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9975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辽宁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辽宁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辽宁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辽宁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x

《辽宁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x

辽宁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004年辽宁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

调研报告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调查组

二00四年五月二十八日

根据学院社会需求调研制度要求,针对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新形势,今年从3月至5月期间,我们调查小组先后赴省农委、畜牧局、环保局、省绿色食品中心和农产品检测中心及营口、鞍山、锦州、本溪等一些市县,对我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我省农业发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振兴老工业基地对农业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并结合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本调研报告,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我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调查表明,2003年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既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又克服了春旱、秋吊、病虫害、风雹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获得了农业全面丰收,事业全面进步,工作全面升级,具体表现在:

1、农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2003年我省农业全年总产值1200亿元,其中种植业510亿元,比上年增加33.1亿元,增长了6.9%。

农业、林、牧、渔业增加622.5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330亿元,比上年增加17.4亿元,增长6.1%。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所提高,见表1。

表1、全省及一些市2002—2003农民纯收入情况  单位:

年 份

全 省

大 连

本 溪

营 口

朝 阳

铁 岭

 2002

 2751

 4140

 3135

 3302

 1644

 2929

 2003

 2934

 4540

 3372

 3561

 1843

 3137

 增加

 6.7%

 9.7%

 7.6%

 7.8%

 12.1%

 7.1%

通过表1可以看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934元,比上年增加183元,增长6.7%。

其中大连市农民纯收入454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增长9.7%。

朝阳市农民纯收入1843元,比上年增加199元,增长12.1%。

  2、全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2003年我省坚持“四个围绕”抓调整,效果十分显著,全省及各市经济作物和其它高效作物种植面积有所提高,比2002年有较大增长,调查结果见表2。

表2、全省及一些市2002—2003粮食与经济作物比例

年 份

全 省

大 连

阜 新

鞍 山

2002

64.2:

35.8

52:

48

61:

39

65:

35

2003

61.2:

38.8

51.8:

47.2

59:

41

60:

40

在围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抓调整中,各地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实施产业化经营,同时采取“公司+农户”、“企业+中介组织+农户”、“市场+经纪人+农户”、“企业+基层科技推广机构+农户”等多种形式,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锦州市依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粮食及经济作物的加工转化能力,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全市已建成6个蔬菜加工企业,4个花生加工企业,8个粮米加工企业。

农业商品率已经达到80%,每年约有200万吨蔬菜和其它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并有多种农产品及制成品出口到国外。

3、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调查表明,全省2003年,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重点实施了“三带百园”工程,现沈大、沈山和黄海大道三条高效农业产业带建设已初具规模,建设总长度863公里,连接8个市,已审定项目231个,投资1.22亿元,集中了高效农业、高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

沈阳市把“三园一龙”农业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形式,已累计投入近100亿元的资金创办各类农业园区137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400多家。

锦州市实施农业“三个转变”、“六个百万工程”,培育七大系列龙头企业28家,建立了2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4、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

2003年我省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1040万亩,比上年增加540万亩,增长了110%。

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05家,产品203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发展到281个,无公害农产品207个,生产企业75家,年产量达到216万吨。

2003年我省已有36个县(市、区)开展了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价,检测总面积达到3450万亩,为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创造了条件。

5、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2003年是我省的“农业科技年”,今年重点推广了“四位一体”、“吊炕”、水果套袋、无纺布育苗、乳芽抛栽等20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其中水果套袋17亿元,比上年增加70%。

引进新品种2000多个。

农业科技之冬、科技之春活动效果显著。

开展了各类科技培训、赶科技大集、发放科技资料,派讲师团等各种灵活多样的科普活动,促进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

6、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

2003年各地重点抓了各类农产品市场建设,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蓬勃发展,年交易额180多亿元。

订单农业发展到1706万亩,比上年增加131.6万亩,增长了8.4%。

2003年农产品出口创汇1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2%;农业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0%。

二、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我省农业发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为我省农业创造了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和有力支撑。

在省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代省长张文岳在关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点任务和措施中,有关农业方面提出了:

要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

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全省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

在2004年2月16日我省召开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2004年我省农业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和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004年我省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新机遇,坚持“一主三化”和“稳粮兴油、果蔬跨越、特产翻番”的发展路子,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以“五靠”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主要措施是:

