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本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修改案.docx
《北师大版本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修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本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修改案.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本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修改案
备课本
2015—2016学年下期
学校大岸小学
年级六年级
学科数 学
教师吴日新
北师大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六年级1班备课人:
吴日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分为“圆柱和圆锥”、“正比例和反比例”和“总复习”三部分。
“总复习”包括4个单元。
(一)圆柱和圆锥:
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4个课题。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
包括“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观察与探究”“图形的放缩”“比例尺”7个课题。
(三)总复习:
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活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1、在圆柱和圆锥中,教材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点动成线”“面动成体”的过程,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2、在正比例和反比例中,教材提供了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互偏巧依赖的量。
提供了丰富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正、反比例的过程。
还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
3、在一至六年级总复习中,教材重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注重整理与应用相结合、注重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整理。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3)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
(4)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确定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进一步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5)进一步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4、教学难点:
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二、班情、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27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13人。
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问题,能按时完成作业。
但是自觉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依赖性太强,有的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差,存在很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辅导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及格率和优秀率。
三、教学措施
1、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安排教学环节。
2、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取知识。
3、重视学法指导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达到“教是为不教”的目的。
4、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其树立信心。
5、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及上进心。
6、利用课余时间给予耐心辅导,并进行“一帮一”结队的活动,师生共同帮助他们提高。
7、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意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循序渐进地采取有效、易懂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有所发展。
8、切实使用好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教具、学具。
9、加强计算教学。
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衔接,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能掌握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行名数的换算。
四、周课时安排表
2010至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起止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2、17---2、21
一、圆柱和圆锥---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机动
4课时
2
2、24—2、28
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4课时
3
3、3----3、7
练习一实践活动机动
4课时
4
3、17—3、21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变化的量正比例
4课时
5
3、24—3、28
画一画、反比例观察与探究、
4课时
6
3、31—4、4
图形的放缩、比例尺
4课时
7
4、7---4、11
练习二机动单元测试
3课时
8
4、14—4、18
整理与复习
4课时
9
4、21—4、25
总复习 一、整数 ----整数
、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
4课时
10
4、28—5、2
常见的量、机动、期中考试
3课时
11
5、5---5、9
二、数的运算 ---运算的意义
4课时
12
5、12—5、16
估算、计算与运用
4课时
13
5、19—5、23
运算率、机动
4课时
14
5、26—5、30
三、代数初步--用字母表示数、方程
4课时
15
6、2—6、6
正比例、反比例、探索规律
3课时
16
6、9—6、13
四、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线与角
4课时
17
6、16—6、20
五、图形与测量、变换、位置
六、统计与概率
4课时
18
6、23—6、27
毕业检测
10课时
19
6、30—7、4
第一单元:
圆柱和圆锥
一、 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圆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材内容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三、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 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 理解并掌握求圆柱圆锥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有关物体的体积、容积,解决实际问题。
四、 本单元的重难点和关键:
1、 教学重点:
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圆锥的体积的计算。
2、 教学难点:
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
3、 教学关键:
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关系。
五、 本单元的教学课时13课时。
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
一、教学内容: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4.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等思想,初步发展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展开动手、动脑的探索活动,发现、领悟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其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圆柱和圆锥模型、长方形纸、杯子、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六、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解法、学具操作法、教具操作法、实验法。
七、教学时间:
共12课时
1、面的旋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1课时
2、圆柱的表面积3课时
3、圆柱的体积2课时
4、圆锥的体积2课时
5、实践活动1课时
5、练习一2课时
6、机动1课时
八、教学措施:
给学生提供具体的、真实的情境及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猜想、类比、验证、说明”的知识形成与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领悟知识,掌握知识,拥有知识。
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一、教学内容:
正比例及其应用
反比例及其应用
比例尺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3、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会利用正、反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4、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5、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1、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并能准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会利用正、反比例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3、运用比例尺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
1、会利用正、反比例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运用比例尺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方格纸、地图。
六、|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解法、说话法、练习法、比较法、引导发现法。
七、教学时间:
共15课时
1、变化的量1课时
2、正比例3课时
3、画一画1课时
4、反比例2课时
5、观察与探究1课时
6、图形的放缩1课时
7、比例尺2课时
8、练习二2课时
9、机动2课时
八、教学措施:
1、分析两种数量变化规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2、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过渡到抽象概括。
第三单元总复习
一、|复习内容:
1、数与代数
2、空间与图形
3、统计与概率
4、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复习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运算,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并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3、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认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的问题。
掌握可能性的基础知识。
5、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答复杂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复习重点:
1、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复合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几何形体的知识
3、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复习难点:
1、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
2、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类应用题分析,寻求灵活解答应用题的途径。
3、发挥教材的内在智能因素,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
操作法、探究法、讲解法、说话法、练习法、比较法、引导发现法。
七、教学时间:
共45课时。
1、数与代数20课时
2、空间与图形17课时
3、统计与概率5课时
4、解决问题的策略3课时
八、教学措施:
掌握小学阶段所学的基础知识——概念、性质、法则和公式,以及常见的基本数量。
A.概要设计
课题
面的旋转
课类
新授
课时
1
钻研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过程与方法:
在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
可利用资源
多媒体课件、投影、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结构模式环节
温故互查―――设问导学―――巩固延伸
板书设计
面的旋转
点--→线--→面--→体
圆柱:
上下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
侧面是一个曲面,底面是一个圆
B.细节设计
环节
学案
导案
设计意图
一、温故互查
我们学过了那些平面图形?
