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0546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九年级语文〈上〉主备人:

总课题

第三单元:

学会读书(三)

总课时

1

第1课时

课题

成功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并概括作者的观点;

2、反复阅读,品味文章的独特匠心,感悟作者的大家风范;

3、充分认识勤奋在成功中的作用,进而对现实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教学重点

目标1、3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课前准备及预习要求:

1、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点;

2、结合工具书和注释了解文中引用句子的意思;

3、收集关于成功的名言警句和故事;

一、导入新课

(多位奥运冠军的照片更迭出现在屏幕上)刚刚大家在屏幕上看见的都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冠军,他们毫无疑问可以称为成功者,成功是每一位运动员孜孜追求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梦寐以求的。

那如何成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这三大美誉的季羡林老师写的《成功》。

二、初读感知——初步理解,找出观点

1、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下面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

2、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还是比较容易地找到了作者的观点,也可以说这篇文章观点鲜明。

三、再读释疑——理解观点,理清结构

1、但作者是如何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为大家所接受的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从文章内容和结构等方面深入思考下面这些问题:

(1)对构成成功的三个条件,作者分别持什么态度?

又是如何来证明的?

(2)成功的三个条件用“+”连接,论证时是否可以前后调换顺序?

为什么?

(3)有同学认为文章的第9小节纯属多余,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

能否从内容和结构上作点分析?

(4)用自己的话清楚连贯地阐述王国维的“境界说”,体会作者引用这几句话的作用。

大家可以先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讨论。

学生看图说感受

读书找出作者观点

结合课文内容和结构,思考、讨论问题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四、拓展升华——拓展观点,我看成功

1、好,前面我们重点讨论了怎样才能获得成功,但什么是成功,其实也值得我们思考。

2、成功离我们似乎那么遥远,但此刻又好像让我们触手可及。

当你看到这些成功时,你有什么感受?

不同的人、事、物、境,会有不同的成功

不同的成功,会有不同的成功的条件

所以,“成功”在某些时候,不仅需要天资、勤奋与机遇,还需要……

请同学们替这个省略号补充上你认为成功还需要的重要因素,说说理由。

3、根据材料,提炼观点

材料1:

电视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很紧张,宁肯离婚也不让步。

可是她专业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这位演员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

材料2:

有人说杨丽萍就是专门为舞蹈而生的,她的好多作品都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勤奋固然重要,但成功路上有时天资也不容忽视)

材料1:

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的方仲永,5岁时就认识书写工具,7岁就能指物作诗。

邻居家有事常喊他去作诗并给他报酬。

其父觉得有利可图,便拉着他到处赚钱,不让其学习,结果到20岁时就与普通人一般。

材料2:

据《青年博览》刊载,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时就会微积分,被认为是神童,进入合肥科技大学学习。

平时,学生们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野逛,成绩一落千丈。

老师多次劝说仍无进步,后来退学当了油漆工,从此告别神童生涯。

材料3:

南北朝时的江淹,少时笃志好学,其诗幽丽精工,《恨赋》、《别赋》脍炙人口,晚年满足安逸生活,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人称“江郎才尽”。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五、拓展文本——开拓视野,获得成功

1、以“我看成功”为题,写一篇短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2、收集“勤奋”的故事或名句。

学生说说自己的成功事例及感受

学生发表观点及看法

根据材料,提炼观点

学生课堂作业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九年级语文〈上〉主备人:

总课题

第三单元:

学会读书(三)

总课时

1

第1课时

课题

创造学思想录

教学目标

1、了解《创造学思想录》的主要内容,认识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和特点,初步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2、感悟“随录式”文体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课前准备及预习要求:

1、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阅读《创造学思想录》全文;

3、找一找我们所了解的创造行为;

一、导入学习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全在于创造。

创造,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或创造性的物质活动。

简介作者:

罗吉尔*冯*奥赫,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思维科学学者,他在2001年2月写的《创造学思想录》,共64条。

二、引导学生阅读全文,用列提纲的方法概括文章内容

放松

(猴子痒痒——表情严肃)

造就你自己的规则

(亚历山大大帝砍开本该解的结)

多问几个假若

(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

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留心生活,勤于思考

(第一个锯末—燃料;牡蛎-吃)

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

(打破固定思维)

看到画面之外

(火车-广阔市场)

学生记录

学生可以补充所了解的相关内容

学生看文章、列提纲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板演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顺其自然

(道路自然形成)

