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类型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1359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句式类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言文句式类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言文句式类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文言文句式类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文言文句式类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句式类型教案.docx

《文言文句式类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句式类型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句式类型教案.docx

文言文句式类型教案

文言文句式类型教案

【篇一:

2016届文言文句式教案】

2016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考点简析】

【知识梳理】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这些句式包括: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今臣亡国贱俘。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9.且相如素贱人。

10.臣本布衣。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1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结: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

“?

?

者,?

?

也。

”(如1)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

“?

?

,?

?

也。

”(如2)3.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形式为:

“?

?

者,?

?

”(如3)

4.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代称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4)

5.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如5)

6、用“此”“乃”“亦”“即”“则”“素”“皆”“诚”“本”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

(如:

6—10)

7.用“是”“为”表示判断。

(11、12)

8、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

13—15)

练习1:

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神仙之说,所谓画蛇添足。

b.夫天者,人之始也。

c.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析:

本题考查对判断句的辨识能力。

答案c(a为无标志判断句;b“者?

?

也”表判断;d“非”“?

?

也”表判断)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二)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吾属今为之虏矣。

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9.文王拘而演《周易》。

10.而刘夙婴疾病。

小结:

1.用“于”“受”“受?

?

于?

?

”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1、2)

2.用“见”或“见?

?

于?

?

”表示被动。

(如3、4、8)

3.用“为”“为?

?

所”或“?

?

为所?

?

”表示被动。

(如5—7)

4.用“被”表示被动。

(如8)

5.无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示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如9、10)

练习2:

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练习3:

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a.近日见辱问于长者。

b.君既若见录。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析:

本题考查辨识被动句的能力。

答案:

b。

(b项“见丁宁”的“见”是指代性副词,表动作涉及的对象,“见录”义为“记住我”。

acd三项的“见”都表被动。

三、倒装句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三)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秦人不暇自哀。

2.时人莫之许。

译文:

“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4.而今安在哉。

5.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6.吾谁敢怨?

译文:

“我敢埋怨谁呢?

7.姜氏何厌之有?

8.成语:

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才是举——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唯举才

9.一言以蔽之。

译文:

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10.臆!

微斯人吾谁与归?

11.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

(项王、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

)小结:

1.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1—3)格式:

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这类疑问代词有“谁”、“何”、“奚”、“安”等。

(如:

4—6)格式:

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7、8)

【篇二:

文言句式教学设计】

贵阳三十七中2016年教育部课题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有效课堂方法的研究》

二级子课题: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

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文言句式之倒装句教案

贵阳三十七中刘万俊

三维目标:

1、了解考纲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重点探究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3、能判断并准确翻译句式特殊的句子。

教学重点宾语前置(《考试大纲》特别提及)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设想:

1、课前指导学生根据考纲整理文言句式,立足课本,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倒装句的一般特点、规律,面向会考。

2、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课文里的例子归纳出判断文言倒装句的方法,然后作知识的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解题能力。

3、精选典型题例,让学生通过示例,便能总结出特点和规律。

4、示例覆盖高中课本,立足会考基本篇目。

示例遵循从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的原则,最终达到高考检测的难度。

5、课堂重点讲解宾语前置句,对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方法:

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学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每课一题)

一、导入:

(考纲考点阐释)

1、学业水平考纲要求“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这“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通过翻译句子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

近年来高考命题中,句式单独命制选择题很少,而往往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

设题的方式有:

①判断省略成分的正误;②选出与题干有相同的句式特点的项;③选出句式特点相同的项;④判断句式的相同与不同;⑤通过翻译句子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等。

上节课我们已经复习了判断句、被动句,接下来我们来复习倒装句,重点掌握宾语前置的规律。

二、现代汉语中有动宾短语、介宾短语

(1)、动宾短语现代汉语:

他‖写文章。

我‖帮助同学。

我‖捡起贝壳。

古代汉语:

古之学者‖必有师。

1

【篇三: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与句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

典型的句式意义,学生认真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和谐美,人情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2、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三、课时

2个课时

四、教学方法

问答法提问法等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

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二、实词词义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

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掌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探究问题: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1、实例:

①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

②拔剑切而啖之。

(《鸿门宴》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

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汉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汉字虽历经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2、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振长策而御宇内。

(贾谊《过秦论》)

“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

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

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生僻字,但“樯”也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联系本句,便可以以局部代整体的修辞方法推出“樯橹”是战船。

金就砺则利。

《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查字典得“磨刀石”。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归去来兮辞》

“畴”的含义也可根据“田”字旁也能帮助推出“田地”之意。

(二)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1、实例: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过秦论》)

②不积(《劝学》)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

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对这类句子中的实词,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

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2、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

“通”和“贯”是同义并列,均为“精通”之意。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夷”与“险”相对,“众”与“少”相对,可推断“夷”为“平坦”之意。

齐人追亡逐北。

《过秦论》

北:

指败逃者。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句中“怙”的意义。

“怙”对“恃”,根据相似结构意义相同的特点,可以推断“怙”即为依仗、凭借的意思。

(三)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1、实例:

①收天下之兵。

(《过秦论》)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

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①中的“兵”。

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

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容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

2、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有碑仆道。

《游褒禅山记》

根据“前仆后继”的“仆”是“倒下”的意思,从而推断“仆”乃“倒下”的意思。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根据“既往不咎”的“咎”是“责备”的意思,可知句中的“咎”即“责备”之意。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

根据“闲情逸致”的“致”是“情趣”的意思,得知句中的“致”的意思为“情趣”。

腹犹果然。

《逍遥游》

成语“食不果腹”的“果”的意思是“充实”,因此句中的“果”为“充”实意思。

登高而招,声非加疾也。

《劝学》

“疾风知劲草”的“疾”为“强”意,句中的“疾”为“强”的意思。

(四)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1、实例:

①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

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语境来推断。

(例①“过”搭配对象为“山”,可释为“游览”。

例②“鲜”应和“无”对应,结合上文意思,故为“少”。

2、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湖口。

《石钟山记》

句里有两个“之”:

前一个“之”用作“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解释为“的”;后一个“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应是代词。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过秦论》

依据下文的“余威”可以推断“既”应该是表明动作已经完成,因此是“已经”的意思。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

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黠”在现代汉语中是贬义词,是狡猾的意思。

但在上文特定的语境里,它并非贬义。

上文中与“黠”的词义相关的语句有:

(1)“生而聪慧”;

(2)“帝及后并笃爱之”;(3)“帝每面称之”。

由此可见,“黠”在此处应为褒义,只能译为“聪慧”。

(五)小结

综上所述,在一词多义辨析时,如能辅之以技巧,根据字形推断,利用句式辨别,结合语境把握等,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第二课时

文言句式

判断句

1、用:

“?

?

者,?

?

也。

”表示;

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

“?

?

,?

?

也(或者也)。

”表示;

如:

夫战,勇气也。

3、用:

“?

?

者,?

?

”表示;

如:

粟者,民之所种。

4、用:

“?

?

,?

?

”表示;

如:

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

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

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

?

于?

?

”表示;

如:

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

?

见?

?

”的形式表示;

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3、用“见?

?

于?

?

”的形式表示;

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

?

于?

?

”的形式表示;

如:

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宾语前置句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①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

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哀”的宾语,“自哀”的意思是“哀自”,译文:

秦人没有闲暇哀叹自己的过错。

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

否定句中,代词“之”做“有”的宾语,“之有”的意思是“有之”,译文:

自从有典籍记载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例①至例②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

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