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阅读翻译教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0241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阅读翻译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文言阅读翻译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文言阅读翻译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文言阅读翻译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文言阅读翻译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阅读翻译教材.docx

《文言阅读翻译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阅读翻译教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阅读翻译教材.docx

文言阅读翻译教材

1、班昭续《汉书》

《班昭续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学家班昭的著作。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有汉末的蔡文姬(即蔡琰)、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赵明成一同研究金石书画。

【原文】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

扶风:

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班昭:

当时著名学者。

东观藏书阁:

皇家藏书楼。

世叔早卒:

曹世叔去世地早;

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

并命令皇后和贵人们以老师之礼对待她;

帝数(shuò屡次:

~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召入宫:

和帝多次下诏让班昭进宫;

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其中有八卷表记和《天文志》没有写完就去世了;

竟:

终、完

卒:

去世

师:

老师

大家:

家,通“姑”。

(大家dàgū古代对女子的尊称;婆婆)

【译文】

扶风郡曹世叔,他的妻子是同郡(扶风郡)班彪的女儿,叫做班昭,字惠班。

学识渊博文采很高。

曹世叔去世地早,班昭守节讲究礼节法度。

她的哥哥班固写作《汉书》,其中有八卷表记和《天文志》没有写完就去世了。

汉和帝下诏命令班昭在东观藏书阁继承班固遗志完成《汉书》。

和帝多次下诏让班昭进宫,并命令皇后和贵人们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班昭因此号称“大家(gū)”。

每当各地或外国有贡献来的奇异的东西,就下令让班昭写诗赋颂扬。

当时《汉书》刚一发行,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同郡(扶风郡)的马融趴跪在楼阁下边,跟随着班昭,接受班昭诵读传授《汉书》。

【练习】

1.解释:

①竟_终_②辄__总是_

2.翻译:

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

②师事焉

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3.写马融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汉书》精深。

4.解释下面句中“而”字的不同用法

(1)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就)

(2)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表顺接,可不译)

【参考答案】

1.①终。

②总是。

2.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

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3.衬托《汉书》精深。

4.

(1)就

(2)表顺接,可不译

2.蔡文姬求情

【原文】

董祀(sì祭:

祭~。

~天。

~祖。

)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曰:

“蔡伯喈(jiē1.〔~~〕❶声音和谐,如“鼓钟~~”;❷鸟声,如“鸡鸣~~”。

 2.疾速的样子:

“北风其~”。

)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

“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

”文姬曰:

“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

”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解】

董祀:

蔡文姬的丈夫

屯田都尉:

职官名称

当:

判决

使驿:

使者

文状:

判决文书

明公:

对曹操的敬称

原:

原谅,这里指赦免

容:

脸色

【译文】

董祀作屯田都尉的官职,触犯法律被判决死罪。

蔡文姬面见曹操请求(赦免)他。

当时大臣、名士以及从远方外国来的使者满满的坐在殿里。

曹操对他的客人们说:

“蔡伯喈的女儿就在门外,今天我请诸位见一见。

”蔡文姬进来的时候,头发凌乱,光脚走路,向曹操磕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语意非常酸楚哀痛,众人都被她感动了。

曹操说:

“就算真的像你说得那么可怜,但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下去了,怎么办呢?

”蔡文姬说:

“明公您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

”曹操被她的话感动,于是派人追回文书赦免了董祀的罪。

【蔡文姬简介】

蔡文姬(约177年~?

