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专题六第1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1770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5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1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1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1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1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1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1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1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专题六第1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1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1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6高考导航——适用于全国卷Ⅰ

体系构建

切脉高考

速填: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地质 ②气象 ③水文 ④淡水 ⑤能源

⑥环境污染 ⑦资源短缺

  纵观近五年的全国课标卷命题可知,本专题的考点主要是资源环境问题,其他内容考查较少。

1.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淡水资源分布、淡水危机的原因及治理措施,选择题和综合题均出现过。

2.以区域图或文字材料为载体,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考查形式既有选择题又有综合题。

预测2016年高考资源环境问题仍是高考命题重点,另外,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也会成为高考的命题点。

第1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用书P43]

1.全球气候变化→冷暖干湿变化。

2.全球气候变暖→原因、影响、应对措施。

(2014·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

km2)。

读图,回答

(1)~

(2)题。

(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

(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

[思路分析]

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题干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

“我国西北地区”“冰川面积”等。

(2)第

(1)题题干中的核心词语有:

“冰川面积变化”“主要原因”等。

(3)第

(2)题题干中的核心词语有:

“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等。

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标准答案] 

(1)A 

(2)C

[变式训练]

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

km2)。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该流域冰川面积总体变化特点,并分析造成该变化的主要原因。

(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会对该流域产生哪些影响?

解析:

(1)从图中可知,该流域内冰川面积减小,主要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2)流域内冰川面积减小,初期河流水量会增大,绿洲面积会增大,但随着冰川面积的进一步减小,流域内干旱程度将加剧。

答案:

(1)冰川面积减小。

 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量大;降水减少,冰川形成面积小。

(2)短期内河流因冰川融化,流域内水量会出现增多,绿洲面积会有所增大;但冰川面积长期持续减小会导致冰川融水减少,流域内干旱程度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全球气候变暖

1.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原因

(1)自然原因:

太阳活动的异常。

(2)人为原因:

①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②破坏植被,致使森林等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2.主要影响

(1)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

(2)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3)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4)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3.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

(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

(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

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

(3)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防止海水入侵。

(4)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全球气候变暖

(2015·天津滨海五校联考)下图示意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某省南部局部沿海海岸线变迁状况。

读图,完成1~2题。

1.如果仅考虑气候变化对海岸线变迁的影响,则全新世以来该地气候冷暖变化特征是(  )

A.逐步变暖

B.先暖后冷

C.逐步变冷

D.先冷后暖

2.气候变化会对海岸线变迁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侵蚀能力的变化

B.极地冰川融冻速度的变化

C.河流泥沙沉积速度的变化

D.海岸地貌形态的变化

解析:

从图中可知,从早全新世→中全新世→现代,海岸线出现先大幅度后退,再向前推进的过程,即海平面先大幅度上升再下降。

气候变暖,海水热膨胀及极地冰川融化会使海平面上升;反之气候变冷,海平面将会下降。

答案:

1.B 2.B

考点二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用书P44]

1.淡水资源(时空分布及原因)→淡水危机(原因及解决措施)。

2.耕地资源→分布、利用与保护。

3.能源资源(分布、利用)→能源危机(原因及解决措施)。

(2015·高考全国卷Ⅰ,T7~T9,12分)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

据此完成

(1)~(3)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D.丁

(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成本过高

B.破坏环境

C.资源量不足

D.市场需求不足

[思路分析]

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题干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

“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_℃日数”等。

(2)第

(1)题题干中的核心词语有:

“海冰厚度最大”等。

(3)第

(2)题题干中的核心词语有:

“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等。

(4)第(3)题题干中的核心词语有:

“没有大规模开采”“原因”等。

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标准答案] 

(1)B 

(2)A (3)A

[变式训练]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

据此完成

(1)~

(2)题。

(1)影响图中海冰面积和厚度的因素是(  )

①纬度高低②降水多少

③距陆地远近④海区封闭程度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2)渤海海域内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最大差值是(  )

A.20天B.79天

C.100天D.80天

解析:

(1)海冰的面积、厚度与纬度高低、距陆地远近、海区封闭程度有关。

一般纬度越高,越靠近陆地,海区越封闭,海冰面积越大,厚度越大。

(2)渤海海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最大值介于60~80天之间,最小值介于0~20天之间,故差值介于40~80天之间,故选B。

答案:

(1)C 

(2)B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

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消耗量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开源”和“节流”是解决的重要措施

(1)“开源”的具体举措

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资源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加快资源跨区域调配,如跨流域调水、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

(2)“节流”的具体举措

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增强公民节水、节能意识;实现产业升级,发展低能耗工业。

3.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

①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②地区分布不平衡。

③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约占71.6%)。

④能源需求增长快,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②能源勘探开发速度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3)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①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②适度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力度。

③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④稳定发展核电。

⑤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

⑦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高能耗工业的发展。

      土地资源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下图为2008~2013年我国土地流转状况变化图。

据此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我国土地(  )

A.流转面积先降后增 B.流转比例2012年最低

C.流转比例未来还会增加D.流转增速持续加快

2.导致我国土地近年来流转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工业化发展B.人口增加

C.交通发展D.科技进步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我国土地流转比例一直上升,根据这一趋势,未来在国家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土地流转比例还会增加。

据图可知,2008~2013年我国土地流转面积一直上升,流转比例2008年最低,流转增速先下降后上升。

第2题,我国土地流转面积增加,即很多农户转让土地使用权,主要是因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从而使农户脱离土地,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答案:

1.C 2.A

      淡水资源

(2015·长沙模拟)虚拟水指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所需的水资源数量,即凝结在产品和服务中的虚拟数量。

下图示意我国区际间主要农产品(包括稻谷、小麦和玉米)虚拟水流动格局网络系统。

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虚拟水的总体流向是(  )

A.由北方地区流向南方地区

B.由南方地区流向北方地区

C.由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D.由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4.东北与长江中下游的虚拟水流动最不可能来自于(  )

A.大豆B.稻谷

C.小麦D.玉米

5.华南、西北两地之间虚拟水流动情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北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B.西北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C.华南地区的粮食种植面积减少

D.交通条件制约了两地间的农产品贸易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东南、华南和西南等为虚拟水主要流入地区,而东北、黄淮海等为虚拟水主要流出地区,由此可知我国虚拟水的总体流向是由北方地区流向南方地区,故选A。

第4题,由材料可知,产生虚拟水的主要农产品不包括大豆,故选A。

第5题,随着华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耕地被占用,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粮食的种植面积减少,使得两地之间虚拟水流动情况发生了变化,故选C。

答案:

3.A 4.A 5.C

考点三 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用书P46]

1.气象灾害→类型、分布特征、成因、危害、防御措施。

2.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成因、危害、防御措施。

3.水文灾害→类型、分布特征、成因、危害、防御措施。

(2015·高考北京卷)下图示意2015年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

读图,回答

(1)~

(2)题。

(1)“帕姆”(  )

A.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

B.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C.移动路径受控于西风漂流

D.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

(2)该气旋(  )

A.标志当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

B.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害

C.造成的灾情可以用GPS监测

D.对瓦努阿图的危害最大

[思路分析]

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题干中的核心词语有:

“3月9日~22日”“气旋”“移动路径”等。

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标准答案] 

(1)B 

(2)D

[变式训练]

下图示意2015年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

读图,回答

(1)~

(2)题。

(1)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帕姆”的移动方向大致先向正南,再转向东南,后向正东方向移动,最后再向东南

②“帕姆”的移动方向大致先向西北,再向正西,然后向西北,最后向正北

③由热带气旋变为强热带气旋,再变为热带气旋,最后变为温带气旋

④由温带气旋变为热带气旋,再变为强热带气旋,最后变为热带气旋

A.①②       B.①③

C.①④D.②④

(2)在“帕姆”移动的时间段内(  )

A.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B.瓦努阿图白昼变长

C.新西兰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D.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解析:

(1)从图中“帕姆”的位置和移动路径可知,B项正确。

(2)“帕姆”移动的时间为3月9日~22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瓦努阿图白昼变短,新西兰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地球公转速度变慢,C项正确。

答案:

(1)B 

(2)C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

成因

时空分布

危害

洪涝

长时间、大量的降水且排水不畅

夏秋季节多发,我国东部地区、世界上的季风气候区、沿海易受台风影响的地区等

毁坏家园、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干旱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偏少,大气和土壤中严重缺水

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春季(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伏旱),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等

人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干枯死亡

台风

热带、副热带洋面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夏秋季节的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墨西哥湾等地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寒潮

强冷空气入侵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半年

强烈降温冻坏农作物,带来大风、暴雪等恶劣天气

 

  2.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成因

分布规律

危害

地震

岩层断裂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能量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破坏建筑、危及生命,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火山喷发

灼热的岩浆喷出地表

滑坡

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土体沿滑动面整体下滑

降水量较大、植被覆盖状况较差的山区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

泥石流

破碎的石块、泥沙随洪流顺坡而下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3.自然灾害类的答题技巧

(1)自然灾害的分布

①空间分布:

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

②时间分布:

主要发生在……季,……季多发,……季较少。

(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

主要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

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灾情的大小与人口多少、经济发展程度有关。

(3)防灾措施

①非工程措施:

加强防灾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加应急救援能力等。

②工程措施:

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气象灾害

下图为我国某年某月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的暴雨、冰雹、雷暴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

A.气温上升快B.反气旋过境

C.冷锋过境D.台风过境

2.据图推测,某月最可能是(  )

A.3月B.5月

C.7月D.9月

解析:

第1题,暴雨、冰雹、雷暴都属于强对流天气,与气温上升快有关。

第2题,从图中有沙尘暴、干旱和冰雹等分布区可知图示显示的应是5月气象灾害分布图。

答案:

1.A 2.B

      地质灾害

陷落地震是指岩层崩塌陷落引发的地震。

下表为中国地震台发布的陕西省榆林市近年陷落地震统计表。

据此完成3~4题。

时间

地点

震级

震源深度(m)

2013-6-12

神木县

3.1

0

2013-9-28

神木县

2.5

0

2014-4-13

府谷县

2.8

0

3.此类地震也可能多发于下列哪个区域(  )

A.云贵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D.江南丘陵

4.下列可诱发陷落地震的有(  )

①山崩 ②滑坡、泥石流 ③溶洞洞顶塌落 ④采矿

A.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

解析:

第3题,云贵高原多地下溶洞、暗河,最有可能引发此类地震。

第4题,山崩、溶洞洞顶塌落、采矿等均会诱发陷落地震。

答案:

3.A 4.B

      水文灾害

5.(2015·黄冈创新学校月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大于50mm称为暴雨,100~200mm称为大暴雨,大于200mm称为特大暴雨。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单位:

mm)分布图。

(1)说出图示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分析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多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

解析:

(1)题,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东南沿海还受到台风影响,因而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题,可从洪水的形成与分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其中洪水形成不仅取决于降水集中程度、植被覆盖情况等影响汇水速度的因素,还取决于地势、河道、湖泊等影响排水、蓄洪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也会影响灾情大小。

答案:

(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原因: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多热带气旋(台风)。

(2)①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建垸;④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水库阻塞,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⑤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⑥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等。

(建议用时:

40分钟)

一、选择题

(2015·漳州质量检查)下图为1996~2008年福建省的耕地面积、人口数量、GDP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等)变化曲线图。

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3题。

1.对图中曲线判读正确的是(  )

A.①人口数量 ②耕地面积 ③GDP

B.①耕地面积 ②人口数量 ③GDP

C.①人口数量 ②GDP ③耕地面积

D.①耕地面积 ②GDP ③人口数量

2.据图文资料可知,福建省(  )

A.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呈正相关

B.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始终快于GDP

C.上世纪90年代末人口出现负增长

D.固定资产投资可能造成耕地面积变化

3.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加大,不可能使(  )

A.城市等级快速提升  B.城市地域结构更合理

C.城市规模不断扩大D.城市化进程加快

解析:

第1题,耕地面积在下降,应为①曲线;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仍然增长,但增长速度减慢,应为②曲线;GDP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呈正相关,故③曲线最有可能为GDP,由此可知B正确。

