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学习体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5723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本教育学习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本教育学习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本教育学习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本教育学习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本教育学习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本教育学习体会.docx

《生本教育学习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本教育学习体会.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本教育学习体会.docx

生本教育学习体会

走向生本,激扬生命

什么是教育?

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理想:

“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

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学为本的教育,把主要依靠教转化为(在教者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的教育。

生本教育把师生关系处理得十分完美、和谐,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生本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生本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力杠杆;生本教育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一、什么是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输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二、生本教育理论体系

⒈价值观:

一切为了学生。

⒉伦理观:

高度尊重学生——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的独立性。

⒊行为观:

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⒋生本教育体系哲学思考:

无为而为;教少学多;可以双赢。

⒌生本教育的课程观: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整体感悟与知识生命。

⒍生本教育的方法论:

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发潜能。

三、生本教育思想对儿童的看法

⒈儿童不可限量,所以,对儿童的尊重,是天然的、应当的。

⒉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够了。

他们不必去思考自己:

我是否被人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会得到多少分……他们不必把情感和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

⒊课堂上,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

⒋儿童乃是天生的学习者,还在于学习对于他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甘泉之井,他会不断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他的思维器官会不断地获得运用的享受。

⒌儿童的智力发展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个是思想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⒍儿童与成人的学习行为的区别:

成人是以知御行,认识规律是知行律;儿童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他们对人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

⒎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合理的脑神经活动过程。

一般来说,在儿童没有运用机体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学习对象时,他们的头脑是空洞的;而空洞的头脑不能思维,对所学缺乏感知和表象就不可能形成属于主体自己的知识,不能理解对事物的抽象,即使他们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

四、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第一,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认识。

人具有学习的天性。

郭思乐教授认为,学习是人的天性,是生命演化的结果。

人是天生的学习者、感悟者、阅读者、计算者和思考者。

人往高处走,进取是人的本性。

第二,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教育者的最高境界是当学生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

学生的学习最后发生在学习者自己的头脑中,教育建筑在人的潜能发挥的基础之上。

因此,教育行为的本质是推动、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其深层意义是以生命为本。

第三,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

要把“主要依靠教”的教学转变为“在教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

郭教授提出生本教学的十六字方针:

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

五、生本教育的实施策略

㈠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的四流程。

1.个人先学。

郭教授认为,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知识学习面前师生并不平等。

教师有备而教,学生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而且还让学生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平等。

所以,学生也要有备而来。

有备而来的学,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

因此,要从观念、策略的高度看“先学”。

这里的“个人先学”,指的是教师把明天要讲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

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

当然,布置“前置性作业”也非常有技巧,同样考验教师的教学规划能力。

生本教育认为,常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起点,生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个体先学,以学生原始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学的第一步。

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感到这个知识是我探究出来的,是我自己学会的,从而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了想“展示”的欲望。

由此展开学生学习的第二环节――小组交流。

所以,先学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小组学习的基础,是知识获得的根基。

2.4人小组交流。

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回到课堂,就可以进行小组交流。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无论多少,无论对错),都想在同伴面前“炫耀”,此时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这样的展示机会。

有人提出,小组中有学生不学怎么办?

瞎学怎么办?

调皮捣蛋怎么办?

生本教育实践者告诉我们,小组讨论其实在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文化氛围。

即向别人求教是光彩的,能帮助别人的是好学生。

同时,教师的教学管理、评价方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

教师通过评选“优秀小组”的方式,促进4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

当学生通过组内交流、互相帮助,全组同学都学会之后,就可以获得“优秀小组”。

如此的评价坚持两周,这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气氛一定会很快地成长起来。

3.班级交流。

小组交流之后,无论是学会的还是没有学会的小组都要在班级层面进行交流。

生本教学的课堂实践表明,经过小组的初步研讨,学生提高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会大大提高班级研讨的质量。

班级研讨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分享,二是交流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疑问和没有学会的知识。

