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会考纲要历史必修2岳麓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255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会考纲要历史必修2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二历史会考纲要历史必修2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二历史会考纲要历史必修2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二历史会考纲要历史必修2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二历史会考纲要历史必修2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会考纲要历史必修2岳麓版.docx

《高二历史会考纲要历史必修2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会考纲要历史必修2岳麓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会考纲要历史必修2岳麓版.docx

高二历史会考纲要历史必修2岳麓版

2009年高二历史会考纲要(历史必修2岳麓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地域:

最早在黄河、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南稻北粟)—(P课本第2页)

2、耕作方式的发展

※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时代——铁制农具和牛耕—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

说明:

从春秋战国起,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出现)

3、牛耕的发展——(P课本第3页)

春秋后期出现——汉代广泛推广——唐代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开始使用,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5、水利的兴修:

公元前3世纪,秦国蜀郡守李冰,率领民众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P课本第4页)

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体现了先民的勤劳智慧。

结合都江堰的修建,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

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投资大、见效慢,但是它会极大改善社会生产的环境和条件,有力地推动一国经济长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

6、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P课本第2页)

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

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P课本第5页)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④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经济重心自魏晋起由北方中原地区逐渐向南方转移;到南宋时,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作用什么?

——(P课本第5页)

(1)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基本经济模式,也是近代中国作为落后的农业国的基本特征。

小农经济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

在封建社会后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步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3) 自然经济的三个弱点:

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自然经济的这些特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

二、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丝织业:

——(P课本第16页)

上古时代发明养蚕缫丝——西周以后工艺发展——汉代远销欧洲、“丝国”之称——唐代出现缂丝技艺——明清进入鼎盛时期,并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业——(P课本第15-16页)

(1)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约15个世纪)

商周时代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2)冶铁业——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

冶铁技术的进步:

生铁(春秋)——块炼钢(春秋)——灌钢法(南北朝)——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东汉)

3.陶瓷业(制瓷技艺的发展)——(P课本第17-18页)

东汉

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白瓷-制瓷技艺的重大突破。

隋唐

制瓷工艺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宋代

景德镇“瓷都”。

出现地方窑瓷体系。

元代

彩瓷时期(青花和釉里红)

明代

斗彩、五彩瓷。

清代

粉彩、珐琅彩

陶瓷出口

唐代开始。

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象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

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好。

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P课本第18-19页)

①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③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④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⑥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制约。

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三、列举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商业的发展——(P课本第21页)

1、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的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设官统一管理

4、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特点

①出现以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②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③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4、唐宋时期的商业

①隋唐商业繁荣的原因与表现

a、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的经济往来

b、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c、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往来频繁,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②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a、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集镇、夜市出现

③元代商业的发展:

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发展进入新的高峰期

5、明清时期商业的新特点

①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②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加强;③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④形成许多区域性、行业性大商帮

二、城市的繁荣——(P课本第22页)

1、周秦至唐代城市的特点:

①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长或市令管理

②市设在城中特定位置,用围墙与居民区隔(“市”与“坊”分开)

③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④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⑤这时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不显著

2、宋代城市的特点

A、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B、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而设,形成街市

C、城郭和乡村,被允许置市贸易;D、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草市

E、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4、汉唐宋明清时期三种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

A、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敦煌、楼兰、龟兹、于阗、莎车、疏勒

B、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

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

C、明清工商业城市的兴起:

松江、佛山、景德镇、汉口、盛泽镇

三、商业发展特点

①起源很早并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②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

③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古代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四、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情况,分析其缓慢发展的原因。

(一)重农抑商政策——(P课本第23-24页)

1、重农抑商政策提出的原因:

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了矛盾。

②法家的抑商思想随法家人物的政治活动而被付诸实践

2、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时间:

战国时期

表现:

一是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二是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三是重征商税。

3、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汉高祖:

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汉武帝:

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

4、唐朝中期以后,重农抑商政策有松动。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5、明清坚持重农抑商,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贸易

总结:

重农抑商政策:

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协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业与农业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这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的后面。

(二)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P课本第27-28页)

1、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

资本主义萌芽是高度发展的封建农耕社会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

它至少具备两个条件:

一、积聚在少数人手中的货币财富;

二、有一批失去生产资料并且具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劳动者。

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生产目的、特征

A.时间:

明朝中后期;B.地点:

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

C.原因: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手工业的进步

D.生产目的:

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进行的商品生产

E.特征:

自由雇佣劳动

(三)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P课本第28-29页)

1、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表现:

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一些生产部门中稀疏出现

原因:

1)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3)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打击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4)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对外交往。

之一:

重农抑商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①限制经营;②强制摊派;③低价征购;④苛税盘剥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①凝固和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

②压制了大规模工业化的变革。

之二:

海禁是明清闭关锁国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闭关锁国就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

内容: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原因:

根本原因→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目的:

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

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实际上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在国家对外政策上的反映,也是君主专制统治在经济上的反映。

闭关锁国政策并非要完全禁绝海外贸易,而是实行严格的限制和控制。

闭关锁国政策作为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民族自卫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是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影响,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一)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步瓦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结果

1、鸦片战争前的经济结构

(1)传统的经济结构: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传统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