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0565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2.docx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2.docx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2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

分数:

100分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三字经》写到: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这里强调的是(  )

A.商纣不得人心而武王以德定天下        B.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周的历史长久是因为实行分封制        D.武王在西周建立过程中的功勋

2.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拟定谥号的规范。

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  )

A.尊崇和颂扬先人                                    B.缓和君臣关系

C.惩恶劝善维护统治                                D.巩固儒学地位

3.严耕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提到:

“汉代前期的制度可

称为集权的信托制度,皇帝虽掌握最高权力,但一般政务原则上完全交付丞相全权处理。

”此种政治局而后来发生了变化,与这种变化相关的是(  )

A.颁布推恩令        B.设置中朝             C.设转运使            D.设立内阁

4.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

这个阶

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

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

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  )

A.满足统治阶级需要                                B.加重下层民众负担

C.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D.激化已有社会矛盾

5.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  )

A.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B.吸收糅合诸子学说

C.科举制度开始创立                                D.程朱理学日渐兴起

6.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

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

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

”这表明(  )

A.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

C.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D.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7.在古希腊,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

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

这反映了古希腊()

A.提倡民主排斥专制                B 强调个人的权利

C.注重法治反对人治                         D.具有民主与人文精神

8.恩格斯说:

“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

”以下能够佐证这个观点的材料是(  )

A.“贫富之道,莫之夺予”B.“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D.“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9.苏格拉底说:

“我是一只牛虻……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

”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价值观(  )

A.人格独立,思想自由                           B.民主意识,参政意愿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批判精神,社会责任

10.探究世界,追求美德,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永恒主题。

有的认为“万物于我为一”,有的提出“天者理也”,有的主张“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①庄子②程颢③普罗

泰戈拉④薄伽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则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

这三者都(  )

A.着重强调人的平等自由                        B.推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征                        D.促进欧洲思想的彻底解放

1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是罗马法(  )

A.蕴含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精神        B.直接奠定了资本主义的法治基础

C.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到钥匙。

”材料中的“钥匙”是指(  )

A.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科学                        B.牛顿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

C.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D.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14.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

这里的“新”

指的是(  )

A.反对君主制度    B.介绍研究西学     C.宣传民主政治    D.传播社会主义

15.晚清重臣曾国藩和大学士倭仁虽然在对待西学的态度方面方面针锋相对,但是他们都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在他们影响下“学人轻蔑宋学的观念一变。

”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社会危机的影响                                    B.经济变迁的推动

C.理学功能的更新                                    D.中央集权的削弱

16.立宪派在不同历史阶段名称各不相同:

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

不论如何变化,不变的是(  )

A.代表封建阶级利益                                B.坚持改良主义路线

C.阻碍社会进步发展                                D.维护专制主义政体

17.《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

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以(  )

A.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                      B.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

C.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                        D.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

18.“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统治地位            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19.“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

”这一认识客观上(  )

A.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B.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C.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D.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20.有同学看到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欧洲十大城市排行榜,发现伦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在1400年的时候尚未进入排行榜,1700年的时候不仅都跻身排行榜,而且排名靠前,分别位列第二、第五和第六。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

A.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B.资产阶级革命

C.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D.文艺复兴运动

21.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

A.“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22.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曾发行大量公债,战后许多人迫于贫困将公债低价出售,购买者多为大商人和企业家,后来联邦政府又宣布按票面价格偿还公债。

这种做法(  )

A.客观上对工业革命有利                        B.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C.帮助政府度过财政危机                        D.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

23.下表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三个不同的年份中国茶叶销售情况的变化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总销售量(万担)

出口量(占总量%)

内销量(占总量%)

1840年前

6.4

0.9(14.06%)

5.5(85.94%)

1865年前

10.1

4.2(41.58%)

5.7(56.43%)

1894年前

16.02

8.23(51.94%)

7.7(48.06%)

A.中国茶叶发展仍然非常缓慢

B.中国茶叶生产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C.茶叶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D.中国茶叶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

24.以下是16世纪东两方两位思想家的言论,其共同之处是(  )

马丁·路德:

“教皇和自己的会议,只有当其行动和法令与《圣经》相一致时,人们才有必要服从。

李贽: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

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A.挑战权威            B.否定神性         

    C.崇尚理性            D.倡导民主

 

二、材料解析题:

