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2124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9029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2124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2124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2124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2124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2124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2124课.docx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2124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2124课.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2124课.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精品教案单元合集2124课

21.《庄子》故事两则

第二课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庄子和庄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

(指名检查,学生回答)这一节课,我们继续了解庄子。

二、整体感知

1.播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音频课文】,听读感知。

2.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同桌互译,疏通文意。

参考

濠梁:

濠水的桥上。

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鯈(tiáo)鱼:

一种白色小鱼。

是:

这。

固:

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全:

完全,肯定(是这样)。

请:

请允许我。

循:

追溯。

本:

最初,本原。

参考译文: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

“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

说: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施说: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庄子说:

“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仔细阅读课文,自主思考,回答以下问题(用原文)。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

明确:

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2)辩论双方是谁?

明确:

庄子、惠子。

(3)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正方(庄子):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反方(惠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

何回答的?

明确: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5)那惠子如何反击?

明确: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6)庄子的最后结论是什么?

明确:

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一)理解双方观点。

大家现在对文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不能只是把文意搞懂,还要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品析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双方的语气。

2.小组探交流: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3.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阐述小组观点。

4.师生点评。

学生思考,交流。

答案预设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

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

可是他却又返回争

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要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最后一句是庄子在回答惠子的“安知鱼之乐”,他回答“从濠桥上知道”,实际上是

答非所问,偷换概念)板书:

我知之濠上也(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安知:

怎样知道(庄子),怎能知道(惠子)庄子——诡辩。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

了可乘之机。

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

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

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

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可参考【微教案】《谁是胜者》

(二)探究文章内涵。

1.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

参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因为庄子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他本来就是快乐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2.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参考:

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

与观照。

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四、总结拓展

学生个人梳理总结

,小组交流。

惠子好辩,重分析。

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你更欣赏谁?

为什么?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试题中心】“理解检测”一。

2.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

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

示。

可参考【试题中心】【写作训练】

六、板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辩论话题:

鱼儿是否快乐

庄子:

认为鱼“出游从容”是快乐的艺术家

论辩双方

惠子:

庄子不是鱼,不知道鱼是否快乐哲学家

论辩结果:

不分胜负

智辩辩乐

 

21.《庄子》故事两则

北冥有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教学目标

1.把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夸张、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领悟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睿智哲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夸张、想象奇特的特点。

难点

领悟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睿智哲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北冥有鱼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庄子(人物)》。

有人说:

“在诸子百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就是庄子。

读《庄子》一书,不仅因为他的文学价值,更多的是因为先生的大智与幽默,书中一个个风趣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先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许多的启迪”,今天我们学习《庄子》故事两则以“一斑窥豹”来感受庄子的大智与幽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他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弟子和后世学者所著。

《庄子》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善用故事说理,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它“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也评价它说:

“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因而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可参考【影音资源】《庄子》

2.读课文,初步感知。

【精品课件】

(1)先自读再播放【音频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参考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齐谐(xié)

正色邪(yé)

(2)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成诵。

请同学们捧起课本,自主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3)借助注释,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初知文章。

北冥:

北海。

怒: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垂:

悬挂。

海运:

海水运动。

志怪:

记载怪异的事物。

抟:

盘旋飞翔。

扶摇:

旋风。

息:

气息,这里指风。

野马:

山野中的雾气。

苍苍:

深蓝色。

2.概括主要内容。

参考:

文章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及“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景象,表明万物皆所有凭借而不自由,表达自己对绝对自由的渴望。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

【精品课件】

(一)翻译课文,梳理文言知识。

1.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小组进行翻译接龙,一人一句,要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人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译文:

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这只鹏鸟呀,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水花,高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可参考【微课堂】《如何翻译文言文》

3.组内合作总结重要文言知识并展示,师生点拨补充。

参考

(1)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其正色邪“邪”通“耶”,语气词,呢、吗。

(2)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怪:

形作名,怪异的

事情。

南冥者,天池也天:

名作形,天然的。

(3)重点句子。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翻译:

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

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

的云。

②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翻译:

这只鹏鸟呀,海

动风起时就将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③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

摇而上者九万

里。

翻译: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水花,高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翻译: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二)探究文章内容和蕴含的道理。

播放【影视课文】,听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为什么写鹏鸟?

参考:

鹏鸟是由鲲鱼变化而来的。

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

作者使用夸张手法,想象奇特。

2.鲲鹏的形象怎样?

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交流

参考答案: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作者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

从北海到南海;高度:

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

势之壮观。

想象雄奇瑰丽。

3.赏析: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交流

参考: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

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小结:

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丰富,想象奇特,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这里,他在想象中夸张,极写鲲、鹏之大,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可参考【微教案】《鲲鹏的形象》

4.大鹏形体硕大,变化神奇,奋飞时气势壮美。

它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

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

参考:

大鹏需要“海运”(六月息);野马、尘埃需要“以息相吹”。

5.本文借鲲鹏和野马、尘埃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

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凭借,都是不自由的。

6.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参考: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

限的。

四、总结拓展

学生个人梳理总结,小组交流。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

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可参考【微教案】《〈庄子〉的特色》

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和启示?

和大家分享一下,欢迎有创意的表达和展示。

五、作业设计

1.翻译课文,准确解释重点字词。

2.背诵默写课文。

可参考【背诵指导】

六、板书设计

 

北冥有鱼

庄子

形体巨大

变化神奇

气势壮观

鲲凭借

南海——有所凭借(不自由)→追求自由

鹏六月息

22.《礼记》两则

第二课时

大道之行也

一、导入新课

【精品课件】展示“天下为公”的相关图片。

人们到南京旅游,大多会去中山陵。

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

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

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

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

家经典著

作——《礼记》。

“天下为公”是什么意思呢?

