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邶风终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01980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邶风终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诗经邶风终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诗经邶风终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诗经邶风终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诗经邶风终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邶风终风》.docx

《《诗经邶风终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邶风终风》.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经邶风终风》.docx

《诗经邶风终风》

《诗经·邶风·终风》

第五十二讲:

QQ群讲座稿:

《诗经·邶风·终风》

(一)(2013.10.27)各位群友,晚上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邶风》里面的《终风》一篇。

欢迎大家来一起学习。

我们先来预习一下诗序和原文。

诗序:

《终风》,卫庄姜伤己也。

遭州吁之暴,见侮慢而不能正也。

原文: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

谑(xue4)浪笑敖,中心是悼(到)。

◎终风且霾(埋),惠然肯来。

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易),不日有曀。

寤(物)言不寐,愿言则嚏(替)。

◎曀曀其阴,虺虺(辉)其雷。

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一、题目和诗序讲解:

【1】持续整天谓终风,既狂且暴吹不停。

终风终有终结日,未到终结心不宁。

此诗为什么用“终风”作为标题呢?

这需要先知到何谓“终风”。

所谓“终风”,是持续一整天的风,说的是风一直持续不断,时间很长。

平时,我们只说“春风”、“秋风”,而不说“夏风”、“冬风”。

为什么?

“夏风”是“春风”的延续,“冬风”是“秋风”的尾声。

春风吹来,生机渐渐发生;秋风吹来,生机渐渐敛藏。

这里所说的“终风”究竟是什么风呢?

持续一天的风,而且从诗的内容来看,是既狂且暴的风,当然是“秋风”。

然而,又不仅仅是“秋风”,从“终风”的“终”字可以知到。

每年四季,从春季开始,到冬季结束,“终风”意味着是“年终”的风,亦即“冬风”。

《毛诗正义》引用《韩诗》的解释说,终风是指“西风”。

所谓“西风”,也就是秋风。

这是从“阴气始盛”来说的;“终风”则是从“阴气至盛”而言的。

在《邶风》的前几首诗中,第一首《柏舟》说“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对卫国来说,已经是秋风吹来了。

第二首《绿衣》说,卫庄公好色失德,导致“妾上僭,夫人失位”,对于卫国来说,好比寒流秋雨,生机受到严重摧残。

第三首《燕燕》说,卫庄公已驾崩,夫人卫庄姜的养子、小妾戴妫(归)的亲生儿子即位为卫桓公,不久卫桓公被乱臣贼子州吁所弑,卫国好比到了冬至时分。

寒风凛冽的冬至时分,是阴气达到了极盛的时候,同时也就是“物极必反”、“一阳来复”的时候,就在此时,卫庄姜与戴妫共同谋划着复仇定国之计。

第四首《日月》说,“遭州吁之难(四声)”以后,卫庄姜“伤己不见答于先君”,是卫庄姜在“困穷”之时的反思与自责。

这里的第五首《终风》,也是卫庄姜的反思与自责。

不过,我们需要知到,卫庄姜绝不是仅仅是在反思与自责。

这种反思与自责,恰恰是卫庄姜要担当起复仇定国责任的根本。

须知,在这反思和自责的时候,卫庄姜与戴妫所定的计划正在进行之中,只不过还没有最后成功而已,可是,这也就是卫国的希望之所在。

所谓“终风”,是刮一天的大风。

“一天”的时间长不长?

从卫国的四季循环来说不长,但是,对于卫庄姜和戴妫来说,则是非常漫长的“一天”。

已经到了冬季最严寒的时候,就意味着春天即将到来。

因此,“终风”虽然持续一天,却也意味着即将到终结、春天即将到来之时。

可是冬季即将终结,春天即将到来,这个时候也正是阴气最为猖獗、残暴之时,是最黑暗、最危险的时候,因此,卫庄姜的心境和处境可想而知。

要看一个人是否有操守,就是要看在这种处境之下的心境。

在此处境下,仍然能保持良心、良知,仍然能担当起责任,才是真有操守的人。

卫庄姜之志,卫庄姜的操守,由此可见。

因为“诗言志”,所以,我们学习《诗经》,也就是要“见贤思齐”。

女子尚且能如此,男子岂能不更加以此自勉?

