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水利现代化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9234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安市水利现代化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淮安市水利现代化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淮安市水利现代化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淮安市水利现代化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淮安市水利现代化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淮安市水利现代化规划.docx

《淮安市水利现代化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市水利现代化规划.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淮安市水利现代化规划.docx

淮安市水利现代化规划

 

淮安市水利现代化规划(2011-2020)

(简本)

 

淮安市水利局

二○一三年六月

前言

淮安地处淮河流域下游,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有80%的国土面积处在洪水位以下。

淮安的兴衰与水休戚相关,历史上靠水而兴,曾有“壮丽东南第一州”、“淮上江南”的美誉;过去因水而贫,曾因黄河夺淮,饱受洪灾肆虐;现在治水而富,改变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为淮安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淮安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进一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对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加快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

为贯彻中央与江苏省委省政府2011年两个1号文件精神,落实2011年3月淮安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保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意见》的具体部署,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初步建成现代化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到2020年全市实现水利基本现代化,特编制《淮安市水利现代化规划》。

规划对淮安市水利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价,明确了2011-2020年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安排。

构建了“安全达标、引排通畅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配置合理、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功能完备、长效管护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有效控制、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机制健全、公平高效的水管理服务体系,支撑有力、综合配套的水利发展保障体系”水利现代化六大体系,全市将重点实施“4311”工程,强化“六项管理”,推进“四项改革”,夯实“五大保障”,全面推进我市水利现代化,实现“河清湖晏,淮水安澜,生态水城,美丽淮安”的水利现代化愿景。

规划总投资为498亿元。

全市水利现代化规划主要针对各县区特点、体现特色、打造亮点。

建设重点是:

主城区围绕除涝安全,建设城市排水快速通道,大力提升水景观,改善水环境;南三县(金湖、洪泽、盱眙)依托流域工程治理,重点推进河湖治理和生态建设,兼顾旱涝保收田的巩固和提高;北三县(淮安、淮阴、涟水)以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大区域治理力度,提高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力争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具有淮安特色的水利现代化。

1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1.1淮安水利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淮安市水利围绕经济社会建设这一中心工作,遵循人水和谐的科学治水理念,在防洪保安、水资源供给、农村水利、水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和水利发展保障等六个方面加大水利投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配合,工程建设和管理同步,不断夯实水利基础,深化体制改革,水利发展态势良好。

一是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形成,防洪减灾能力明显提高。

初步建成了以流域性防洪工程为依托的市域防洪工程体系,以骨干排涝河道和排涝泵站为主的区域排涝工程体系,构建了“五横两纵一湖”的骨干水系总体格局。

建成流域性行洪河道11条长约480公里,堤防长约1000公里;区域性骨干河道52条长约1220公里;大中型建筑物2500余座;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26座;防洪圩堤约3000公里。

二是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基本形成以淮水和洪泽湖蓄水供给为主,江水、中小水库和地下水补给为辅的水资源供给体系。

全市分配水资源总量约33亿立方米;建成地表水集中供水水源地10处,区域供水能力60万吨/天。

建成节水载体131个,节水减排能力达到1.2亿立方米。

三是水环境保护体系基本形成,河湖健康不断好转。

建立健全了市区饮用水源地巡防机制、市“河长制”河道管理体制,出台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完成了全市水域纳污能力和入河排污总量核定工作。

对10个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全天候巡防,市域范围内所有河道均明确了“河长”,核定38个水功能区限制排放污染物总量COD6.27万吨/年,氨氮0.397万吨/年,68个入河排污口大部分实施了动态监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接近65%。

四是农村水利建设成就显著,农村饮水安全大幅改善。

初步建成了以沿运、沿总、沿湖直接灌溉为主的大中型灌区,水库、塘坝等其它形式为补充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

有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24处,其中大中型灌区各8处,设计灌溉面积接近耕地面积的80%,旱涝保收田约420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近60%。

