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教学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427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教学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教学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教学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教学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教学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教学内容.docx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教学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教学内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教学内容.docx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教学内容

1、台阁体:

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2、茶陵诗派:

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

3、前七子:

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4、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唐宋派:

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6、吴江派:

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

他的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

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门生及追随者等。

故这个明末著名的传奇派别称为吴江派。

7、“三言”:

是冯梦龙编篡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

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8、“二拍”:

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各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除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外,实有七十八篇。

它在内容上更有时代气息和作家个人特色,在艺术上也更具有统一的剧作个性,它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13、三言二拍:

明代中后期短篇小说,以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为代表。

“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

为宋元明三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标志古代短篇白话小说整理与创作高潮的到来。

《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它是个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专集,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9、拟话本:

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

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拟话本: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人们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10、公安派:

指明代后期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他们以李贽的“童心说”为指导,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的束缚,找到了以独创的精神来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主张创新,比较重视文学的时候精神,在诗歌的抒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1、竟陵派:

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

以钟惺、谭元春为首。

两人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名。

他们反对拟古,要求抒写灵性,其主张和公安异曲同工,但又以公安派的作品有浮浅之弊,企图以幽深孤峭的风格矫之,以致流于艰涩。

12、梅村体:

诗歌体裁,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他的诗歌中的悲剧内容主要表现于一方面自我关照,徘徊于灵与肉之际,铭心刻骨地忏悔自我的灵魂;另一方面规抚江山易代,绵绵不尽地吟唱着叹挽明王朝衰败的时代悲歌。

前者带有很强的抒情意味,后者则具有诗史的特点而被称为“梅村体”史诗。

13、阳羡派:

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

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14、浙西词派:

朱彝尊是浙西词派开创者,与李良年、龚翔麟、沈蚌日、李符、沈岸登称为“浙西六家”,他推尊词体,宗法南宋,以姜夔、张炎为圭臬,还与汪森辑录《词综》,主张以雅正矫正显露,归于醇雅。

要求词有古雅峭拔的格调,疏淡清远的意境,严谨和谐的音律。

15、神韵说:

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诗必须尤神情韵味,写诗只取“兴会神到”,诗的内容要朦胧含蓄,似有寄托,又难于实指,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16、性灵说:

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

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17、格调说:

以清中叶沈德潜为代表的一种诗歌理论,强调学诗必学古,尤重唐音。

偏重模拟古人声调、音律和体式,推崇“格高”、“调响”。

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18肌理说:

清代作家翁方纲提出“肌理说”。

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19、桐城派:

清中叶出现的散文流派,领袖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故名。

桐城派以开派者方苞提出的“义法”为理论基石,“义”指内容符合儒家思想,“法”指写文章的形式技巧。

后经刘大櫆发扬、姚鼐完善,门徒广众,形成“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盛况。

因此,它也成为清代散文最具时代特色的流派。

20、常州词派:

清词流派之一,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周济又进一步加以发展,反对浙西词派的寄兴不高,提出要依据儒家"诗教",尊崇词体,强调寄托,同时又竭力在前人作品中寻求"微言大义",流于穿凿附会。

他们的作品,意旨亦较为隐晦。

对清末词坛影响颇大。

 

了解《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历史资料的累积阶段:

陈寿《三国志》2民间流传阶段:

李商隐《骄儿诗》宋代戏曲《三国戏》3文人编定阶段:

罗贯中编写

分析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形象

刘备:

仁君的典范。

刘备从桃园结义起,就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

一生“仁德及人”,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百姓“丰足”,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受到人民的普遍爱戴。

当他被吕布打败,匹马难逃时,“但到处,问刘豫州,皆跪进粗食”。

他爱民,也爱才。

待士以诚信宽厚,肝胆相照,故如诸葛亮与五虎将等一代英豪,都能终生相随,君臣间的关系“犹鱼之有水也”。

刘备是作者理想中的“仁德”明君。

曹操:

曹操也是一个“人杰”,小说中王粲就说他“雄略冠时,智谋出众”,有时为了笼络人心也略施权术,以示有“宽厚仁德之心”,因而能平定北方。

但他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热情况待他的吕伯奢一家,竟被他杀的一个不留。

他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尽杀百姓”,“鸡犬不留”。

对部下更是阴险、残酷,如与袁绍对持时,日就缺粮,就“借”仓官王辰的头来稳定军心。

其他如削发代首,梦中杀人等等,都表现了他工于权谋,奸诈、残忍,毫无爱民惜民之心。

诸葛亮:

“忠”的化身。

诸葛亮的一生,连他的敌人都佩服他“竭尽忠诚,至死方休”。

如第四次阀魏时,形势大好,后主却听信谗言,将他召回。

此时,“如不从之,是欺主矣;若从之而退兵,祁山再难得也”,在“正好建功”与完善道德的两难之中,还是为了维护“忠”的人格而放弃了千载难逢的建功良机。

小说中的诸葛亮不但是忠贞的典范,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

小说把他的谋略胜算写得出神入化,这无疑是寄托着人的理想。

诸葛亮的惊人智慧和绝世才能,实际上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的总结。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巧妙的虚实处理手法,在历史真实与叙事虚构之间,“七虚三实”也使得它在艺术上成为了不朽杰作;2、善于叙事,作者组织得发,主次分明,精心结构无数故事,使全书成为一个波澜壮阔的艺术整体。

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摇曳多姿;3、全书共写了大小四十多次战役,堪称古代战争的百科全书;4、绝对化、类型化的人物塑造,突出甚至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5、“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的语言特色。

影响:

《三国演义》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而且也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它的影响直至后世生活的各个方面。

2、了解《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1、正史记载阶段。

关于宋江起义,《宋史》之《徽宗本纪》、《张叔夜传》、《侯蒙传》中均有零星记载,略谓宋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攖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

还有的史书记载宋江投降后征方腊。

2、民间流传阶段。

从南宋起,宋江等人的故事便在民间广为流传。

罗烨《醉翁谈录》记载了南宋时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说话”名目,显然是属于“小说”范围。

宋末元初人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初次完整地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

南宋末年出现的《大宋宣和遗事》是说话人的底本,已略具《水浒传》的雏形,这表明水浒故事从独立的短篇开始连缀成一体,从“小说”进入“讲史”领域。

3、文人编撰阶段。

在宋元以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等作家的再创造,长篇小说《水浒传》便在元末明初诞生了。

41、分析形象:

宋江

宋江:

作为小说中的第一主角,是忠义的化身。

他的性格在既矛盾有统一的忠与义的主导下曲折地发展。

他作为一个县衙小吏,能“仗义疏财,济济困扶危”,结交下豪杰,但又有忠君孝亲、安于现状的习性。

宋江就是一个“忠义之烈”,自称为“书林”、“儒林”的《水浒》作者,以“忠义”为指导思想来塑造宋江。

《水浒传》中的首要人物,是一位仗义疏财,遍结天下英雄,持守“忠义”而又不得不上梁山,为梁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最终却又葬送梁山事业的矛盾人物。

上梁山之前宋江是一个仗义的英雄。

上梁山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义军的首领。

受招安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忠臣。

在“替天行道”、“忠义双全”的旗号下,他带领众兄弟惩恶除暴,救困扶危;创造条件,接受招安;征破辽国,平定方腊;直到饮了朝廷药酒,死在旦夕,还表白:

“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

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塑造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2、以人物为中心,单线纵向的情节结构,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完整塑造与情节的推进;

3、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

4、“记载有章,烦简有则”的笔法;

5、娴熟运用白话文进行叙事、写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