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4071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

第I卷(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陈旭麓先生说:

“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

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

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

”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A.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

B.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C.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

D.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

【答案】D

【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新时代”“旧时代”“专制社会”,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动进入近代社会,但是专制统治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

2.下图是何剑士在1911年创作的政治讽刺漫画《小磨香油》,作者旨在形象地说明清政府

A.为挽救统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B.成为洋人的朝廷,为洋人服务

C.加重税收,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D.统治已经崩溃,沦为殖民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背景。

根据漫画内容可以分析出,清政府把民磨成香油后送给了国外,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为洋人服务,故B项最符合题意。

A、C两项没有准确把握漫画的寓意;D项观点错误,1911年的中国依然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读懂图片信息:

清政府把人民磨成香油然后送给列强,然后结合《辛丑条约》的影响: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进行选择。

3.下列文字是时人或后人对太平天国运动一些现象的描述,其中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是

A.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

B.凡掳之人,每视其人之手,如……十指无茧者,……或一见即杀。

C.鼓励兴舟楫之利、兴车马之利、兴邮亭、办银行。

D.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

【答案】C

【名师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弄明白“近代化”的概念。

近代化是伴随着工业文明出行的资本主义化。

它包括:

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生产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让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是哪个。

4.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

“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

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

”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

A.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

B.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

C.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D.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法律对屠宰耕牛的行为实施严惩。

从侧面体现了耕牛对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表明明朝时期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是铁犁牛耕技术,故选D。

屠宰耕牛不属于经济活动,故排除A;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排除;题干体现的是明朝对屠宰耕牛的法律规定,不能推出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5.有一位印度学者根据不完全的材料,曾就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1870-1952年之间的国内生产净值的增长率(%)做过粗略的估算,得出如下的比较数字:

对此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半殖民地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比殖民地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低

B.与印度相比,中国长期战乱和动荡,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

C.近代历届政府压抑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导致中国经济发展缓慢

D.1933年后日本不断扩大的侵略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答案】C

6.(晚清)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

“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

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A.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外商干预中国茶叶的价格

C.民族资产阶级向外商妥协

D.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答案】C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出茶时,有很大外国商人前来购买,说明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可以看出外商干预中国茶的价格,B项正确;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中国茶在市场上销售,说明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资产阶级,也没有体现向外商妥协,故本题答案选C项。

【名师点睛】本题是逆向选择题,解题时可以使用代入法,材料中能体现的不选,材料中不能体现的则是

本题的答案。

ABD三项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信息论证,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7.晚清人士恽毓鼎的日记写道:

“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

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

”由此看见他剪辫是出于

A.被迫顺应时局

B.反清革命的需要

C.彻底与旧风俗决裂

D.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答案】A

【名师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只可降心从众矣”进行判断。

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是民国初年,政府颁布法令断发易服,体现了反清革命色彩。

8.1925年初到1925年底,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是:

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1927年初毛泽东则大声疾呼: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是反革命。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八七”会议的召开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形成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是1927年,是国民革命的高潮,与题干“927年初毛泽东则大声疾呼: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相符,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的召开时国民革命已经失败了,与“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不符,C项不选;D项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形成的,与“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不符。

【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是抓住信息“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和时间“1927年”,可以判断此题考查的是1927年的国民革命。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四个选项的背景是否与1927年的国民革命有关。

9.1940年7月22日由朱德、彭德怀、左权签名发命令说:

“我军应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

利的战斗,破坏敌人进攻西北的计划,创立显著的战绩。

……为打破敌之囚笼政策,决定乘目前青纱帐和雨季时节,利于隐蔽及不利日军机械化作战,争取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路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破袭正太路。

”按照上述命令要求发动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D.淮海战役

【答案】C

【名师点睛】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解题过程中除了要正确解读材料外要特别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时间“1940年”和空间“华北战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查即可。

10.1949年8月董必武在政协筹备会议上说:

“‘新政协’这一名称已决定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意思就是说它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由此推断,改名是为了有利于

①体现更广泛的代表性②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③筹建新中国④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可知改名更能体现代表的广泛性,也表明新政协将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同时更加有利于筹建新中国,本题答案选A项;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与政协改名没有关联,观点错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BCD。

【名师点睛】本题是排列组合型选择题,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

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

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委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本题中就可以通过排除法排除“④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11.“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飞跃是从铲除君主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