三、精读课文

1、选择文章中你所感兴趣的一则故事,尝试给它换换标题,并说说它的含义

(1)放松不等于无所作为。

是在“严肃”前提下的“放松”,犹如灵感。

中文中“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创造本身就是格怪结,没有人能把它解开。

好的创造必须是新奇的、惊人得、震撼的、实效得。

(3)总分总的结构。

“多问几个假若”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科学发展的必要环节。

(4)孩子的想象能力是丰富的,一个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点,问中学生是什么,中学生的回答是“粉笔画在黑板上的一个点”。

这是唯一的答案。

但幼儿园孩子的回答却有50多种,是压扁的臭虫,是猫头鹰的眼睛,等等。

“长大成人”是不是就一定会丧失想象力?

(讨论)

(5)“第一个”就是勇创造敢者,面对前人没有尝试的事物,有人发挥了想象力,打破了规矩,取得了成功。

(6)“箱子”就是文中所说的“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也就是习惯性思维性的思维束缚是来自人类自身的训练。

例:

圆珠笔的问题(见参考书P218)

(7)画面指什么?

“看到画面之外”指什么?

(8)我国古代哲学家,主张“天人合一”。

老子主张

“无为而治”。

古代寓言“拔苗助长”也说明这个道理。

2、组织交流、评价

3、组织交流、评价

四、教师组织学生讲述有关创造的故事

1、导入:

讲述鲁班创造的故事。

2、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创造的故事

五、课后学习

选择文章中别的故事加以品味,模仿文章思考生活中的创造性事例

选择、思考

思考

聆听

讲述

在老师引导下深

入讨论

讲述有关创造的故事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九年级语文〈上〉主备人:

总课题

第三单元:

学会读书(三)

总课时

2

第1课时

课题

学问和智慧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课前准备及预习要求:

1、阅读课文,了解作者主要观点及文章结构;

2、收集并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

一、导入

1、由古人的名言导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思考一下,你认为知识与学问究竟哪一个更加重要?

2、介绍作者罗家伦:

教育家和思想家。

曾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首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一名词

二、交流预习情况

1、课前阅读交流

2、重点字词整理

音:

郤 窾 矻 骊 晦塞 

形:

食古不化融会贯通 物竞天择鞭辟入里 犀锐 

三、通读全文,圈画能体现作者看法的语句,并思考

作者论述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四、初步讨论,全文主要内容及基本结构

1、交流圈画的语句,明确本文主要论述的话题:

学问和智慧的关系

2、作者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第一部分:

解说“学问”与“智慧”概的不同

第二部分:

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五、组织讨论,理解课文第一部分

1、仔细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作者认为“学问”是什么?

“智慧”是什么?

自由发表看法

交流课前预习情况

听写字词

圈读课文

小组内交流自读结果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2、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智慧是发现,是创造。

3、作者用怎样的方法将两者区别开来的呢?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六、自读课文第二部分

1、思考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2、理清作者论述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 

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七、讨论,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观点

1、文章通过哪些方式来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的主一论断的?

1)举例论证:

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达尔文发现进化论、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

2)对比论证:

给读者以启示的书和不能给读者以启示的书

2、现在你如何评价“学问”?

3、文章通过哪些方式来论述“智慧离不开学问”这一问题的?

(多处比喻论证)

4、通过作者的论述,你现在如何评价

“智慧”?

八、集体交流

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九、布置作业

1、巩固字词,完成《同步导学》“基础训练”作业;

2、品味文中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句;

细读课文,提取文中信息,

明确两者在概念上的不同之处

找出课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理清思路

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深入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指名回答问题

讨论交流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总课题

第三单元:

学会读书(三)

总课时

2

第2课时

课题

学问和智慧

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

2、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课前准备及预习要求:

1、再读课文,品味丰富多彩的语言;

2、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你对学问和智慧又有了怎样更新的认识?

一、简要复习上一课时的主要内容

1、作者严谨的论述思路

2、文中重要的论证方法

二、提问导入本课

学习本文之前,你是如何看待学问和智慧的?

经过昨天的学习,你对学问和智慧又有了怎样更新的认识?

文中哪些语句给了你深刻的启示?

三、交流阅读感受

你在圈读语言的过程中发现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语言充满智慧:

形象生动,富含哲理)

1、学生就圈画的语句作交流:

或谈感受,或提疑惑,或质疑。

2、投影如下语句,仔细品读,交流感悟

1)……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

视,一种反思,一种远瞻

2)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3)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

“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子!

