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教学中的轮竹训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4451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琴教学中的轮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扬琴教学中的轮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扬琴教学中的轮竹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扬琴教学中的轮竹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扬琴教学中的轮竹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扬琴教学中的轮竹训练.docx

《扬琴教学中的轮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琴教学中的轮竹训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扬琴教学中的轮竹训练.docx

扬琴教学中的轮竹训练

扬琴教学中的轮竹训练

【内容摘要】轮竹是扬琴演奏中一种基础的演奏技巧。

运竹的姿势、速度的掌控、力度的变换、力点的位置都直接影响到轮竹的音色效果。

科学规范的训练方法能使习琴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提高扬琴的演奏技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根据自己长期的演奏、教学体会,对轮竹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析其成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交流实用的轮竹训练方法,以期对扬琴的教学、演奏有所帮助。

【关键词】运竹训练密度训练均匀度训练力度训练

轮竹是扬琴演奏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它是构成扬琴丰富表现力的主体技术。

运竹的姿势、速度的掌控、力度的变换、力点的位置都直接影响到轮竹的音色效果。

掌握一套科学合理的轮竹训练方法,能使习琴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轮竹即轮音,也称密打,在我国不同地区也称为轮打、滚轮、滚打等,其含义基本相同,均指琴竹的快速击弦,奏出密集而均匀、持续且连贯的乐音。

扬琴属典型的点状发音乐器,轮竹技法的功能是有效的将散落的音点组成圆润的音线。

依据扬琴不同的演奏形式,轮竹可分为单竹轮和双竹轮两大类,而双竹轮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单轮、双轮、连轮、反竹轮等。

但无论哪种类型的轮竹,如果仅从技术层面考量,要求基本一致,即轮音匀密、松弛有度、颗粒清晰、点成线性、音色统一。

一、运竹训练

扬琴演奏家、教育家桂习礼对轮竹的演奏要领曾高度概括为“松、弹、匀、密、连”五字诀。

而要做到这几点,正确的运竹方法是前提,因为任何紧张状态下的运竹都不利于轮音的演奏。

教学中,笔者时常发现学生演奏时出现双肩耸起、肘部外扩、琴竹外倾、以臂代腕(指)等现象,其实都与不良的运竹习惯有关。

扬琴的击弦过程从大处讲,是依靠肩、臂、肘、腕、指这些动作器官的整体协作来完成,从小处讲则主要依靠指、腕、臂三部位组织实施。

“腕指结合”与“指腕结合”是习琴者最为常用的两种运竹组合形式,这两种不同的运竹方法基本定位都强调以臂为辅,但从局部来看,又有细微的差别,“腕指结合”是腕主指辅,“指腕结合”是指主腕辅,两者的侧重不同。

在具体的演奏过程中,应视乐曲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正确的运竹方法。

例如在乐曲高潮的强奏部分,尤其是八度轮音的连续强奏,往往会明显的感到腕部运力所占据的主导地位,指的作用相对就要小一些,这种力源方法即为“腕指结合”;在慢速连轮或长时值音符的弱奏时,指的动力作用就凸现出来,此时的臂部和腕关节相对处于一种平稳的控制状态,局部上形成指主腕辅的运动,这种力源方法即为“指腕结合”。

运竹的训练要求习琴者在肩、颈、胸、臂、肘、腕、指等各部位处于相对松弛的前提下体会腕、指关节的自然伸转和灵活托捻。

腕、指巧妙的弹动及与小臂的有机配合,寻找到一种松弛状态下的“通”之感,因为有时松不见得“通”,相反松“不通”则“懈”,而一旦“通”了就会“畅”。

正确的放松运竹,不但为轮音的演奏提供了保障,而且有助于弹性的发挥。

击弦的弹性同样来自于腕、指的协调配合。

腕击弦的弹性主要取决于腕关节的灵活性及用力时松、紧度的把握,过紧会抑制琴竹的惯性反弹,发音闷而僵直,过松又会失去瞬间的爆发力,发音不集中而失去光泽。

为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演奏者运竹时,应使左右手的持竹保持水平向前下稍垂,腕关节在指的配合下,上翘举起琴竹,用力向前下旋转,随即将琴竹快速甩击,并利用琴竹自身的弹性和下击反弹的惯性运动,“下击――回弹”往返重复;指击弦的弹性,关键在于有效控制拇指、食指和中指相互间产生的一种向后上捻动琴竹的作用力。

