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本课程促进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0751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校本课程促进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以校本课程促进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以校本课程促进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以校本课程促进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以校本课程促进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校本课程促进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docx

《以校本课程促进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校本课程促进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校本课程促进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docx

以校本课程促进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成果论文

以校本课程促进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深入系统的研究了利用校本课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仅能较好的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促进了创新型教师群体的形成、科研型物理教师的培养。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物理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关键词:

校本课程校本教研学习方式方法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素质教育创新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特点

引言

虽然我省已进入新课改的第三年,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部分教师没有理解新课程是新在课程理念上,只做教科书的“改朝换代”。

仍然在用旧的知识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来实施新的课程,并不是真正的课程改革。

将新课程理念溶于教学实践,教学中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下,得到全面发展。

将校本课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基于学校的层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形成教师和学生自己开发,自己管理,自己实施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激发物理学困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教学现状分析:

受传统理念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大多数教师认为高中物理知识点多教学任务大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讲清楚、加上适当的练习,学生的成绩也可以提高,没有必要再搞校本课程。

可见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提高学生物理成绩的问题。

不但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而且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与新课改理念相悖。

学生现状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源于历史原因,学校生源一直较差,招来的学生情况复杂,多数体现出起点低、学习能力弱、行为习惯差等特点。

大多数学生学习物理有较大的困难。

由于每次考试对他们都是不小的考验,成绩往往不好,导致他们对学习物理兴趣不大。

大多数学生还保持着传统的的学习方式方法,学习能力较弱,还几乎全依靠老师的课堂讲解(被动的机械接受学习为主),没有自己钻研的习惯,更缺乏创新的动力。

适逢洛阳市全面进入新课程教学,我校领导非常重视课程改革,想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但专家们成功的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实际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和课堂效果很不理想,甚至有些教师不得不重新对专家讲过的课再讲了一遍。

学校之间的竞争,高考的压力,社会的需求……迫使我们必须找到一种适合于普通学生的高质量教学方法,这就是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

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报告如下:

一、加强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以校为本的研究活动,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我们认真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确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发展战略,参加了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努力探索培训、教学、科研一体化研究机制的路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在校本研究工作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我们对校本研究的基本认识

   正确认识校本研究的意义和功能,才能正确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

我们认为,在课程改革中,校本研究应以新的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中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注重发掘学校资源,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校本研究的出发点和着重点是教师的发展,即提升教师的反思交流能力和同伴协作能力,使教师在反思和协作中共同发展,超越自我。

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客观规律出发,建立动态的校本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要关注教师已有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关注教师自我完善过程中的需求,循序渐进,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研究机制;使教师在有效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中,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能力,形成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学风格和教育个性,具备自我完善的探索能力,自觉将改革的目标和自己的教育理想结合起来,不断朝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方向发展。

  2.我们校本研究的一些做法

(一)学习提高——扎实抓好校本研究工作

   教师有效参与、专业发展和教育理想是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完善的关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必然会遇到诸如课程标准、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新问题,不断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新技能,不断引领教师学习提高、自我发展成为校本研究的主要功能。

校本研究立足本校本岗,融学习、研究、实践为一体,包括技能型、实践型、交流型、评价型、理论型、研究型。

我们根据课改进程中教师遇到的焦点问题,适时组织教师进行征集理念、通识培训、观摩课例、观看讲座等活动。

如我们提出了“运用现代理念,转变教育行为,改善学习方式”的办学思路,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理念征集工作。

经过层层筛选,第一批四十一条教育理念布置上墙,代替了传统的宣传画、名人名言,营造了浓厚的研究氛围,使每一面墙都成为传播先进教育思想的窗口。

学校订《人民教育》、《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教育网址,引导教师网上查询资料;通过校刊《教科信息》设置课改专版,及时发表课改最新动态,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收集翻印课改资料,汇编论文专集,刊登学习心得、优秀论文、教学设计与反思,使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得到传播、共享。

这些举措对课程改革实验起较好的导向作用,使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挑战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使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不断发展。

(二)实践探索—扎实抓好备课改革工作

教师的传统备课模式已成为课改推进的强大阻力,备课不改,教的行为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将成为一句空话。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备课理念的转变,必须从备“教”到备“学”。

所谓备教,是指只备上课的过程与环节,只设计教师如何展开教学过程,分几个教学步骤来完成教学。

至于学生的学,则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教。

所谓备学,就是要考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水平,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我们首先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使其成为启动和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操作把手;其次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主要形式;第三进行学习结果呈现方式的设计,学生学得怎样,要让教师、学生都知道。

