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第六原文及翻译.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90658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雍也篇第六原文及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语雍也篇第六原文及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语雍也篇第六原文及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语雍也篇第六原文及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语雍也篇第六原文及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雍也篇第六原文及翻译.docx

《论语雍也篇第六原文及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雍也篇第六原文及翻译.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雍也篇第六原文及翻译.docx

论语雍也篇第六原文及翻译

论语雍也篇第六原文及翻译

雍也篇第六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0章。

其中著名文句有: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vk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

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原文】

6·1子曰:

“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

孔子说:

“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评析】

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

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

在?

先进?

篇里,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根本条件。

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那么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原文】

6·2仲弓问子桑伯子

(1)。

子曰:

“可也,简

(2)。

〞仲弓曰:

“居敬(3)而行简(4),以临(5)其民,不亦可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6)大(7)简乎?

〞子曰:

“雍之言然。

【注释】

(1)桑伯子:

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2)简:

简要,不烦琐。

(3)居敬:

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

(4)行简:

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

(5)临:

面临、面对。

此处有“治理〞的意思。

(6)无乃:

岂不是。

(7)大:

同“太〞。

【译文】

仲弓问孔子:

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

“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

〞仲弓说:

“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

〔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

〞孔子说:

“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评析】

孔子方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

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

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

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

【原文】

6·3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

(1),不贰过

(2),不幸短命死矣(3)。

今也那么亡(4),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1)不迁怒:

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2)不贰过:

“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

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

颜回死时年仅31岁。

(4)亡:

同“无〞。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

“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

〞孔子答复说:

“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不幸短命死了。

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评析】

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

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原文】

6·4子华

(1)使于齐,冉子

(2)为其母请粟(3)。

子曰:

“与之釜(4)。

〞请益。

曰:

“与之庾(5)。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

“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

君子周(6)急不济富。

【注释】

(1)子华:

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

(2)冉子:

冉有,在?

论语?

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3)粟:

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

(4)釜:

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5)庾:

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6)周:

周济、救济。

【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

“给他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

“再给他二斗四升。

〞冉求却给他八十斛。

孔子说:

“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

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评析】

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

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这种思想符合于人道主义。

【原文】

6·5原思

(1)为之宰

(2),与之粟九百(3),辞。

子曰:

“毋,以与尔邻里乡党(4)乎!

【注释】

(1)原思:

姓原名宪,字子思,鲁国人。

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15年。

孔子在鲁国任司法官的时候,原思曾做他家的总管。

(2)宰:

家宰,管家。

(3)九百:

没有说明单位是什么。

(4)邻里乡党:

相传古代以五家为邻,25家为里,12500家为乡,500家为党。

此处指原思的同乡,或家乡周围的百姓。

【译文】

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

孔子说:

“不要推辞。

〔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评析】

以“仁爱〞之心待人,这是儒家的传统。

孔子提倡周济贫困者,是极富同情心的做法。

这与上一章的内容可以联系起来思考。

【原文】

6·6子谓仲弓,曰:

“犁牛

(1)为之骍且角

(2)。

虽欲勿用(3),山川(4)棒舍诸(5)?

【注释】

(1)犁牛:

即耕牛。

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农代替,系红毛长角,单独饲养的。

(2)骍且角:

骍:

音xīn,红色。

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

(3)用:

用于祭祀。

(4)山川:

山川之神。

此喻上层统治者。

(5)其舍诸:

其,有“怎么会〞的意思。

舍,舍弃。

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译文】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

“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评析】

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

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

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

【原文】

6·7子曰:

“回也其心三月

(1)不违仁,其余那么日月

(2)至焉而已矣。

【注释】

(1)三月:

指较长的时间。

(2)日月:

指较短的时间。

【译文】

孔子说:

“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那么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评析】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

所以,孔子赞扬他“三月不违仁〞,而别的学生“那么日月至焉而已。

【原文】

6·8季康子

(1)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子曰:

“由也果

(2),于从政乎何有?

〞曰: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

“财也达(3),于从政乎何有?

〞曰:

“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

“求也艺(4),于从政乎何有?

【注释】

(1)季康子:

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

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

孔子于是对此三人做出了评价。

(2)果:

果断、决断。

(3)达:

通达、顺畅。

(4)艺:

有才能技艺。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

“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

〞孔子说:

“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康子又问:

“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

〞孔子说:

“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又问:

“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

〞孔子说:

“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端木赐、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都各有其特长。

孔子所培养的人才,就是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

在本章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学生都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原文】

6·9季氏使闵子骞

(1)为费

(2)宰,闵子骞曰:

“善为我辞焉!

如有复我(3)者,那么吾必在汶上(4)矣。

【注释】

(1)闵子骞:

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

(2)费:

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

(3)复我:

再来召我。

(4)汶上:

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

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译文】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

“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

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评析】

宋代人儒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极表赞赏,他说:

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那么必取祸,柔那么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

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

【原文】

6·10伯牛

(1)有疾,子问之,自牖

(2)执其手,曰:

“亡之(3),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1)伯牛:

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2)牖:

音yǒu,窗户。

(3)亡夫:

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

(4)夫:

音fú,语气词,相当于“吧〞。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

“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

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原文】

6·11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

(1)食,一瓢饮,在陋巷

(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

贤哉回也。

【注释】

(1)箪:

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

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

乐于学。

【译文】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原文】

6·12冉求曰:

“非不说

(1)子之道,力缺乏也。

〞子曰:

“力缺乏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2)。

【注释】

(1)说:

音yuè,同悦。

(2)画:

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译文】

冉求说:

“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

〞孔子说:

“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评析】

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

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原文】

6·13子谓子夏曰: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

“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那么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原文】

6·14子游为武城

(1)宰。

子曰:

“女得人焉尔

(2)乎?

〞曰:

“有澹台灭明(3)者,行不由径(4),非公事,未尝至于偃(5)之室也。

【注释】

(1)武城:

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2)焉尔乎:

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

(3)澹台灭明:

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4)径:

小路,引申为邪路。

(5)偃:

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

【译文】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

孔子说:

“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

〞。

子游答复说:

“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评析】

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

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