因为拇指、食指、中指自身的重量依附于琴竹,本身就是对琴竹运动的一个限制,虽然这个重量微乎其微,但也足以影响到琴竹的正常活动,所以正确的捻动对产生富有弹性的轮音音色效果至关重要。

二、密度训练

轮音的密度是指固定时值内,琴竹击弦产生音点的频率。

密度是轮音技法的核心体现,若单位拍的音数达不到一定的量,密度不能得到保证,也就称不上轮竹。

对轮音密度的学习,首先从认知上清楚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一,轮音所谓的密和疏只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而统一的衡量标准,但“密”一定是建立在“疏”的基础之上;第二,不同风格的乐曲及不同情感的音乐表达,轮音的使用往往也会有密度上的差别,并非一成不变;第三,对轮音疏、密的考量应与速度结合起来,才会客观和真实。

密度训练和其他演奏技法的训练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笔者在长期的扬琴教学中发现,一味追求轮音的密度,从而导致速度过快,引起手腕紧张和手臂僵硬、轮音不均、音色不统一是学生的通病。

为提高轮音的密度质量,学习者可采用由定数轮音到不定数轮音的练习方法加强训练,这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初练定数轮音时,可选择一个适宜的速度,或直接由慢速开始,以2/4作为单位拍,每拍八次,即每拍音符的密度音点数相当于八个三十二分音符,头音(拍首第一个音)进行重音处理,以提高节奏的稳定性,四小节作为一个单元组合,在同音上做双手交替长轮训练,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可再做移动音位的定数轮音练习,继而去掉重音,逐步加快速度,缩短演奏时间,以增强轮音的密度。

定数轮音的训练是进一步学习不定数轮音的重要环节。

所谓不定数轮音,即为一种没有固定音点数的密集呈音线的轮音,其音响效果抑扬起伏、连绵如歌,一串串细密匀称的音线如同琵琶的轮子和古筝的摇指所产生的音响效果。

密集、均匀是不定数轮音的两大基本要素。

不定数轮音的训练可先从单音不定数轮音入手,进而转入和音、八度不定数轮音。

总之,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训练,习琴者在训练过程中,不应过于机械和程式化,而应因人而宜,灵活运用各种训练方法,以最终达到理想的轮音密度。

三、均匀度训练

轮竹的“均匀”涉及到的音乐要素较多,但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力度、速度的均匀,二是指音色的均匀。

力度均匀即为轮竹中各音点的击弦力度相等,速度均匀即为各音点间的距离均衡相同。

而音色的均匀则是由力度、速度、密度等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轮音音响效果上的高度协调。

其中,击弦点的位置对音质的好坏起着很大作用。

习琴者在轮音均匀度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持竹“左低右高”,左右手用力不均衡,右手击弦点位置偏右、左手击弦点位置偏左,声音刺耳,缺乏美感。

除此之外,学生演奏轮音时常有“漏音”“冒音”,即某个音特别弱,甚至发不出声,而个别音又突然冒出重音来,有时在左右手交替轮竹的过程中出现瞬间失控,双键同击的现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是由左右手的协调性不够、控竹能力差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产生的,但关键还是双手独立运动能力不均衡导致。

解决的方法首先是保持正确的持竹和合理的运力,这两点是保证轮音均匀度的前提。

持竹时让竹头相对,手掌不能外翻,置于同一点位,做“起――落――起――落”的循环动作,琴竹落下时位置一定要准确,如此反复训练形成定势。

其次是演奏过程中随时检查发现并调整举竹的幅度,幅度决定着击弦的力度,举竹的幅度大音则强,反之音则弱。

只有击弦时两竹上下运动幅度一致,才能保持两竹用力的平衡和发音的匀称。

再次是保持身体各部位处于一种自然放松和通畅的状态,任何部位的反常、紧张和不适都会使力量在这个部位出现阻塞,影响轮音的均匀度。

最后是多加强左竹法练习(下节重点分析),以达到左右手的力度平衡。

四、力度训练

轮音力度的强弱一方面与用力部位有关,手指、手腕、前臂、上臂等部位的用力原理各不相同,产生的力度效果有差异。

另一方面,轮音的力度强弱与琴竹瞬间击弦的速度有关,速度快力则强,反之则弱。

因此,演奏者要充分发掘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力与凝聚力,做到能自如地调用重量和控制击弦速度,演奏出不同层次的力度对比和变化。

