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卷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3359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卷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卷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卷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卷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卷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卷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卷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卷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卷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ocx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卷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1916年,山西商人乔殿森集资1.5万两白银在太谷东关创办了利川蛋厂:

该厂系诸人合资而成,对厂中伙友(员工)按商家惯例,根据其表现、业绩给予顶身股,年终按股分红。

试办数年后,产品正式行销出口,效益颇丰。

利川蛋厂“效益颇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形势影响

B.国民政府重视

C.经营理念创新

D.国家政局稳定

2.鸦片战争后不久,我国自然经济趋于解体的情况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A.环渤海地区B.五口通商地区C.黄淮地区D.成渝地区

3.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

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猪鬃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

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  )

A.小农经济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B.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

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资本主义经济缓慢起步

4.下图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前洋纱输入中国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

A.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

B.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

5.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缔约此方之国民,在缔约彼方领土全境内,应许其不受干涉,从事并经营依法组成之官厅所施行之法律规章所不禁止之商务、制造、加工、科学、教育、宗教及慈善事业”。

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马关条C.《辛丑条约》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6.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说:

“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

”上述材料说明()

A.共和政体保证了国内的公平竞争

B.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

C.民主共和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D.民国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7.同治六年(1867年)三月,曾国藩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

同时,拟设译书馆。

五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至高吕庙。

这说明(  )

A.洋务运动的重心发生变化

B.重视海防的理念获得响应

C.中体西用已运用于实践

D.清朝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8.1902年2月,清上谕“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并著责成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慎选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数员来京,听候简派,开馆编纂”。

1903年3月,谕令载振、袁世凯、伍廷芳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并强调要率先拟出,尽快颁行。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司法——《公司律》。

清政府这一决策,主要是(  )

A.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B.搜刮民间公司用于巨额赔款

C.适应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D.严防民族资本支持民主革命

9.“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

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

‘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

’”上述现象出现于()  

A.19世纪晚期的上海

B.20世纪初期的上海

C.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

D.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

10.李鸿章说: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据这一思想,李鸿章创办的近代企业是(  )

A.轮船招商局

B.继昌隆缫丝厂

C.福州船政局

D.江南制造总局

1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这首竹枝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包括(  )

A.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

C.洋务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D.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12.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

这一时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

A.西方因经济危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

C.新兴工业如化学工业等大量建立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3.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准备实行废银两改银元的金融改革。

据资耀华回忆:

当时银号、钱庄坚决要求慎重处理,新式银行则一直要求早日实行,而外资银行则明确表示赞成。

1933年4月1日,废两改元的法令正式实施。

这一政策最终能得以出台,究其根源在于(  )

A.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客观要求

B.中国民族工业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

C.西方列强统一中国金融市场的努力

D.民国政府控制金融、巧取豪夺的图谋

14.下述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共同点是(  )

A.都与政府的政策和实业救国思潮有关

B.轻工业、重工业均得到较大发展

C.企业规模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D.都为以后革命转型奠定了基础

15.1898年,清政府设立了矿务铁路总局和农工商总局。

1903年又设立了商部,1906年又改商部为农工商部,并设立邮传部主管铁路和电报事宜。

这些举措(  )

A.客观上有利于国内实业发展

B.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目的

C.有力支持了其政治上的探索

D.意味着国内经济结构的改变

16.据1882年9月《申报》记载:

“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

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

”这种现象说明了(  )

A.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洋务企业的近代化因素增多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D.国人受到新型商业模式利润的刺激

17.1905年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发展迅速,成为民族烟草工业的领头。

1919年,在烟草市场具有绝对优势的英美烟草公司,指控南洋公司产品为“日货”,迫使其停业。

南洋公司奋起抗争,在众多民众的声援下,终于重新开业,从上述材料可获取的信息不包括(  )

A.民国政府采取措施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B.民族工业力量相对弱小

C.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外国资本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18.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投资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

A.英国、美国、苏联

B.美国、日本、苏联

C.英国、日本、美国

D.美国、英国、日本

19.1938年,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

”可见,“宜昌大撤退”的作用在于(  )

A.增强了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的实力

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C.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

D.阻滞了日军对沿海地区的侵略

20.针对洋务运动,胡燏棻写道:

“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则人人有争利之心。

”胡燏棻认为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  )

A.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B.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C.培养中国自己的建设人才

D.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

21.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

这主要得益于()

A.洋务企业的诱导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二、综合题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状元经商,估计是唐朝开科以来最大的笑话……清末状元张謇于1895年(发出“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了结于此”的感叹后)宣布弃官经商,采取股份制的形式,筹办大生纱厂,后来发展为“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张謇下海经商的行为,颠覆了千百年来所有人的价值取向,今日看来就像金石掷地,铿锵响亮。

——摘自薛金福、詹志方《公司的力量》

“世人皆言外洋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

不知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工苟不兴,国终无不贫之期,民永无不困之望”。

——张謇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张謇下海经商是“唐朝开科以来最大的笑话”?

