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复习计划电子版本.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1003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美术复习计划电子版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六年级美术复习计划电子版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六年级美术复习计划电子版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六年级美术复习计划电子版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六年级美术复习计划电子版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美术复习计划电子版本.docx

《六年级美术复习计划电子版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美术复习计划电子版本.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美术复习计划电子版本.docx

六年级美术复习计划电子版本

 

六年级美术复习计划

“空中课堂”美术六年级复习计划

为了更好的提高“空中课堂”美术学科的学习效率,现制定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习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结合六年级的教材内容进行分阶段的复习。

具体复习内容应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三个方面进行。

让学生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复习目标

1、对“空中课堂”美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梳理,巩固知识,掌握方法。

2、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系统地归纳整理知识,提高艺术的表现能力。

3、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其审美能力的发展。

三、复习内容

1、了解奇思妙想的联想方法,设计一个奇思妙想的创意图形。

通过欣赏、实践、交流、讨论等活动,掌握联想的方法和步骤,结合生活实际,用绘画的方式设计一幅有创意的作品。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2、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增强对传统美术的了解和兴趣。

能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简单的“会动的“画’”。

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加深对艺术的理解,提高审美能力。

四、复习措施

1、根据新课标和大纲要求,掌握尺度,了解各课重难点。

2、分析学情,认真上好复习课。

3、全面复习“空中课堂”所学的有关概念、技法方面的有关知识。

4、了解学生的知识漏洞,分析学生的知识层次,使得每一个学生在复习中有满足感,能较好的受到复习的效果。

5、了解学生对美术学科学习的看法和态度,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采用集中复习和自主复习相结合的方法。

6、结合各种已学过的美术知识进行绘画创作和应用设计制作的练习,重点指导练习掌握簿弱的内容。

7、每个学生都选出自己最优秀的作业,在班级内展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复习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期

课题

学习领域

教学内容

课时

完成情况

11

奇思妙想

设计·应用

创意思维设计

1

会动的画

设计·应用

造型·表现

创意思维设计

1

课题

5、奇思妙想

课型

设计·应用

课时

1

年班级

六年级

学情分析

经过五年的美术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设计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表现。

在巩固学生已有知识的前提下,将“联想”这一思维方式导入现实生活之中,与学习生活中的事物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可以让他们产生丰富联想的东西就在他们身边。

教学目标

1、运用联想的思维方式设计形象,利用电脑进行表达。

2、通过欣赏、观察、讨论等活动,展开丰富的联想,用绘画拼贴或者电脑制作的方法来设计表现出具有奇妙意味的图像。

3、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

将不同的失误进行巧妙地联想和重组,构成一幅有新意的画,能体现出一定的创意。

核心任务

运用联想的思维方式设计形象,利用电脑创意表达。

教学媒体

(学生)绘画工具、彩图的杂志或者有精彩图画的广告纸等、制作工具

设施器材

电脑

(教师)教具、课件、范作

助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助学方法

设计意图

生成记录

第一课时

一、画家导入

1、出示画家:

达利

2、欣赏“疯子”的作品

请学生感悟作品并结合作品再次认识达利。

1《记忆的永恒》。

提问:

在这幅作品中你都看到了哪些事物?

你认为这些事物之间有联系吗?

学生欣赏、分析,表达对作品的感受。

(作于1931年的油画《记忆的永恒》典型地体现了达利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画风。

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好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它们显得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

2他的雕塑作品《弗洛伊德之蜗牛》

3他的装置作品《女人的脸》

教师小结:

达利挚爱艺术,疯狂地表达艺术,他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给我们打开了超现实主义的大门,带领我们走进“奇思妙想”的艺术世界。

 

利用现有的创意设计作品,冲击学生的视觉感知,更直观、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自主探究

1、何谓“奇思妙想”?

2、趣味奇思妙想

(1)教师出示一支钢笔:

大家都认识这个物品吧?

老师现在把它想象成别的物品,

用哑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同学们猜猜是什么?

(教师:

一会儿飞针走线,一会儿指挥大合唱,一会儿钓

起鱼来。

(2)教师小结:

一支钢笔经过思维的发散——开阔地想,变通地想,竟想出了这么多外形类似的物品。

正是有了奇思妙想,我们今天的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3、创意作品欣赏,探究创作思路和表现方法

(1)猜一猜我是什么样子的?

(我的脑袋上会有什么呢?

三个头像图片的奇思妙想作品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讨论

思路一:

隐性的东西显性化。

采用的方法:

分解加黏贴

(2)猜一猜,这是什么?