轮音的力度训练大致可分三种形式,即强轮、弱轮、渐强(弱)轮。

强轮要求手位适中,以肘关节为支点,借助小臂的力量带动手腕轮动,这种轮竹的活动半径要比弱轮时大,产生的音量自然就会强些;弱轮要求手位稍低,以腕关节为支点,这种轮竹的活动半径小,产生的音量较弱;渐强、渐弱轮音,往往表现的是大色块、粗线条音乐。

渐强轮音中,弱音的发力点在手指,具体以中指、拇指、食指为主,保持琴竹在小幅度范围内轻微运动,随着力度的渐强,发力点也由指腕结合向腕指结合过渡。

渐弱轮音的演奏原理同渐强,只是运动过程相反。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演奏轮音时力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轮时手臂僵直、发音生硬,弱轮时手的控制力差、左右手用力不均、发音虚晃。

渐强(弱)轮时,“渐”的分寸拿捏不到位,反差不明显,“渐”的过程中,有时还会出现突强、突弱音等。

究其成因,是演奏者不懂得使用巧劲,笨拙的用力违背科学的演奏规律;没能很好的借助力学的惯性和反作用力原理,速击快抬;演奏过程中用力部位的转换不畅等。

要解决以上问题,除了进一步规范运竹姿势,加强均匀度、密度的基础训练外,作为力度的专项训练,首先要重点强化左手的力度练习。

由于多数人平时的用手习惯,一般来说右手的力量及灵活性总是要强于左手,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两手间左轻右重、左慢右快等问题,势必需要有意识的强化左手训练。

其次要进行左右竹的平衡训练。

这里所指的“平衡”,一方面指双竹的预备状态力求在同一水平线上,不能有高低,另一方面还指琴竹键头在击中琴弦后,依靠反弹作用迅速回撤到原位的高度也要同样一致。

最后要根据力度从ppp到fff(ppp―pp―p―mp―mf―f―ff―fff)八个等级的划分,进行不同力度等级之间的渐强、渐弱训练。

五、单竹轮训练

单竹轮是指左手或右手用一支琴竹在一个音或多个音上进行密集、均匀、连贯的快速弹奏。

单竹轮的应用极其广泛,多用于长时值的音符及复调二声部时单手演奏主旋律的乐段中,以左手的单轮居多。

单竹轮相比双竹轮,演奏的难度显然要大些,也更易造成紧张。

因为一只手要发挥两只手的作用和功效。

单竹轮的训练要素为注重手腕上抬、下击动作的协调,提高敏捷而迅速的反应能力,养成手腕富有弹性的用力习惯,速击快起。

具体训练步骤可先从每拍两个八分音符,“强弱”交替开始,逐步向每拍四个十六分音符,“强弱弱弱”过渡。

必要时,还可适当进行弱拍、弱位强奏的反常规练习,即“弱强”“弱弱弱强”“弱强弱强”等。

如此训练,其目的是保持内心的一种律动,找到强弱音位上的用力支点,这个支点不仅是演奏一组音的动力起点,也是运动过程中巧妙歇息和有效调节获得放松的一个踏实的支撑点。

通过以上手腕的灵活性训练,能最大化的发挥手腕的轴心作用,提高单竹轮的独立能力。

为增加单竹轮上下运动的频率,琴竹的运行还必须注意尽可能贴近弦面,动作幅度不宜过大,并能充分利用琴竹自身的弹性,这样才能保持连绵不断的密集性,使碎细的音保持均匀、平衡的长度与稳定的音色,保证腕臂的松弛度和相对密集的击奏频率。

训练过程中,为提高练琴效率,习琴者可适当采用一手旋律声部,一手伴奏声部的形式进行。

不管哪只手弹奏旋律声部,前提是音符与音符之间要平均而清晰、无换音痕迹,且无音头和重音。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松弛的状态下有意识的加快轮音密度,最终达到单手轮音以点成线的理想效果。

