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届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5420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届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甘肃省届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甘肃省届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甘肃省届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甘肃省届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届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2.docx

《甘肃省届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届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届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2.docx

甘肃省届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2

甘肃省2012年4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中学组)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于其潜能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教学内容,这说明教育心理学具有( )作用。

A.准确了解问题

B.提供理论指导

C.预测并干预学生

D.结合教学进行研究

2.我们背单词时,容易记住前面和后面的单词,中间的易忘记,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

A.痕迹消退说

B.动机说

C.同化说

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3.元认知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 )。

A.自我控制

B.自我认知

C.自我指导

D.自我学习

4.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表象形式呈现,以下不属于他提出的呈现方式的一项是( )。

A.动作表象

B.图象表象

C.符号表象

D.情感表象

5.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

利用( )主要应考虑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A.直接发生途径

B.直接转化途径

C.间接发生途径

D.间接转化途径

6.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

B.贾德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

7.掌握学习是由( )提出的。

A.布鲁纳

B.斯金纳

C.布卢姆

D.艾里斯

8.( )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它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

C.群体气氛

D.人际关系

9.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 )。

A.常模参照评价

B.正式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10.( )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A.科顿

B.波斯纳

C.布鲁纳

D.布鲁巴奇

11.将拥有二十四个记忆单位的二十四个节气编码成只有四大记忆单位的《二十四节气歌》帮助记忆,这是利用了记忆编码中的( )策略。

A.系统化

B.联想

C.替换

D.组块

12.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13.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

14.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 )。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15.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宜进行( )观摩。

A.正式

B.非正式

C.组织化

D.非组织化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各项属于人格测验的是( )。

A.创造力测验

B.兴趣测验

C.成就动机测验

D.态度量表

2.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是( )。

A.距离远近

B.交往的频率

C.态度的相似性

D.个性的互补及外形

E.时间的长短

3.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教学评价分为( )。

A.形成性评价

B.正式评价

C.非正式评价

D.配置性评价

E.诊断性评价

4.布鲁巴奇等在1994年提出的四种反思方法包括( )。

A.反思日记

B.详细描述

C.交流讨论

D.关注问题

E.行动研究

5.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 )。

A.非投影视觉辅助

B.投影视觉辅助

C.听觉辅助

D.视听辅助

E.远程辅助

6.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

A.知识观

B.学习观

C.学生观

D.教师观

7.下列选项属于心智技能的有( )。

A.读书

B.跑步

C.记忆

D.计算

8.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将迁移划分为( )。

A.具体迁移

B.同化性迁移

C.顺应性迁移

D.重组性迁移

9.依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将知识学习分为(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0.现代认知心理学区分了两类图式,即( )。

A.客体的图式

B.事件的图式

C.命题的图式

D.概念的图式

三、是非判断题

1.画线是一种信息选择策略,也是一种复述策略。

( )

2.视觉联想主要是通过运用联想、假借意义来帮助人们记忆。

( )

3.内化性原则是指学生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新的知识。

( )

4.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但是教学结果的测量可以不依据教学目标。

( )

5.皮亚杰等人将其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 )

6.个别化教学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 )

7.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

8.马斯洛认为,需要是由低到高依次出现的,只有当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要才会产生。

( )

9.当个人对行为成功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减少时,成功的诱因值也会减小。

( )

10.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外在环境和自身内在特征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 )

11.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 )

12.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这称之为替代强化。

( )

13.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 )

14.技能就是知识。

( )

15.社会自我是在青年时期基本成熟。

( )

四、简答题:

1.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2.简述良好的人际交往态度有哪些。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五、论述题:

1.简述自我意识及其心理意义

2.论述中学生情绪障碍及如何调节。

六、案例分析题:

1.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东莞目前滥用药物的中学生正在呈上升趋势,而能够在药店轻易买到这些处方药,是促使青少年滥用药物的一个重要原因。

武警广东医院青少年成瘾医学科专门接诊来自各地的药物成瘾性疾病的青少年病人,该科主任何日辉告诉记者,来自东莞的就诊者为数很多。

一位相关人士介绍,来自东莞的就诊者占了该科接诊病人的四分之一,仅他个人接诊的“处方药成瘾”的东莞青少年就超过300人。

这些就诊者的年龄层集中在15~25岁。

其中有30%都是中学生,“其他非在校生病人中,有87%的人第一次滥用药物都发生在中学阶段”。

2.基本情况:

张强,男,初一,考上重点初中后,获得了父母的奖励———一台电脑。

然而,对电脑的喜爱引起了父母的不安。

父母由于常常看到他上网,害怕儿子会染上网络成瘾。

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为初中毕业,个体经营者。

暑假期间,上网时间逐渐增加,甚至忘了吃饭,而且主要在玩游戏。

开学以后,这种情况并没有减少,已经严重影响学习。

父母加以阻止,并要求他减少上网时间。

刚开始一周还能坚持,以后又故态重演,甚至作业不能完成。

父亲只要一看到孩子坐在电脑前就开始紧张不已,想方设法阻止他玩电脑。

由于父子意见不合,多次发生冲突。

后来,父亲干脆在电脑上设置了密码,甚至拔掉了网线。

非常气愤,他异常不满,以摔东西、绝食来抗议于是省下零用钱,偷偷到外面的网吧去上网。

父母的阻止丝毫不起作用,甚至发展到父亲阻止而引来双方动手。

最终以父母妥协而告终。

以后上网时间更长,而且脾气暴躁、不与父母沟通。

父母异常痛苦,于是找到了班主任的我。

 

甘肃省2012年4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中学组)试卷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A4.D5.A6.C7.C8.A9.C10.B11.D12.A13.D14.D15.C

二、多项选择题

1.BCD2.ABCD3.DE4.ABCE5.ABCD6.ABC7.ACD8.BCD9.ABD10.AB

三、是非判断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

四、简答题

1.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密切,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方面,知识、技能不是人格心理特征,不属于能力。

另一方面,能力的发展又离不开知识与技能。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能力、知识和技能属于不同的范畴。

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

2.

(1)尊重。

人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尊重别人就是要在心理上承认别人的价值、人格和尊严,承认别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把别人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平等。

(2)宽容。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格和爱好,且人无完人,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时既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要求他人,也不能太苛求他人,要学会宽容,求同存异。

(3)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

(4)理解。

虽然我们喜欢那些在人生态度、价值观、人格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和我们相似的人,但我们无法避免与那些和我们相差很多的人相处共事。

(5)给予爱。

有了爱才能使人感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因此,爱是人内在的、不可缺少的高级需求,甚至可以说是人的追求。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

(1)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

主要表现有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

(2)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

(3)社会性,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他们通过社会环境中与人、事、物的交互作用,而逐渐学会认识自己、了解别人,逐渐由单纯自然人变为具有社会性。

重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必须坚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

五、论述题

1.简述自我意识及其心理意义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我的一切。

包括三个层次:

自我的生理状况(如身高、身材、形态等)、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性格兴趣等)及人际关系(如人己关系、群己关系等)三个层次的认识;简言之:

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联结个体、社会影响和社会行为的概念。

由于自我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结构,它既包含生物的、生理的因素,又包含社会的、精神的因素,因此,自我意识的内容和形式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历程一般都要经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

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成熟的标志,对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一、促进社会适应,和谐人际关系。

大量的心理学实践证明,许多人社会适应不良及人际关系不协调是由于自我意识不健全或不正确造成的。

如果一个人对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认识、体验不正确,尤其是在自我评价及自我概念上与客观的现实差距太大时,就可造成社会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不协调,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正确的自我意识通过正确的自我评价产生合理的理想自我,并且通过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群体双方不同的地位和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主动调节人际关系。

对己、对人能够知己知彼,从而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维护心理健康。

二、促进自我实现,创造最佳心理质量。

健全的自我意识通过合理的自我认识、良好的自我体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促进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心理潜力。

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

自我实现是心理最健康和心理质量最佳的标志。

三、有助于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当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不能统一,或在理想的自我实现过程中受到挫折时,有健全自我意识的人能够自省,自觉地寻找其原因。

一方面通过自我调节、控制,纠正心理偏差,努力缩小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差距;另一方面重新调整认识,形成新的"理想自我"的内容,使自己的心理行为个体化与社会化协调、平衡、完善发展。

四、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人类意识的最本质的特征、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分界线是自我意识。