有大中沟约5000条,干支斗渠约9000条,中沟以上建筑物约5万座。

新建、改造水厂320座,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约140万人。

五是水管理体制改革卓有成效,水利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形成了市-县-乡三级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在职水利职工约5600人,其中水利工程管理1700人,创建了8个省级、13市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初步建成防汛指挥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全市大型灌区管理信息系统。

1.2现状评估

根据江苏省水利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设定的6大类22项评价指标、目标值和指标权重要求,对淮安市水利现代化现状水平进行评估,2010年综合得分为82.1分,见表1。

其中农田水利保障能力得分仅为70.1分,居“6大体系”之尾,是现阶段淮安市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短板。

表1淮安市水利现代化现状水平评估表

序号

指标

得分率

评价结果

1

防洪减灾

80.3%

加强提高

2

水资源供给

80.3%

加强提高

3

水生态保护

93.7%

巩固提高

4

农村水利

70.1%

主要短板

5

水管理

82.4%

加强提高

6

发展保障

82.4%

加强提高

综合得分

82.1

未达到水利基本现代化

1.3主要存在问题

淮安市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防洪减灾工程保障能力仍需巩固和提高;二是水资源保护与供给体系尚待完善,河湖健康仍需维护;三是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尚不能适应新农村发展需求;四是人才结构、水利科技水平和水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体制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相适应。

2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

2.1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为:

构建“安全达标、引排通畅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配置合理、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功能完备、长效管护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有效控制、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机制健全、公平高效的水管理服务体系,支撑有力、综合配套的水利发展保障体系”,展现“河清湖晏,淮水安澜,生态水城,美丽淮安”水利现代化愿景。

2.2指标体系

表2淮安市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与目标值

指标

权重(%)

基本现代化目标

目标实现率

2015

2020

防洪减灾工程能力

20

1

流域防洪达标率*

8

100%

90%

95%

2

区域防洪除涝达标率

6

100%

80%

90%

3

城市防洪除涝达标率

6

100%

80%

90%

水资源供给与效率水平

16

4

供水保证率

7

农业90%;工业95%;生活97%

农业75%~80%;工业90%;生活95%

农业75%~85%;工业95%;生活97%

5

万元GDP用水量*

6

100m3

130m3

100m3

6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3

18m3

20.0m3

18m3

河湖健康与水生态状况

17

7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6

85%

80%

85%

8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3

100%

100%

100%

9

水域面积率

4

圩内10%,平原区8%,城区6%

圩内10%,平原区8%,城区6%

圩内10%,平原区8%,城区6%

10

水土流失治理率

2

85%

75%

85%

11

骨干河湖整治达标率

2

90%

80%

90%

农田水利保障能力

12

12

旱涝保收田面积率*

5

78%

70%

78%

13

灌溉水利用系数

3

0.6

0.55

0.6

14

农村河道有效治理率

4

95%

90%

95%

水管理能力

20

15

水资源管理达标率

3

100%

90%

100%

16

骨干河湖管理达标率

3

100%

90%

100%

17

水利工程设施完好率*

6

骨干95%;

农水80%

骨干90%;

农水75%

骨干95%;

农水80%

18

防汛防旱管理与应急能力

6

100%

90%

100%

19

基层水利管理服务水平

2

90%

90%

90%

发展保障能力

15

20

重要水管理事项有效实施率

3

100%

90%

95%

21

水利投入政策到位率*

6

100%

90%

95%

22

人才结构达标率

2

学历90%,

职称60%

学历80%,

职称55%

学历90%,

职称60%

23

水利科技信息化水平

2

90%

80%

90%

24

水文化建设

2

90%

80%

90%

评判指标

人民群众对水利基本现代化建设成果满意率

70%

70%

70%

参照《江苏省水利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的“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农村水利、水生态保护、水管理和发展保障”等六大体系22个水利现代化单项指标,考虑到淮安市水生态特色与底蕴深厚的水文化特点,增加骨干河湖整治达标率、水文化建设2项自设指标,计六大体系24个指标,加上“人民群众对水利基本现代化成果满意程度”评判指标,构成淮安市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以此指导淮安市及各县、区下一阶段的水利现代化建设。

