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507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14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docx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docx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笔记

第一讲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

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与内容: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鸣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激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良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

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四)、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 内容:

 1、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

3、1918年4曰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4、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5、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北京大学的傅斯年、罗家仑等创办了《新潮》月刊。

6、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7、与旧文学势力的较量:

①批判林纾致蔡元培的公开信。

②1922年与“学衡派”论争。

③1925年与“甲寅派”论争。

(五)、文学革命的重大实效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六)、总结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家的共同倾向。

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在语言和形式上,屏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文写作,广泛吸收外国多样的文学样式,手法,促使文学语言和形式更加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相连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形式。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文学社团的蜂起

(一)、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1、文学革命的先驱者所受的影响

2、大规模的文学翻译介绍西方的文学理论,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中,可以说西方的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

3、文学先驱者的理论思潮选择:

现实主义特别是俄国的现实主义的影响最大,后来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

浪漫主义也有较大的影响,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现代主义也做过实验。

4、第一代作家所受的影响。

(二)、文学社团

1、文学研究会

时间:

1921年1月

地点:

北京

发起人:

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刊物:

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

文学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他们批判旧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主张“为人生而艺术”。

共同点: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2、创造社

时间:

1921年6月

地点:

日本东京

成员:

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等,都是留日学生。

刊物: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作月刊、洪水等刊物。

主张: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

创作:

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大主要形式。

翻译:

大多是西方浪漫主义的作品,也有些属于现代派或非理性主义、泛神论的作家、哲学家的作品。

后期:

转向提倡“表同情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1925年的“五卅运动”是分界。

3、新月社

4、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

5、浅草社、沉钟社

6、湖畔诗社

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1、在文学革命的酝酿、发动、和发展的过程中,先驱者始终在探讨如何建设新型的文学,核心是文学的现代化。

2、最初的理论思考集中在为文学革命(包括白话文运动)寻找根据,证明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3、胡适:

“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筑起了胡适的文学思想(同时也是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的基本构架。

4、周作人:

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

1919年周作人还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三个阶段

1917、1——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初期

“五四”——1926年“三。

一八”惨案活跃期

“三。

一八”惨案——1927年“四一二”政变沉寂期

(二)主要创作特点

1、理性精神的显现。

“重新估定价值”的理性批判精神与由于“人的发现”、“文学的发现”引起的理性探索精神,是贯穿于第一个十年的几乎所有的作品中的。

2、感伤情调的流行。

文学上的感伤情调,跟新一代知识者自身的脆弱性及传统文人柔弱心理的习染也有关。

但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却主要反映着中国知识者艰难地追求新生的精神历程。

3、个性化的追求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第二讲鲁迅

(一)

一《呐喊》与《彷徨》: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4卷5号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

1918年——1922年15篇1923年8月编为《呐喊》

1924年——1925年11篇1926年8月出版《彷徨》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题材:

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表现知识分子”的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视角:

关注“精神的病苦”。

3、情节模式

(1)“看/被看”

● 看客“看”被看者,这类情感与行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上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

在“好奇”的看客背后“看”(鉴赏)被看者的背后,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

用悲悯的眼光,激愤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

举例《祝福》。

● 群众“看”先驱者,进一步演化为“吃/被吃”的模式。

这里被质疑、批判的对象是双重的:

既是那些“吃人”的民众,更是被吃的启蒙者以至启蒙本身。

这类小说人物与作者的距离大大缩小,作品中渗透着较多的鲁迅的生命体验。

举例《药》。

(2)“离去——归来——再离去”

举例《祝福》、《故乡》、《在酒楼上》

《在酒楼上》里“我”有一段自白,“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是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怎样的关系了。

”这里表现的是一种更深沉的无家可归的悬浮感,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它既表明了中国知识分子于“乡土中国”“在”而“不属于”的关系,更揭示了人在“飞向远方、高空”与“落脚于大地”之间选择的困惑,以及于之相联系的“冲决”与“回归”、“躁动”与“安宁”、“剧变”与“稳定”、“创新”与“守旧”两极间摇摆的生存困境。

在背后,隐藏着鲁迅的绝望与苍凉。

鲁迅小说结构上的“顶点”:

内蕴着“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和他的生命体验。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1、完全自觉地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举例《狂人日记》、《孔乙己》、《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

2、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二说不尽的阿Q

(一)、《阿Q正传》的写作原因——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二)、初期人们的理解

20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三四十年代民族救亡思潮,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主题。

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的弱点”的一面镜子。

人们关注的核心是:

精神胜利法。

阿Q永远是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

自尊自贵、容易忘却、向更弱者泄恨转嫁屈辱、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在幻觉中变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

“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

《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

(三)、50——70年代末

阶级分析:

把阿Q视为“落后农民”(农民)的典型,关注的重心是阿Q是未庄的第一个“造反者”,阿Q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也引起了普遍的重视。

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尽管关注的重心没有变化,但却给予了完全不同的解释:

强调的是阿Q造反的负面,辛亥革命的教训也被认为是忽略农民的精神改造。

(四)、近年来

对“阿Q精神(性格)”作了人类学内涵的探讨:

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的生存困境,而他为摆脱绝望的生存困境做出的“精神胜利”的选择,却使人坠入了更加绝望的深渊,于是人的生存困境永远不能摆脱。

三《野草》与《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1、“闲话风”的散文:

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每个人(作者与读者)既是说话者又是听话者,彼此处于绝对平等的地位。

2、《朝花夕拾》中回忆童年的散文,更充满了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原始)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

这里展现的是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追忆与成年的思考。

举例《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朝花夕拾》中也有批判与嘲弄,这是鲁迅杂文笔法向散文的渗透,而且显示了鲁迅现实关怀的一面。

3、显示了余裕、从容的风姿。

4、“闲话”也称“漫笔”,表明了一种笔墨趣味,不仅指题材上的“漫”无边际,而且指行文结构上的兴之所至的随意性。

“闲话”还体现了一种追求“原生味”的语言趣味。

 

《野草》

1、“独语”体散文。

野草是鲁迅“孤独的个体”的“绝望”的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并由此升华出的“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

举例:

《过客》、《这样的战士》、《颓败线的颤动》、《复仇》等

2、鲁迅的主观心态:

紧张、焦灼。

作业

第三讲小说

(一)

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1、清末民初,小说从文学边缘位置向中心位置的移动已然开始。

2、“五四”文学革命给小说的现代化带来契机。

3、西洋小说的引入,对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的推动力是明显的。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一)、问题小说——是出现在“五四”前后三四年间的一股“小说题材”热。

主要作者:

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1919年初《新潮》杂志成立,并开始刊登“问题小说“。

1919年下半年冰心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斯人独憔悴》等开“问题小说”之风气。

“问题小说”发生的原因:

①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