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8982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骚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离骚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离骚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离骚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离骚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离骚2.docx

《离骚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离骚2.docx

离骚2

《离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及人格节操。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4、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学习重、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1)、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对联: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文体特点   

 骚体诗:

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本文节选自《离骚》,《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

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二、诵读课文 

1、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把握诗的节奏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

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 X 虚词 X 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体味诗的情感和语气

 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例如:

第一部分第1节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

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

但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终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第二部分说既黜之后,该怎么办?

反省自己,是否没有看清道路,返回去呢?

承着反省的思想,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肯定了自己的美好品质及政治主张“苟余情其信芳”,“唯昭质其犹未亏”,信念更加坚定,为了寻求理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无不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光明自由幸福而斗争。

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一、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思路。

《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

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

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

这六节从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2、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

A、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B、提问:

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

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C、提问:

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

有哪三个原因?

 

 

D、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

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3、背诵课文第一部分

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屈原追求“美政”(即“圣君贤相政治”和“民本思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1、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2、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3、应注意的词语和读音:

  

  “相”:

xiang,观察,选择。

“朕”:

zhen,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 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

“步”:

使……步行。

“皋”:

gāo,水边高地;“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本”,“离尤”:

“离”同“罹”,遭受;尤,过失;  

   离尤:

获罪,遭受指责。

“初服”:

意含双关,字面意为:

从前所穿的衣服,实际指原来 的志向,志趣,夙志。

“进”:

指从政,“退”指辞官致仕。

“信”:

副词,确实。

“高”“长”:

 动词,加高,加长。

“佩之陆离”:

陆离,单纯词,修长貌。

“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即“陆离之佩”。

“泽”:

污浊。

“章”:

通“彰”。

“惩”:

挫败。

  

4、《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

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

“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

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

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5、小结:

忠怨之情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而从全诗结构上看,则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可以视为诗篇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从女媭的责难至篇末,则主要写诗人遭到迫害以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动起来的内心冲突,以至于最后的抉择。

从艺术手法来说,前半部分虽然也有艺术夸张,并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但基本上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是实写;而后半部分,则主要把炽烈的感情化为超现实的想像,表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是虚写。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1.充分体会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2学习比喻、对偶等手法的运用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讨论题1:

  《离骚》虽以抒情为主,也不乏生动的比喻及对偶,从文中找出一二处并谈谈这些诗句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讨论题2,有人认为直接抒情的诗句,只有“意”而无“境”,你是怎么认为的?

请找出一二句直接抒情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讨论题3、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讨论题4、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三、悟理:

 

   主题性研究课题:

文学即人学。

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习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崇光:

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离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及人格节操。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4、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学习重、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一、

(1)、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对联: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文体特点   

 骚体诗:

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本文节选自《离骚》,《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

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二、诵读课文 

1、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把握诗的节奏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

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 X 虚词 X 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体味诗的情感和语气

 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例如:

第一部分第1节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

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

但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终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第二部分说既黜之后,该怎么办?

反省自己,是否没有看清道路,返回去呢?

承着反省的思想,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肯定了自己的美好品质及政治主张“苟余情其信芳”,“唯昭质其犹未亏”,信念更加坚定,为了寻求理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无不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光明自由幸福而斗争。

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一、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思路。

《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

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

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

这六节从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2、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

A、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B、提问:

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

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

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C、提问:

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

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

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D、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

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

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3、背诵课文第一部分

  

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屈原追求“美政”(即“圣君贤相政治”和“民本思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1、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

检查的结果是“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衣饰“芳菲菲其弥章”,意志、信仰“余独好修以为常。

”反省明志,斗志弥坚。

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