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9届第四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单选题(24个小题,每题2分,计48分)
1.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出现了三个分属不同背景的政治派别:
代表平原地带氏族贵族利益的平原派;代表沿海地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海岸派;代表山地贫穷农牧民的山地派。
梭伦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海岸派利益的是
A.颁布“解负令”B.划分四个选区C.划分公民等级D.设四百人会议
2.梭伦在改革中曾颁布法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这一措施
①必然遭到贵族的反对 ②得到了平民的大力拥护
③有利于限制贵族任意兼并土地 ④最终实现了雅典土地的平均分配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3.商鞅改革和梭伦改革都发生在人类的“轴心时代”,两次改革的目标和内容都有着本质区别,这就决定了其在制度法理、公民资格、政治参与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
这两次改革
A.确立了东西方政治传统的基调B.对于贵族特权的态度截然相反
C.都缩小了政治参与群体的规模D.差异源于两人思想意识的差别
4.在雅典公民大会上,公民可将其认为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物名字写在陶片上。
如果某人得票超过半数,就会被放逐国外十年。
此制度开创于
A.梭伦执政时期B.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C.查理一世执政时期D.拿破仑执政时期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C.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
7.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共同反映了
A.鲜卑政权的封建化B.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C.北方民族融合趋势D.门阀士族腐朽生活
8.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B.顺应历史发展潮流C.掌握最高权力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9.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争议最大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均输法④市易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10.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
A.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B.先易后难,经济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复杂
C.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D.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
11.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官僚占有大量土地B.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
C.地主占有大量土地D.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12.卡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
这种观点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思想B.封建社会等级思想
C.封建制度解体D.封建贵族世袭思想
13.14—16世纪,西欧天主教会受到挑战的主要表现有
①封建生产方式的瓦解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资产阶级新贵族不满教会的盘剥
③封建统治者希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④文艺复兴运动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和禁欲说教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加尔文说: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
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材料所体现的是
A.加尔文教对许多国家产生重大影响B.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C.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15.穆罕默德·阿里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最大的不同是
A.性质不同B.领导力量不同C.背景不同D.结果不同
1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创办了军事工业B.都彻底改革了政治体制
C.都建立了新式海军D.都创办了民用工业
17.日俄之所以会通过自上而下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因为
①两国封建势力都较为强大②两国都没有出现革命形势
③两国资本主义都较弱④两国统治者都把发展资本主义放在首位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18.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近代化进程,这主要表现在
①加剧了农村社会分化及商品经济发展②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
③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④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9.1861年,俄国开始改革,美国爆发内战。
这两个相距遥远的历史事件的相似任务是
A.解决资金不足问题B.力争废除关税壁垒C.实现国内市场统一D.解决自由劳动力问题
20.日本明治维新后较之明治维新前的变化有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②由半割据状态转变为中央集权国家
③封建社会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取代④资本主义文明完全取代了封建文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1.19世纪80年代,日本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①政府的扶植②政府“示范”企业的影响③追求利润④广阔海外市场的刺激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2.明治时期,日本外相井上馨认为:
“只有实现西欧化,我国才能同西方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独立、富裕起来。
”与此观点不符合的是
A.殖产兴业B.文明开化C.废藩置县D.自由择业
23.与欧美相比,日本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
①由国家主导进行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完成
③国营企业比例不断增大④基本清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4.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相当强大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日趋成熟
C.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25分)材料一:
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王安不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人才观。
其中的“养之”,即优待和载培人才。
“饶之以财,约之以礼,或之以法”。
……“任之”,即任用人才。
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
——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人》
材料二:
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文的《大学幸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
……1864年6月14日,就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
……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
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教学与自热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技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校育。
《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
“认为学术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
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养之”和“任之”的特点(4分),实施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
(8分)
(4)练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与改革关系的认识。
(3分)
26.(12分)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
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
“莫如商鞅反者!
