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春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同步课堂过关检测第三单元 杂文与随笔.docx
《学年春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同步课堂过关检测第三单元 杂文与随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春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同步课堂过关检测第三单元 杂文与随笔.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春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同步课堂过关检测第三单元杂文与随笔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2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孱弱(càn) 冠冕(miǎn)
辜负(ɡū)狩猎(shǒu)
B.鉴别(jiàn)囊括(nánɡ)
刹那(chà)国粹(cuì)
C.专横(hénɡ)楔子(qì)
自诩(xǔ)推衍(yǎn)
D.玄虚(xián)栖息(xī)
苇草(wěi)罪孽(niè)
解析:
A项,“孱”应读“chán”,“狩”应读“shòu”。
C项,“横”应读“hènɡ”,“楔”应读“xiē”。
D项,“玄”应读“xuán”,“栖”读“qī”。
答案:
B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她________盲人和正常人一样也能做很多事情,这正是她只身来到拉萨旅游的原因。
她喜欢这座________在历史和信仰中的圣城,________看不见,她也能感受到这里绵延的雪山、清冽的空气、闪耀着金光的寺庙和那些________向大昭寺缓缓前行的信徒。
A.相信 沉醉 既然 顶礼膜拜
B.自信 沉溺 即使 诚心诚意
C.坚信 沉浸 尽管 三步一叩
D.确信 沉迷 虽然 毕恭毕敬
解析:
相信:
认为正确或确实而不怀疑。
自信:
相信自己。
坚信:
坚决相信。
确信:
确实地相信。
沉醉:
大醉,多用于比喻。
沉溺:
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
沉浸:
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沉迷:
(对某种事物)深深地迷恋,多含贬义。
“既然”一般与“就”搭配,表示因果关系。
“即使”与“也”搭配,表示假设关系。
“尽管”与“也”搭配,表示转折关系,但其转折的意味比“虽然……但是”要轻。
顶礼膜拜:
虔诚地跪拜,比喻崇拜到了极点。
多用于贬义。
诚心诚意: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三步一叩:
走三步就叩拜一次,比喻非常虔诚。
毕恭毕敬:
形容十分恭敬有礼貌。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十年来,为了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十分重视高速公路的建设,现已形成了遍布全国、星罗棋布的高速公路交通网。
B.今年中秋之夜的月亮分外明亮,面对碧玉盘中一轮珠圆玉润的明月,我们这群求学异乡的学子也不禁乡情悠悠,思绪翩翩。
C.屡次月考失利,他不禁心急如焚,无奈之下,他只得牺牲周末休息时间,一个人呆在教室里拼命复习,给自己开小灶。
D.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不少大学生求职时习惯向上看,而不愿眼朝下,致使他们求职时往往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境地。
解析:
D项,高不成低不就:
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
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
A项,星罗棋布:
像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
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
句中不能用来修饰“交通网”,应改为“四通八达”。
B项,珠圆玉润:
像珠子一样圆,像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使用对象有误。
C项,开小灶:
原指集体伙食中另外安排高标准的伙食,也比喻提供超出一般的待遇或条件或享受到他人给予的特殊照顾,此处系望文生义之误。
答案:
D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的儿童文学偏重于教育和理性,过多的注入了成人思想,孩子天性中爱游戏、爱求知、爱趣味、爱幻想被忽略了。
B.权力部门应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信任媒体,以便使媒体更好地发挥引导社会热点、通达社情民意、搞好舆论监督的作用。
C.上海“2·15”高层住宅火灾是过去15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据火灾调查组调查得知,此次灾难的直接原因是由无证电焊工违规操作引起。
D.2011年3月,中国政府申报的项目“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解析:
A项,成分残缺。
在“爱幻想”的后面加上“的特性”之类的词语。
B项,语序不当。
把“信任媒体”放到“善待媒体”之前。
C项,句式杂糅。
可改为“直接原因是……违规操作”或“此次灾难是由……引起”。
答案:
D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或称之为“贬官文化”。
________。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
①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②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其名誉。
③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④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⑤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A.①②③⑤④B.①③②⑤④
C.②①⑤③④D.②①③④⑤
解析:
本段文字主要陈述“贬官文化”,①句承“贬官”,应放在开头,③句承①句中“只好与山水亲热”,说“文品”,②句说“人品”,⑤句“人品和文品双全”是对③②句的总结,④句与“地因人传”相呼应,应放在最后。
答案:
B
二、阅读鉴赏(4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6~8题。
(19分)
捧与挖
鲁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
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
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
要而言之:
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
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
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作贺礼。
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
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
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
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
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
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
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
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料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
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
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
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
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
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有删改。
)
6.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分析议论文的文脉宜采用逻辑事理分析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理思路,明结构;抓标志,析结构(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模式是并列式、层递式、总分式、对照式等)。
议论文通常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结构模式。
本文先从中国人一贯的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的习惯,并指出“捧”的实质和后果,并举三例给予佐证,而后提出“挖”的观点和具体做法,最后再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
答案:
①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②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③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④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
7.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
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两问,分别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D级。
整合信息的前提是筛选信息(即准确定位信息源),整合时可综合运用摘抄法、连缀法、压缩法、转换法、合并法等技巧。