各指标的相关内容、权重及目标值等详见表2。

3规划建设内容

3.1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建设

(1)流域防洪

重点实施洪泽湖大堤、淮河入江水道加固和分淮入沂整治工程;淮河干流堤防加固、洪泽湖周边蓄滞洪区、鲍集圩滞洪区建设;苏北灌溉总渠、中运河及里运河、废黄河除险加固工程等。

(2)区域防洪除涝

实施25条中小河流治理;15座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大型泵站杨庙泵站更新改造;实施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工程;完成中小型水库与重点塘坝的除险加固工程;六个片区(沂南、废黄河、渠北、洪泽湖、白马湖高宝湖、里下河)提高区域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3)城市防洪除涝

实施里运河堂子巷、北门桥防洪控制工程,古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县级城镇防洪工程等;重点实施城市除涝标准提升工程、十四中沟北延—兴淮河开挖工程建设等。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完成盱眙县红旗、化农、山洪等3座中型水库及小型水库、重点塘坝除险加固等。

3.2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1)水资源供给工程

重点实施区域供水、南水北调输水沿线水源地监测和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加强地下水监测和管理。

(2)水资源总量控制

严格用水总量控制,至201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33亿立方米以内,地下水用水总量控制在5500万立方米以内。

(3)节水型社会建设

加强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生活节水等重点领域节水建设,节水载体和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

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一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节水型灌区和单位覆盖率达100%,节水型企业的覆盖率达50%以上,建成节水型社区(小区)40%以上。

力争2015年前创成“江苏省节水型城市”,2018年前创成“国家级节水型城市”。

(4)非常规水源利用

雨水利用、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率达20%左右,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3.3水生态保护体系建设

(1)河湖水功能区管理

进一步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严格入河排污口的审批制度,制定河道排污总量控制制度。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

(2)骨干河道蓝线管理与区域水面率控制

制定区域性骨干河道蓝线管理办法,加强河道蓝线管理;加强区域水面率控制,要求不低于现状。

其中圩区、平原区和城区分别达到10%、8%、6%。

(3)河湖整治与生态修复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高生态系统环境承载能力,维持区域生态平衡。

重点实施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和里下河湖区退圩还湖工程,建设4个生态湿地,修复河流生态10条。

(4)水土流失治理

重点对盱眙山丘区小流域、废黄河高亢地区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治理小流域20个,面积200平方公里。

(5)盘活水系与清水廊道

建立河网水体有序流动的优化调度机制,充分利用骨干河湖调度能力,促进内河水体有序流动,增加水环境容量。

重点实施主城区6大补水活水工程,建设10大清水廊道(淮河、二河、古黄河、盐河、苏北灌溉总渠、京杭大运河、里运河、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新河)。

(6)水污染综合整治

加大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力度,全面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河道流动污染源控制,加强地下水水质监管。

提高城乡污水处理率和处理标准,大力推进河湖污染治理,建立河库纳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尾水处理与尾水通道建设等。

(7)水生态示范区建设

重点围绕“一区(淮安主城区)、一线(洪泽湖大堤)、两河(运河、淮河)、四地(洪泽、涟水、盱眙、金湖)”进行生态示范区建设。

争创水生态文明城市,力争将我市列入江苏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市,并在2018年前完成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

(8)血防工程建设

对金湖县闵桥施尖滩采取切滩、围网养殖、开垦种植等措施,进行环境改造,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减少人畜感染血吸虫的机会。

治理有螺面积约15平方公里。

3.4农村水利工程体系建设

(1)农村供水工程建设

新建地面水厂117座,打井167眼,解决饮水不健康人口160万人。

(2)农村河网整治

疏浚县乡河道1700条,整治村庄河塘近3000个,更新改造建筑物8700座。

(3)农村圩区达标建设

改造排涝泵站800座,圩堤达标建设930公里,改造圩口闸900座,护岸15公里。

(4)旱涝保收田建设

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增旱涝保收田156.6万亩,全市旱涝保收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达到78.1%。