4)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乏智慧的书。

指名对两个复习问题作阐

自由发表观点

整理语句,分组交流感受

再作全班集中交流

读读议议,对课文语言的

哲理性和艺术性作集在

品析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5)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邱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

6)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

7)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

8)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云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四、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对作者的辩证分析作深入的

了解

1、为什么既要有学问,也要有智慧?

2、学问和智慧哪一个更重要呢?

整理总结:

文章针对不辨“学问”与“智慧”差别的认识误区,对二者作准确的阐释,强调了这样的一种学习理念:

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认识,更需要能力。

五、运用课文中的理论来认识问题

1、提问:

我们的学习中有哪些行为是属于将两者隔离的?

2、讨论:

现在书本上仍然有不少知识是需要记忆的,有人认为这是死记硬背,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六、课堂作业

1、读自己认为警策睿智幽默的语言,在书旁白处进行点评。

2、诵读这些句段,争取背诵。

3、品味了本文的语言,请仿照句式,根据文章内容写全下列句子。

若是把学问比作起锚的航船   ,那智慧便是                 。

   若是把学问比作                ,那智慧便是                 。

继续品味语言

交流讨论

拓展训练

学生作业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九年级语文〈上〉主备人:

总课题

第三单元:

学会读书(三)

总课时

1

第1课时

课题

论美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能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2、能体味文章中精妙睿智的语言,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3、学习杂感的写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对美的理解;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课前准备及预习要求:

1、课外搜集有关美和美德方面的名言警句;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论证的内容;

3、摘录文中论美的语句,认真领会,能熟读成诵;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说说搜集到的美和美德的名言警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因为人们所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所从事的职业有很大的不同。

什么是美,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

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培根是如何认识美的!

二、认识培根眼中的“美”

   朗读课文,你觉得作者眼中“真正的美”是怎样的美?

为什么?

   参考:

“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的美。

作者强调了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是最具价值的,但作者并没有否定外表之美。

三、比较各种各样的“美”

1、这是一篇杂感,杂感不受论述形式束缚,比较自由,培根的论说经常是断想式的,具有跳跃性。

下面就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作者关于美的论述的语句,并填写下表。

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       ,    又胜于     。

只有把美的     和美的     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学生说说自己课外搜集到的有关美的名言警句,并谈谈理解

朗读课文,归纳作者的观点

比较美,完成填充

学生再读课文,用笔圈画出这些论据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2、请你为作者再举一个实例来证明以上观点(正反面

事例皆可)。

四、品味语言之“美”

1、作者层次清晰的、有理有据的阐述了他眼中的美,你有没有从文中欣赏到文章语言之美呢?

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语句写一段赏析的话。

参考例句: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可爱”一词写出了有些老人因饱经世事而显得乐观豁达开朗,他们笑对生活的一切。

虽然老人的外貌是没有颜色之美和形体之美可言了,但其性格和精神世界却令人可敬可爱。

正孟德斯鸠所言:

女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

2、你是否觉得这篇文章已经很完美了?

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尝试着精加工。

五、学习写“美”

   学习本文写法,以“         最美”为题写一篇杂感,写出你心中对美的感受。

   用精炼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美的认识,并能通过对实例的阐述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看法。

六、结语

花开能有几时红,西施也有鬓斑时,外表的美终归是短暂的,易逝的。

只有心灵美,才是一种永恒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它越是经受时间的考验,越是显示出美的光泽。

愿我们拥有美,做一个美的人。

 

从正反列举事例

 

品味语言,写一段

赏析的话

 

交流评价

 

学生结合课堂学

习,写出心中对

美的感受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九年级语文〈上〉主备人:

总课题

第三单元:

学会读书(三)

总课时

1

第1课时

课题

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异义词,对课文熟读成诵;

2、把握文中阐述的中心观点,初步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内涵;

3、理清“天时”“地利”“人和”“得道”的关系,学习严密的思辩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阐述的中心观点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层层垫高,逐步深入的严密的论证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课前准备及预习要求:

1、运用工具书,查阅字音、词义,疏理文章大意;

2、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3、对字音、词义、文本内容产生的疑难之处做记号,准备课上质疑;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尽管“和平”是全人类一致的愿望,但自古而今,战争始终存在。

根据你们对军事战争的认知,说一说现代战争和古代战争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古代战争中,影响胜负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可能出现争论,教师不必给予结论性评价)我们来看看孟子对此是怎样的观点。

二、初读课文,领会文意

1、学习生字词语。

域(yù)畔(pàn)

2、指名朗读,教师带读,自由朗读,再全班齐读。

3、按合作小组,研习文意。

大组交流,教师指点,突出以下的重点字词。

城、郭、夫、然而、是、池、兵革、坚利、委、

去、故、域、固、威、利、道、之至、畔、天下。

4、学生口译文章大意,教师点拨。

5、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读出精髓。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些角度,用了什么

学生交流,发表意见

朗读课文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清字词意思

学生口头翻译,然后评价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方法来论证的?

