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思考题.docx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思考题.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思考题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思考题
一、选择填空题
选择填空题
答案
“大跃进”时期,把几十亩稻子移栽到一亩地里假冒密植高产。
你认为它属于现象。
A、正象B、废象C、歪象
C
“共同点”一般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志同道合、地缘关系、、共同的机缘。
A、相互沟通B、共同的经历C、外界的环境
B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所追求的是一种新闻观。
A、有趣B、猎奇C、新鲜D、客观
B
“六要素”俱全的新闻导语,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导语。
A、第一代B、第二代C、第三代
A
“颜回煮食”的故事说明第一手材料有它的。
A、确定性B、公开性C、局限性D、主观性
C
2006年4月16日,在北京农展馆举了盛大的世界食品展览会。
为搞好这次盛会,主办单位挂了一些宣传标语和横幅。
你认为它属于什么现象。
A、合理的宣传性现象B、不合理宣传性现象C、半合理宣传性现象
A
把握新闻客观标准,首先要考虑的是,这条信息是不是符合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
其次,该新闻事实是不是符合,其三,能不能够满足广大受众的愿望和需求。
其四,要考虑怎样如实地、真实地将这些事实叙述出来,不夸大其词,也不肆意缩小事实的内涵。
A国家法律B自然法则C新闻规律
B
报纸媒介的主要传播劣势:
A、是信息量大,读者广泛而稳定B、易保存
C、传播范围有限、传播速度较慢D、受文化水平限制
E、适合发表争议性的、长篇的、难懂的报道
CD
闭合式问题,一般适于突破、深入、追问、。
A、调节气氛B、转入话题C、核实事实
C
不同类型的新闻是有差别的。
新闻单位或记者的主观色彩,并不是在各类新闻中体现的。
A、平均B、突出C、公开
A
采访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个别访问,,,,,现场观察,参加会议,蹲点,查阅资料等。
A、小组访谈B、开座谈会C、电话采访D、邮件采访
A,B,C,D
采访的基本环节包括,确定报道选题,做好采访准备,进行现场采访,做好采访记录,,反复提炼主题等等。
A、了解事实B、明确报道思想C、挖掘事实
D、认真核实材料E,创造访问时机
BD
采访对象对记者所要求的条件。
A、善表达B、要求明C、愿意谈D、有情况E、反应灵F、交底清
BEF
采访是新闻记者(包括业余报道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做的了解情况的活动。
A、事实B、信息C、公开D、客观
D
采写新闻报道最好在提炼主题。
A、采访前B、采访中C、采访后
B
侧面探的提问方式一般包括诱发式提问、聊天式提问和。
A、迂回式提问B、开放式提问C、正面式提问
A
常常可以通过新闻题材的选择、各类新闻所占的比重,新闻发布的时机、对新闻的不同编发处理等等手段体现出来。
A、事实的差异性B、个体的差异C、整体的倾向性
C
导语的作用大致有3个方面:
激发受众兴趣、、给编辑选择和取舍稿件提供了方便。
A、解释说明的作用B、一锤定音的前奏作用C、烘托主题的作用
B
第二手材料是指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存在着的材料。
A一个中转环节B没有中转环节C两个以上中转环节
A
电视媒介的传播优势、、。
A、容易使人注意力分散
B、声画合一、生动直观
C、不易重复、不易保留、不易选择
D、表现形式多样化、形象化、现场感强
E、具有广泛性、普及性
F、文化水平受限制
B、D、E
电视新闻《农机下乡了》反映了某地方机械部门在送农机下乡的支农过程中,大搞形式主义的问题。
记者通过在支农活动中的所见所闻,向观众揭示了这次支农活动的真实面目。
该新闻的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A、采访效果B、新闻价值C、新闻敏感
C
电视新闻片《新闻调查》“艾滋病人小路”主要运用写作手法。
A、文学B、再现C、客观
C
电视专题片《院士风采》主要采用的手法是。
A、横切B、纵切C、纵与横相结合
C
法律并不限制自由,只是限制超出范围的言行。
A、制度B、自由C、法律
C
反映农业战线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记者可能要选择秋收季节,从丰收的景象开始接触事实,选取“由成果追原因”的角度。
在这里是起了重要的作用。
A、采访时机B、采访的对象C、采访方式
A
访问某人物,先不采访本人,而是先找他周围的人,选取"侧面"的角度"迂回包抄",这种方式常常可以"攻克"那些不愿谈和不善谈的对象。
在这里是起了重要的作用。
A、采访方式B、采访的对象C、采访时间D、采访时机
B
古人写文章讲“凤头、猪肚、豹尾”,“猪肚”拟指文章的部分要充实、丰满。
A、导语B、躯干C、结尾
B
广播媒介的主要传播特征:
A、不易保留、不易重复B、文化水平不受限制
C、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D、线性传播
E、传播信息迅速、及时F、不易选择
ABCDEF
核实是采访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的核实方法有:
溯本求源、寻求物证、多方证实、技术检验、校正误差和。
A、寻找当事人B、询问目击者C、注明消息来源
C
记者的价值观对事实的选择、取舍和图解,最终将影响社会甚至整个国际社会的态度。
A、地位B、公众C、发展
B
记者对采访对象所要求的条件、、。
A、善表达B、要求明 C、愿意谈D、有情况、E、反应灵 F、交底清
A、C、D
记者和采访对象关系的特点是
A、繁杂性B、双向性C、整体性D、平等性E、优化性
ABD
记者认识事物不应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应上升到认识的高级阶段,即。
A、感性认识B、理性认识C、本质认识
B
记者为了找到事物发生的真正原因,找到事物的本质,常常采取暗访,偷拍的方式,报道丑恶的现象。
在这里是起了重要的作用。
A、采访的对象B、采访方式C、采访地点
B
记者要重视建立自己的信息网。
“信息网”在这里的含义是。
A、社交网络B、通信网络C、计算机网络
A
记者与采访对象交往的原则有、、、、和智慧。
A忍辱B目睹C守法
D给予E理智F积累G精进
A、C、D、E、G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最忌讳的是不会和。
A、采写B、提问C、倾听
BC
记者在写出导语前,应该想到下述三个简明规则:
;正确运用语法;思路要清楚。
A、排比句B、使用复合句C、使用简单句
C
记者在选择事实的时候,可以压缩和概括事实,但不能歪曲和放大事实,更不能事实。
A、评说B、截取C、虚构
C
记者在选择新闻角度的时候,常见的错误做法有:
“万能事实”、“标准件事实”、“面团事实”、“”和“理想化事实”。
A、歪曲事实B、放大事实C、配色盘事实
C
记者在与采访对象友好交往的原则有:
给予、守法、忍辱、、理智和智慧。
A、精进B、互敬C、信义
A
焦点访谈节目中播出的《粮食满仓的真相》大部分运用的都是。
A、第二、第三手材料B、第一、第二手材料C、第三、第四手材料
A
两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个人问另一个,“你看电视剧《大长今》了吗?
”“这部电视剧好看吗?
”,此时的提问者是不是采访呢?
A、是B、不是C、可能是
C
两面挖掘法,实际上是一种调查情况的好方法,后人称为。
A、“对比法”B、“找镜子”C、“勾推法”
C
你认为,记者应在何时进行核实事实的工作,即____。
A、写完稿件后B、采写过程中C、送审时
B
事实的七要素是指何时、何地、谁、什么、为何、怎样和。
A真实B客观C意义
C
所谓的新闻素养就是能在复杂的事物中,抓住最重要最(C)的东西。
并且善于用人们最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A、现实B、客观C、新鲜
C
所谓事实,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所谓立场,是记者思想的政治倾向,是的东西。
A、上层建筑B、职业道德C、意识形态
C
提炼主题的方式之一“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在这里比喻主题,“梧桐树”在这里比喻。
A、素材B、题材C、体裁
B
提有特点的问题,是指最适合来回答的问题。
A记者B受众C采访对象
C
网络媒介的主要传播劣势是()。
A.丰富性与实时性
B.信息不安全,扰乱人心
C.承载过大、网速慢
D.可存储性、易检索性、易复制性
E.信任度不高
F.不可控制性
BCEF
网络的主要传播优势、、。
A、丰富性、实时性、全球性
B、承载过大
C、可存储性、易检索性、易复制性
D、不可控制性
E、信任度不高
F、交互性、参与性、自由性、个体性
ACF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出自文章。
A、《大学》B、《中庸》C、《论语》
A
消息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倒金字塔”式的结构、“螺丝型”式结构、“编年体”式结构和等。
A、“三段”式结构B、“引语”式C、“悬念”式结构
C
新的事实中包含的新的信息数量,这一事实的新闻价值越低。
A、越少B、越重要C、越大
A
新闻背景就是对新闻本体解释的事实。
A、附属B、主要C、补充
A
新闻传播的两个基本点基本原理,一个是让受众看听,二是让受众。
A、喜欢B、感兴趣C、思考
A
新闻传播活动,一般是指大众传播中传者向传播新情况、新信息的社会传播活动。
A、媒介B、受者C、人们
B
新闻的客观性标准具有。
A、相对性B、绝对性C、中性
A
新闻价值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新的事实、和。
A、新的信息B、社会需要C、普遍兴趣
AC
报纸上的最高层次的言论体裁是。
A、编辑部文章B、社论C、评论员文章
B
新闻界有句行话:
“分采访,分写作”,这就是说,记者应该在采访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气。
A、三B、五C、七
C、A