备课管理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①形成“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调控、教后反思”的备课流程,做到四个加强。

加强独立钻研,各种类型、题材的内容都要尝试;加强集体研讨,围绕主备人的设计,各抒己见达成共识;加强教学再设计,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预案;加强教后反思,“精彩瞬间”记录课堂中的师生闪光点,积累典型案例,“真切感悟”促进教师思考分析教学环节。

②实行分层管理模式。

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备整册教材详案,有经验的教师要求设计框架,预设学习活动,考虑学习策略,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给自主探索空间,实行免检制度。

③坚持在备课中贯彻课题思想。

(三)反思交流——扎实抓好“听评课制度化”活动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具备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能力,具备较高的教育智慧和理论素养,这需要教师在改革中直面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的反思能力,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形成制度,目的就是构建一个教师自我反思交流的平台;领导进课堂听课,直接与教师对话、沟通,给教师以人文关怀,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改革;课改组在不同阶段组织教师撰写论文,组织进行论文、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评比,推动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能力。

研究组精心研讨,备课组集体备课,精心安排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全方位开放,促进老师们自觉把课程改革、课题研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转变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效果。

活动期间,老师们听2—3节课,交流教学心得,对提高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行教学反思评比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的作用,分析和解决自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

听评课制度化进一步推动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师个人的反思、探索能力。

(四)专业引领——扎实抓好专家讲座指导活动

   在课程改革进程中,会不断出现急需解决的专业理论、边沿理论、跨学科整合等问题,需要专业研究人员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和课程改革中,多次邀请专家学者到校现场讲座,为老师们析疑解惑,解决实践中的困惑、问题,增强老师们的职业信心。

我们本着“专家指导,自主探索”的原则,请专家按照课改理念听课、评课,与老师面对面座谈交流,主要有两方面收获:

首先,专家们的肯定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有一节按照课改思想设计的物理课,一位特级教师听了以后说:

“整节课老师几乎没有讲什么,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始终,老师只是组织、指导和点拨,学生学得那么投入、有效果,这样的课我以前还没有听到过。

”这对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理念和做法,是一种激励。

其次,与专家们平等地对话,能够让老师在“碰撞”中提高认识。

通过与专家的对话,我们充分认识到没有选择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这些活动使专业研究人员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与课程改革实践融为一体,有利于我们整合研究经验、调整研究行为,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五)资源整合——扎实抓好课题研究活动

    课题研究是校本研究中规范研究行为的一个基本渠道,因为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桥梁,在教育科研中教师通过学习科研基础知识、科研理论、科研方法,把学习、实践、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在科研实践过程中体验教育科研所揭示的教育规律,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自觉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在研究中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边规范,能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提高自身素养,使自身的教育理想不断深化,朝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

课题强调“拓展学习时空,转变学习方式”,实现这个任务的主阵地在课堂。

我们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来加以研究,把“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口,开展制度化、经常性的研究活动,初步摸索出三种策划学习的方式:

围绕核心变量,以教科书为学习材料策划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教科书为依托确定专题策划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策划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

核心变量的系统研究,使课堂教学的功能发生根本性变化,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实践活动产生了影响,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得到改善。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教师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参加研讨交流,使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老师的业务素质快速提高。

实施课改实验以来,我们充分利用原有的研究成果,把原有的研究资源和课改课题研究进行整合,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校外进行沟通整合,增强了课改实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规范课改实验的研究规划、研究目标、研究方式、研究行为。

在课改实验中,老师们自觉把自身的教育研究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使学习、实践、研究更加明确化、规范化、科学化。

(六)同伴协作——扎实抓好“新课程研讨日”活动

   教师的有效参与、协作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有效协作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积极的职业态度,更需要一个民主、坦诚、开放、求真、务实、严谨的研究氛围,需要一个人人得以发展、完善的温馨的教师研究群体。

我们组织了两支青年教师队伍,一支是由40岁以下的青年骨干教师自愿组成的学术研究,每月就学习新课程标准、当前教改的热点、焦点及教学实践中的成败得失撰写理论文章,通过交流、讨论甚至挑刺,不断提高成员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

另一支是新上岗的青年教师为主体,目的是让他们尽快熟悉教育教学常规,基本的教科研方法,经常进行反思、撰写后记等。

我们还让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子,发挥帮扶作用,协同成长。

“新课程研讨日”活动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以反思交流教学得失、思考研讨教学策略为基本内容,每周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

