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高考真题分专题厘金必修二专题2.docx
《07高考真题分专题厘金必修二专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高考真题分专题厘金必修二专题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7高考真题分专题厘金必修二专题2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
必修二专题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1.(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4题)表1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2.(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31题)《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3.(2009年高考天津文综6题)右图所示的民族企业创建后,仅用三年时间,代理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
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创建于1932年的天津某企业商标)
A.地处沿海的天津水陆交通便利
B.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D.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4.(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7题)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先于中国资产阶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资本输出B.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倾销商品
C.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和束缚中国资本阶级D.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掠夺原料
5.(2008年上海高考29题)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6.(2009年上海高考29题)郑观应主张:
“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
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
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
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7.(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6题)右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8.(2009年广东高考7题)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
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
其中1896-1911年应是()
A.4.6个B.3个C.2.5个D.0.55个
9.(2009年海南高考19题)表2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表2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D.民营工业的发展
10.(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11题)右图是20世纪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
A.重义轻利思想
B.维新图强思想
C.实业救国思想
D.中庸自保思想
11.(2011年海南高考19题)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
“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
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
”这反映了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12.(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12题)“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
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
”这段话应该是()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13.(2009年江苏高考6题)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
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
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D.民主政治的发展
14.(2008年广东高考9题)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15.(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15题)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6.(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1题)表2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表2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
100
153
A.2B.31C.73D.193
17.(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4题)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A.龚自珍 B.洪仁玕 C.李鸿章 D.严复
18.(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3题)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
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30题)表2
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
年份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70
28.0
5.8
——
1880
24.9
5.5
——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1910
14.7
4.3
1.5
表2反映出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20.(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13题)1901~190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显著增加。
其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21.(2008年江苏高考8题)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22.(2008年海南高考21题)1938—1944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431件,比此前20年全国的总和增长了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人员的内迁B.军工企业的激增
C.民营工业的发展 D.战时需求的刺激
23.(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17题)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
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B.工商皆本C.重利轻义D.重商轻农
24.(2011年海南高考15题)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
“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5.(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2题)“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
”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
A.戊戌变法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民国初年D.新中国成立初期
26.(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16题)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
“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
”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A.收回通商口岸B.发展民族经济C.维护国家主权D.挽救国家危亡
27.(2008年江苏高考5题)张之洞说: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28.(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1题)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29.(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5题)清末有舆论说:
“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30.(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6题)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
如图2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节约生产成本
B.便于官府监管
C.带动民用企业
D.与洋商争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31.(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35题)(22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关11个国家。
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
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
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
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l2个国家。
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
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
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10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12分)
32.(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39题)(60分)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到1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木材严重短缺。
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
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
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
应用。
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与中国有明显区剐。
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早期转变,因为中国的主要产煤带在西北地区,离最有经济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相距甚远。
(据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体体现,(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炭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没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
(4分)
材料二
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
186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
“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
”l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满卮、求富强“殊有关系”。
l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
l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
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表3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
企业名称
开办年份
停办年份及原因
创办人
直隶磁州煤矿
1875
1883 退股
李鸿章
湖北兴国煤矿
1875
1879 经费无着
盛宣怀
台湾基隆煤矿
1876
1892亏损
沈葆桢
直隶开平爆矿
1878
李鸿章
徐州利国驿煤铁矿
1882
1886亏损
胡思燮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概括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
(4分)。
33.(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37题)(36分)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
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
“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
(4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
(4分)
主题二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
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
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
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
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
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
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
(4分)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4分)
主题三茶叶与美国革命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
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
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
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
(8分)
主题四茶叶与民族企业
(4)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8分)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
(4分)
(要求:
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张一元”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00年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1906年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1925年
创建福建茶场,就地加工生产
1930—40年代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1956年
公私合营
“文革”期间
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
1982年
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1992年
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1995年
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
1999年
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
2002年
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34.(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29题)(35分)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
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
图10是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
岁糜巨款,谁其信之?
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据《张文襄公全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5分)
材料三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
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
(6分)
35.(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37题)(3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
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
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
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
“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
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
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
《振百工说》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
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2分)
36.(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38题)(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
《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编: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图12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
(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9分)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
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9分)
37.(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38题)(37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K^S*5U.C
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
……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
材料四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
(8分)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
(12分)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
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12分)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
(5分)
38.(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37题)(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
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
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
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同《中国城市发展史集》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