新闻敏感来自积累、来自联想、来自
A、培养B、精细地对比C、学习
B
新闻敏感是记者发现与识别客观事物的的一种特有素质。
A、新闻价值B、信息量C、新闻角度D、新闻敏感
A
新闻躯干总的作用是回答里提出的问题或得出的结论,进一步阐明和深化主题。
A、导语B、躯干C、结尾
A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简明、和深刻。
A、集中B、新鲜C、突出
B
新闻写作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用说话的一门学问。
A、故事B、新闻事实C、典型材料
B
新闻语言是以为主要特征的语言。
A、白描B、夸张C、描摹
A
广播媒介的主要传播优势是。
A.文化水平不受限制
B.不易选择、不易保留、不易重复
C.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传播信息迅速、及时
E.具有广泛性、普及性
F.不容易使人注意力分散
ACDE
新闻主要是“写”出来的还是发现出来的?
。
A、写出来的B、报道出来的C、发现来的
C
新闻专稿其实是一个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的所有报道性新闻体裁和报道形式的总称。
A、综合B、集合C、归纳
B
新闻作品的特点有、组合性和选择性。
A、易碎性B、生动性C、机遇性
A、C
新闻作品的主要样式有消息、简讯、新闻专稿,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介经常使用的一种体裁。
A、言论体裁B、新闻故事C、札记
A
新闻作品作到深刻,更多的不是靠记者写作上的功夫,而是靠的功夫。
A、技巧上B、勤奋上C、思想上
C
信息是指能够消除认识上的“”的情况或知识。
A、确定性B、不确定性C、同一性
B
叙述事实的框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客观事实B、记者的价值观C、受众的兴趣
A
眼光十分敏锐的记者,一般会拿到真正的第一手材料的,那就是。
A、物证材料B、细节材料C、背景材料
A
要素性(GOSS)公式中所指的要素GO分别是含义。
A、目标或目的B、解决方法C、难关或障碍D、开始
A,C
一般来说,新闻写作学是一门借助各种媒介,运用相应的体裁,研究如何用新闻事实说话的一门学问。
A、文学B、新闻报道C、生动的
B
一般要求记者写的新闻应是,让受众看的应是。
A、加法B、乘法C、除法D、减法
DA
一个人一生当中,最需要的东西,不外乎有三样,即财富、健康和。
A、朋友B、知识C、享受
B
以引用多方信源方法,再现,是灵活运用客观手法的技巧之一。
A、客观事物B、新闻事实C、事实
B
有的人以大笑来排泄心中的烦恼。
这种现象称。
A、正象B、歪象C、废象
B
越是写得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越善于在形式上自己的意见。
这便是客观手法的技巧。
A、表达B、隐蔽C、比喻
B
运用背景材料,主要依据主题的需要和的需要。
A、社会B、新闻C、受众
C
在采访的过程中,最好在提炼主题。
A、采访前B、采访中C、采访后
B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记者,不需要用虚伪的掩饰自己的真实立场。
A、客观主义B、马列主义C、形式主义
A
在未处理的污水池里,放鸭子以瞒混记者的眼睛。
你认为它属于现象。
A、歪象B、正象C、废象
A
在新闻学上,敏感来自积累、来自联想、来自。
A、培养B、精细地对比C、学习
B
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零的记录"的局面,在今天11时10分被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突破。
这则消息导语中的背景材料起到了哪种作用。
A、揭示新闻价值
B、增强消息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C、对比和烘托深化消息的主题
A
专稿结构的主要环节有,过度、照应,开头和结尾。
A、层次、段落B、情节、细节C、问题、悬念
A
座谈纪要的写作一般可以采取三种整理方法,按人法、按题法和。
A、挖掘法B、综合法C、感受法
B
二、简答题
简答题
参考答案
材料与事实的区别。
从认识论意义上说,所谓材料就是事物和事实的各种形态、各种性质、各种来源的表象、表现、反映和记载的总称。
也可以说,材料是各种事情的各种情况和各种情况的报道和记载。
它既包括事物的表象、表现这类第一性的材料,如物证材料;也包括事实的叙述、转述、记载等这类第二性材料,如文字材料等。
事实的概念具有很丰富的内涵,一般地说,事实是客观事物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较为完整的发展过程。
它是客观的、现实的、第一性的东西。
二者有异有同,也相互独立相互渗透。
事实中含有第一性的表象材料,但这些材料,有时也可能是假象,而那些第二性的材料中,有时也常常不能准确地反映事实。
所以,把它们完全等同,也是不妥的。
材料不等于事实,但要了解事实,却一步也离不开材料。
只有充分占有材料,才有可能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才有可能搞清事实真相,才有可能准确生动地报道事实。
采访的难点是什么?