学校组织教师观摩课例,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组织研讨综合实践活动,师生们以开放的观点来看待学科知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构成,综合活动的理念已自然转入课堂,给课堂带来了生机活力。

组织研讨评价制度改革,考试评价进行了三方面的探索:

谁教谁考、弹性试卷、延缓评价。

通过新课程研讨日活动,教师之间进行专业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和教育资源,彼此支持,优势互补,共同成长。

这样一来,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交流中提升教学研究品质。

此外,我们主动与兄弟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讨,

(七)保障激励——扎实抓好导向职能

    为保障课改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从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人员配置、经费投入、奖励办法等方面入手,着重抓好“五个到位”:

第一,组织到位。

学校专门成立了以张玉玺校长为组长,教务副主任韦前锋、教研组组长肖胜利为副组长,负责课改实验的组织领导,整合各种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师生发展的、开放的学校研究网络。

第二,制度到位。

我们制定了《洛阳市第二实验中学课程改革实验初步实施方案》、《洛阳市第二实验中学课程改革实验初步实施办法》等,使课改实验工作步入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

第三,人员到位。

大部分研究组组长下到实验年段任课,加强课改实验师资力量;拟定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和研究人员。

第四,经费到位。

学校划拨专款作为课改实验经费,加大对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投入,保证教学、研究、活动之需。

第五,奖励到位。

为充分调动实验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内部管理活力,对在不同级别刊物发表科研论文的教师及时奖励并在职称评聘、培训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二、“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发展”的基本模式

经过2年多的研究,我们摸索出了“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发展”的基本模式:

(一)为促进教师成长,建立校本教研制度

1、组织机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搞好搞不好,关键看领导”。

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是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能否规范实施的首要保证。

(1)建立学校行政是校本研究负责人的制度。

校长要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确保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所必须的经费投入;要整合教导处或教研室和教研组的力量,使之具备促进和指导校本教研顺利开展的职能,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格局;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制定教学研究成果的奖励方案;要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2)建立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

学校教导处或教研室和学科组是校本教研工作的具体责任部门,教导主任或教研室主任和科组长是主要责任人。

学校要制订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教研的计划、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效果、评价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并由教导处或教研室具体落实、检查,以保证教研效果。

(3)建立教研组管理制度。

设置学科教研组、建立校际间教研协作体(组)、明确教研组长的地位和职责、制订详细的工作任务要求,建立一种促进学校、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

加强集体研究,促进学校、教师之间及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使学校、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加强学校、教师、学科之间的沟通或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校、学科本位的倾向。

2、规范教学研究制度。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根本,从而使以校为本的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

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制度、备课制度、上课制度、教学反思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学生学习评价与考试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等。

(1)理论学习制度。

理论学习制度建设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氛围,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不断学习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必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为反思提供理论基础。

理论的指导是促进教师专业提高的有效的保证,理论学习要有计划、有形式、有时间保证、有检查落实和效果。

(2)备课、上课等教学常规制度。

校本教研强调“教学即研究”,我们必须建立一种与之相配套的常规教学管理制度,促使教师把日常教学和教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其研究能力。

这些制度学校大多都有,关键是要不断完善,否则,就会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

建立的教学管理新机制,要有助于教师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发,要赋予教师自主权。

因为,新课程的开放度很大,只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充分的自主性,才会不模仿、服从他人,才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见,作出自己的决定,引导学生自主、充分发展,实现课程实施的目标。

对备、讲、批、辅等教学常规的修订,要降低管理的刚性,增强管理的弹性和开放性,取消一切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条文,增进新理念、新内容,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研究的过程,专业提高的过程。

(3)教学反思制度。

只有善于对自己的行为或观念经常反思质疑的教师才能得到较快发展。

所以,我们要建立反思制度,促使教师反思制度化、经常化。

在学习教育理论及他人经验后,要写出心得体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上课之余,要写教后感反思课堂教学得失;考试结束,也要进行总结、分析成功与不足等等。

要引导教师开展既能提高教师理性认识又能改进实践的反思研究,如课例研究、教学案例或教学故事、做教学情况调查等,寻找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法,同时也为下一步确立校本课题做准备。

3、校本教研与区域联动校本教研的交流制度。

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学校建立相应的制度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

这方面的制度主要应有集体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示范课、公开课展示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等。