),名琰(yǎn 1.〔~圭〕上端尖的圭。

 2.〔~~〕有光泽的样子,如“黛玄眉之~~”。

 3.美玉。

),字昭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

蔡文姬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蔡邕(邕yōng1.古同“雍”,和睦,和谐。

 2.古同“壅”,堵塞。

)。

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此外,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俨然是文坛的领袖。

像杨赐、玉灿、马月碑以及后来文武兼备、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

蔡邕和曹操还成了挚友。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hújiā,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管乐器,传说由汉代张骞从西域传入,汉魏鼓吹乐中常用之。

)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3.炳烛而习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注释】

(1)晋平公:

春秋时晋国国君。

(2)师旷:

晋国的乐师。

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3)欲:

想要。

(4)暮:

晚,迟。

(5)何:

为什么。

(6)炳烛:

燃烛照明。

炳,<动词>点燃。

(7)乎:

呢。

(8)安有:

哪有。

(9)为人臣:

做臣子的。

(10)戏:

戏弄。

(11)盲臣:

师旷是一位盲乐师,故自称“盲臣”。

(12)安敢:

怎敢。

(13)闻:

听说。

(14)少:

少年(年轻时)。

(15)好:

努力。

(16)阳:

阳光。

(17)壮:

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8)炳烛之明:

点燃蜡烛照明。

炳:

点燃。

(19)孰与昧行乎:

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孰与:

与...比哪一个…。

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

昧:

暗。

(20)善哉:

说得好啊。

善:

好。

【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

“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

“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

”晋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说:

“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

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

(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

”晋平公说:

“说得好啊!

【阅读提示】

晋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学习,担心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

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

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4.薛奎识范镇

【原文】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

薛奎(kuí)守蜀,一见爱之,绾(wǎn)于府舍,俾(bǐ使:

~便考查。

~众周知。

)与子弟讲学。

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也。

及还朝,载以俱。

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

“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

”宋庠(xiáng古代称学校:

~序(古代乡学,泛指学校)。

~生。

)兄弟见其文,自谓弗及,与为布衣交。

【注解】

1范镇:

宋朝人

2守:

太守,官职名

3爱:

赏识

4绾〔wǎn〕:

5俾:

使

6子弟:

学生

7益:

更加

8退:

9趋:

小步急走

10逾:

过,超过

11帅客:

指太守的客人

12及:

到,等到

13载:

用车载,用车带。

载以俱:

以,而,表顺接

14伟人:

不平常的人

15名世:

名于世,在世上出名

【文言知识】

“阳”与“阴”。

古代山的南面叫“阳”,山的北面叫“阴”。

上文“华阳”,即华阳县,它当在华山之南;又,“华阴”,当在华山之北。

而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恰与山相反。

江苏省的“江阴”市,当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当在淮河的北面。

【译文】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

薛奎作四川地方长官时,初次见面就很喜欢他。

把他拉到官府,让他给自己的孩子讲授学问。

范镇自己愈加谦让,每每走过薛奎的府门便小跑而过(以示恭敬)。

过了一年,人们都不知道他是地方长官的宾客。

等薛奎从四川回调的时候,用马车载着范镇一同返回京城。

有的人问薛奎在四川有什么收获,薛奎回答道:

“得到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应该会以文章才学为世所知。

【薛奎简介】

薛奎10余岁时,文章已写得很好,被乡里所推。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他举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隰州军事推官。

至道三年(997年),薛奎任仪州推官,督州民往盐州下虎寨运军粮,途中因大雨连绵,粮食被水浸泡腐烂,不能再食用,于是请转运使卢之翰停运。

卢之翰非常生气,欲上书弹劾薛奎。

薛奎讲道理说服了卢之翰,并请免除州民赔偿损失,州民由是十分感激薛奎,当地名流也争相推举,遂拜大理寺丞、知兴化军莆田县(今福建莆田)。

薛奎在莆田县又奏请蠲除了由闽越遗留下来的咸鱼、蒲草钱等租税,为百姓办了好事

 

5.芮伯献马贾祸

【原文】

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①师伐戎(róng)②,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

“不如捐③之。

王欲无厌④,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⑤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晓⑥于王,王必信之,是贾(gǔ)祸⑦也。

”弗听,⑧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zèn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

~言。

)⑨诸王,曰:

“伯也隐。

”王怒⑩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

尔知王之渎(dú1.水沟,小渠,亦泛指河川:

沟~。

四~(古代对中国“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

2.轻慢,对人不恭敬:

亵~。

~职。

烦~。

)货⑩而启之:

芮伯之罪也。

【注释】

①帅:

通“率”,统帅。

②戎:

中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

[róng 1.古代兵器的总称。

2.军队,军事:

兵~。

投笔从~(指文人从军)。

~装。

~马。

 3.古代称兵车:

御~。

 4.大:

~功。

 5.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

西~。

~狄。

]

③捐:

抛弃,舍弃。

④厌:

满足。

⑤以:

在……时候。

⑥晓:

嚷叫。

⑦贾(gǔ)祸:

招引祸患。

贾:

招致。

⑧卒:

最终,终于。

⑨谮:

诬陷,中伤。

⑩逐:

赶走,放逐。

⑩渎货:

贪财货。

渎:

通“黩”(dú1.污辱,玷污:

~货(贪财,贪污)。

~誓。

2.随随便便,滥用:

~武。

~烦。

3.黑:

“林木为之润~。

”),贪污。

【译文】

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攻打戎,得到一匹良马,芮伯想把它献给周厉王。

芮季劝阻说:

“不如舍弃这主意。

大王贪欲无厌,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

现在在军队回来的时候献上马,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马,就都要向你索求。

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

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

”芮伯不听劝告,终于把马献给了周厉王。

荣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伯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芮伯。

说:

“芮伯还有藏私啊!

”周厉王大怒,将芮伯逐出。

君子谈到这件事都说芮伯也有过错。

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引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

【文言知识】

伯仲叔季:

“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

老大往往取名为“伯”。

上文芮伯,看来是老大。

老二叫“仲”。

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后人亦称之为孔老二。

老三叫“叔”,老四叫“季”。

上文“芮季”看来是芮伯的小弟了。

月份则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个月为“孟春”,第二个月为“仲春”,第三个月为“季春”,夏、秋、冬以此类推。

【人物性格解析】

芮伯:

居功自喜,不接受别人善意的劝告。

芮季:

头脑清晰,冷静,对事物的看法入木三分。

【人物认识】

周厉王:

西周君主,姓姬名胡。

芮伯:

周厉王的卿士。

芮季:

芮伯之弟,周厉王的卿士。

荣夷公:

周厉王的宠臣。

【作者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原属青田)人。

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

“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另有同名人物:

三国时代吴国重臣刘基、(英雄杀人物刘基)、西汉河间王刘基、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基、现代画家刘基等。

6.及之而后知

【原文】

及之而后知,履(lǚ1.鞋:

西装革~。

削足适~。

2.践踩,走过:

~历(a.个人的经历;b.记载履历的文件)。

~任。

~险如夷(走在险峻的地方,像走在平坦的路上,喻身处险境而不畏惧,又喻安全地度过险境)。

如~薄冰(身临其境)。

3.步伐:

步~维艰。

4.执行,实行:

~行。

~约。

5.〔~带〕在拖拉机、坦克车等的车轮上围绕的钢质链带。

6.指领土:

“赐我先君~”)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cāngmíng1.大海。

《汉武帝内传》:

“诸仙玉女,聚居沧溟。

”唐元稹《侠客行》:

“此客此心师海鲸,海鲸露背横沧溟。

”清谭嗣同《报贝元徵》:

“一泛沧溟,即晕眩呕噦,不能行立。

”赵朴初《忆江南》词之八:

“青藏雪,到此出沧溟。

”2.苍天,高远幽深的天空。

元郑光祖《周公摄政》第一折:

“天地为盟,上有沧溟。

”明无名氏《鸣凤记·二相争朝》:

“边城尘土暗沧溟,勒石燕然未有人。

”清陈梦雷《登屴崱峰》诗之二:

“泉归洞壑声闻静,天入沧溟法界空。

”)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shū1.去掉阻塞使通畅:

~导。

~通。

~浚。

~解(jiě)。

2.分散:

~散。

仗义~财。

3.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

~密。

~松。

~朗。

~旷。

~阔。

~落(luò)。

稀~。

天网恢恢,~而不漏。

4.不亲密,关系远的:

亲~。

~远。

5.不细密,忽略:

~忽。

6.空虚:

志大才~。

7.不熟悉:

生~。

8.粗劣:

~食。

~粝。

9.古同“蔬”,蔬菜。

10.分条说明的文字:

上~(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

奏~。

注~(对古书的注解和对注解的注释)。

11.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

)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páo1.厨房:

~厨。

2.厨师:

~人(厨师)。

~丁。

名~。

~代(替人处理或担任事情。

亦称“代庖”)。

)丁之一啜(chuò1.饮,吃:

~茶。

~粥。

2.哭泣时抽噎的样子:

~泣。

)③。

(选自《魏源集》)

【译文】

接触了实际后才知道真相,亲自实践后才知道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

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步;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自己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海上的商人在海上望一眼;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以为自己知道(佳肴的)味道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

【注解】

1、履:

执行,实行。

2、艰:

艰难。

3、乌有:

哪有。

4、披:

翻阅。

5、五岳:

又作五岳,是五大名山的总称。

在我国一般指北岳恒山(位于山西)、西岳华山(位于陕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东岳泰山(位于山东)和南岳衡山(位于湖南)。

6、沧溟:

沧海。

7、疏八珍之谱:

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

8、庖丁:

厨师。

【中心意思】

只有亲自接触事物才能了解事物。

7.管仲破厚葬

【原文】

齐国好厚葬,布帛(bó丝织品的总称:

布~。

~书。

~画。

化干戈为玉~(喻变争斗为友善)。

竹~(指书籍)。

简蠹~裂(书坏了))①尽于衣裘(qiú皮衣:

狐~。

集腋成~)②,材木尽于棺椁(guǒ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棺~。

)。

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

“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

”管仲对曰:

“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于是下令曰:

“棺椁过度者戮(lù1.杀:

~尸。

杀~。

 2.〔~力〕合力,并力,如“~~同心”。

 3.羞辱,侮辱:

~人(罪人)。

~民(受刑罚的人)。

~辱。

~笑(耻笑)。

)③其尸,罪夫当丧者。

”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

【译文】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产的布匹都被用来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

齐桓公很担忧这样的风气,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

“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如何禁止这种风气?

”管仲回答说:

“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为了名声就是为了利益。

”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

“今后如果棺材做得太高档,就把那人的尸体示众,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

”没过多久,厚葬的风气停止了。

【注解】

1、好:

喜爱。

2、于:

被。

3、患:

担心。

4、无以:

没什么可以用的了。

5、对:

回答。

6、为:

做事。

7、罪:

治···的罪。

8、当:

主管。

9、休:

停止。

10、已:

停止。

11、矣:

了。

12、尽:

全部,用尽。

13、椁:

外棺。

“夫凡人之有为也”:

夫fú【助】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一般不翻译。

罪夫当丧者:

夫fū:

意思是成年男子,是个丈夫了。

古时男子成年束发加冠才算丈夫,故加“一”做标志。

本义:

成年男子的通称。

【思考问题】

1、齐国好厚葬的原因是什么?

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2、厚葬造成了什么危害?

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

3、为反对厚葬,齐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下令曰:

“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

【管仲简介】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

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华夏族,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法家人物。

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

8.董叔攀附权贵

【原文】

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

“范氏富,盍(hé)已乎!

”曰:

“欲为系援③焉。

”他日,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

“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纺⑥于庭之槐。

叔向过之.曰:

“子盍为我请乎?

”叔向曰:

“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

”选自《国语·晋语》

【译文】

董叔将要娶范氏进门,叔向说:

“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

”董叔说:

“想要结交攀附他们。

”往后的某一天,范祁(范氏)向(她的哥哥)范献子哭诉说:

“(董叔)不尊重我。

”范献子抓起(董叔)把他吊在槐树上。

叔向经过董叔处,(董叔)说:

“你为什么不替我(向范献子)求情呢?

