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0213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校本课程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校本课程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校本课程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校本课程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校本课程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校本课程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docx

《小学校本课程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校本课程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校本课程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docx

小学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开题报告

小学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开题报告

  “经典诵读”开题报告

  民族小学杨君华

  【内容提要】

  古诗文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

据此“古诗文经典诵读实验研究”课题组广泛开展了系列“经典诵读”特色活动,让学生们从小直面经典,把优秀中华古诗文诵读当做校本课程开发,分年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领略中华经典诗文的博大精深,着眼“熏陶”二字,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努力营造书香校园,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课题研究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经典古诗文的积累,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深化了经典古诗文的综合运用,师生语文能力和品德素养都得到提升。

  一、课题的提出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中华古诗文经典是“天地间永垂不朽的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

它们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诵读经典,就是把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

新课程改革又对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地位及作用进行了重新确立,将“古诗文经典诵读”提高到“丰富文化积淀、提高写作水平”。

  1

  “了解中华古文化的丰厚、博大、精深,感悟其中折射出来的民族心路里程”,“培育审美能力、政治素养、人文精神”的层面。

  古诗文经典作为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的载体,它凝聚着前人对于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文化观念,闪烁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基因。

融汇在经典里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做人、做现代人、做新世纪中国现代人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和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

  小学阶段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

古诗文经典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我校一直进行着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孝篇》《百家姓》《音律启蒙》,唐诗宋词等名篇美文诵读活动,必将成为提高小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让他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丰富视野,陶冶情操,形成主动搜寻传统文化的精华,顺承传统美德,必将以其蔚为壮观的势头展现其旺盛的生命力。

  通过反复认真的研究和论证,从理论上来说,传统经典的精华也必然是一个人素质构建的重要元素。

中国传统经典精髓中所极力倡导的那些东西,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

通过一定的形式,在学生认可和可接受的范围内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形成学生

  2

  主流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基于以上考虑,我校将“古诗文经典诵读实验”作为一项课题来开展研究。

  二、主要研究内容

  1、致力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努力营造经典诵读的良好氛围的研究。

环境建设能为学生学习经典创设浓浓的氛围,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经典诗文及佳作佳句。

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自诵读,并印刻脑海。

  2、开设古诗文经典诵读课程,巩固古诗诵读积累感悟与运用的研究。

提高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积极的积累,更深刻地感悟,更灵活的运用,在积累、感悟与运用的过程中感受经典诵读的无穷魅力。

  3、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打下坚实基础的研究。

通过一定的形式,在学生认可和可承受的范围开展中国传统经典诵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致力于形成学生主流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4、探索形成经典诵读的多种评价体系研究。

通过激发学生经典诵读学习热情,建立过程性评价,也同时进行书面测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的探讨,将学习成果多样化。

通过朗读,吟唱,绘画,表演小品,将古诗文经典写成书法作品等形式评价学习成果。

  5、积极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研究。

定期举行诵读、展演等多种形式的比赛,分个人、双人、多人、小组、集体、自组

  3

  合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古诗文与其它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如配乐朗读、作诗画、课本剧、编故事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让孩子通过古诗文经典诵读教育这一平台,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抓学生课文阅读为基线,以古诗文经典诵读为主,力争通过经典资料的提供、校园环境的布局、书香氛围的营造、校园文化的创作、学生评价的改革等方面,丰富他们的语言、改变他们的气质,从而培养孩子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陶冶他们精神生命的深度,使校园逐步成为师生们的精神家园,探索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通过古诗文经典诵读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学校文化品位的教育改革之路。

  四、研究方法

  1、采用文献法、观察法、个案法、比较法、作品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试验。

  文献法:

查阅有关阅读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对实验进行中学生的各种行为资料进行搜集。

  个案法:

观察记录在课内课外阅读研究实验中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4

  比较法:

通过观察,分析,找出每个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促进实验者逐步认识和理解实验过程。

  作品分析法:

对诵读内容包括研究对象(明确总体和样本)等进行分析研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把握特点和规律。

  行动研究法:

关注师生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策略,关注教师的具体诵读指导和学生具体诵读行为的发生。

  五、研究对象

  我们选择的研究对象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6年级所有年级段学生。

在学校现有1—6年级24个班级中,每个年级分别选取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共出现16个实验班,其他班级作为参照,进行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在取得中期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在全校其他班级中推广,力争在课题实验结束时,把所有成果应用到每年级的其余班级,为推进建设路小学整体创建书香校园实施计划作出应有贡献。

  六、研究所遵循的原则

  1、方向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严格意义上讲,古典诗文实验研究不能偏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正确轨道。

  2、继承与创造相结合的原则:

课题研究的主要宗旨是学以致用,不仅仅是为了积累书本知识和丰富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丰富情感。

  5

  “品”:

品味古诗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哲学观等。

品味古诗文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

感知了古诗文的“境”,体悟到古诗文的“情”。

在积累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古文素养的同时,也在学生的心灵中播撒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

  第三、多方位多角度引领诵读活动

  1、图画引领——对于画面感较强的古诗文,我们可以利用图画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

低年级古诗文教学,先让学生看插图,再让学生对照插图结合文后注释说说诗的大意。

到了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之后,还可以让学生给古诗文配上插图。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诗与画的结合机制,使学生一读到具有画面感的诗文就会在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

  2、音乐引领——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指“诗”只有与“歌”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展示诗的灵性与魅力。

古人并不是“读诗”,而是“吟诗”的,也就是把诗当歌来唱。

所以,给诗文配上合适的音乐吟诵,将诗文填入合适的曲谱去歌唱,必能拨动孩子们那充满童稚而纯真的心弦。

  3、经验引领——于小学生阅读经验、阅读水平有限,其“境”生“情”的能力自然有限。

所以有必要帮助学生将文本的“境”与学生生活中的“境”联系起来,从而体悟作者之情。

再体悟作者之情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11

  4、媒体引领——多媒体教学中动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感人的视频,将古诗文所描述的情境无限拉近到学生的眼前,成为帮助学生悟情的有效辅助手段,在低年级甚至可以作为主要手段,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人生经验及阅读经验的丰富,再鼓励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体悟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所在,使古诗文教学从视觉语文向思维语文转化。

  5、作业引领——精巧的作业设计,能很好地解决古诗文教学的重难点。

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里对“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佳节”的理解。

可设计如下练习:

王维“每逢重阳节倍思亲”,那么,他还会在那些节日里倍思亲昵?

完成下列填空:

“每逢节倍思亲”。

当学生填上: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名称,并高声吟诵时,佳节的意思自然明了,节日里思亲之情更是能感同身受了。

  第四、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学校鼓励各年级教师在诵读形式、方法、技巧、激励手段等方面勤于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并经常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收到很好成效。

  1、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

经过认真实践,老师们摸索出许多新方法。

如背诗,有教师采取了竞赛的形式:

小组赛、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接龙背、听记背、问答背。

读诗:

领读、引读、对读、跟录音读、想象读、默读、绘画读等。

理解和记忆,注重创设情境,辅以动作,音乐、图画。

以《塞下曲》为例,教师在黑板上画

  12

  了4幅图,图1:

树林幽暗,草随风动,表现出\林暗草惊风\的意境,图2:

将军弯弓搭箭,天上星光暗淡,表现\将军夜引弓\,图3:

示以\白日\和\箭矢\表现\平明寻白羽\,,图4画了一巨石,插一断箭,表现\没入石棱中\。

在教学《春晓》这首诗时,学生边读\春眠不觉晓\,边做出眠和醒的动作,读\处处闻啼鸟\,表现出听的动作,读\夜来风雨声\和\花落知多少\时,用声音模拟出雨,用手比划出\落花\。

这些教学手段,既形象又直观,特别适合低年级小学生。

  2、辅之以行的灵活高效的激励手段:

有的班级用夺红旗、争红花、奖贴纸、评明星、光荣榜等很多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还十分重视学习联系生活,对古诗活学活用。

比如春天来了,见到有人在放风筝,连低年级的小学生都能够随口背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

校园盛开了一枝桃花,引导学生应用“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的诗句。

老师还经常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勉励学生。

  3、让每个学生走近古代诗词文化: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一是讲述古代诗人的趣闻逸事,这些故事往往融文化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学生易于从故事本身领略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靠直觉捕捉古代文化气息。

比如“李白醉酒诗百篇”,一方面,固然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爱好饮酒、才气惊人的个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古代文人和酒的不解之缘。

二是撷取古诗中的名言名句,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反映了古代重阳

  13

  赏菊的习俗。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反映了古人重阳登高的风俗。

这些习俗,在现代生活中渐渐被淡忘了,有必要让学生了解。

三是从诗词本身出发,使学生逐步感悟到古诗有咏物、抒情、吊古、伤怀等思想内容,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

”古诗词,是我们生活的另一面镜子。

  4、持续深化开展的古诗文诵读活动

  ①在每个假期都组织“假日经典诵读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假期中在家长的指导下,必须完成一定篇目的经典文章诵读;  ②要求每个班级都要积极举行“班级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竞答”、“诗词配画”、“诗词配文”、“师生对诗”等等小型而丰富多样的活动;

  ③学校成立经典诵读指导小组,每学年确定四月份为全校“读书月”,并配合以“诗歌朗诵”、“读书与做人”“廉洁教育”等为主题的读书征稿、演讲活动等;

  ④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组织一次与课外经典著作有关的活动。

如读书会、读书笔记展评、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古诗词诵读大赛、限时阅读大赛等。

我校学生根据古典诗文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取得全镇课本剧展演第一的好成绩;古诗文诵读比赛我们已经举行了三届,古诗文考级实验也正在进行中。

去年学校的六一联欢活动就是以“经典诵读、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为主题的。

  14

  5、拓展阅读与渠道延伸:

加速拓展阅读,能迅速而有效地扩大学生吸收量,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加深人文底蕴。

阅读不应仅仅局限于唐诗、宋词、元曲,应适当多多涉猎诗经、论语及古代散文。

“厚积而薄发”,学生写起文章来也就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不能把经典诗文教学仅限于教科书,教室和校园,而要与家庭、社会教育相通,甚至于网络空间,它应该包含在我们完整的生活世界里面。

  

  15

  民族小学古诗文诵读考级登记表

  年级  班  同学,你希望获得我校古诗文诵读  级证书吗?

需要背诵古诗词  首。

  相信你能行!

  主考教师诗歌名称作者  考核成绩备注16

  “经典诵读”课题的成果报告

  杨君华

  回顾这一年来的课题实践,可以说成效显著,令人振奋,课题研究助推了我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提升了学生的德育内涵,深化了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1、逐步确立了一套学生喜爱的诵读体系

  根据“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身受益”的宗旨,我校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多样化的、学生喜爱的诵读体系。

  诵:

为了帮助记忆,激发学生兴趣,课题组老师创新形式,把诵读同各项文艺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唱的,有拍的,有跳的,有的诗老师借用韵味相同的歌曲的旋律,把古诗词带入其中,让学生伴着熟悉的旋律唱着新鲜的古诗词,在轻松娱乐的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

现在校园广播、课前课间、游戏活动,到处都可以听到古诗新曲,真可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17

  看:

即通过宣传栏、黑板报、文化长廊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佳作名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记住。

  读:

每周一节课、每天课前5分钟,天天留时间,组织学生朗读或自诵读。

  抄:

让高年级学生做诗文卡片、诵读笔记,办手抄报等。

  讲:

学生在背诵古诗文的基础上,能讲解古诗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讲诵读的感受、心得和体会。

  赛:

即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比赛。

  开展古诗诵读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我们规定每月都要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一次古诗文诵读擂台赛,每学年举办一次大型的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展示会或文艺活动。

  调查比较,六年级学生的诵读兴趣显著增强:

  一班二班很喜欢%%比较喜欢%%无所谓%%不喜欢%%2、摸索总结出了开展诵读活动的基本原则  去粗存精,精选精读;

  18

  不求甚解,逐渐感悟;  学生自主,教师主导;  着眼德育,立足发展;  注重积累,学以致用。

  3、形成了切实有效的经典诵读教学模式和方法  借鉴他人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研讨和实践,提出了“读—解—悟—析—品”五步教学法经典诵读教学模式。

  总结出了科学、创新的经典诵读方法

  ①高声诵读法:

每天指定一些内容,在语文课代表的带领下,大声诵读,直到熟读成诵;

  ②特征回忆法:

如根据时令、季节、节日、事件等特征识记古诗文,通过回忆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及时提示法:

指导老师选择在学生背诵经典名句遇困时给予适当的提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④互助提高法:

学生两人自行结合为一组进行诵读,互助学习,共同提高,使背诵的准确率得到了显著改善。

  4、提升了师生人文素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经典诵读教学激发了学生对中华诗词的热爱,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中华诗词蕴含着我国五千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认识到热爱祖国,离不开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

  19

  和依托。

所有这些,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浸润和影响下,我们的学生遵纪守法,言行文明,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关爱别人,宽容诚信。

  古诗文经典诵读课程的开发和落实都是靠教师完成的。

教师的诗文素养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效果。

同时,于《古诗文经典诵读实验》课题参与面较广,研究力度强,大大提高了年轻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正在不断强大起来。

通过诗词辅导、讲座、摘录笔记、教学教研等活动,全体教师也提高了人文素养,增加了人文底蕴。

  5、课题研究助推了学校教科研工作与特色发展  课题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切入口,它为教师确立了一个思考的方向,树立了一个努力的目标。

我们以课题为导向,以语文课与第二课堂为阵地,引领全体课题组成员对古诗文经典教学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

教研与科研的有机结合,起到了科研促教研,以教研助科研,从而优化了教学研究的途径,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又助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课题的研究,使学校“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特色更加鲜明。

学校连续三年获得市县级教科研先进单位和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四、课题研究的反思

  20

  以经典诗文为载体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

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我们也碰到了许多困惑的问题:

  1、于缺乏丰厚的理论素养和古诗文功底,及自身研究能力、研究水平的不高,课题研究工作,特别是古诗文教学法的研究工作还比较肤浅,缺乏理论深度,影响和限制了课题研究的纵深发展。

  2、于教师的古诗文阅读量有限,经典诵读内容的质和量都有待提高。

学生诵读古诗文又是在教师的影响下被动地诵读。

如何使学生乐诵、勤诵、多诵仍然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3、目前多数学生的诵读往往基于字面上的熟悉,对于诗的内涵理解可以说是囫囵吞枣。

有的学生就会认为自己已经会背诵了,在课堂教学时忽视对古诗意思的理解。

怎样使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更丰富、有突破,更具个性,从而使学生人文素养不断提升?

  4、如何使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与其他学科更好地融合,充分整合各学科之间可以交互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的素养在更广泛的领域得以发展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

  总之,这一课题给我们的教师、学生、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注入了活力,给全体学生带来了无尽的乐趣,今后我们还将以此为依托,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的书法、绘画、朗诵、歌曲、器乐演奏等兴趣和特长培养作奠基。

我们相信,通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实验研究”,那些历经千年传颂的名篇佳作,必将随着岁月的

  21

  流逝和学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建设路小学的文化底蕴亦将更加丰厚、风姿更加迷人!

  

  学习材料一

  朗诵散文和诗歌时应该如何停顿和换气?