为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

我们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熟文章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相互听读,注意断句和节拍;指正错误读音(各1遍)。

参考【精品课件】展示

(1)选贤与(jǔ)能(通“举”,推举)

(2)讲信和睦(mù)(和睦)

(3)幼有所长(zhǎng)(成长)

(4)矜(guān)、寡、孤、独、废弃者(通“鳏”,老而无妻)

(5)男有分(fèn)(职分,职守)

(6)货恶(wù)其弃于地也(憎恨)

2.教师范读,做朗读指导。

提示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中,“故”,它是表示停顿的,“所以”的意思,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

“人”是使动者,统领以下两句,也有一个小的停顿。

所以这一句应这样读:

“故/人/不独亲其亲”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者”也是表示提顿,也要停顿一下。

读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和“力”也是应该强调的,所

以“货”和“力”后面要有小的停顿。

(4)“是故”表示承上总结的,也要停顿,“是故/谋/闭而不兴”;下一行的“故”也是一样,“故/外户而不闭”。

3.播放【音频课文】,学生听读、体会。

4.指名朗读课文,师生点评(2-3人)。

(二)译读课文,准确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自主读译课文。

2.指名1-2名同学完成翻译,其他同学指

正,最后教师补充明确。

3.展示参考译文,学生再次通译课文。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

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说明:

①“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

“大道”,指放

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也可以有种种解释。

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

②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

“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③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活动一:

梳理文言知识。

按照类型梳理、归纳本课的重点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实词。

同时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标示下来。

1.先由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教师点拨。

2.师生共同按类型梳理出重点字词,由学生完成解释,教师补充明确。

【精品课件】

参考

(1)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

(2)重点词语

实词:

货恶其弃于地也恶(wù):

憎恨。

男有分分(fèn):

职分,职守。

虚词:

大道之行也之:

语气助词,相当于“的”。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

因此,所以。

故外户而不闭而:

连词,表承接关系。

(3)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亲:

名词作动词,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子:

名词作动词,以……为子。

选贤与能能:

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

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壮:

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

幼:

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可参考【微课堂】《意动用法》

(4)一词多义

①道

大道之行也名词,道,理想。

道路以目名词,道,路。

②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动词,亲,以……为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亲,指父母。

(5)古今异义

不独子其子子,古义:

子女今义:

儿子

女有归归,古义:

女子出嫁今义:

回来

货恶其弃于地也货,古义:

财货今义:

货物

盗窃乱贼而不作贼,古义:

害人的事今义:

偷东西的人

可参考【知识总汇】

活动二:

理解文章内容。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师生点评,补充。

【精品课件】

1.作者认为如何建构理想的社会?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先用自己的话概括,再说出原文。

3.怎样的社会情景才能称为大同社会?

思考,交流。

参考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所长,矜、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可参考【微教案】《“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活动三:

探究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上有何特点?

思考,交流。

参考

(1)结构

严谨分明、说理透彻。

文章开篇由总到分,把“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阐述得清清楚楚。

接着具体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一句话概要描述大同社会的景象。

(2)表达美好理想。

文章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基本特征的阐述,展示出一个和平、安定、祥和的理想社

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暗含对现实生活中黑暗现象的厌恶。

(3)语言铿锵有力,气势磅礴。

文章多用对偶、排比句。

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增强了表达效果。

活动四:

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总结拓展

1.总结。

师生朗读全文,梳理总结。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由于孔子生活在战乱不断的春秋末期,迫切希

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2.拓展

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大同社会”呼吁、奋斗过?

参考

陶渊明:

世外桃源。

马克思: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

洪秀全:

“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孙中山:

民族、民生、民权——天下为公。

……

思考:

你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为此,你打算如何行动?

师生各抒己见。

小结:

理想的社会不会自天而降,需要你我他共同奋斗!

播放【影视课文】,品味赏析,朗读背诵。

可参考【背诵指导】

五、作业设计

1

.总结重要的文言知识,背诵、默写课文。

2.根据你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写一篇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

可参考【知识总汇】、【背诵指导】、【写作训练】、【试题中心】

六、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礼记》

总领:

“大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提出论点

基本

特征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论证论点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结得出结论

 

22.《礼记》两则

虽有嘉肴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熟读成诵。

3.理解“教学相长”和“大同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熟读成诵。

难点:

理解“教学相长”和“大同社会”。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虽有嘉肴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礼记》导入学习。

《礼记》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系中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本,主要是对礼制、礼意的记载和论述,解释仪礼。

分为礼乐的一般理论和礼乐制度两大类。

从《礼记》收录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宗法制度的演变情况。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其中的一篇——《虽有嘉肴》。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试读。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师生点评。

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如声音洪亮,字音与节奏把握较准等;缺点与差错也应指出并纠正。

【精品课件】

参考

(1)注音。

(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半

(2)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可参考【知识总汇】

3.播放【音频课文】,学生听范读

,学习、感悟。

4.翻译课文。

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翻译时,如果遇到无法理解的词句,先查找工具书,仍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准备提请小

组解决。

参考

(1)词语解释。

①虽有嘉肴——虽:

即使;嘉:

美好;肴:

用鱼、肉做的菜。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食:

吃;旨:

味美。

③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

最好的道理;善:

好。

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困——是故:

因此,所以;困:

困惑。

⑤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

反思;自强:

自我勉励。

⑥故曰:

教学相长也——长:

促进。

⑦其此之谓乎——其:

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此之谓乎: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参考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活动一:

总结文言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总结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参考

1.通假字。

《兑命》兑:

通“说”

学学半学:

同“斅”,教导

2.古今异义词。

(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

味美;今义:

用意,目的。

(2)教然后知困古义:

困惑;今义:

困难。

3.一词多义

(1)其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