促使他弃官经商的因素有哪些?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2年梁启超认为,“政府之义务虽千端万绪,要可括以两言,一曰助人民自营力所不逮,二曰防人民自由权之被侵而已。

”因此他主张将“凡事业之性质,不能委诸个人者”、“凡事业为公益起见,不宜委诸个人者”、“凡国人所不欲办之公益事业”三类企业交由政府举办。

1910年他又提出,“今日政府之弊,在宜干涉者而放任,宜放任者而干涉”,他举例说到,“当局者与民争利,侵入私人营业区域”、“当局者别怀私意而以国帑谋其私益”。

——据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等整理

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经济思想。

并据此评述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任评一项)

24.以下材料为学者对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论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的新式工业,是以机制品为主的。

自非旧式的手工业所能与之竞争。

经营新式工业,既需人才,又需资本,中外初通时的工商家,自不足以语此,自非赖官方提倡不可。

然管家的提倡,亦殊不得法。

同治初年,制造局、造船厂等的设立,全是为军事起见,不足以语于实业。

光绪以后所创办的开平煤矿、湖北铁厂、纱厂等,亦因办理不得其法,成效甚少。

外货既滔滔输入,外人又欲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利用我低廉的劳动力,且省去运输之费。

自咸丰戊午(1858年)、庚申(1860年)两约定后,各国次第与我订约,多提出此项要求。

中国始终坚持未许。

到光绪甲午,和日本战败,订立《马关条约》,才不得已而许之。

我国工业所受的压迫,遂更深一层,想挣扎更难了。

然中国的民智,却于甲午之后渐开,经营的能力,自亦随之而俱进。

近数十年来,新兴的工业,亦非少数,惜乎兴起之初,未有通盘计划,而任企业之家,人自为我,大多数都偏于沿江沿海。

(民国)二十六,战事起后,被破坏的竟达百分之七十。

这亦是一个很大的创伤。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材料反映出“官家提倡”的新式工业的经营分为几个阶段?

分别是何内容?

(2)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这与材料本身“我国工业所受的压迫,遂更深一层,思想挣扎更难了”的判断是否矛盾?

请说明理由。

(3)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依据材料,试分析影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

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

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材料二城市发展和运行的动力在于近代工商业的成长。

城市近代化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工业文明的注入。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

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

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

……(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答案

1.【答案】A

【解析】题中“1916年”恰好处于1914年至1918年“短暂的春天”时间段,外国列强忙于一战无暇顾及侵略东方,故A项正确;国民政府重视是在1927年至1936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经营理念创新也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1916年处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政局并不稳定,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最明显的地区应是外国列强侵略比较早的地区,即东南沿海的五口通商地区。

这些地区自然经济解体较快。

3.【答案】C

【解析】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需要大量原料,中国农产品大量出口,说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国家原料产地。

4.【答案】C

【解析】材料中无法看出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故A项错误;洋纱输入的快速增加,标志着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洋纱输入的增加,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 结合材料中“官厅所施行之法律规章所不禁止之商务、制造、加工、科学、教育、宗教及慈善事业”的表述可以判断是《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故D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民国建立激发了民族资本家创办实业的热情,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7.【答案】C

【解析】 从“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可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学习西方技术,发展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C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公司律》的制定与列强资本输出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搜刮民间公司与法律制定联系不大,故B项错误;《公司律》的制定是清政府主导的,适应了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公司律》的制定与民族资本是否支持民主革命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府对外投靠美帝国主义,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断扩大。

10.【答案】A

【解析】“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说的是洋务运动已经开始重视民用工业,因此所创办的是民用工业,并且是李鸿章主办,则只有A项符合。

B项继昌隆缫丝厂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是洋务企业,C项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创办,是军用的。

D项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创办的,但是军用工业,所以B、C、D项都不对。

11.【答案】A

【解析】这首竹枝词大意:

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

但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因此选A项。

12.【答案】D

【解析】1927~1936年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高潮,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13.【答案】B

【解析】材料中国民政府前期的币制改革遭到旧金融机构的反对而受到新式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赞成,其得以实施应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选择B项。

A项中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动是在鸦片战争后;C项是外因;D项是在抗战时期官僚资本急剧膨胀的产物。