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成了每个人的人格的核心。

自我意识把人的愿望、爱好、欲念、习惯、利益结合成统一的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构成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格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自我意识的发展程度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水平。

自我意识又称自我观念或自我观,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

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可以从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态度、自己对自己的控制这三个方面来加以衡量。

这就构成心理健康的三大标准。

2.论述中学生情绪障碍及如何调节。

(一)中学生的情绪障碍

(1)焦虑

焦虑是指一个人预测将会哟扑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愉快情绪,通常由焦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焦急、羞愧等感受交织在一起。

(2)易怒

易怒是指易冲动、急噪、爱发脾气。

从心理学上讲,这是因为兴奋过强或紧张过度而出现的心理异常,表现为情绪反映过敏,情绪的自我控自能力减退,激惹性增高,即使是轻微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强烈而短暂的情绪反映。

(3)抑郁

抑郁是一种过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心境悲观、抑郁寡欢、闷闷不乐、思维迟缓、反映迟钝等。

(4)恐惧

恐惧是指具有病理性特点的恐惧,即对常人一般不害怕的事物感到恐惧。

他是对某一类特定的物体活动或情境产生持续紧张的,难以克服的恐惧情绪。

(5)孤独

孤独心理又称闭锁心理。

由于孤独心理而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6)烦恼

烦恼是中学生最为常见的负面情绪,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烦躁,感觉孤独独立;多愁善感,不知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与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矛盾增多,在与同伴的交往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烦恼,既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当中应有的地位,担心不被同伴接受;常为学习成绩的好坏急将来升入何等学校而担忧等。

(7)挫折感

中学生常常报有各种各样的幻想,为了将其变成现实,他们会哦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做刻意追求。

当这种需要持续不能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时就容易产生挫折感。

(8)厌学情绪

厌学情绪是指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情趣,产生厌倦情绪,持有冷漠态度,甚至厌恶与学校,学习有关的一切不良心理想象。

(二)中学生情绪障碍的调节

(1)提高认知水平,丰富情感体验。

(2)调节情绪状态,合理宣泄。

(3)转移注意力。

(4)自我言语暗示。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六、案例分析题答案

1、

(一)原因分析(3分)

(1)情绪(心理)依赖性为最早出现的反应。

停药时感到情绪不宁。

(2)躯体依赖性突然停药可引起躯体的病态即戒断症状,如烦躁、呵欠、流涕、流汗、失眠、腹绞痛、腹泻等,甚至可发生虚脱、肢体抽搐或瘫痪、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反应。

若再给足量的同样药物之后,这些症状就会立即消失。

(3)耐受性对药物产生依赖性的同时,也往往产生"耐受性",即对该药需要更大剂量才能出现药效,满足要求。

(4)环境因素:

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疏于管教,或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甚少,不关心,不过问他们的生活现状。

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不良分子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唆使他们走上不正确的宣泄,甚至违法之路。

学校对于学生缺乏相关知识的讲授,和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

(二)解决方案(4分)

(1)支持性心理治疗。

病人大多意志薄弱,对治疗缺乏信心。

必须经常鼓励和支持病人坚持治疗,鼓励病人参加各项文体活动,转移其对瘾药的注意力。

出院后应坚持门诊观察两年,预防复发。

(2)药物成瘾有时被描叙为慢性复发症。

同其它慢性病一样,药物的复发(即复吸,下同)可以在治疗期间或成功治疗之后发生。

需要反复治疗,以增加两次复发的间隔时间,减少其强度,直到实现操守。

通过对个体“量体裁衣”的治疗,患有药物成瘾疾病的人是能够康复和过上富有成效的生活的。

(3)药物及行为治疗。

戒瘾过程中常见病人有失眠、焦虑等情绪反应。

此时宜采用不成瘾镇静剂,如安他乐、小量奋乃静、氯丙嗪或泰尔登等。

焦虑反应明显时,可适当用抗焦虑药物,如舒乐安定、安定等。

不论是单独进行还是结合起来进行,都是整体治疗过程的方面,往往都要从脱毒开始,接下来是治疗和预防复发。

在开始治疗时,缓解戒断症状很重要;预防复发对于保持治疗效果是必要的。

(4)认知行为疗法:

它的目的是帮助病人认识,避免和应对那些对于他们是最有可能滥用药物的情境。

多维家庭治疗:

它处理的是对青少年药物滥用模式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多维家庭治疗是专为他们和他们的家人设计的。

动机面谈:

个人已做好了准备,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并进入治疗,动机面谈是“趁热打铁”。

激励刺激:

即用正面强化,以鼓励戒断操守。

(5)感恩教育,开展家庭治疗,让他们能够重新拥有一颗感恩父母的心。

(三)小结

药物成瘾:

是滥用药物的后果,指习惯于摄入某种药物而产生的一种依赖状态,撤去药物后可引起一些特殊的症状即戒断症状。

又称药物依赖性。

药物成瘾性又称药物依赖性、药瘾或病态嗜好。

它分为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两种。

1.镇静催眠药:

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等,这类药易产生精神依赖,但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发生躯体依赖;速可眠、安眠酮、水合氯醛成瘾也非常多见。

2.抗焦虑药:

这类药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致其成瘾者也逐渐增多。

如安定、经基安定、硝基安定、氟基安定、眠尔通、利眠宁等,其中以眠尔通成瘾性最大。

3.镇痛药:

此类药应用比较广泛,疗效好,见效也快,但其成瘾性也同样快,使用2周即可成瘾,且具有异常强烈的精神、躯体依赖性。

如吗啡、鸦片、杜冷丁、4.可待因、美散酮、镇痛新等。

5.精神兴奋药:

中枢神经兴奋药苯丙胺,有减少睡眠、消除疲劳的作用,但有较强的成瘾性,一般小剂量即可成瘾。

6.抗精神病药:

氯氮平对精神病的幻觉、妄想和兴奋躁动疗效好,但长期使用易成瘾。

7.解热镇痛药:

去痛片、apc也有成瘾性,多呈现为病态嗜好。

8.其他易成瘾的药物:

凡是含有咖啡因的药丸或饮料,久服也成瘾;有些止咳糖浆含有可待因、阿片酊,久服也成瘾;女性激素用十替代疗法,久服也成瘾,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依赖。

2、

(一)原因分析(3分)

(1)父母对于网络的错误认识和不正确引导和强加管制,导致了孩子的网瘾。

(2)心理问题。

平时没有娱乐的时间,好不容易有了又受到限制。

由于长期处于高期望、高压力下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于是完全沉迷电脑游戏满足了好奇心又能排解心中的抑郁。

他很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转向虚拟世界寻求安慰,因为在网络中没有“失败”。

(3)网络传播的特点,使它比物理世界的人际传播更轻松。

网络使用者人格中的某些缺陷,使他们更易沉迷于网络。

那些内向敏感、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的人,易沉迷于网络。

(二)解决方案(4分)、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家庭温暖法”预防或戒除网瘾。

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流,培养孩子爱好,转移兴趣点,和孩子平等对话。

在平时尤其是假期父母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积极营造和谐美满平等的家庭氛围。

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尽量减少责备。

如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上网的行为契约和上网计划,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适时给予鼓励和鞭策。

没有电脑的家庭,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扩大人际交往范围,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以避免孩子进入黑网吧。

(2)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资源的开发。

建议学校在有限的网络资源条件下积极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在假期到学校网络室上网。

有教师的引导、监督,不仅可以普及网络知识,开展网络教育,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认清网络本质,养成健康上网和良好的网络习惯。

(3)学生自己要加强自律教育。

在家中遵从父母对自己上网的引导,在学校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签名宣誓的活动,努力使自己作到:

(4)认知行为治疗法。

青春期的孩子自控能力有限,因此家长对他们适当的管束仍然必不可少,上网就是在“学知识”,也不能将正常的上网活动都视作危险信号,对孩子的个人爱好横加阻挠。

当孩子每天上网时间仍然在控制范围内时,并不能算是网络成瘾,家长对此不应该制止,反倒应该鼓励。

孩子也要对网络有一定的认知,不能盲目游戏,要以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方式进行网上活动。

(三)小结

网络成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就是因为过份依赖网络,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

其最明显的症状有:

在网络上工作时间失控,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为了达到自我满足,不惜增加网上停留时间,试图减少操作时间但难以自控;对家人和朋友隐瞒自己是“网虫”;有人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

因此让中学生对网络有个正确的认识和应用都是非常重要切必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