第5~7段分别列举了三个例子谈“捧”的后果:
知县寿诞,“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都督变坏,“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河道增堤,“捧”使祸害更大,河水决堤,危害一片。
三个例证之间存在由小范围到大范围、由个体危害到全民危害程度递增的递进关系。
答案:
(1)后果:
①助长贪婪,人们反受其害;②腐蚀人格,使之蜕化变质;③恶性循环,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2)递进关系:
揭示“捧”的危害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8.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解答此题的前提是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
作品的主题又往往与作家的思想倾向、文章的创作背景(含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可勾画出文中阐明作者观点(或论点)的词句,并结合对所用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的分析进行综合提炼。
从文意来看,“挖”与“捧”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
可从最后一段中先找出“挖”在文中的起始含义(基本含义),再向前文辐射,从“挖”与“捧”(后者是本文论述的重点)的关系,作者为何在结尾要提出“挖”等层面思考。
答案:
①“挖”是“自求多福”之道;②“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不相同;③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25分)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李汉荣
①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
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②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
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
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
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
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
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
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
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
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
“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③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没有普世价值。
把存在、把时间、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④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光。
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⑤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
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
注:
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
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头以排比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个人与人群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笔锋一转,写人群“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为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作了暗示和铺垫。
B.第二段中“挤压”、“发酵”’、“挤兑”等动词的运用,避免了与下文“提炼”一词的重复,并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变化。
C.通过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我”的眼界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澄明,琐碎而陈旧的生活也由此得到改变。
D.作者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单位,认为这种机构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
E.“低处的池塘”和“高处的白云”在文中是一对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作者借它们含蓄地表达了对两种不同境界的理解。
解析:
A项有两处错,一是“以排比手法含蓄地表达”,排比的作用不是“含蓄地表达”;二是“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属“无中生有”。
D项也有两处错,一是文中的“单位”不同于生活中的含义,如用在此处表述,要用引号;二是“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表达不当。
答案:
AD
10.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什么?
(4分)(不超过20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由果探因题,要寻找原因,可以从第一段文字中找,因为这句话是前文的一个总结。
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中找,因为下一段是这一观点的展开论述。
答案: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而我们无法泯灭欲望。
或:
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11.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
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做第一问,要注意“似乎”一词,“似乎”说明从表面上看是远离人群,而实际又并未远离人群。
这样一来,就要考虑远离是在哪方面远离,并未远离又在哪方面没有远离。
作用就要考虑这些事实证明什么观点,论证的好处。
答案:
“似乎”一词的含义:
①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②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
作用:
①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2.从全文看,“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
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做第一问,要注意“精神的天空”中的“精神”和“天空”这两个词,“精神”表现与物质欲望的对立,由此出发就能得到答案。
第二问,则要注意“期望”,这就应从现实给作者怎样的感受,作者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入手。
答案:
(1)超越欲望,以追求普世价值为目标的生存境界。
(2)①现实的欲望使他觉得压抑。
②他希望逐步改变庸俗的生活状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三、语言表达(11分)
13.阅读下面的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5分)
“你幸福吗?
”“我姓曾。
”这段神奇的对话出现在近日某电视台播出的“你幸福吗”特别调查节目中。
这名务工人员看似文不对题,却因令人遐想联翩的回答在网络上火速走红,被网友们封为2012又一“神一样的回复”。
在随后几天的节目中,面对记者“你幸福吗”的提问,类似的“神回复”竟然频出不断:
“你幸福吗?
”“你问我幸福吗?
姐姐你可真逗。
”“你幸福吗?
有什么遗憾吗?
”“现在还没有成功地收回钓鱼岛。
”“你遇到过什么最坏的事?
”“(接受你采访)队被人插了。
”……这些答非所问的搞怪回答让收看节目的观众忍俊不禁,更引发了网络上热议连连。
针对上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
有评论指出,记者面对各异的受访对象,所用的语言应符合不同受众的习惯,提问的方式应有所区别,不宜千篇一律,问题的设置应细分而具体,不宜大而抽象。
如果把“你幸福吗”这样的问题细化分解为贴近受访者日常生活的小问题去问,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些尴尬场面。
(1)请概括第一段话的文意,将第二段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不超过15字)(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你是一名记者,就“你幸福吗”这一问题你会怎么提问?
请从下面的受访者中任选其一,写出你的提问内容,要求语言得体,简洁明了,不超过60字。
(3分)
小学生 中年民工 农村老人
受访者:
________
记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你觉得现在幸福吗?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及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解答第
(1)问,要准确理解第一段话的意思,简单概括即可。
解答第
(2)问,提问的内容,要注意对受访者的称谓、自我介绍以及说明采访意图等。
对小学生可就学习、玩乐、休息等方面提问,对中年民工可以就工作、收入、未来预期等方面提问,对农村老人可以就医保、赡养、娱乐、情感等方面提问等。
答案:
(1)“记者街头提问,频频遭遇尴尬”或“记者提问幸福,搞怪的回答频出”等
(2)受访者:
小学生
记者:
你好呀,小朋友。
我们是电视台的记者,想问你几个问题,你的家庭作业多不多?