”叔向说:

“(你)要结交的已经结交了,要攀附的也已攀附了,(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

【注释】

①范氏:

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

②叔向:

晋国大夫。

③系援:

结交攀附。

④董祁(qí):

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

⑤范献子:

范祁的哥哥。

⑥纺:

吊、悬。

【揭示意义】人不可以奢求太多。

【重点字词】

①他日:

往后的某一天。

②执:

抓起来。

【文言知识】

倒装句,也叫倒置句。

文言中有好几种倒装句式。

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

“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

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词如“我”、“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

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

【译文】

董叔将要娶范氏进门,叔向说:

“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

”董叔说:

“想要结交攀附他们。

”往后的某一天,范祁(范氏)向(她的哥哥)范献子哭诉说:

“(董叔)不尊重我。

”范献子抓起(董叔)把他吊在槐树上。

叔向经过董叔处,(董叔)说:

“你为什么不替我(向范献子)求情呢?

”叔向说:

“(你)要结交的已经结交了,要攀附的也已攀附了,(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

揭示意义:

人不可以奢求太多。

9.王昭君出汉宫

汉元帝后宫宫女很多,就让画工描绘下她们的相貌,元帝想找哪个宫女,就翻阅图像召唤。

宫女中姿色平庸的,都向画工行贿。

王昭君容貌姿态非常美丽,但她不肯苟且求画工,画工就把她的容貌画得很难看。

后来,匈奴前来和亲,向汉元帝请求赏赐美女,元帝就让王昭君充当出行。

召见以后,看到她那么美丽,又舍不得了。

但是王昭君已经送往匈奴,不好中途更改,于是王昭君就去了。

10.商于子驾豕

商於子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向东而作。

大猪不肯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

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说:

“你错啦!

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

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

”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

宁毋子先生说:

“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

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却发怒还不搭理我,是为什么啊?

”商於子说:

“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

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

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

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

”宁毋先生回头对弟子说:

“这应该是对现实有不平之气的人。

11.魏收改武学文

魏收已十五岁,文章已经写得很好。

等到随同父亲到边关,爱好练习骑马射箭,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

荥阳郑伯嘲笑他说:

“魏郎你用的兵器多重啊?

”魏收很惭愧,于是改变志趣,开始读书。

夏季,坐在木板床上,在树阴下背诵书。

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而他读书的精力却不减。

(后来)他凭借文章华丽而闻名于世。

12.申屠敦之鼎

洛阳有个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个汉朝的鼎,是在长安的一个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

(这个鼎外形)云和螭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

西边有个姓鲁的人看见了这个鼎非常喜欢,找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

铸的时候浸泡在稀奇的药水中冷却,还在地下挖了个洞埋了三年。

泥土和药水都腐蚀着鼎,铜的本质已经产生了变化,和申屠敦的大体相似了。

一天,鲁生把鼎献给了一个有权势的贵人,贵人很珍视这个鼎,宴请宾客并赏玩这个鼎。

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心里知道这是鲁生的东西,于是就说:

“我也有一个鼎,外形跟这个很像,只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

”权贵的人请他把鼎拿来让他辨别,(权贵人)看了很久说:

“不是真的。

”那些宾客一个接一个地都说:

“确实不是真的。

”申屠敦忿忿不平,争辩个不停。

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敦就不敢说话了,回去感慨地说:

“我经历这事之后才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了。

”龙门子听了笑着说:

“敦认识的有什么晚的?

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

13.强弱之辩

强的不是自己很强,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弱的不是自己很弱,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

所以弱被强制服,强被弱推崇,彼此互相制约,这是自然的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

所谓弱者,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

可见在于有德,不在于有力。

金属是天下最刚强的;水是天下最柔软的。

金属虽然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