  王曦蕾

  朗读者在朗诵过程中既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在语调、节奏、停顿、抑扬顿挫等方面一定要符合语法规范和民族使用习惯,从而使听者听得清、听得懂,又要在对朗诵材料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语言再现从语调、节奏、停顿、抑扬顿挫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处理。

  要朗诵好一篇作品,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则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内在含义,二者缺一不可。

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

停顿、重音、语速、语调。

  1.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停顿的作用,一是呼吸换气的自然需要。

二是用来表示语句间区分、转折、呼应、递进等各

  22

  种关系,有助于听众理解文意。

三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

  2.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诵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

重音是体现语句目的的重要手段。

  3.语速是指语言节奏的快慢变化,朗诵时的语速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是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激昂、愤怒、驳斥、申辩的地方速度要快一些;平静、失望、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地方速度要慢一些。

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4.语调指语句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

语调主要有四种:

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再次,朗诵时的态势语也不容忽视。

从艺术再现的角度来说,朗诵时态势语运用得好,可以将朗诵达到最高水平。

  朗诵具有表演性,适当运用态势语,可加强语势,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否则会显得呆板。

  朗诵运用手势,要少而精,自然、果断、舒展,形体姿态要端庄大方,彬彬有礼、自如洒脱。

  朗诵者的目光要保持神采,用丰富明快的眼神使朗诵更生动、传神,并注意台上台下目光的交流。

  

  23

  学习材料二

  关于古诗节奏的划分

  王奇

  古诗的教学要想取得很好的效果,必须努力展现出古诗的美。

  境的美、情感的美、形式的美,应该是古诗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其中,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可以参考的资料非常多,比较好把握,形式的美,对于今天不会写古诗的教师来说,当然就比较困难了。

为此,我们作了一个专题研究,现把有关节奏的这部分内容公布出来,供大家参考,也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一、古诗的自然声律节奏

  24

  《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

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不过,于四言诗,节奏过于简单、过于呆板凝滞,汉以后逐渐没落,与它相似的六言诗也始终无法进入古典诗歌的主流形式中。

汉以后,五七言诗成为最基本的形式。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

有两个作用:

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

我们知道,诗是要叶韵的,叶韵的常规方法就是在句末分布以同韵字,这些同韵字前后呼应,就产生了声音的回环美。

显然,叶韵点是音律的关键,是吟诵时应该强化的所在,而把一个畸零的单音节拖长构成一个节拍,就能很好地体现和突出诗的韵律。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因为过于规整的二二与二二二的节律是缺乏变化,因而也是呆板的,畸零的单音节的出现就改变了这种呆板性,使诗显得更灵活多变,吟诵时更能产生起伏之感、顿挫之美。

从声律效果来说,读“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时,显然会比读《诗经》中“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或“硕鼠/硕鼠。

  25

  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学生作为学校思想道德的生力军,如何充分利用学生记忆特点,通过诵读“经典”,让全体学生获得中华经典古诗文的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学生文化和道德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避免经典诵读活动成为空有形式而无内涵的教育过程。

  一、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从实验调查结果显示,经典诵读活动对于陶冶学生情操、积累民族文化、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

调查中也发现于年代久远、经典文章难于理解、古今用词差异、诵读时间局限等方面的原因,经典诵读活动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学校、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诵读模式大同小异,诵读特色不够明显。

在调查中发现,为了完成班级布置的诵读任务,各班级诵读活动存在着诵读形式呆板、形式划一的缺点。

基本上是班主任念一句,孩子跟着念一句,念完一段了,再带一次或两次或多次,然后全体学生自己念一遍,再念一遍或两遍或多遍,然后或全体一起念,或部份人一起念,或个人念,你念他念,再跟着念,再一齐念......总之,就是反覆再反覆的多念,最后是把这些内容背起来,这样的诵读方式对于天性烂漫、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变成了一种桎梏。

  2、传统文化的教育远远不够,没有形成一种诵读经典古文的大环境。

一是学生的年龄太大,对古文产生了较重的厌烦情绪,不愿意学习古文。

通常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