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网络与新媒体的关键概念 盘点学界关于后真相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418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真相网络与新媒体的关键概念 盘点学界关于后真相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后真相网络与新媒体的关键概念 盘点学界关于后真相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后真相网络与新媒体的关键概念 盘点学界关于后真相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后真相网络与新媒体的关键概念 盘点学界关于后真相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后真相网络与新媒体的关键概念 盘点学界关于后真相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后真相网络与新媒体的关键概念 盘点学界关于后真相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案例分析.docx

《后真相网络与新媒体的关键概念 盘点学界关于后真相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真相网络与新媒体的关键概念 盘点学界关于后真相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案例分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后真相网络与新媒体的关键概念 盘点学界关于后真相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案例分析.docx

后真相网络与新媒体的关键概念盘点学界关于后真相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案例分析

后真相:

2017网络与新媒体的关键概念盘点学界关于”后真相“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案例分析

现代似乎很流行给普通词语加个前缀“后”来形容这个词语在当代发生了较大变化,产生了新的特点,例如,后现代,后冷战,后真相,后秩序,后西方,后工业化,后殖民等等,今天来讨论一下其中一个年龄还很小的词“后真相”,英文是post-truth.

1为什么是”后“真相关于后真相和post-truth本身,夏莹教授有自己的见解,“后(post)被附加在“现代主义”之前所构筑的“后现代思潮(post-modernism)其本意指一种彻底的思想断裂,同时也遗憾着面对这一思潮之观念的迷茫,但这一命名方式让以此方式命名的思潮都带上了理论的原罪:

即所有附带post的明明都与“无可命名”的非确定性相关联。

Post的命名方式是我们试图将新事物纳入到旧的解释系统之内的有效方式,尽管无法忽视这一新事件集合带来的新的境遇,但这一命名结果让我们在面对相关新事件时采取否定态度。

其次post-truth直译应为“后真理”,我国学界讨论时转译为“后真相”其实包含对“真”的诉求层面发生了转换,真理不是真相。

但牛津词典的解释形容的是客观事实被人的主观情感所干扰,这样看中文转译又很准确。

所以命名的错位来自英文表述,对于特定情景的描述,是真相但是用词却是truth真理。

这一概念的流行是因为2016年两个黑天鹅事件,从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客观事实的消逝。

所以与其说我们进入后真相时代post-truth,不如说我们进入了后真实post-facts,后客观post-objective的时代。

2”后真相“文献”数“读通过在知网,Taylor&FrancisOnline,SAGEJournals搜索关键词,发现与“后真相”和“post-truth”相关的文献大多是发表于2016,2017,2017最多,在此之前几乎没有相关文献。

”后真相“的概念虽然是2016年流行起来的,但是在西方它的诞生最早要追溯到1992年SteveTesekkür在《Nation》上发表的一篇文章《Post-truthandItsConsequences:

Whata25-Year-OldEssayTellsUsabouttheCurrentMoment,theNation》。

2016年流行之后才在中国学界有了相关研究。

在知网检索出2016相关文献5篇,2017有110篇,之前年份没有相关文献,最早一篇文献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2.15发表的《美国民主在“后真相时代”能存活吗?

》,本期我们选择了来源期刊为核心或CSSCI的31篇论文来梳理下中国学者对“后真相”这个词的研究成果,然后把理论和我们对最近发生的社会事件的相关分析结合。

这几十篇文献的主题是围绕“后真相”的产生,发展,影响,内涵等方面进行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后真相时代给新闻带来的挑战国际新闻报道;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价值的标准;中国新闻业;真新闻;舆论引导2.后真相时代一些概念发生了变化事实核查;修辞术博弈;谣言;别样公共性和新秩序;共享视角3.后真相时代媒体的参与社交媒体的乖张;社会抗争的假新闻;治理假新闻的实践和创新4.对后真相的研究后真相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引入中国的意义;后真相政治此外这些文献中常提到的一些概念:

事实核查;新闻专业主义;民粹主义;虚拟公共空间;公共领域;过滤气泡;群体极化;信息茧房;回声室;网络社群;纠偏效应;证实性偏差;诉诸情感;坏的主观性;反智主义;历史书写;受众心理;事实查验;后共识文献中提到的案例:

乌克兰危机,利比亚内战,美国总统选举,川普twitter治国,印度入侵中国洞朗地区游客日本旅游偷走酒店马桶盖,罗尔借女儿病情营销,大妈碰瓷,上海姑娘除夕夜逃离江西农村,安徽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成都女司机被打

3“后真相”的概念Post-truth首次出现是1992年SteveTesekkür在《Nation》上发表的一篇文章《Post-truthandItsConsequences:

Whata25-Year-OldEssayTellsUsabouttheCurrentMoment,theNation》,文章联系了水门事件,伊朗门事件,批判海湾战争中美国政府操纵媒体,为了国家利益只报道政府希望民众看到的内容,进而让美国大众“作为一个自由人,自由地决定我们要生活在一个后真相的世界”,强调了政府与媒体合作制造共识。

之后在2004年,作家RalphKeyes在他的书《ThePost-truthEra:

DishonestyandDeceptioninContemporaryLife》中使用了后真相时代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社会不存在真实与谎言的清晰界限,还有第三种“模糊的陈述”介于真实与谎言之间,并且人类可以通过这种模糊的陈述挑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进而迎合民众的情绪。

同时他还揭示了美国政治选举的新动向是通过网络舆论影响或操控民意的“后真相政治”。

2010年,大卫·罗伯茨将“后真相政治”视作一种新的政治文化,即“媒体报道,公众舆论和政策讨论完全脱钩”。

虽然“后真相”自出现起一直有学者讨论,但是从来没有哪一年像2016年这样获得如此多的关注,因为2016年发生了两个黑天鹅事件,英国脱欧和川普赢得美国大选,令“后真相”和“后真相政治”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1.牛津词典(2016):

陈述客观事实对民意的影响力弱于诉诸情感和个人信念的情况。

Itisdefinedasanadjectiverelatingtocircumstancesinwhichobjectivefactsarelessinfluentialinshapingpublicopinionthanemotionappeals.2.《纽约时报》(2016)把“后真相”定义为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客观情况。

3.《经济学人》(2016)文章《ArtoftheLie》认为后真相其实展现了这个新时代的一个核心问题;真相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很次要了。

4.维基百科没有post-truth的解释,可能因为这个词最开始就是用来描述政治文化的。

Post-truthpoliticsisapoliticalcultureinwhichdebateisframedlargelybyappealstoemotiondisconnectedfromthedetailsofpolicy,andbytherepeatedassertionoftalkingpointstowhichfactualrebuttalsareignored.Post-truthdiffersfromtraditionalcontestingandfalsifyingoftruthbyrenderingitof'secondary'importance.5.维基百科中文认为后真相政治解释为一种政治文化,也是当今国际出现的一种新趋势,指忽视真相,不顾事实的委婉说法,把它当作趋势而不是问题更加危险。

将后真相看作新常态会让新闻媒体丧失存在价值,值得警惕。

6.《后真相政治时代》(2016)中威廉·戴维斯认为事实权威已经衰落了很长时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更危险的后真相政治时代,真相不再是被扭曲或者受到争议的对象,而是它本身已变得不再重要,个人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围绕自己的观点和偏见来做出判断。

4”后真相“相关概念和现象A.“后真相”政治1.在形成民意方面,相比情感与个人信念,事实或真相无足轻重。

2.倘若需要,可以直接捏造事实或真相。

3.谎言败露却无政治代价,反而可能大获政治红利。

后真相政治兴起的动因:

1.全球化为其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造成国家内部不平等,贫富悬殊,两级分化。

2.民粹主义直接催生了后真相政治。

事实必须服务于和服从于立场。

3.社交媒体为后真相政治兴起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条件。

社交媒体的流行使事实来源多元化,每个用户都可以就任何问题发声,不同渠道有不同诉求,不同诉求有不同的利益,事实和真相在众声喧哗中隐而不现。

社会文化方面,后现代理论掏空了现代政治文明的哲学根基,为后真相的兴起做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王金林,2017)

B.媒体和'后真相'时代的关系是什么呢?

