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授课课题】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授课老师】余海棠
【授课班级】八(12)班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PPT);小组合作法;问答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
(2)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3)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4)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2、教学难点:
《马关条约》的影响;
“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图片与故事导入
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闻一多(闻家骅,1899年-1946年),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
1945年12月1日,昆明爆发“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为死难者书写挽词,并撰写《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真相。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
教师:
请问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
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两则材料
教师出示一幅地图
教师出示图片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爆发的背景
(1)根本原因:
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大陆政策)。
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欲称霸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
——日本大陆政策
教师指出:
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2)直接原因(或导火线):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教师讲解:
东学党起义
甲午农民战争是指公元1894年(按干支纪年为甲午年)在朝鲜境内爆发的由东学道领袖全琫准领导的反对朝鲜王朝封建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侵略的农民起义。
由于这次起义是打着东学道的旗号,并以东学道徒为核心,而统治阶级多称呼其为“东学党”,因而历史上又称之为东学党起义。
甲午农民战争是朝鲜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
同时,它直接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因而也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甲午农民战争持续了10个月,最终在朝鲜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以失败告终。
2、名称由来:
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因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3、爆发标志:
1894年7月,丰岛战役。
教师指导学生继续阅读教材,简述战争的经过,找出这次战争中经历的几次重大战役。
学生阅读回答,教师总结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4、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
《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
(1)平壤战役:
1894年9月,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回族)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2)黄海大战:
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中弹牺牲。
北洋舰队损失严重,但主力尚存。
李鸿章命令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迎战,日军夺取了制海权。
教师讲解:
——黄海海战
1894年9月17日,即中日甲午战争平壤陷落的第三天,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上(今东港大鹿岛南面海域),震惊中外的中日甲午黄海大海战爆发了!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场大规模铁甲舰海战。
这是一场空前惨烈的大海战,作为人类史上第一次完全由蒸汽动力军舰参加的大规模海战名留海战史册,成为人类海战历史的一次标志性战役,也是一场几乎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海战。
教师出示人物图片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
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3)辽东半岛之战:
A、辽东半岛之战
B、旅顺大屠杀:
1894年11月21日,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四天大屠杀,杀害两万多中国人。
(4)威海卫战役:
1895年初,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日军劝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投降,遭到严词拒绝。
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时间:
1895年春
2、地点:
日本马关(今下关)
3、签约人:
中方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4、内容:
(1)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3)通商: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各条款内容对中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后回答。
提示: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致使中国京津地区受到安全威胁;中国东南沿海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受到收缩和损害。
②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为了还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从此,列强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
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
工业的发展。
教师:
李鸿章亲自赴日签署了《马关条约》,此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什么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具体分析。
教师讲解:
(1)割三地——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教师: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三地的位置:
①台湾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争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据台湾后,不仅可以开发资源,又可以为进一步侵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创建基地,使台湾脱离祖国50年怀抱。
②割让辽东半岛会直接威胁北京、天津地区的安全。
当时日本充其量只是个二线的国家,就得到如此多的好处,其他国家因之眼红,蠢蠢欲动。
于是沙俄和法国、德国三国出面干涉,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荒唐的是我们要用自己的钱财去买自己的国土,清政府支付了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
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2)赔2亿——相当于中国当时全国财政收入3年的总和,这样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财政因之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借债,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而日本把这批赔款的85%用于军费开支,借助这批赔款,日本迅速发展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以后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力量。
(3)开四口——(引导学生回忆中英《南京条约》中开辟的通商口岸以及分布)《马关条约》中的四个地区都是处于中国最富裕的长江沿岸,特别是浙江和江苏省,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方面外国商品无需交纳进口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等也享受优待;而另一方面中国制造的工业品却要受苛捐杂税的层层剥削。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虽然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但同时资本主义萌芽也在缓慢发展着,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害最大的条款就是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
教师: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思考: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提示:
(1)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2)主观原因:
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贫穷落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弛等
(3)客观原因:
日本为了称霸世界,早有预谋。
过渡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师展示《时局图》以及各国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1、
导火线: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2、①原因:
《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利益。
②实质:
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之争
教师讲解:
三国干涉还辽发生于甲午战争后,是俄国、德国与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的事件。
三国干涉还辽引起了后来的日俄战争。
三国的外交胜利,激起了世界各大强国在华实现帝国主义的野心,同时,该事件也开启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之端。
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1895年4月17日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
4月23日,俄国、德国与法国政府向日本政府发出通知,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
日本与三国达成协议:
日本归还辽东予中国,而清廷要付出三千万两白银作为赔偿。
因此,清廷赎回了辽东。
图中熊代表俄罗斯
犬代表英国
蛤蟆代表法国
鹰(即鶧)代表美国
太阳代表日本
香肠代表德国
虾暗指葡萄牙
教师讲解:
《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
它把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示钟的作用。
图中熊代表俄罗斯,犬代表英国,蛤蟆代表法国,鹰(即鶧)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香肠代表德国。
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封建帝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现实。
1900年,俄罗斯帝国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机,出兵侵占我国东北全境。
中俄两国于1902年4月8日在北京签订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规定俄国分三期从我国东三省撤军,每期6个月,18个月内撤完。
1903年4月8日,为俄军第二期撤军的最后期限,俄国不但不肯撤回一兵一卒,反而向清政府提出7项无理要求,实际上是要独吞东北三省,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3、“门户开放”政策
(1)背景:
列强瓜分中国,美国忙于美西战争,无暇东顾。
(2)提出时间:
1898年,美国提出。
(2)内容: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界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3)结果:
得到各国同意。
实质:
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课堂小结】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