(3小题,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学者研究,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朝人口总数为1.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增加到3.13亿,道光30年(1850年)达到4.3亿的人口峰值,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人口最高纪录,这创造了中国人口的奇迹。

增长的人口,基本依靠本国生产的粮食来供养,这意味着,在清朝期间,粮食总产量比明朝的最高纪录又增加了一倍以上。

但是中国为这一奇迹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庞大的人口压力使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工矿业、商业的发展受到粮食需求的严格制约,大批多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转移。

这既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早,是最先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家。

圈地运动开始后,英国就产生最早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政府往往采用血腥立法的手段来惩治失地农民(流浪汉或“懒汉”)。

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

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

该法令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

19世纪末,英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开始向福利国家方向发展。

1905年,在工党推动下,英国通过了《失业工人法》,规定了对失业工人的救助措施和解决失业工人再就业的办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彻底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

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人口奇迹”出现的条件,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危害。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13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2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

人)

时期

功臣

功臣子

外戚宗室

各级属吏

经学之士

其他

汉高祖

1

 

 

 

 

 

汉惠帝

3

 

 

 

 

 

汉文帝

4

 

 

 

 

 

汉景帝

 

4

 

 

 

1

汉武帝

 

5

3

1

3

 

汉昭帝

 

 

 

3

 

 

汉宣帝

 

 

 

4

1

 

汉元帝

 

 

 

 

2

 

汉成帝

 

 

1

1

3

 

汉哀帝

 

 

 

1

4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

表2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

 

2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哥白尼是一位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是太阳系日心说的创立者,也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1496到1506十年间,他到意大利求学,主要攻读医学、法律、神学等专业,还钻研了大量的古希腊著作。

哥白尼的天才在于体系的建构,他的伟大成就是《天体运行论》。

在此著作中,他提出地球和其它行星每天围绕着它们自己的轴自转,同时每年又围绕静止的太阳运转。

明末清初,随着“西学东渐”,哥白尼的学说传入中国。

成书于1640年的《历法西传》介绍了《天体运行论》的卷次目录及一些观测结果,但对日心地动

说没有提及。

成书于1643年的《崇祯历书》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但没有完整介绍哥白尼的学说,并且对地动说进行了否定。

当时的一些文人对哥白尼的学说持否定态度。

如清朝著名经学家阮元在其《畴人传》中说:

“其(日心地动说)为说至于上下易位,动静倒置,则离经叛道,不可为训。

”所以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引起重视。

——摘自杨小明《哥白尼日心地动说在中国的最早介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白尼提出日心地动说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引起重视的原因。

(9分)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答题纸

二、材料解析题

25.(25分)

(1)

(2)

26.(12分)座位号————

27.(15分)

(1)

(2)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CBCD6—10ADBDB11-15CABBA16—20BDADC21—24BADA

二、材料解析题

25.(25分)

【答案】

(1)条件:

生产关系调整(赋役制度改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发展(农业发展;高产作物引进;土地大规模开发)。

(6分)

危害:

土地的过渡开垦,使植被遭到破坏,环境日益恶化;粮食需求的压力,使得农业生产尤其重要,从而压制了经济作物的生产,也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批劳动力无法转移,不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6分)

(2)结果:

英国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并未完成转移,致使经济停滞,社会矛盾尖锐。

(4分)

原因:

英国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工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劳动力,而中国以农业为主,近代工业未得到发展,商业受到抑制,无法完成劳动力的转移;英国政府通过立法为工业化创造条件,推动劳动力的转移,而中国清政府采取抑制商业和闭关政策来限制新经济因素的发展;英国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缓和社会矛盾,以图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中国并未建立类似制度,社会矛盾尖锐。

(9分)

26.(12分)

【答案】评分说明: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情况,既可指出某一类出身的变化,也可指出几类出身的总体变化,根据史实对变化原因的说明应充分恰当。

示例:

变化:

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

(4分)

原因:

功臣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其子弟政治素养较高;汉以来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统治者改变丞相来源以加强皇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发展儒学教育;推行察举制,重视丞相素质。

(8分,任答四点即可)

27.(15分)

【答案】

(1)背景:

文艺复兴的开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依然存在;近代教育的发展。

(6分)

(2)原因:

理学的精神束缚,限制了人们的视野;当时文人的反对与否定;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传统科学没有向近代科学转变;中国仍为农耕文明。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