第2题,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等,因此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能造成耕地面积减少。

第3题,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更新改造等项目,这样会使城市结构更合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城市等级与城市人口规模有关,因此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可能使城市等级快速提升。

答案:

1.B 2.D 3.A

(2015·安师大附中、马鞍山二中统考)中央气象台2014年2月4日18时发布暴雪蓝色预警:

预计4日20时至5日20时,北方部分地区将出现大雪和暴雪天气。

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大雪天气对图示地区的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

A.河流结冰,出现断流现象

B.道路冰冻,影响返乡客流

C.积雪增多,缓解农业春旱

D.出行受阻,降低旅游收入

5.图中两个暴雪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B.人口压力大

C.土地盐碱化D.水土流失

解析:

第4题,大雪天气对图示地区的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人们出行,降低旅游业收入。

第5题,两个暴雪地区均位于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盐碱化。

答案:

4.D 5.C

(2015·滕州期末)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山区某聚落分布情况。

读图回答6~7题。

6.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图示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

B.靠山建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

C.便于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

D.分布在高于洪水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

7.下列措施中,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是(  )

A.在陡坡上修梯田种粮

B.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

C.大力发展山区旅游业

D.在山坡上有计划地栽培果树

解析:

第6题,山区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最主要原因是分布在高于洪水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

第7题,在山坡上有计划地栽培果树既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答案:

6.D 7.D

下图为世界六大洲林地、耕地和草地三种农业用地占本洲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读图回答8~9题。

8.图例中①、②、③代表的土地类型依次是(  )

A.林地、耕地、草地B.耕地、林地、草地

C.耕地、草地、林地D.草地、耕地、林地

9.在南美洲③所示的农业用地比重最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势平坦开阔B.山地面积广大

C.河流少,水量小D.气候温暖湿润

解析:

第8题,从图中可知,南美洲和欧洲③最多,故③为林地;亚洲、大洋洲和非洲②最多,故②为草地;①亚洲最多,故①为耕地。

第9题,南美洲林地面积大与气候温暖湿润有关。

答案:

8.C 9.D

水浇地是指除水田、菜地外,有水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

望天田是指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区耕地利用结构。

读图回答10~11题。

10.有关解决我国“望天田”问题的措施,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发展灌溉排水系统

B.进行规模化人工降雨

C.实施高效的旱作农业

D.调整耕作区的种植结构

11.关于图中各省区耕地结构的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云南因为降水少,旱地的面积较大

B.在各省区中西藏的水浇地面积最大

C.福建气候湿润,水田面积居各省区之首

D.安徽的耕地结构主要与降水有关

解析:

第10题,实施人工降雨是有条件的,因此进行规模化人工降雨解决“望天田”问题不合理。

第11题,云南降水较多,其旱地多与喀斯特地貌有关。

西藏水浇地比重最大,但水浇地面积不是最大。

福建省水田比重较大,但面积并非居各省之首。

淮河穿过安徽中部,其耕地结构与降水有关,淮河以南降水较多为水田,淮河以北降水少为旱地。

答案:

10.B 11.D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主要位于高寒半干燥气候区,全年盛行西风和西北风,蒸发强,风沙灾害严重。

风沙造成甲湖周围沙丘广布,西岸多为湖滩沙丘和沙丘链,东岸多为大面积的沙山和沙丘堆积。

风沙对图中龙羊峡水电站造成了严重危害,每年从风口(指山脉中通风的缺口,多为谷地和鞍部)吹入龙羊峡库区的风沙量达141万立方米。

图中乙城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度假胜地。

(1)试推断甲湖东、西两岸沙丘分布差异的原因。

(2)分析乙城成为度假胜地的自然原因。

(3)请提出减轻龙羊峡水电站风沙危害的措施。

解析:

(1)问,甲湖东、西两岸沙丘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风力作用的差异,即西岸风力作用较东岸弱。

(2)问,从地形、气候等方面分析即可。

第(3)问,应从降低风速和固沙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图示区域盛行西风和西北风,湖泊西岸受西部山地地形的阻挡,风力较弱,形成了规模较小的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