有玩儿的时间吗?
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呀?
14.仿照下面的示例,仍以“生命”为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生命像一粒种子,安于沉睡将成为空壳,勇于萌动才能长成大树;
生命像一眼清泉,吝于喷涌将成为枯井,志在远方才能流成大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及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注意分析示例的内容,从修辞上讲,题目要求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句式上看,要把握喻体的特点以及与后文使用的词语的关系,比如示例中的“种子”与后文的“空壳”、“大树”有关系。
答案:
生命像一株寒梅,恋于温室将成为枯枝,傲迎风雪才能开出绚烂;
生命像一块璞玉,安于自在将成为砾石,耐得磨砺才能琢成宝器。
四、写作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50分)
有两个人相约到山上去寻找精美的石头,甲背了满满的一筐,乙的筐里只有一块他认为是最精美的石头。
甲就笑乙:
“你为什么只挑一块啊?
”乙说:
“虽然漂亮的石头多,但我只选一块最精美的就够了。
”下山的路上,甲感到负担越来越重,最后不得已不断地从石头中挑一块最差的扔下,到下山的时候他的筐里只剩下一块石头了!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从材料来看,人生有许多值得留恋的东西,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我们应该学会放弃一些。
这是最好的立意角度。
当然,放弃并不意味着失去,坚持并不一定拥有。
我们所拥有的,不一定是真正铭刻在心的,或许它并不如原本想象的那样好。
应该获得的可以理直气壮地去追求,需要放弃的就要潇洒地放弃。
另外,学会选择也是一种较好的立意。
确定立意之后,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写的文体,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其他文体,都要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例文
学会放弃
这个挑石头的故事虽然很普通,但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它启示人们,世界太精彩,而人的精力有限,若想专心做好一件事,就要排除各种诱人的东西,必须做到有选择地放弃,理智地放弃。
放弃是一种拥有。
那些死钻牛角尖者、“咬定青山不放松”者不乏其人。
哲人说:
“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害相形,取其轻。
”的确,人生在世,每个人都背负太多责任,拥有太多欲望,若将其全部丢掉,人生将会毫无意义,但不舍弃一些。
我们又会不堪重负。
这时,有选择地放弃就成为一种尤其重要的智慧。
其实生活并不需要太多无谓的执着,过多的执着会让你背负更大的压力,让你在前行的路上渐渐落后于人。
要想在理想的路上快步前行,就得学会放弃,放弃那些次要的、阻碍你前行的欲望。
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得到;不懂得放弃,也许到了最后,你根本什么都不能得到。
当林逋最终决定一生梅妻鹤子之前,他也要放弃一些之前不愿丢掉而又不得不舍弃的东西。
他舍弃了儿女绕膝,尽享天伦之乐的机会;他舍弃了光宗耀祖,平步青云的仕途……舍弃了很多很多,但他同时也得到了很多。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更是流传千古。
在一档娱乐节目中,当主持人问已答对题目可以获得奖品的参赛选手是否继续答题时,那人面临拿奖品走人或继续答题有机会获更大的奖也可能一无所有的选择。
选择前者,只需对观众挥一挥手,转身离开,选择后者则意味着可能会拿更大的奖或一无所有。
人是不可能没有欲望的,总想趋近完美,但此时最需要的却是审时度势,权衡“进”的可行性。
该放弃时就应果断决定,当弃不弃,必失其得。
最终,这个参赛者选择了放弃。
让自己理智地放弃,需要一份儿豁达,一份儿大度。
一份儿从容,一份儿理智。
放弃更是一种智慧之光。
一个印度小男孩在野外不小心被毒蛇咬了一口,而此时没有任何可利用的急救药品,于是他咬紧牙关毫不犹豫地挥刀朝受伤的脚砍下去。
脚和生命,毋庸置疑都很重要,但在关键时刻,放弃相对次要的东西才能保住相对重要的东西。
放弃是另一种形式的选择。
雄鹰放弃温暖的窝巢,是为了实现搏击长空的理想;小溪放弃对海的日夜奔腾的思念,是为了拥有细水长流的宁静与自由。
鸣蝉蜕壳,壁虎断尾,动物都懂得理智地放弃,更何况万物之灵的人呢。
“两利相权,取其重”,“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理智地放弃是一种境界。
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想抵达理想的彼岸,就要学会放弃,学会轻载,让生命之舟更从容。
点评:
本文开宗明义,阐明了舍弃的原则,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述适当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得到,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等。
材料丰富,内容翔实新鲜,语言质朴流畅,结构完整。
作者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得出“要学会放弃,学会轻载,让生命之舟更从容”这一结论,使文章具有较深刻的思想深度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