新闻采访的难点一般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既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任务,又要对客观事物有真实、深刻的认识。
2、记者采访的题材是极其广泛的、多变的,广泛的题材,满足广泛的需要,困难就在这里。
3、报道既要形象生动,又不允许有一点虚构。
导语在消息中的作用。
导语的作用大致有3个方面:
(1)对受众来讲,导语适应读者或受众阅读和收视的心理,能吸引读者或受众将新闻读完、听完、看完。
(2)对记者写消息来讲,导语在一篇消息中起一锤定音的前奏作用。
导语写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新闻其余部分的写作方向与舒展程度。
(3)对受众及编辑来讲,以省俭的笔墨反映出新闻的要点和轮廓,使读者一见即知此消息主要传递的是什么新闻信息。
它还为编辑选择稿件、尽快决定稿件的取舍提供了方便。
对政治事件进行客观报道时应遵循哪些准则?
对政治事件采取客观报道方式必须遵从下述准则:
①在全面陈述事实的同时,要提供各种政治观点,特别是要引用对立双方的观点,不能仅用一方的观点;②直接说明这些观点的来源,而不是表明记者的立场;③按照事态发展的真实趋向报道事实的结果而不能阉割事实或表示沉默;④要把对事件的评论、分析和新闻消息报道绝然分开。
简述记者适当"干预生活"和"制造新闻的界限?
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就是合理的。
1、记者的"干预"结果不能违背事物的规律,制造新闻事实。
2、记者的"干预"范围要限制在新闻事实的采访或表达的方式上。
不能改变新闻事实本身。
3、记者"干预"的手段应限制在新闻业务范围之内,不应直接发号施令。
如果记者超出了自己的职权范围,就会给受众、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
简述记者与采访对象交往的六个原则中“给予”的含义。
在复杂的人际社会交往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往原则,一般应遵守六个原则。
即:
给予、守法、忍辱、精进、理智和智慧。
特别是要遵循精进的原则。
给予也作给与。
就是给与别人帮助的意思。
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就是推己及人,与人为善。
记者采访重要的目的是获取有价值的材料,如何更好地与其沟通和交流,成为采访是否成败的关键。
理解“给予”原则的含义非常重要。
给予和给与的含义很广泛。
凡是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人,都可以说是一种给予。
别人想知道的,想学的东西,只要我会的,我能做的,就热心地周到的地告诉他,帮助他。
别人需要什么,只要我能做的,我就不讲报酬地给予他。
这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友好交往的基础。
以这种原则和境界与采访对象交往和沟通,记者才能较好地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取集资所需的材料。
简述记者与采访对象交往的六个原则中“精进”的含义。
精是专精,进是进步。
古代讲,专攻一项,锲而不舍,最终会有成就。
其实,精进的引伸义就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断地追求进步,即终身学习。
记者采访常常要与不同文化背景、各色各样的人物沟通。
不学习新知识,将无从与他们沟通,无法走进他们的世界。
所以说,不断积累,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采访任务,并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
简述提炼主题的要求?
主题就是专稿所表现的中心思想。
也可以说是对材料能动认识的结晶。
提炼主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主题要正确,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衡量一个新闻作品的质量,首先要从它的社会效果出发。
新闻专稿的主题要正确,要符合党的政策,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能够激发人积极向上。
有人称新闻作品为"易碎品"这是指新闻作品的传播实效而言,特别是优秀的新闻专稿,它的思想力量不仅当时能够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甚至可以影响一代人、几代人,成为某个时期、某个方面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
(2)紧扣主题,使用材料
提炼主题是表现主题的基础。
怎样根据主题的需要,使用材料呢?