”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
(6分)
27.(15分)
维新志士们力图通过变法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其政治实践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
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
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
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
除了皇帝外所有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
越来越多的汉人感到,他们的前途在于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4分)并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举措说明戊戌变法的“激进”。
(3分)
(2)根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深远影响,(4分)谈谈你对政治改革基本策略的认识。
(4分)
班级姓名考号
威中2019届第四期期中考试历史答题卷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计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25、(25分)
①特点:
“养之”:
“任之”:
目的:
②主要内容:
③变化:
内容方面:
对象方面:
④关系: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计52分)
26、(12分)
①影响:
②原因:
认识:
27、(15分)
①主要原因:
激进举措:
②深远影响:
认识改革策略:
高2019届半期考试历史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D
A
B
D
B
C
B
A
C
D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C
A
B
C
B
D
B
A
C
A
D
一、单选题(24个小题,每题2分,计48分)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25分)
(1)特点:
“养之”既鼓励(或优待)又约束。
(2分)
“任之”既强调才又强调德。
(2分)
目的:
为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论。
(4分)
(2)内容:
扩大大学自主权;鼓励社会与私人办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6分)
(3)变化:
内容方面:
由儒家经典到科学技术。
(4分)
对象方面:
由“士人教育”到国民教育。
(4分)
(4)改革推动教育,教育服务改革。
(3分)
26.(12分)
(1)影响:
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6分)
(2)原因:
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持。
(4分)
认识:
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2分)
27.(15分)
(1)主要原因:
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改革者心态急于求成;变法策略过于激进。
(4分)
说明:
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废除八股取士;取消旗人特权。
(3分)
(2)影响:
满汉分裂扩大;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4分)
认识:
政治改革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策略;政治改革要保持社会稳定,减少阻力。
(4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海岸派代表沿海地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故按财产划分公民等级最能体现海岸派利益,故C正确;颁布“解负令”代表山地贫穷农牧民的利益,故A错误;梭伦改革以血缘为基础划分四个部落选区组成四百人议事会,也不能体现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海岸派利益,故B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代表沿海地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海岸派”,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工商业奴隶主的经济优势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按财产划分公民等级最能体现海岸派利益”的结论。
2.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谓“规定土地的最高限额”不利于贵族土地兼并,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必然遭到贵族的反对,有利于保护平民的利益,因此得到平民的支持和拥护,①②③说法正确;④最终实现了雅典土地的平均分配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BC。
故选D。
3.A
【解析】商鞅改革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调,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这两次改革确立了东西方政治传统的基调,故A正确;商鞅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梭伦改革也触动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故B错误;商鞅变法军功授爵,梭伦改革财产等级制,都扩大了政治参与群体的规模,故C错误;这两次改革的差异源于经济形态的差异,而不是两人思想意识的差别,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商鞅改革和梭伦改革”,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次改革的内容、性质、作用、影响入手,即可认识到它们对东西方政治传统的影响,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4.B
【解析】由“在雅典公民大会上,公民可将其认为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物名字写在陶片上。
如果某人得票超过半数,就会被放逐国外十年”可知描述的是陶片放逐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开始实行的,故本题答案选B项;ACD与题干无关。
点睛:
关键是通过材料信息得出陶片放逐法,然后结合雅典时期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做出选择。
5.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二者都对社会风俗进行了改革,②孝文帝改革实行了均田制,商鞅变法建立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正确;③二者的改革均冲击到了旧有贵族的实力;④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孝文帝改革促进了自身的封建化,正确,由此可知①②③④均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故D正确,排除ABC。
6.B
【解析】“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等字眼体现了孝文帝热爱汉文化,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摒弃了”等说法过于绝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教育方式和推广先进的文化的信息,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
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7.C
【解析】“汉人胡食”说明了鲜卑风俗对汉族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而“魏晋农家庖厨图”反映了北方各族在生活方式上的汉化,因而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C正确;ABC图片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
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汉人胡食”“魏晋农家庖厨图”,结合魏晋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史实分析解答。
8.B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些顺应少数民族封建化与民族融合的措施来维护统治,取得了较大成功,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故正确答案为B项;ACD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9.A
【解析】青苗法贷款给百姓导致民众负担过重,募役法伤害了中产阶级的利益,①②正确,选择A符合题意。
10.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以后,面临的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统治者必须首先集中军权,故C项正确。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并不是因为经济问题复杂较难处理,而是迫于五代十国的教训,排除B。
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他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故意识到军权掌握与否,直接威胁其统治秩序,排除A。
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是客观原因,不是其加强集中军权的主要原因,排除D。
11.D
【解析】题目中的A、C两项是“富者有弥望之田”的具体表现,并非原因;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是造成土地兼并严重的重要原因,但关键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这是造成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所在。