1、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粮食生产上,基本农田必须稳定在4800万亩,粮食生产面积必须稳定在3900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稳定在1500万吨以上。

启动“三田”治理工程,扩大“活土工程规模”,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实施“粮食生产技术创新工程”,增加科技含量,通过主攻单产,稳定和提高总产。

实施“科技引进工程”,重点引进专用玉米、优质水稻、高油大豆、名优杂粮等优良品种和生产关键技术。

建设专业化玉米基地40万亩、水稻种子生产基地2万亩,蔬菜标准种子生产基地2.4万亩,新品种展示面积500亩,展示品种1500个。

2、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集中抓好畜牧、水产、水果和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生产经营,尽快形成以“一牧两水一菜”为重点的农业区域分工布局,切实提高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水平。

支持东部山区发展林下产业。

一是努力把经济产业带、精品展示带、商贸流通带和农业观光旅游带,构建成经济“大走廊”。

努力发展精品农业,2004年建成省级园区15个,到2007年,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总量达到100个。

二是抓好优质玉米、高油大豆等的主导粮食产品生产。

三是重点实施“八大行动计划”,推进专用玉米、高油大豆、优质稻米、蔬菜保护地、优质水果、特色产业、花卉、种子等八大产业的发展,加强专业乡、专业村和专业生产基地、示范区建设。

3、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带动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达到135个,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40%。

要大力加强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建设。

4、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2004-2007年,优先立项支持20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110个示范区建设。

绿色食品产品数量确保200个,争取达到220个,迅速壮大我省绿色食品总体实力,创出几个我省绿色食品名牌。

要继续组织好全省县域农田环境质量检测和评价工作,2004年完成1600万亩耕地、果园的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价任务。

因地制宜、因市而异,科学规划,大力推进市场准入制度。

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加强法规、标准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查,逐步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验检测制度。

5、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加快乡镇企业调整、改组和改造,使县域工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和县乡财政增长的主导力量。

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城镇化步伐。

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6、增大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度。

组织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和新技术引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在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资源创新研究、优良种子和苗木繁育技术创新、旱作节水技术等7个方面为重点,在重大研究课题上力求取得新突破,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要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2004年计划引进粮食作物7大类,蔬菜作物13种,果树新品种400个等。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搞好生态农业建设,2004年重点建设10个生态农业示范区和24个生态农业重点模式示范村。

要抓好农村能源生态建设。

2004年积极推进13个县国债资金农村沼气建设等部、省级项目,重点实施5项农村能源典型示范工程建。

7、加大开放对农业的牵动力度。

加快实施“农产品出口倍增计划”,大力发展有我省特色的深加工农产品出口。

推动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集中力量抓好3-5个重大项目,利用外资培育3-5个拳头名牌产品,精心组织2-3次大型国外农业招商和经贸活动,提升我省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三、振兴老工业基地对农业高等人才的需求

调查表明:

辽宁虽然拥有较雄厚的人才基础,但是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失调和能力性缺欠。

在能力性缺欠方面,表现为相当多的在职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现代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不相适应。

在结构性失调方面存在:

1、层次结构失调。

在我省现有261万人才中,研究生学历占1.14%,大学本科学历占17.67%,专科学历占37.39%,中专学历占36.7%,其它占7.1%。

另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分析看:

一是产业、待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7.48年,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分为0.21%。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7年,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为10.02%;其中制造业从业人员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26%。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12年,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为22.79%;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从业人员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37%。

二是管理人员的学历结构不尽合理,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3.86%。

2、科类结构失调。

主要表现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工、中级技工占职工总数的比重偏低,分别只占2.8%、11%、5%、50%。

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技术类和经营管理类人才仅分别占1.4%和5%。

高级技工中技师仅占1%、高级技师仅占0.1%。

特别是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密切相关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10大领域人才紧缺。

据预测,适应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需要,急需补充以下人才:

一是紧缺高层次国际化经营管理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领军型人才。

2007年以前,急需补充500-800人。

同时,还紧缺掌握高新技术知识,受过严格科研训练的高层次研发型人才。

2007年以前,需要补充2万人左右。

二是紧缺掌握高新技术知识,并善于运用高新技术知识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007年以前,需要补充10万人左右。