区域联动校本教研,这种教研打破了“以一校为本”、单兵作战的格局,有利于形成氛围,实现教研资源共享,达到深层次的同伴互助。

(1)教研制度。

修订完善教研制度,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教研活动,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每个教师都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作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分享经验,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同伴之间在教学上的互相支持是发展优质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有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集体备课制度。

修订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备课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备课活动,反对各自为战,有效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反思、交流、互动、共享成果,提高工作效率,并使教师集体智慧和个人风格有机统一。

(3)教师帮带制度。

实施青蓝工程,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青年是学校的未来,青年强则校强,学校要倡导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指导,开展“以老带新”、“结对子”、“范例式师徒结对”等教师之间日常的互相合作和经验分享、交流活动。

要求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帮带一般教师。

要完善制度,规定师徒各自的义务,强调双方互动、合作、共进,建立师徒档案,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

(4)听课评课制度。

听课、评课是领导实施有效教学指导的重要措施,是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

各学校要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听、评课制度,明确听课的节数、记录的要求、评课的要求等,充分地发挥其管理、研究、诊断及评估教学的功能,促进教师相互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5)公开课展示制度。

举行各类示范课、研讨课、成长课等公开课展示,是学校内部或学校之间教师同伴互助的常见形式。

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开课展示制度,明确展示的内容、对象、时间、要求等,促使活动的经常性开展,为教师互相交流与学习的提供机会,促进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和学生,提高教育质量。

(6)教学经验交流制度。

学校通过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经验观摩研讨会”、“教学开放日”,印发校内外教学经验材料等形式,广泛开展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活动,要定时间和活动要求,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共享,促进共同提高和进步。

(二)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的组织形式

1、制定“教师自我发展规划表”。

结合目前我校的相当部分教师,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已经基本掌握了教学的一般规律,对教材、学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已初步完成了职业的适应期。

起始的紧张、新奇、激动与豪情逐渐被倦怠、无奈、单调所代替,他们面对着“职业倦怠”的高发期;导致了业务上停滞不前,思想上不求上进,精神上疲踏倦怠,行为上碌碌无为。

为了刺激他们的成长欲望,给予他们前进的动力,培养更多的学科带头人,我校于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在青年教师中实施“教师自我发展”规划。

规划内容有:

①自我综合评估。

②自我发展方向。

③自我发展目标。

④自我发展措施。

⑤目标达成情况。

实施规划的目的是通过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教研水平、科研能力,最终提升教师整体的专业水平。

2、学科构建研究共同体,为教师的发展架起平台,实现同伴间的互动。

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

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成立了以学科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为主要形式的研究共同体。

提出了以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首要任务,以集体备课、案例研讨、专题研究为主要方式的校本教研活动。

学科备课组是根据所任学科及年级组建起的一个微型研究共同体。

同年级同学科的几位老师在课余时间可以随时随处地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也可以是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共同评课等形式实现组内成员的有效链接。

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

学科教研组则是根据教师所任学科不同及其专长组建的一个研究共同体。

主要是通过问题研究、备课研究、课例研究、课型研究等形式来实现全体组员的多向互动。

这样的一个研究共同体为在课程改革中由于个体的认识差异所带来的共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

是真正的依靠团队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也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碰撞过程。

3、开展区域内校际协作教研,为学校的发展亮出舞台,实现校际间的联动。

校际协作教研是实施新课程教研方式的一种创新,它可以对学校校本教研进行有效的补充,促进校际间的协作和交流。

有了这样个发展的舞台,各校的教师都得到了锻炼、学习、交流的机会,校际间也联系的更加密切。

这样的研究共同体对于推动实现校际间的共同发展是十分有效的。

可以说,这种“共同体式”的研究活动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的校本教研形式,它更好地利用了学校的优势资源,发挥了学校的辐射作用。

4、构建跨地区研究共同体,为区域的发展搭好擂台,实现区域间的促动。

鼓励我校与一些省内优秀学校结成友好互助单位,为学校的“研究共同体”构建提供了一个更广的区域。

让我们的教研活动不仅走出了校门,还跨越了地区。

在这个跨越地区的“研究共同体”中,我们主要是以校本教研为辅,以展示教学风采为主。

从而体现学校的内涵,学习他校的长处,实现区域间的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办水平。

近年来,洛阳市第二实验中学与市区兄弟学校,洛宁县很多农村学校合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交流活动。

这种跨越地区所构建研究共同体,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更好的推动作用,也更有利于促进了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5、专业引领、专家指导。

专业引领主要是指各层次的专业研究人员对校本教研的介入。

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是在“本校”展开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