提示:

第二节从守的角度来论证(反面论证);

第三节从攻得角度来论证(反面论证);

第四节先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进行论证。

3、什么是孟子所说的“道”?

提示:

“道”就是“仁政”、“王道”,孟子认为只有关注民生,施恩于民,才可能赢得民心。

四、赏读课文,品味妙处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行文得妙处。

提示:

欣赏指导。

①、欣赏行文得思路;

②、欣赏语言(修辞、节奏、力度等);

③、欣赏文章的气势(说理的逻辑性、严密性、推进的力量等);

2、交流讨论,大组展示,教师参与讨论。

3、齐读课文,感受本文的妙处。

五、拓展延伸

1、学习文章之后,请你就其中的一个观点,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2、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

“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了怎样的新内涵?

(参考:

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气致祥”、“和衷共济”等;俗语有“家和万事兴”;典故有“将相和”等。

在当代社会,“和”字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

六、熟读巩固

指导学生通过个读、组读、齐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边读边回味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边读边有意记忆背诵。

思考讨论回答

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提示思考行文得妙处

学生发表见解和看法

反复诵读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九年级语文〈上〉主备人:

总课题

第三单元:

学会读书(三)

总课时

2

第1课时

课题

综合学习与探究

教学目标

1、了解前辈学者读书治学的经验,了解他们的人才观和学习思想,从中得到启示,对自己的学习观重新思考;

2、学习不同的论述方式,并能模仿一定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的语句;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课前准备及预习要求:

1、反复阅读本单元课文,体会几位大师的写作风格;

2、了解前辈学者思想,感受所得到的启发;

一、复习导入

经典作品的特点是耐读,每读一遍都可能有新的发现,细细品味,又往往有新的感受。

二、探究活动

(一)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堪称经典作品,作者的知识背景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因而对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体验,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不同的表现风格。

1、反复阅读这四篇文章,体会并说说四位大师的不同写作风格。

2、从现有的写作积累看,在表达情感方面,你今后将学习哪位大师的写作风格?

为什么?

三、探究活动

(二)

本单元中,谈到了天资、机遇与勤奋的关系,创造与生存的关系,智慧与学问的关系,美貌与美德的关系等。

面对事物的相互关系,我们要勤于思考,学会选择与判断,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还有不少有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问题。

请你想出几个来作简要的分析。

四、探究活动(三)

结合课文的内容,仔细品味下面的语句,展开推理或想象,设法给每句话加一定的背景,作一些阐述。

学生阅读比较

表达自己的观点

选择学习生活中还有不少有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问题作简要的分析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3、新的观念、好的主意常常来自拦腰截断那些经训练

而成的思维疆界,把目光投向新的领域。

4、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

的。

教师示例,然后学生选择进行阐述。

五、探究活动(四)

罗家伦说“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奥赫主张“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

按目前流行的“分数第一”“排名次”等做法,他们的学习主张未必能得到广大家长、老师的认同,可是从人的个性发展考察,从人类文化科技发展史考察,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想一想:

你对学习的认识与他们的观点有没有差距?

为什么?

在以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你将如何对待?

六、拓展延伸

一些老师给学生写评语像是例行公事,语言干瘪无味,如“该生爱党爱国,爱校如家。

尊敬师长,遵守纪律。

学习刻苦认真,一丝不苟的完成作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等。

1、你认为这样的评语怎么样?

你认为怎样的评语才是有价值的?

你期待怎样的评语?

2、请你为班上一位同学写一则有价值的能让人眼睛一亮的评语。

品味下语句,展开推理或想象,作一些阐述,班级交流

 

发表自己的观点及意见,班级交流

 

学生写有有价值的能让人眼睛一亮的评语,然后班级交流评价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总课题

第三单元:

学会读书(三)

总课时

2

第2课时

课题

综合学习与探究

教学目标

1、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2、学会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等论证方法去证明正确的观点;

3、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教学重点

目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