持续的经常项目逆差政策不是可行的或合意的,其理由有三:

(1)持续地借款需要以提高利率来从国外吸引必要资金,因此会增加利息支付总水平;

(2)高利率将妨碍、延迟投资,进而妨碍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必须用来偿还债务);(3)贷出款项的国家不可能如此慷慨,以至于继续增加他们的贷募,而不要求对借款国家所实行的经济政策实行控制。

(我国顺差大,贸易摩擦多)

  二、财政政策

  即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

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一)财政政策的构成

  一般认为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适度增长、物价相对稳定、资源合理配置、收入公平分配。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财政支出(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公债和财政预算。

  税收是实行财政政策的有力手段之一,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优化资源配置;

  

(2)调节总供求之间的关系;

  (3)调节个人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实现公平分配。

  政府支出是指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由许多具体的支出项目构成,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

  公债是国家举借的内外债的总称。

当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时,政府就会发行公债。

  在实施政策工具到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媒介体包括收入分配、货币供应和价格。

  

(二)财政政策的类型

  1.自动稳定性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税收的自动稳定性,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

个人收入减少;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

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地减少,从而使消费需求水平也自动地下降。

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经济衰退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的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会超过收人下降的幅度,从而可以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

  

(2)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比如说转移支付,是针对低收入者的。

当一个国家经济搞得好的时候,低收入者也会减少,这样政府的转移支付也会相应减少,避免了经济的过热。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经济萧条时,国民收人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总之,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对宏观经济活动都能起到稳定作用,它们都是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和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

  2.权衡性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可区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第、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

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措旋主要是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在减税与增加支出并举的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会导致财政赤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张性财政政策等同于赤字财政政策。

  

(2)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的总需求。

在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的缺口,达到供求平衡。

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措施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在一定程度上,紧缩性财政政策等同于盈余财政政策。

(欧盟的主权债务危机)(法国足球队的豪华酒店遭到国内抗议)

  (3)中性财政政策。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括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

  (三)财政政策的选择

  应根据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不同的对比状态,以及财政运行的状况来选择和运用不同的财政政策。

  一般而言,在总需求明显不足,经济资源处于未充分利用状态,潜在的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时,一般应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三、货币政策

  

(一)法定准备金与货币创造机制

  1.法定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授权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最低限度的库存现金占其吸纳的全部存款的比率。

按法定准备金率提留的库存现金就是法定准备金,有时也称存款准备金。

  2.存款创造机制

  可见,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表现为商业银行不断地将存款转化为贷款,而贷款又派生存款的连续过程。

  3.存款乘数

  存款乘数是指初始存款所引致的银行系统存款总额的增加倍数,如果以s。

代表存款总额,a代表初始存款,rd代表法定准备金率,存款乘数可根据无穷级数之和的公式导出:

s。

=a×1/rd

  可见,存款乘数与法定准备金率负相关:

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存款乘数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4.货币乘数

  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现金称为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就是基础货币创造货币供给的倍数。

由于基础货币具有货币供给量成倍放大或成倍缩小的高度能力,因而又称高能货币。

  

(二)货币政策工具

  传统的三大货币工具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法定准备金政策

  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政策是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刨造,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

当经济扩张、发生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以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缩小货币乘数,迫使商业银行紧缩信贷规模,从而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当市场货币量不足或经济处于衰退时,中央银行可以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扩大货币乘数,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促使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

  (数字链接:

2008-12-25%下调至%,%下调至%(工行等六家银行);2010-1-12%上调至16%(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除外);2010-2-2516%上调至%(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除外);2010-5-10%上调至17%(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除外))

  2.再贴现政策

  所谓贴现,是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以向银行贴付一定的利息为代价所作的票据转让。

而再贴现是相对于贴现而言的,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支付一定的利息为代价将贴现获得的未到期的票据向中央银行所作的票据转让,再贴现过程实际上是货币从中央银行流人商业银行的过程。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订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调整再贴现率,这主要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及社会资金的供求关系;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的票据种类资格,这主要影响到商业银行及全社会资金的投向。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话动。