三是紧缺具有高级专门技能、擅长实际操作的实用型人才。

2007年以前,需要补充15万人左右。

四是紧缺具有中级专门技能、训练型应用人才。

2007年以前,需要补充25万人左右。

调查表明。

一产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明显低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结果见表3。

表3、一产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年限比

产业

受教育年限

一产比二、三产减少年限

一产比二、三产降低%

一产

7.48

二产

10.7

3.22

30.0%

三产

11.12

3.64

34.5%

一产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也明显低于二、三产业,结果见表4。

表4、一产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具有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比

产业

大专以上学历/万人

一产比二、三产降低%

一产

21

二产

1002

97.9%

三产

2279

99.1%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知:

一是第一产业中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现有的人才素质层次还不够高。

二是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与农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级济结构调整需求不相适应。

三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工、中级技工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步伐。

四是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前全面实现我省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农业高等教育,特别是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为农业发展不断输送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四、适应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形势,加快我院改革建设的建议

1、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以获得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校和全面进行整改为契机,进一步注重内涵、注重质量、注重品牌,加强内涵、质量、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适应新形势,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

为适应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之需,一是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生物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畜牧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等相关专业建设;二是为适应营口和我省产业、经济发展需要,开发传统农业以外的专业,如水产养殖、涉农的轻工业、农业观光旅游业、农业机械工程等有关的新专业;三是积极争取开展专业的外延,以体现职业技术学院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3、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

在原有基础上,要进一步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广泛开展学校与企业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合作关系。

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促进“产品”的“生产”与“营销”直接衔接,将学校的“生产环节”与社会的“使用环节”进一步有机结合起来,依据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人才规格,实现按需培养,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4、广泛开展校际间合作,创办各类教育集团。

作为较早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应结合我们生源地范围,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学校与高中阶段学校的战略性合作联盟,即与普通高中、各类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通过联合办学、信息交流、培训师资、联建基地等多种方式,创办各类教育集团。

早在1999年,温院长就提出要创建辽宁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集团,实践证明,这种集团对各学校都大有益处。

例如我院与辽宁民办高中已建立的农村教育发展集团和正在动作的与各市、县农业职教中心成立的辽宁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集团等,所形成的这种教育集团,第一、可以实现高中阶段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对接,从而扩大高校的生源基地范围,提高新生的综合素质;第二、可以实现高职学校与高中学校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以谋求更大的发展,并在服务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实现教育自身的振兴。

5、注重形象包装工程,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应积极学习经济界的经验和做法,注重“产品”的包装与宣传,建立起自己的有效的广告宣传和形象策划系统。

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长期宣传学校,包括学校特色、专业设置、师资建设、招生就业、软硬件建设等情况,通过长期不懈的宣传和包装活动,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对学校的办学、招生及学生就业都大有益处,有利于学校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

调查组成员:

组 长:

于长东、

副组长:

刘瑞军

成 员:

张 英、孙福春、韩行敏、张立今、

李春雨、董晓华、邹良栋、李贺江、

张玉廷、鲁凤宇

执笔人:

张英

 

2004年辽宁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查计划

一、调查目的:

振兴老工业基地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成为党在新世纪头20年抓住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各项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战略举措,作为在辽宁地区举办高职教育的农业院校,如何抓住机遇,审时度势,培养大批的合格人才,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是我院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年度就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我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采取哪些主要措施等方面进行重点调研,为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根据和实践指导。

二、调查时间:

2004年3月—5月

三、调查人员:

成立调查小组,由高职教育研究所牵头,成员由教务处、学生处及各系组成。

组 长:

于长东、

副组长:

刘瑞军

成 员:

张 英、孙福春、韩行敏、张立今、李春雨、

董晓华、邹良栋、李贺江、张玉廷、鲁凤宇

四、调查内容:

1、我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我省农业发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3、振兴老工业基地对我省农业人才的需求。

(附:

调查提纲)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04.3.6

2004年辽宁农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查提纲

一、调查我省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经济情况;

2、农业结构调整情况;

3、农业现代化进程情况;

4、无公害产品及绿色食品情况;

5、农业科技情况;

6、农产品市场情况。

二、调查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我省农业发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三、调查振兴老工业基地对农业人才的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