首先,要寻找骨干材料。
因为骨干材料是报道中的主题,起着骨干性的支撑作用的材料。
如果骨干材料缺乏,专稿就成了"先天不足"。
其次,要精心选择细节材料。
细节是细腻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色的小镜头。
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
细节材料就像做菜时放的味精一样,只需加入少许,立即就会味道大变。
第三,要适当选用一般性材料、概括性材料、背景材料。
(3)纵横对比,突出个性特征
记者要善于在大量的材料中发现具有对比性的材料,对事物进行纵横对比。
纵向比较,就是把客观事物的现状同它的历史相比,从发展上找出自身的现状特点;横向比较,就是把客观事物和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寻找它的独特之处。
总之,主题的形成和深化是要经过一个较为曲折复杂的过程的,特别是好的主题更是如此。
只有"反反复复"的、再三玩味的提炼主题,作品才可能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简述挖掘新闻价值的“三步分析法”
在实际工作中,除了不断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以外,还可采用“三步分析法”快速判断和挖掘新闻事实的价值所在。
第一步,要衡量该事实是否包含了新的信息。
第二步,要掂量一下它的新闻价值有多大。
第三步,该事实与当前政府抓的问题有什么联系,与国家发展有什么联系。
六种现象指的是哪六种,对此,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态度?
本质性现象(正象):
它是记者在采访中所要收集的最主要的感性材料。
在数量上,我们要从各个侧面找足够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在质量上,要求选材一定要精彩,使用起来,既简练,又容易被人理解。
偶然性现象(废象):
它是记者在采访中要逐步筛选掉的感性材料。
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为了证明自己头脑里的主观框框,把偶然性现象当作本质性现象来看待。
假象(歪象):
它是考验记者洞察力的材料,当它被记者识别清楚的时候,可以成为表现事物本质方面的极其珍贵的材料。
因为有些本质,脱离开假象(歪象)是很难表现出来的。
合理的宣传性现象:
它是记者经常借助和使用的材料,但要防止满足于这种材料和单纯使用这种材料。
不合理宣传性现象:
它是记者需要十分警惕以免受其骗的危险材料,记者应该像"眼里不揉沙子一样",把它们"清洗"出来。
识别不合理宣传现象的能力,是记者阅历的重要表现。
半合理宣传性现象:
它是记者需要谨慎、仔细地加以对待的复合材料。
要对这种材料中所包含的两种成分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防止笼而统之,大而化之。
总之,采访中的记者应该:
"重视"正象,抛弃"废象"、洞察"歪象",利用合理的宣传性现象,警惕不合理宣传性现象,分析半合理宣传性现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
为什么说成为优秀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不断地“精进”。
精是专精,进是进步。
古代讲,专攻一项,锲而不舍,最终会有成就。
其实,精进的引伸义就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断地追求进步,即终身学习。
记者采访常常要与不同文化背景、各色各样的人物沟通。
不学习新知识,将无从与他们沟通,无法走进他们的世界。
所以说,不断积累,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采访任务,并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
在当今信息社会,您认为,提升人文科学素养对有效传播与沟通有什么作用?
要点:
(1)人文素养是通过典籍、文章、礼乐制度等使人受教而变化,使人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等符合规律和规范,达到远恶迁善、提升人的境界的目的。
人文修养是对理想人格人性的培养和塑造的过程。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人际交往的社会,人文素养对抗记者与采访对象有效传播与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2)人文素养对个人的最大意义在于内省,当与他人沟通时,多反省自己的不足,多寻找他人的优点,多换位思考问题,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良习气,可大大有效促进交流与沟通。
提升人文素养,既有利于个人的完善,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3)有较高人文素养的记者,一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比较公正、客观,并能够辨别真伪,传播真实信息,维护信息安全。
(4)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培养人的谦卑心、恭敬心、爱敬心和仁爱之心。
提高人文修养可减少或杜绝个人偏见,化解误会,拉近人与人的心里距离,从而有效地提高传播与沟通的效果。
(5)人文素养较高的人常常乐于助人,满足他人所需,善于运用爱语和行动利于他人。
有利于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
(6)对传媒人而言,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怎样看待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的?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认为新闻报道的客观与公正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主要表现在:
A、整体和个体的差异
就新闻报道的整体来说,会感觉这组报道有着媒体的主观看法。
但是就每一条新闻来说,却不能说所有的新闻都没有客观报道。
这里面就存在着整体与个体的差异问题:
有相当多的客观的单个报道,却组成了带有倾向性的整体报道。
整体的倾向性,它可以通过新闻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