第二个巨大飞跃是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

”其中,“铲除君主专制政

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54年宪法十一届三中全会

B.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

C.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D.辛亥革命1954年宪法“依法治国”被载人宪法

【答案】D

12.《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

“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B.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C.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D.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信息,联系所学可判断出“新的社会组织”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这违背了经济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故B项正确;A项对应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C项对应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D项与人民公社的特点不符,农村的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故排除。

&

13.阅读《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图。

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①A—B点人口增长主要因为国内相对和平与“一五”计划推动

②C点高峰的出现是由于国民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③国家动乱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导致D点城镇人口大幅减少

④E—F点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方针政策的调整

A.①②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D

14.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

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A.法律至上原则B.对公民权的尊重

C.自由公正意识D.人文主义精神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罗马法充满着人文关怀,所以,这体现了罗马法的人文主义精神,故本题答案选D项。

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律的地位;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保护的是“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不是体现公民权;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不选。

【名师点睛】本题是典型的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罗马法中蕴含着人文精神。

15.1730年艾格蒙特评论首相沃波尔:

“现在沃波尔爵士……成了一些渺小不足道的坏蛋们的避难所,这些

坏蛋们干着肮脏的勾当,趋附着他,并且首先获得他的保护,然后得到他的宠信……而实际上国王除了从首相那儿,很少可能得知某些个别人的优点与品格……”。

这一评论表明

A.英国的民主共和制度正式形成

B.英国首相形成了专制独裁统治

C.英国议会最终成为摆设,首相成为权力中心

D.国王“统而不治”,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

【答案】D

16.有人认为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

下列哪一制度不能直接体现该观点?

A.联邦制B.三权分立

C.内阁制D.司法独立

【答案】C

【解析】美国联邦制有利于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三权分立、司法独立有利于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防止独裁统治出现,A、B、D三项都能直接体现。

内阁制既不符合美国的史实,也无法体现材料的观点,故此题最佳答案为C项。

17.《全球通史》中描述:

“英国人喜欢印度的经济补充他们自己的经济,而不喜欢印度的经济与他们自己的经济竞争。

因而,印度供应原料给英国,作为回报,印度得到制成品和建设项目(如铁路)所需的资本。

农民们发现自己正在为国际市场,而不是为自己和邻居而生产。

”在这段史实中,我们可以发现

A.这一情况最早形成于新航路开辟后

B.英印之间形成了平等贸易的跨国市场

C.英国经济渗透加剧了印度经济的凋敝

D.英印通过市场经济纽带形成紧密联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制成品和建设项目(如铁路)”可知这一情况应出现于工业革命后,A错误。

印度供给原料,英国输出工业制成品和资本,英印之间并不是平等贸易,B错误。

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

根据材料信息“印度供应原料给英国,印度得到制成品和资本”可知英印通过市场纽带形成紧密联系。

故此最佳答案为D。

18.当年俄国共产主义小组中曾有一个女成员写信问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直接回答说不可能。

可是后来的事实恰恰相反,革命第一个在俄国成功了,其主要客观原因是

A.俄国资本主义大工业最发达

B.俄国工人阶级力量最强大

C.列宁同志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理论

D.一战严重激化了俄国矛盾

【答案】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抓住限制词“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称主观原因。

它是人为的因素,即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它与客观原因相对应。

客观原因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因素。

自身的因素通称主观原因,而自身以外的其它因素是客观原因。

所以解题时主要判断出ABC是主观原因,D项是客观原因就可以了。

19.经济思想以人性论为基础,以功利论为“心照不宣的前提”,以“经济人”为逻辑纽带,以“看不见的手”为核心命题。

空格上应该填写的词是

A.重农抑商B.重商主义

C.自由主义D.凯恩斯主义

【答案】C

【解析】本题须抓住关键信息“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即为市场调节,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强调市场调节,反对国家干预,故选择C项。

重商主义和凯恩斯主义都主张国家干预,故排除BD项;重农抑商抑制商业,都与材料观点相左,故排除。

【名师点睛】解题中首先要弄清楚“看不见的手”即为市场调节,然后对ABCD四个经济思想的概念进行甄别,判断哪个是与“看不见的手”相吻合的。

本题涉及到概念的理解,故学习中要对重要的历史概念进行全面把握。

20.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

“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

那时候主要注重

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

……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与此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当时的时代,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威胁,经济文化落后

B.付出的代价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C.二战后,苏联面临冷战威胁,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主持的民主化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答案】C

21.2012年7月,美国伦敦奥运代表团官方制服“中国制造”引发的风波持续发酵,一些国会议员扬言烧掉队服。

《洛杉矶时报》社评家保罗写道:

“无论他们穿什么衣服,我都将全力支持美国奥运代表队,我将通过我的‘中国制造’的电视观看他们的表现。

”《华盛顿邮报》分析认为,这背后凸显出美国眼下正在经历的一场就业悲剧:

制造业就业岗位的消失,对于美国2012年总统大选而言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A.美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承担着更大的风险。

B.经济全球化潮流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发展趋势。

C.美国政治势力从根本上抵制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D.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商品已能实现无障碍流动。

【答案】B

【解析】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最大受益者,A项错误。

经济全球化是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最主要的趋势,美国政治势力无力从根本上抵制,C项错误。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商品的自由流动仍然存在诸多障碍,D错误。

由“无论他们穿什么衣服,我都将全力支持美国奥运代表队,我将通过我的‘中国制造’的电视观看他们的表现”可以看出体现了全球化的趋势,故B项为最佳答案。

22.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

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材料表明

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

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

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D.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得出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选项中D项符合题意,所以选D。

A不对,不能说始终起绝对作用,BC不对,材料中无从体现。

23.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孔子的“礼”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宗法制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名师点睛】本题是排列组合型选择题,解题时最佳解题方法是使用排除法。

根据题干事件可以排除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因为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与题干无关。

24.《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治之经,礼与刑

B.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法家学说。

A项是儒家思想家荀子的主张;B项是道家思想家庄子的思想;C项所述主张为变法革新,符合法家思想;D项是墨子的思想。

故选C。

25.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理学思想相符的是

①张飞:

“忠诚宁死而不屈。

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②曹操: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

“良臣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

“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②④D.①④

【答案】D

26.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

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新教教派,它们的共同之处包括

①拒绝了罗马教廷为基督教会当然领袖的传统

②否定了罗马教会独有的解释《圣经》的权力

③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

④使国家的主权和社会的稳定得到了加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宗教改革否定的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王权高于教权,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故①②③④符合史实,故答案为D项。

ABC三个选项不全面。

27.17、18世纪,中、法两国都出现了思想的启蒙。

两者的相同之处有

①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②都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③都提出了限制君权的设想④都引发了反封建的社会革命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由于受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时的中国没有发生革命,而西方的启蒙思想成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所以④都引发了反封建的社会革命

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BCD,故本题答案选A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和法国的启蒙运动的比较,解题的最佳方法是使用排除法,只需能判断出中国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没有引发革命而法国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排除选项④即可。

28.下面是一位同学准备自编剧本中的一段:

一位商人慕名来到了①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拜会了②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之父”莎士比亚,探讨了③但丁的悲剧《哈姆雷特》,他们还欣赏了④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你认为剧本中应该修改的地方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的概况,只需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文艺复兴发源地是意大利,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哈姆雷特》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29.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伏尔泰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常以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思想作为武器攻击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这主要说明了

A.中国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反封建的

B.中法两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根本不同

C.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古老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

D.伏尔泰对儒家思想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答案】C

【解析】伏尔泰的做法说明了东西方文化的互通与交流,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古老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作为其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说法错误,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B答案明显错误,中国与西方的专制并无本质区别;D项不选,材料中没有体现伏尔泰对儒家思想有着全面的认识。

30.通过阅读下面不同历史时期的三幅图,你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圣母与圣子》伏尔泰《新青年》

A.分别反映欧洲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B.分别代表资产阶级思想的兴起、发展和传播

C.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一脉相承

D.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答案】B

第Ⅱ卷(满分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

材料二丞相公孙弘者,齐淄川国薛县人也,字季。

家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

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

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

——《汉书·公孙弘传》

材料三《傅畅自序》云:

“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

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崔湜,字澄澜,定州人。

擢进士第,入朝,累转左补阙。

……由考功员外郎骤迁中书舍人,兵部侍郎。

再拜中书侍郎,检校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朝野佥载》

材料五1972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池田大作先生在《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对话中谈到:

“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

同罗马制相比较,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约在2000年的时间里,或大或小,它成了统一中国和巩固秩序的支柱。

但它同样是有限度的。

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

┅┅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

——转引自梁宁森《科举制:

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

(1)据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当时中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都在迈步向前”。

(2)根据材料二、三、四分析,公孙弘“为博士”、傅畅“至于上品”和崔湜“入朝”的原因各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由材料三到材料四选官制度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意义?

(4)依据材料五概括指出,当时中国的选官制度对英国有什么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