12.A
【解析】材料反映了宗教改革的上帝先定论,实质上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故A正确;先定论与封建贵族世袭无关,故D错误;先定论也不是封建社会等级思想,故B错误;宗教改革时期封建制度并未解体,故C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卡尔文……选民”,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教改革先定论的实质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3.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4-16世纪,西欧向近代过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①正确。
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追求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摆脱教会的控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②正确。
民族国家的形成,封建统治者希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教会控制,③正确。
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旗帜,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③④正确,选D。
14.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题考查了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思想,题干材料的实质是考查加尔文的“先定论”。
加尔文教只是新教的一种。
并非对对许多国家产生重大影响,排除A;结合所学,新教包括加尔文教主要是符合资产阶级利益,排除B;宗教改革是要实现信仰的自主,而不是彻底否定天主教的作用,排除D。
故选C。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宗教改革·新教
15.A
【解析】
试题分析:
阿里改革与俄国改革的相同点:
都有关于土地改革的内容;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
不同点包含有背景、领导力量、性质和结果等方面。
但性质不同具有决定性,所以排除BCD。
阿里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然失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俄国历史进步。
故选A。
考点:
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穆罕默德·阿里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穆罕默德·阿里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比较
16.B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题属于史实记忆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核心史实的记忆与理解能力。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都曾经在军事和经济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中国的洋务运动是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而没有改革国家的政治体制,故B项不是相同点,符合题意。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默罕默德·阿里改革·主要措施
17.C
【解析】日俄两国封建势力都较为强大,故通过自上而下改革,故①正确;当时两国都出现了革命形势,故②错误;当时两国资本主义都较弱,无力领导自下而上的革命,故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改革,故③正确;两国统治者都把巩固统治放在首位,故④错误。
故①③组合正确。
故选C。
18.B
【解析】农奴制改革加剧了农村社会分化,客观上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俄国近代化进程,故①正确;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故②正确;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故③正确;农奴赎买土地缴纳大笔赎金,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故④正确。
故①②③④组合正确,故选B。
19.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俄国和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但都面临劳动力不足问题,俄国农奴制和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都束缚了自由劳动力,D项正确。
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与美国不符,排除A。
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实现国内市场统一,废除关税壁垒,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排除B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20.B
【解析】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故①正确;当时日本废藩置县,由半割据状态转变为中央集权国家,故②正确;日本明治维新废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故③正确;“资本主义文明完全取代了封建文明”说法过于绝对,故④正确。
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B。
21.A
【解析】19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政府的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迅速发展,故①正确;当时日本政府为了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政府“示范”企业影响私人资本,故②正确;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的目的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故③正确;当时日本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甲午战争在九十年代,还没有广阔海外市场,故④错误。
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A。
22.C
【解析】材料反映了日本学习西方,实现国家富强的政策,殖产兴业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文明开化政策有利于日本学习西方文明,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废藩置县,属于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符合题意;自由择业,也体现了西方的择业观,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3.A
【解析】与欧美相比,日本工业革命由日本政府主导进行,故①正确;由于日本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故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完成,故②正确;日本工业革命中并没有国营企业比例不断增大的现象,故③错误;当时日本并未基本清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故④错误。
故①②组合正确,故选A。
24.D
【解析】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故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故B正确;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相当强大,属于客观原因,故A错误;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也不是根本问题,故C错误;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够成熟,故B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反映的根本问题”,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其他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5.
(1)特点:
“养之”既鼓励(或优待)又约束。
“任之”既强调才又强调德。
目的:
为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论。
(2)内容:
扩大大学自主权;鼓励社会与私人办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3)变化:
内容方面:
由儒家经典到科学技术。
对象方面:
由“士人教育”到国民教育。
(4)改革推动教育,教育服务改革。
【解析】
(1)据材料“饶之以财,约之以礼,或之以法”即可得出养之的特点;据材料“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
”即可得出“任之”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重视人才的选拔旨在为变法培养人才。
(2)据材料“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教学与自热科学)两类”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3)据材料“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校育”、“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