(5)高效节水工程建设

发展低压管道灌溉面积16万亩,喷灌面积3万亩,微灌面积10万亩。

(6)农田水利示范区建设

建设各类农田水利示范区约20个(小型机电管道灌溉、高效节水灌溉、灌区改造、山丘区“长藤结瓜”等类型),每个县区不少于2个。

3.5水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以“强化六项管理,加强基层服务队伍建设,落实四项改革”为重点,构建“依法治水、管理规范”的水管理服务体系。

(1)强化“六项管理”:

即水务一体化管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河湖蓝线管理、水利工程管理、农村水利长效管理、防汛抗旱与应急管理。

(2)落实“四项改革”:

即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机制与体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机制与体制改革,水资源费与水价改革。

3.6水利发展保障体系建设

以“夯实五大保障、加强水文化建设”为抓手,构建“综合配套、保障有力”的水利发展支撑体系。

(1)法制保障:

加强水利法制建设,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水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水平,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2)投入保障:

建立健全“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市场融资、群众投入、社会资本为辅”的四位一体多元化水利投入稳定增长保障机制,满足水利现代化建设和管护资金的需求。

(3)人才保障:

大力实施人才强水战略,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大环节,创新机制,完善制度,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建设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4)装备现代化与水利信息化保障:

完善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各环节的现代化装备;着力开展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及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三大体系建设。

(5)科技保障:

加强水利应用技术研发,加大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

研发、引进和推广水利科学技术40项。

(6)水文化建设:

倡导社会水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水工程文化品位,用水文化引领水利现代化,提升水利事业综合文化软实力。

4重点工程与实施安排

4.1重点工程

重点实施“4311”工程,强化“六项管理”,推进“四项改革”,夯实“五大保障”,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

“4311”工程:

“4”——480公里防洪堤防达标建设;“3”——打造3100公里生态河网;“1”——新增156.6万亩旱涝保收田;“1”——构建1套淮安现代化水管理体系。

4.2投资分析与资金筹措

根据淮安市2011~2020年期间水利发展目标与建设任务要求,规划项目工程总投资498.0亿元,由中央和省、市、县共同承担。

经综合平衡分析,确定淮安市水利现代化投资规模与结构见表3。

表3淮安市水利现代化建设投资结构表单位:

(亿元)

序号

分项工程投资

总投资

(亿元)

省级以上

市级

县(区)及社会

1

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215.0

150.4

25.8

38.8

2

水资源保障体系

33.1

9.9

3.3

19.9

3

水生态保护体系

78.3

23.5

7.9

46.9

4

农村水利工程体系

142

99.4

6.1

36.5

5

水管理服务体系

20.6

2.1

2.1

16.3

6

水利发展保障体系

9.0

0.9

4.0

4.1

合计

498.0

286.2

49.3

162.5

注:

区域供水、污水处理、物质水文化建设等共计21.0亿元在城市建设费用中列支。

4.3实施安排

淮安水利现代化建设拟分三个阶段,2011-2012年投资66.6亿元,2013-2015年投资138.5亿元,2016-2020年投资292.9亿元。

5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由市政府组建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协调发改、财政、水利、农业、国土、审计、监察、新闻宣传、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

2、精心组织实施:

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分别成立水利现代化建设相关机构,具体负责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工作。

并与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协作,加强对水利投入政策落实、配套资金到位等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投入政策落实到位。

3、推进改革创新:

加强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注重依法行政和制度创新,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主要障碍,解决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保障能力中的突出问题,形成水利良性发展机制。

4、大力宣传引导:

通过媒体向公众强化宣传引导,普及和宣传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改革发展,营造促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5、强化过程考核:

分解落实水利现代化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明确责任主体,按照进度要求,由市政府组织对规划实行一年一考核、二年一评估,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形成评估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