六、双竹轮训练

双竹轮是指双竹在一个音或几个音上做快速交替的轮动,是轮音技巧中运用非常普遍的手法。

双竹轮又可以分为单音轮竹、双音轮竹和连轮三种。

(一)单音轮竹训练

单音轮竹即单轮,是指双竹轮流在一个音上做快速交替的轮动。

单音轮竹是双音轮竹及其他轮竹的基础。

正确的运竹方法、均匀细密的音色要求等都应该在单轮演奏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需要强调的是:

1.扬琴的形制决定了高、中、低音区击弦点的位置会略有不同,高音区正确的击弦点是在距琴码1.5cm左右的地方,中音区是在距琴码2cm的地方,低音区则是在2.3cm左右的地方。

若过分靠近琴码击弦,出音会干涩;反之,离琴码过远,音色会虚散,中低音还易带杂音。

习琴者要充分了解扬琴的形制结构本身产生的音色上的细微差别。

通常高音清亮、透彻,中音饱满、圆润,低音浓重、浑厚。

2.双竹在同音上的击弦点位置不同造成的音色上的差异,完全是由人为因素导致,习琴者应在训练过程中加以克服。

(二)双音轮竹训练

双音轮竹即双轮,是指双竹同时在两个音上轮流做快速交替的轮动。

双轮的运竹以手腕的运动为主,手指借助手腕的动作,自然而巧妙的予以辅助。

当手腕下压击弦的同时,手指轻抬竹尾,使琴竹的运动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惯性运动。

双轮的训练方法及其技术要领与单轮基本相同。

只是双轮的演奏对音色的协和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双音的音位不同,低音区的音响震动所产生的共鸣要远远大于高音区音响震动所产生的共鸣,为了尽可能达到音色上的平衡,左手的用力比右手的用力要强,具体施加多少力量,应根据音区、音位的移动变化而调整,这就需要习琴者演奏时仔细聆听,积累经验。

双轮的训练可以先从八度双音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三度、四度、五度、六度的双音练习。

(三)连轮训练

连轮的音色悦耳动听,歌唱性强,经常使用于抒情乐曲或乐段中,为旋律增添色彩。

连轮技术贵在一个“连”字,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证音与音之间衔接自然紧密,转换无痕迹,特别是碰到一些音区间大的跳进音型,更是要提前做好转换音位的思想准备,调整好运竹姿势。

连轮的运竹以双手平移为主,举竹不宜过高,上身随音位的变化做适当调整,为小臂的自然放松创造条件。

另外,要演奏好连轮,还应对乐曲的结构进行分析,正确划分乐曲的乐段,理清层次,做好乐段演奏的处理。

乐句间的过渡要配合呼吸,稍做举竹动作进行换气。

演奏者在连轮演奏中常见的问题有:

1.音位移动时,音的转换痕迹明显,甚至还会出现莫名的重音(特殊处理的重音除外),2.音区的跳动间断,有脱节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演奏者可通过以下训练方法加以解决和逐步完善:

首先是进行移位训练,连轮弹奏时,琴竹的移位特别是音区跨度较大的移动,要准确快速,间隙越小越好,移动方向以横向平移为主;其次是结合力度的训练,加强持续的强、弱、渐强(弱)力度的连轮演奏,如在“p―mp―mf―f―ff―fff―ff―f―mf―mp―p―pp”这样一个较长的力度变化层次中,认真体会和感受发力点的转换与变化以及指、腕、臂三者的分工协作;最后是结合呼吸,训练乐句转换时连轮所应有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结语

扬琴轮竹的训练,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刻苦练习,分阶段有序进行,科学规范的训练方法能为习琴者带来帮助。

一名优秀的演奏者应清醒的认识到,任何技巧的掌握最终要为诠释音乐作品服务。

浑然一体的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才是琴人合一之境。

所以,轮竹的学习和运用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应综合演奏者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只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将轮音演奏好。

参考文献:

[1]庄素霞.浅谈扬琴的轮音训练[J].艺术教育,2008(10).

[2]张雪.扬琴轮音技巧[J].艺术研究,2007(02).

[3]王震.大管教学中运指训练的探讨[J].艺术研究,2011(01).

[4]刘萍.议扬琴技巧的训练[J].戏剧之家,2010(02).

[5]田文阁.解读扬琴轮竹的演奏要领[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7).

作者单位:

浙江音乐学院(筹)

(责任编辑:

曹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