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1期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2077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7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1期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1期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1期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1期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1期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1期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1期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1期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1期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

专题11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1期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解析版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

一、【2019年中考四川内江卷】阅读《岳阳楼记》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面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B.连月不开(天气放晴)

C.则有去国怀乡(国家)

D.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行道之人弗受

B.然则北通巫峡/康肃忿然曰

C.感极而悲者矣/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其必曰/其真无马邪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倒装句,起突出强调作用,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微斯人,吾与谁归”。

B.选文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

记叙多用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写景多用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

C.选文中间两段,所写的景象特点截然不同,却都写了游人的“览物之情”,而这“览物之情”与“古仁人”的理念也并无不同。

D.作者在尾段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点明了全篇主旨。

4.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

1.C

2.A

3.C

4.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

【解析】

1.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C.“则有去国怀乡”中“国”是“国都”的意思,不是“国家”。

故答案为C。

2.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行道之人弗受(之:

助词,的/助词,的);B.然则北通巫峡/康肃忿然曰(然:

既然这样/……的样子);C.感极而悲者矣/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而:

表顺承/表转折);D.其必曰/其真无马邪(其:

代词,古仁人/语气助词,表推测)。

故答案为A。

3.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可见他们的理念是不同的。

故答案为C。

4.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以(因为)、庙堂(指朝廷)、忧(担忧)、远(偏远)”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

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

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

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

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

唉!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二、【2019年中考山东济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

“天下无马!

”鸣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子曰: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

”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

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

修其在己,听其在人。

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枥,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

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

(注)骥:

千里马。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称:

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喂养

C.才美不外见见:

看见

D.执策而临之临:

面对

6.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肃笑而遣之

C.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

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

【答案】

5.C

6.A

7.D

8.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9.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

【解析】

5.C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见:

通“现”,表现,显现。

“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6.A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

都表转折。

B表修饰。

C表顺承。

D表顺承。

7.D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

从“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奶,不惜也”几句分析,没有表达“洋溢着不平之气”。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如第一个“其”:

表反问的语气副词“难道”。

第二个“其”:

表揣测的语气副词“恐怕”。

“邪”:

疑问语气助词“吗”。

9.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好像日行千里的权力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听从于人的”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孔子说:

“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品德是千里马的品性中原本就具有的,它不像气力,气力虽然出生时就具有,但还有待于后天的培养。

因此,把千里马当作千里马,了解它不能使他的品性有所提升,不了解它也不会使它的品性受到损伤。

品性的修养在于千里马自己,而是否能使千里马驯从则在于人。

辱没在喂马的人手里,是没照顾好。

死在马厩里,那是不爱惜啊;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不能体现出来,那是没计算好食量啊。

韩愈所说的千里马,按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马的本领就体现出来,不按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马的本领就消失了。

好像日行千里的权力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听从于人的。

这样的千里马虽然还是千里马,但是它本来所拥有的东西不就会失去很多了吗!

三、【2019年中考重庆B卷】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________)

(2)便要还家(________)

(3)便扶向路(________)

(4)处处志之(________)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13.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

①至治之极: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

②甘:

美味,以为甜美。

【答案】

10.交错相通同“邀”,邀请沿着、顺着做标记

11.

(1)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12.C

13.相似点是:

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注意:

交通,交错相通。

处处志之:

处处都做了标记。

志,动词,做标记。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

鲜美:

鲜艳美丽。

落英:

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

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乃:

竟,竟然。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2.C项理解错误。

“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这里的人不想出去,不想被外界的人打扰。

1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由内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知两文描绘的都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的社会。

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的人对他说: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

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链接材料: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

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四、【2019年中考山东泰安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4.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

B.曾益/其所/不能

C.必/先苦/其心志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休祲降于天

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6.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1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

14.A

15.C

16.B

17.C

【解析】

14.A朗读节奏划分正确。

其它几项改为:

B曾益/其/所不能。

C必先/苦/其心志。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5.C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都是“从”之意。

A引出处所,可译为“到”。

B引出处所,译为“在”。

D引出比较的对象“余”。

16.B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A与D“困”与“衡”翻译错误,应分别为“忧困”与“阻塞”。

C“作”翻译错误,应为“有所作为”。

17.C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

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说明了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也就是“生于忧患”的道理。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五、【2019年中考四川南充卷】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亼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曰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全集》)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

“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王生不说,曰:

“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

”李生说之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王生惊觉,谢曰: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②。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还(xuán):

同“旋”,转身。

②炯戒:

明显的警戒。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媵人持汤沃灌(_____)

②缀公卿之后(_____)

③莫逾自厌(_____)

④迨年事蹉跎(_____)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当余之从师也/乃记之而去

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C.王生好学而不得其法/濯清涟而不妖

D.以昭炯戒/可以为师矣

20.翻译下列句子。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

21.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8.热水;跟随;满足;到,等到。

19.C

20.

(1)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菜肴可供享用。

(2)凡是老师所说的,我全都能记下来,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

21.①在学习中,不怕困难,敢于吃苦,勤奋努力,不自我满足。

②在学习中,勤思好问,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解析】

18.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汤”:

热水。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迨”等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9.C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

都是连词,表转折。

A前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代词。

B前者,比得上;后者,像。

D前者目的连词,来;后者介词,凭借。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寓”:

住。

“逆旅”:

客舍;旅店。

“再食”:

两顿饭。

“悉”:

都。

“识”:

记。

“是”:

这。

21.题干要求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好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宋濂的求学经历及李生的话告诉我们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