当金融市场上缺乏资金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

  与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再贴现政策相比,公开市场业务有明显的优越性:

  

(1)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直接影响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情况,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2)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随时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可以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节工具;

  (3)中央银行运用这一工具时,可以主动出击,而不像实行再贴现政策时处于被动的地位;

  (4)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它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而不像调整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会产生较为剧烈的影响。

  本节小结:

  一、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二、熟悉财政政策

  三、熟悉货币政策

第三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

  大纲要点:

  一、熟悉失业

  二、熟悉通货膨胀及其经济效应

  一、失业

  

(一)失业与失业种类

  所谓失业是指在劳动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要求的人口没有就业机会的经济现象。

导致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五个:

  

(1)有些人是新加入者,(2010毕业生约600万,1/3不到位)

  

(2)有人可以放弃他们目前的工作而去寻找新的就业岗位,为摩擦性失业。

  (3)由于企业的产品需求暂时下降或生产的必要材料供给暂时中断,工人便可能在一段时期内被解雇,为季节性失业。

  (4)劳动力的素质与岗位要求不相匹配,这时候认为是结构性失业。

  (5)有人被开除或解雇,从而成为失业者。

  从“失业劳动池”内的流出主要有三种:

(1)失业者可以寻找到暂时的或持久的工作;

(2)暂时被解雇者可以被召回来参加工作;(3)失业者可以退出劳动,或者是暂时的,或者是永久的(例如退休)。

  1.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失业有很多种类,根据主观是否愿意就业,分为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所谓自愿失业是指工人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率,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

对于自愿失业,无法通过经挤手段和政策来消除,因此不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

  另一种是非自愿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经济学中所讲的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

  2.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非自愿失业又可以分成这样几种类型: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

这种失业的性质是过渡性的或短期性的,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失业的存在是正常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

如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的大量军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的现象。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社会总需求下降造成的失业。

  经济学中常说的失业类型还包括隐藏性失业,所谓隐藏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但实际上对产出并没有作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也就是说,这些工作人员的边际生产力为零。

(估计中国农村有1亿过剩劳动力)

  (数字链接:

2010.第一季,美国失业率约10%。

当前西班牙失业率约22%)

  

(二)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的内容是: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

换一种方式说,相对于潜在GDP,实际GDP每下降两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就会比自然失业率上升一个百分点。

  (三)失业的治理

  1.对摩擦性失业的治理。

  产生摩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动,信息不太充分,不太对称。

主要治理手段是如增设职业介绍所、青年就业服务机构,以及通过建立人才库网站等。

  2.对结构性失业的治理。

结构性失业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劳动力的素质跟不上经济结构的变化。

主要治理手段包括:

阻止或减少导致结构性失业的经济结构变化;教育普及和劳动力技能培训,树立现代就业观念。

  3.对周期性失业的治理。

周期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主要治理手段是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逐步减少发展型失业和体制转型伴随的失业。

  二、通货膨胀及其经济效应

  通货膨胀是一种纸币现象,表述的是货币购买力的变化。

凡是实行纸币的国家和地区都可能存在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率,指价格在每一时期上涨的百分率。

一般用物价指数衡量,常用的物价指数有:

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

  

(一)通货膨胀分类

  1.按照价格上涨速度通货膨胀可以分为:

  

(1)爬行式通货静胀

  一般物价水平按照不太大的幅度持续上升,年通胀率在I%一3%。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这种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都有积极的刺激作用。

  

(2)温和通货膨胀。

年物价上涨的比例在3%--l0%。

  (3)奔腾的通货膨胀。

也称加速的通货膨胀。

指通胀率在两位数以上。

  (4)恶性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呈加速趋势,平均通胀率超过三位数。

  (数字链接:

月CPI%)

  2.按照市场机制作用程度,通货膨胀分为:

  

(1)公开型通货膨胀,或称为显性通货膨胀,指物价总水平发生明显、直接的上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