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2250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14汉语言田昭波

一、填空

1元曲(体制:

科范、宾白):

A.元曲又称夹心,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

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

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

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

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B.科范,也就是科(介),科介是指古代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

“科”,通常指唱、白以外的动作。

亦作"科泛"。

指戏曲程式动作

C.宾白,是古代汉族戏曲剧本中的。

汉族戏曲艺术以唱为主,所以把叫做宾白。

明《南词叙录》:

“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明《菊坡丛话》)。

2.《西厢记》(来源《莺莺传》、《董西厢》延续):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汉族戏曲剧本,王实甫撰。

元稹曾作《莺莺传》,其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

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殊不知,在王实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厢记》,这两部“西厢”一般被人们称为“王西厢”和“董西厢”。

“董西厢”又称《西厢记诸宫调》、《弦索西厢》,是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根据元稹《莺莺传》所创作的叙事体诸宫调小说作品。

该作品对于原作进行了大量修改:

改变了原来故事结局,重新确立了矛盾冲突,大大扩充了故事内容,丰富了人物语言,比较完整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该作品对王实甫《西厢记》有重要影响。

3.《牡丹亭》: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

名句赏析: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困春心游赏倦,也不索香薰绣被眠。

天呵,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4.《秋思》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5.关汉卿及代表作品:

关汉卿(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

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等。

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圣”。

6.清初三大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

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

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特点如下:

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

②反对封建专制主义③反对浮夸空谈的,讲求经世致用④倡导均田说与“工商皆本”说。

7.江左三大家:

江左三大家是中国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1582〜1664)、吴伟业(1609-1672)、龚鼎孳(1615-1673)三人的合称。

三人皆由明臣仕清,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诗名并著,故时人称江左三大家。

顾有孝、赵澐选其诗为《江左三大家诗抄》9卷。

有康熙帝刊本。

8.《水浒传》(鲁智深、武松、林冲、宋江)

(1)、林冲(豹子头),不堪高俅父子的阴谋陷害,在家破人亡、步步被逼的情况下,毅然走上了起义道路。

上梁山后,又火并了嫉贤妒能的王伦,为梁山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李逵(黑旋风),出身贫苦农民,主动走上梁山。

对统治阶级不存幻想;柴进受到殷天锡的欺负而幻想靠条例打官司,他说:

“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我只是前打后商量”。

统治阶级的法律制度,大宋皇帝的宝座,都不在他眼下。

上了梁山就是:

“便造反,怕怎地!

晁盖哥哥便做了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宋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人做个国师,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

(3)、鲁智深(花和尚),渭州经略府提辖官,既无家室,又无产业。

对社会

上的压迫和不平,怀有强烈的仇恨,对各种罪恶势力采取主动挑战的态度。

“禅

丈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概括了他的性格。

因为同情金氏父女的遭遇,三拳打死了恶霸郑屠。

由于痛恨高太尉对林冲的陷害,挺身而出让高俅吃他“三百禅杖”,进而大闹野猪林,粉碎了高太尉的阴谋。

(4)、武松(行者),武艺高强,秉性刚烈,对上层社会的恶势力和不义行为有坚决斗争的精神。

从杀死凶手潘金莲和醉打蒋门神事件中认识到封建统治者的真面目,逐渐加深了对他们的反抗情绪。

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长期积压在胸中的仇恨全部爆发出来,终于走上团结起义的道路。

(5)、宋江(及时雨),是起义军的领袖。

他反对强暴,反对贪官污吏,同情人民疾苦,好“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

生辰纲事发,他“担着血海也似的干系”营救过晁盖为维护和梁山的关系而杀了阎婆惜。

他能把大部分梁山好汉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由于出身地主家庭,本身又是“刀笔小吏”,他具有浓厚的正统观念和忠君思想。

在他看来,政治黑暗是奸臣蒙蔽圣君的缘故。

他一面援救晁盖等人,一面却又认为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是“灭九族的勾当”,

“于法度上却饶不得”。

他上梁山是勉强的,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直到浔阳楼题了反诗,事发被判死刑,由梁山好汉救出,才不得不走上梁山。

9.临川四梦(又叫什么?

):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临川文学的经典名作,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

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

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

10.《西游记》(“人、动物、神”三位一体):

《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

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

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

先写了孙悟空出世,然后遇见了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三人,但还是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九九归一,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

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

所以说《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开创者。

11.冯梦龙,《文心雕龙》及“三言”:

A.冯梦龙: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B.《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e)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C.三言:

一个词语,另有明代冯梦龙纂辑的短篇小说集。

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三言”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

进行编辑,但实际上,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

编辑与修订便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

从“三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冯梦龙的思想极为复杂,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分辨出其思想的总体结构形式,这便是:

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

12.徐渭的戏剧作品《四声猿》:

《四声猿》(作者:

徐渭)是指:

其一《狂鼓史渔阳三弄》:

三国祢衡死后在阴间骂曹操的情节,实际是借曹操来影射当时的奸相严嵩;其二《玉禅师翠乡一梦》:

揭露了当时官场与佛门的尔虞我诈和禁欲主义丧失人性的虚伪本质;其三《雌木兰替父从军》:

木兰出征经过,到凯旋、出嫁的情节都是作者的创造;其四《女状元辞凰得凤》:

刻画了才华出众的女状元黄崇嘏(jg乔装男子,安邦定国,只因暴露女儿身,满腹才华葬送闺阁的艺术形象。

13.梁启超的诗界革命和史学革命:

A.诗界革命:

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B.史学革命:

20世纪初发生在中国史学界的一场革命。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西学东渐,西方史学著作也不断被介绍到中国,有各国历史,也有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在此影响下,出现了“史学革命”。

主张历史要“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

即研究历史要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

代表人物是梁启超。

14.《原君》黄宗羲:

《原君》是清代史学家黄宗羲所写的一篇文章。

“原”是推究本原之意,“原君”就是推究怎样做君主的道理。

15.《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所著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16.孔尚任《桃花扇》:

《桃花扇》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

作者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华。

《桃花扇》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是孔尚任,是他经历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

此剧表现了明末时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吴次尾、陈定生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铖和马士英为代表的权奸之间的斗争,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衰亡原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即作者自己所说: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并总结明朝300年亡国的历史经验,表现了丰富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

17.朱权和朱有燉:

A.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圭寸地为宁国(今内蒙古宁城),在靖难之役中被朱棣绑架,共同反叛建文帝,朱棣即位后,将朱权改封于南昌,并加以迫害,朱权只好将心思寄托于道教、戏剧、文学,郁郁而终。

主要作品《宁国仪范》《汉唐秘史》《史断》《文谱》《诗谱》。

B.朱有墩,号诚斋、锦窠道人、老狂生、全阳翁等。

明太祖朱元璋孙,周定王朱橚嫡长子。

明宣德年间袭圭周王,薨,谥宪王。

史称其“博学善书”。

工词曲,为明代著名戏曲作家。

其杂剧音律优美,创造了合唱、对唱等形式。

今存杂剧31种,总称《诚斋乐府》、《诚斋录》、《诚斋新录》。

18.明清戏曲(昆曲),《浣溪沙》(晏殊、纳兰性德):

A.昆曲(Kun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B.《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

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历来为人称道。

C.《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

词中感怀前尘往事。

上阕以黄叶、疏窗、残阳之秋景的勾画,描绘丧妻后的孤单凄凉;下阕写沉思中所忆起的寻常往事,借用夫妻和美的生活为喻,描绘与亡妻往日的美满恩爱,更道出了今日的酸苦。

全词生动的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哀思之情

19沈德潜(和什么理论有关?

):

沈德潜字碻(quP)士,号归愚,清代诗人。

论诗主格调,提倡之诗教。

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但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

主要成就在诗论上提倡“格调说”。

20肌理说: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

正。

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21性灵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

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2桐城派: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

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23.“二拍”及作者:

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濛初。

与“三言”合称“三言二拍”。

刊于明代崇祯年间。

每集40篇,共80篇,内有1篇重复,1篇杂剧,故实有拟话本78篇。

作品多是取材于

古往今来的一些新鲜有趣的轶事,敷演成文,以迎合市民的需要,同时也寓有劝惩之意

24.《金瓶梅》:

《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

成书约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时代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

其后被拍成许多同名的影视作品。

25张岱(代表作品):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

A.史传散文:

以《石匮书》、《石匮书后集》、《古今义烈传》、《史阙》等历史著作中的纪传作品为代表。

B.回忆录:

以《陶庵梦忆》、《快园道古》、《西湖梦寻》为代表。

C.人物

小品:

以《琅嬛文集》收录最多,主要是其中传记和墓志铭两类。

(《湖心亭看雪》

(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代表作还有《白洋潮》)

26宗臣:

宗臣,明代文学家,北宋末南宋初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

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

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

27.洪昇:

洪昇(1645年—1704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是中国清代卓越的戏曲大家,主要作品为《长生殿》,与《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28.白朴:

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东墙记》)等。

29四大南戏(元曲):

A.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

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

这些剧本,明徐渭在《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内有著录。

“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也叫“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B.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

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

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

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

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30.《琵琶记》:

《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

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

共四十二出。

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名著。

与当时最有影响的“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记》并称为“五大传奇”。

31.《赵氏孤儿》:

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

《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

有详细记载。

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元人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作为中国戏剧中悲剧的一种,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悲剧文化精神。

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与《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中国古典四大悲剧。

二、单项选择

三、名词解释(考四个)

1.南戏(时间、特点):

南戏是中国的百戏之祖。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

(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是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运用南方曲调,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定,不受宫调限制,且可随时换韵。

南戏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演唱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没有一人主唱的规定,根据各种上场的角色需要均可演唱。

2.前后七子(时间、代表人物、文学主张):

"前后七子"出现于明代,由、、、等为领袖,称为前后七子的十四人,标榜所谓的"复古",并且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这种复古,实为拟古。

这群作家凭着少年锐气,起身反抗箝制士人思想,迂腐不通的以及雅正有余,生气缺乏的台阁体。

A.前七子的文学活动,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

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从前七子创作情况来看,除了大量的拟古之作外,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中重视时政题材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跟前七子中一些成员自身的政治命运和干预时政的勇气有关。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或描写个人生活遭遇,或直言政治弊端与民生忧苦,有较为浓厚的危机感与批判意识•

B.至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

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

后七子中以王世贞声望最显,影响最大。

特别是1570年(隆庆四年)李攀龙去世后,更是成为文坛宗主。

3.神韵(代表人物、主要主张):

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清初诗人王士祯,是“神韵

说”的集大成者。

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

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

4.公安派(时间、代表人物、主张、作品):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

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又次之。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5关汉卿:

关汉卿(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圣”。

6.散曲:

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属曲的一种体式,是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供清唱吟咏之用,以抒情为主,也称清曲。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

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

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

因此,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类别名、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

7.《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