如果某个小组学习中存在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学生上来讲解,帮忙解决。

不同小组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的讲解,不仅能够帮助全班学生加深、补充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极大拓展,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即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文化。

虽然学生的经验有限,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点不比成人差。

由于学生的讲解使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对知识的理解溶入了学生自己的生活,所以学生的讲解既生动,又易于其他学生理解。

4.教师点拨。

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最后的安全系数保障。

万一学生还是没有学会,老师在这个时候才出现,进行适当点拨。

至此,一节课的知识经历了如下的“四重唱”:

在个人先学阶段,估计有20%-30%的学生掌握;经过小组交流,可以使40%-50%的学生掌握;经过全班交流,可以使70%-80%的学生掌握;经过教师点拨,可以使90%-95%的学生掌握。

并且,经过以上四轮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不断深化。

生本实验学校的教师普遍反映,尽管生本教学和传统教学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一样,但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截然不同。

生本实验班的学生更加爱学习、对学习有兴趣,学习的领悟能力强。

正如生本实验学校的学生所说:

“别的班的同学是靠老师教的,我们是在老师帮助下靠自己学的”。

㈡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不是生本课堂

郭教授认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使教师变得更加高级、潜在和有力量,通过学生的力量来显示教师的力量。

没有教师,学生自发的自学难以取得优质和高效。

教师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到设计学习。

教师更大的作用在于“帮学”。

教师的“帮学”,很大程度体现在“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和规划上。

所以说,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不是生本课堂。

关于“前置性学习”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

低入的含义是:

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多做的含义是:

人人可做,人人多做;深思的含义是:

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高出的含义是:

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我们看到,实验班学生的“前置性作业”体现出以下特点:

⒈生本教育对现有教材进行改革,编写了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的学科教材。

⒉前置性作业有知识的层次性,“差生可以跳舞,好生可以跳高”。

⒊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教学,生本教学要求知识学习一定要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

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上尤为突出。

例如,一般的概念学习,学生可以从书上找、或照抄书上的语言。

但是,知识的应用一定要有“我的例子”“我的理解”。

同样,在语文学习中,也一定要谈“我的感受”。

⒋前置性作业不等同于课前预习。

郭教授说,课前预习是为了教师顺利地教,教师仍然是“纤夫”,而生本教育提倡教育者是学生生命的“牧者”,提倡“以学定教”,前置性作业不是解决课上45分钟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极大的学习空间。

㈢语文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语文的“前置性作业”不仅是课文学习的要点,而且以课文阅读带动学生课外阅读----“以读引读”。

一般来说,语文的“前置性作业”都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题材等,去课外寻找自己喜欢的类似文章阅读。

在高年级,可以要求学生模仿写,然后在小组中与同学分享。

通过大量阅读,带动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发展。

郭教授说,阅读、积累、思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㈣用评研代替考试

郭教授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

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具体操作方法是:

某一个知识单元学完之后,由生本教育课题组的老师先出一张卷子让学生做,然后在小组内学生互相对答案,进行研讨,经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之后,学生自己编题考小组其他成员。

学生一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错题情况编制题目,希望把同学考倒。

学生编考题的过程,也是知识学习的过程,他一定自己会做了,才能去考其他同学。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编的考题再编一张试卷让学生做。

由此可见,生本教学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

郭教授指出:

“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

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

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生本教育主要表现为:

--“四突出”、“三转变”和“五个基本程序”。

“四突出”即突出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突出学习:

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突出合作:

4-6人的小组学习是最大特色;突出探究: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三转变”即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五个基本程序”即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小组合作学习,4-6人小组交流讨论,这是一个显著特点;班级交流,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评价,实施小组捆绑式评价,这既检验了小组学习情况,又锻炼了学生的倾听、表达和评价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引导点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完善、提升。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为而治的境界很诱人。

一切都会有的,成长、成绩、能力、素养,都会来到我们面前。

“没有谁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它吹遍了山川和田野”。

自主是模式更是信仰,遵循生本教育的自主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