它们有什么特征?
我们学过了那些立体图形?
他们有什么特征?
二、设问导学
1、活动一
课件显示:
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
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2、活动二
观察课本主题图(第二和第三个图),你发现了什么?
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课件显示)
3、活动三
观察课本主题图,然后教师演示:
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转小棒,
介绍:
圆柱、圆锥、球的名称。
小结:
三、巩固延伸
1、说一说
和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的。
2、想一想,连一连
3、练一练第五题
回忆,说一说(二人小组内进行)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
点动成线
学生体验:
线动成面
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
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独立完成
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C.练习设计
练
习
预
设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______,它们是________的两个___。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______。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___。
2.下面图形中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的直径和高。
3.想一想,连一连
反
馈
信
息
记
要
教学反思:
“
A.概要设计
课题
圆柱体的表面积
课类
新授
课时
1
钻研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在以前的学习中学习过“化曲为直”的思想
可利用资源
多媒体课件、投影、圆柱体的瓶子、剪子
结构模式环节
实物导入―――操作探究―――巩固延伸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 S侧=ch
↓ ↑ ↑
长方形面积 =长×宽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B.细节设计
环节
学案
导案
设计意图
一、实物导入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
二、操作探究
1、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
阅读课本并回答、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你能想办法说明吗?
2、动手操作:
3、观察对比:
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4、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长×宽 =底面周长×高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 =C × h
S侧=2лr×h、
6、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ppt课件显示:
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三、巩固延伸
1、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2、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
3、教材第6页试一试。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练一练1、2、3、4题
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
大胆的说说自己的猜想
利用手中的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观察对比,汇报
小组交流
学生观察发现:
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根据交流得出结论: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测量,计算表面积。
独立练习
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探究方向,同时又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做到了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这样能够更好的突破难点
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C.练习设计
练
习
预
设
一、判断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长方形。
( )
2.如果一个物体上下两个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那么它的形状一定是圆柱体。
( )
3.圆柱体的表面积一定比它的侧面积大。
( )
4.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 )
二、选择
1. 计算一节圆柱形通风管的铁皮用量,就是求圆柱( )。
A.侧面积B.表面积C.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
3. 挖一个深3米,底面直径4米的蓄水池,水池的占地面积是( )平方米
A.9.42 B.12.56 C.25.12
4.下面的物体形状,不是圆柱体的是( )。
A.汽油桶 B.硬币 C.粉笔
反
馈
信
息
记
要
教学反思:
A.概要设计
课题
圆柱的体积
课类
新授
课时
1
钻研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体积的概念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公式
可利用资源
多媒体课件、投影、
结构模式环节
温故互查―――设问导学―――巩固延伸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相等。
圆柱的体积=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B.细节设计
环节
学案
导案
设计意图
一、在情境中猜想
1、谈话:
老师有一个近似圆柱的杯子,我把杯子装满水,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
水杯中的水是什么形状?
你能用你以前学过的知识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2、揭示课题并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在实验中感悟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板书课题)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3.公式推导。
(分小组进行)
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
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为什么?
听汇报,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V=Sh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计算时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三、、在实践中发展
1、谈话:
讲了一节课,老师口渴了,我先喝一点水。
从而引出以下的问题:
一杯水喝去了一部分,你能求出剩下的水的体积吗?
课件出示相关数据:
2、“试一试”1、2题
3、一根4米长的圆形铁管,内径3厘米,管壁厚1厘米,制造这样的铁管需要多少立方米的钢材?
倾听,思考
小组讨论后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想
观察,说一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小组讨论。
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再讨论:
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相等,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相等。
倾听,观察屏幕
独立思考,列式,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
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这样的设计把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生活现实。
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马上调动已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转化思想,即把杯子的水倒进长方体内,把圆柱的体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