14.【答案】A

【解析】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华民国奖励实业的政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轻、重工业的发展状况和企业规模,故B、C项错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使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登上历史舞台,促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而1895—1911年这段时间革命尚未转型,故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从“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商部”“农工商部”“设立邮传部主管铁路和电报事宜”的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这些举措有利于工商业、交通运输和通讯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结合晚清的史实来看,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日薄西山,危机四伏,没有实现富国目的,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最终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故C项错误;此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的影响,而非洋务企业的近代化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出现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的佐证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了受到洋务企业利润的刺激,国人纷纷抢购,故D项正确。

17.【答案】A

【解析】“具有绝对优势的英美烟草公司”迫使南洋公司停业,反映出其力量弱小,所以可知民族工业力量相对弱小,所以B项不选;同时,以上所引内容也反映了外国资本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D项不选;“在众多民众的声援下,终于重新开业”,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以C项不选;材料没有民国政府政策的内容,所以没有反映A项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

18.【答案】C

【解析】表格中数据显示1840—1895,①国家所占投资比重占82.5%,说明①国家是这一时期对华经济投资最多的国家,由此可以判断①为英国;1911—1927,②国家投资所占比重为44.2%,说明②国家这一时期对华资本输出较多,根据所学知识1911—1918期间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日本独霸中国,因而对华投资迅速增加,由此可以判断②为日本;1945—1949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美签订《中美友好航海通商条约》,美国对华投资数量在中国所占比重上升为最高,由此可以判断③为美国,选择C项符合题意。

19.【答案】C

【解析】1938年国共合作已实现,排除A项。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B项,“宜昌大撤退”目标在于保存物质力量,不在于阻滞日军侵略。

C为最佳选项。

20.【答案】B

【解析】胡燏棻认为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与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他主张利用人们的逐利之心,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洋务运动中的人才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的主张,故D项错误。

21.【答案】D

【解析】注意时间:

1895年。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张謇企业的发展说明了这一点。

22.【答案】原因:

读书做官是古代读书人的价值取向;长期的抑商政策使商人地位低下;张謇弃官经商的行为挑战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因素: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清朝统治集团昏庸腐朽;实业救国潮流的兴起;张謇自身强烈的爱国情怀(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在于工)。

【解析】第一问抓住材料“张謇下海经商的行为,颠覆了千百年来所有人的价值取向”分析。

张謇是状元又下海经商,结合古代科举制以及重农抑商政策来分析“颠覆了千百年来所有人的价值取向”。

第二问因素从民族危机、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以及张骞自身强烈的爱国情怀等角度来分析。

23.【答案】思想:

在经济领域应该明确政府的责任(或义务);政府应办好公益事业;政府应扶助和保护私营经济;政府应处理好经济领域与人民的利益关系(或政府不应与民争利、假公济私)。

评述:

答案示例

【解析】第一问,根据材料提取梁启超的观点即可。

第二问,需结合1945年以后国民政府的统制经济、通货膨胀、赋税政策、对外经济政策等多方面任选其一,解读与梁启超经济思想的关系,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后果,注意思想与政策的对应,言之有理。

24.【答案】

(1)阶段:

两个阶段。

内容:

前期主要为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主要为近代民用工业。

(2)判断:

不矛盾。

理由: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争相在中国投资办厂,加紧资本输出,(或答“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或“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便利了列强的商品倾销”均可)严重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期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使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3)特点:

曲折发展;发展不平衡。

因素:

缺乏资金和人才,先天条件不足;封建势力的阻碍;列强的侵略;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战争的破坏;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实业救国思潮等等。

【解析】

(1)通过读材料发现,这里的“官家”指的是清政府。

晚清时期的新式工业指的是采用西方生产方式的近代企业,由“全是为军事起见,不足以语于实业”可知分为两个阶段,即之前是军事工业,之后为民用工业。

(2)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方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依据所以,挑战与机遇并存,带来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机会依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不难得出答案。

(3)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到民族工业发展的不顺利,也能看到发展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不仅仅表现在行业上,还表现在地域上;第二小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外国的竞争,也可以看到外国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可以看到政府的负作用,结合史实,也可看到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

25.【答案】

(1)状况:

中国大量输出农产品;大量输入技术和工业品;在中西交流中,西方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

工业革命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并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通商口岸的开放;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小农经济的不断瓦解,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

特点:

起步晚,发展慢,水平低。

【解析】

(1)第一小问新状况,从材料一中“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得出中国的农产品大量出口,从材料一中“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出西方的工业品和先进的技术传入中国,从材料一中“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得出西方国家在中西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必修二中“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的相关内容,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实力增强,积极对外侵略扩张,中国鸦片战争之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和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角度进行分析。

(2)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二中“城市近代化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工业文明的注入”得出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它们最早开始城市化进程,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发展都推动了城市的发展;第二小问特点,从材料二中“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得出起步晚,从材料二中“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得出发展慢,从材料二中“(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得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