比较《花菜家园》和《斑马》,分析思路和表现方法。

思路二:

根据形状的相似性展开联想。

方法:

夸张加添加

(3)猜一猜,女孩、婴儿、建筑、帆船……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欣赏创作图片

思路三:

巧妙重构

方法:

组合、重构

思路四:

同类组合方法:

替换

思路五:

深化内涵,表达多层含义方法:

叠加变形

思路六:

各种双关、巧合方法:

结合

思路七:

逆向思维方法:

变形、并置

思路八:

根据音形义的相关性进行联想。

方法:

置换添加。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欣赏不同的联想方法所产生的作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对作品的分析归纳能力。

三、思维训练

异想天开:

一、一个灯泡的联想

二、一本书本的联想

三、一个苹果的联想

学生讨论创作思路对实物展开丰富的联想。

欣赏灯泡、书本、苹果的创意联想,打开学生思路。

 

四、作业的表现形式

介绍剪贴式制作的步骤和注意点:

1、选好需要的图片。

2、大胆地进行奇思妙想。

3、认真仔细地剪下需要的图片。

4、组合并稍加黏贴(不要把图片周围粘死)。

5、用画笔添加相关的内容,使作品更有创意。

6、把图片周围黏贴平整。

 

五、学生作业欣赏并创作

1、欣赏作品,寻找灵感

2、学生创作要求

把生活中的物象巧妙的组合,创作一幅有趣的,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作品,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来表现你们的奇思妙想吧。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六、作业展评并小结

1、举行“奇思妙想”作品展。

2、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3、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用手中的画笔表现了自己的奇思妙想,同学们一定非常开心。

在课的最后,老师祝愿大家,在学好知识的基础上,长大以后都能实现自己心中的‘奇思妙想’!

板书范作

 

课后反思

 

 

课题

6、会动的“画”

课型

设计应用

课时

1

年班级

六年级

学情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创作能力,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地增强,兴趣、爱好变得更加广泛、稳定,对于创新性、独特性的活动乐此不疲,对美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达趋向。

虽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敏锐,抽象思维逻辑能力增强,但意志力还不够坚定,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在发展之中,所以在综合性课程中还需要教师加以耐心指导和深入启发。

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掌握视觉暂留原理。

2、发现能使画“动”起来的不同原理,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制作简单的动画。

3、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教学重点

利用视觉暂留的原理设计连环动作的画面,制作成会动的“画”。

教学难点

探寻连环动作之间的规律。

核心任务

了解视觉暂留原理,学习制作简单动画。

教学媒体

(学生)绘画工具、卡纸、剪刀、双面胶等。

设施器材

电脑

(教师)教具、课件、制作工具等

助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助学方法

设计意图

生成记录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一、导入

1、欣赏会动的画提问:

有趣吗?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继续欣赏。

2、欣赏道具:

手翻书

思考:

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

教师继续示范:

原本一张张不会动的画,现在为什么会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会动的“画”》

通过欣赏,用嘴直观的视觉效果,引导学生直接感受“会动的画”的奇妙、有趣,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好奇心理。

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维,了解“视觉暂留”原理,最终解析“会动的画”。

二、深入探究

1、了解会动的画

欣赏课件《鹬蚌相争》,理解连续翻动会产生动的感觉。

提问①:

“连续翻动,画面中鹬在动,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呢?

提问②:

这一格格画面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有什么联系?

整体上接下去有什么规律?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探究画面是如何动起来的?

小结:

整个过程由五张画组成,每张画面有所不同,连起来播放就会产生动的感觉,这就是视觉暂留的原理。

2、了解视觉暂留原理

人类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就是说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画或一个物体后,在1/24秒内不会消失。

利用这一原理,在一幅画还没有消失前播放出下一幅画,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动作连续的视觉效果。

师:

这个原理很重要,我们生活中的电影都是按照这个原理来实现播放的。

3、欣赏体操少年的做操步骤图

教师指导分析:

每张图片初看基本都一样,但是有微妙的变化。

每张图片之间,体操少年的身体没有变化,手部和脚部有细微的变化,稍稍抬高或稍稍降低,小部分是不同的。

4、对比

翻看两张不连贯的步骤图,展示少年不连贯的动作。

提问:

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讲讲感受

教师小结:

图片内容动作跳跃幅度太大,就会缺乏连贯性,不自然。

5、进一步探究会动的“画”的展示方式有哪些?

教师:

刚才老师所示范的会动的“画”,叫“手翻书式”。

思考:

除了老师展示的方法,你还有其他办法让纸上的画动起来吗?

(小组讨论,探究会动的“画”还有哪些展示方式。

小结:

“抽拉式”“轮展式”。

6、学会制作会动的“画”

1)展示会动的“画”的制作步骤图。

①想好第一张的动作和最后一张的动作。

②中间的过渡动作分解要均匀。

学生了解制作的步骤。

2)欣赏会动的“画”:

《鸭子下蛋》

教师:

看一看,找一找,有什么难点?

思考:

怎样才能使每幅画面连接一致。

3)拷贝的方法

通过拷贝的方式:

“摹”、“印”需要相同的部位(或利用光线透视的方法),并留出需表现不同的部位的位置。

 

通过图片有趣味的引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激发求知欲,使他们能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意识,为接下来突破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奠定基础。

 

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中设置梯度,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学会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解决本节课的难点。

整个过程强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从兴趣出发,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开拓思路,让学生利用身边环境,借物联想,得到更多“会动的画”的启示。

三、学生创作

1、用手绘的方式设计多个动态连续的画面(动态越多,画面连续效果越自然)

2、选择适合的方式让画面自然地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