社交媒体乱象是后真相时代的主要推手,其颠覆媒体固有价值观的行为突出地表现为以下:

一是被商业逻辑主宰的社交媒体界面充斥着谎言和假新闻。

二是社交媒体没有社会责任,在虚拟公共空间,人们为换取点击率不断降低底线,发布你想知道的内容来迎合原有观点,加强偏见,导向极化社会,由此导致更严重的社会异化。

由于社交媒体天然的传播属性,比严肃的事实报道,以惊惧愤怒或惧怕为情感色彩的消息总能得到更广泛传播,中立客观的报道难得到共鸣。

符合既定口味的大量同质化信息将人们包在过滤气泡中,不明事理的人看到的内容越多,自身越偏执,造成群体非理性情绪不断蔓延强化。

(陈龙,2017)

C.“后真相”产生与滞后性

传统是没有传播就没有事实,事实化的过程必须建立在时间的滞后性基础上,只有滞后性才能有事实的选择和核实。

后真相就是建立在后事实基础上的扯淡文化。

互联网时代滞后性消失,所有消息都能实时同步。

新媒体的技术赋权使用户获得发声权利,成为‘传受过渡体’,新闻线索采集者身份构成发生改变,信息数量急剧增多。

只有对一个话题进行持之以恒的调查和讨论,消息来源才可能持续增多,带来事实的最终筛选。

过去坚持的新闻工作的实质是用核实进行约束的原则在直播压力下逐渐让位,新闻核实在时间上压缩,从新闻生产环节上被取消,专业媒体进行核实的资格动机也受到质疑。

(南塬飞雪,胡翼青,2017)

D.'后真相'与'后秩序'后真相成为一个问题,在于后真相作为一种体系外的力量,对既有的秩序体系构成了威胁和挑战,有可能使艰难建立起来的现有秩序进入一种失序,无序的后秩序状态。

后真相力量自身或假借操纵利用了后真相的某种力量,所直接瓦解和挑战的是现有体系的知识神圣性,知识合法性,通过质疑现有体系所建构的已有真相的真实性,通过还原所谓的真相背后的真相,通过追求所谓更真实甚至细节真实的背后真相,让人们对现有体系所建构所尊重的知识,真相道德伦理信仰信念等产生质疑和怀疑。

指向的是一种没有得到反思和确认的未来,其发泄的是对现有秩序的不满,导向的是对现有秩序的瓦解,而不是新秩序的建立。

(陈忠,2017)E.“后真相”给新闻专业主义带来的危机和新闻价值的改变

新闻专业主义在后真相时代存在的危机就是公众不再以真相作为自己观念和行动的起点,代之以体验诚意和狂欢。

受众不关心真相,甘愿陷在变动不安的情绪和立场的狂欢中不可自拔,在没有事实依据前提下不负责任地发表意见。

今天的受众不适合被继续假定为具有足够信息素养和理性的思想者,而是分散的,懒于自行思考的个体。

“新闻游牧者”以自我为中心,在多个平台间切换,找到需要的新闻。

推送感兴趣的新闻内容的算法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忘记了真相。

反转新闻很少人思考自己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并没留下教训。

(南塬飞雪,胡翼青,2017)新闻价值之变:

1.时新性向实时性转变。

2.显要性向实用性转变。

3.接近性向亲近性转变。

(关注信息和人的关系和算法,回声室效应)4.趣味性向媚俗性转变。

(易艳刚,2017)

5”后真相“的理论解释F.如何用传播学理论解释“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乱象?

强大影响理论(杨彩·本克勒&伊桑·扎克曼):

以布莱巴特新闻网为代表的右翼新闻网站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体系内海量传播误导信息,主导了整个大选的议题走向和舆论生态。

大选期间美国媒体的传播生态是严重不均衡的。

缺乏多样性平衡性的传播生态造成的直接结果是信息流动性的减弱,右翼媒体变成内部一致,相对隔离的过滤气泡和回声室,社群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