【2】日月终风两首诗,皆言卫庄姜伤己。

前者侧重是夫君,后者侧重是自己。

《诗序》说:

“《终风》,卫庄姜伤己也。

遭州吁之暴,见侮慢而不能正也。

”我们先来说说这段原文的意思。

所谓“遭州吁之暴”,所指的是卫国遭受到了州吁弑君的暴乱。

在前面的讲座过程中,有位群友曾经说过,臣子弑君也不算什么大事。

这种说法可谓是非不明。

商汤灭夏桀,周武王灭商纣,不是“弑君”,而是为了“救民于水火”而“讨伐独夫”。

原因何在?

在于商汤和武王的做法都是出于仁心。

凡是出于私心而弑君的,哪怕所弑之君就是桀纣之类,也没有什么可称道之处。

因为这样的人篡夺了权力地位之后,也不会用仁心待民治国。

春秋时期,齐国有个人,叫田成子,也叫陈成子,其名为恒,或者叫常。

他作为齐国的大臣,在借粮给人的时候用大斗(抖),收回粮食的时候用小斗。

这种做法,看似有“仁心”,其实是借“仁义”之名,收买人心,以期达到他篡权夺位的目的,是一种阴谋和狡诈。

他一步一步地达到了收买人心的目的,于是,在齐简公四年的时候,弑君而另立了齐平公,自己担任的宰相,杀掉了齐国公族之中的强者,而齐平公成了他的傀儡。

田常虽然自己没有做齐国的国君,但是,三代之后,他的子孙完全篡夺了齐国国君之位,虽然仍然用齐国的国号,实际上齐国却已经名存实亡了。

田常的这种做法,为了私人目的而弑君再另立新君,这对世道人心的危害远远超过对朝廷的危害。

他们的“成功”,对社会风气的危害是极为严重的。

后来的王莽、曹操,其做法与田常是一样的。

人的正道,在于仁义礼智信,可是,仁义礼智信的基础和前提则是诚。

一个没有“诚”的人,所有的“仁义礼智信”都是虚伪的。

虚伪的“仁义礼智”,对于世人来说,其欺骗性更强更大,因此,这些虚伪狡诈之人,对世道人心的危害更大,绝非仅仅是“狗咬狗”的问题。

在《诗序》之中,对于前一首诗《日月》,和这一首诗《终风》,都有一句“卫庄姜伤己”的说法,而且一字不差,可是,必须注意“同中有异”。

在《日月》之中,其内容都是说在卫庄公好色失德,而卫庄姜自己感觉到没有能使卫庄公避免错误、改正错误。

而《终风》这首诗中,是因为“遭州吁之暴”以后,卫庄姜“见侮慢而不能正”。

所谓“见侮慢”,是说被州吁侮辱怠慢。

所谓“不能正”,不是说自身“不能正”,而是不能“挽狂澜于既倒”而使卫国回到正道上来。

毕竟“终风”依然在不停地刮着,所以,卫庄姜知到自身的责任重大。

在此,我们虽然不能直接说卫庄姜“仁以为己任”,但是,“仁”不是空言,必须要由具体的事情来体现。

卫庄姜所做的事,能说不是“仁”之事吗?

一个敢于担当责任,而且又能够担当责任的人,才是可信可靠的人。

卫庄姜是这样的人,应该想想我们自己是否是这样的人。

二、第一章讲解:

原文: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

谑(xue4)浪笑敖,中心是悼(到)。

【1】州吁言行似终风,有时狂暴而逞凶。

庄公教子上邪路,如此后患便无穷。

“终风且暴”是什么意思呢?

《毛诗郑笺》说:

“州吁之为不善,如中风之无休止。

而其间又有甚恶(饿)。

”郑玄先生的意思有两个方面。

第一,凛冽的寒风,不仅吹拂终日,而且没有停止过。

这意味着州吁为为非作歹不止一日,贯穿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之中。

第二,刮了一整天的风,当然不是平和的风,而且必然会有狂风、暴风。

这意味着州吁脾气不仅平时就不好,而且还常常暴跳如雷。

州吁如此,表明他从来就没有品德。

州吁能够做出弑君篡权之事,也非一朝一夕所造成的。

可是,是怎么造成的呢?

州吁是卫庄公与他的宠妾所生的儿子,残暴好武,喜欢谈兵。

州吁的这种嗜好和技能是怎么形成的?

是卫庄公所造成的。

当然是卫庄公为州吁所请的师傅,决定了州吁的学习内容。

州吁如此,当然深得卫庄公喜爱,又因为卫庄公喜爱,所以就任其所为,更是对州吁的怂恿。

并非没有人劝谏卫庄公。

大夫石碏(确)曾经劝谏说过:

“我听说,爱护子女,就要用正道去教育他,不要引到他走上邪路。

骄横、奢侈,荒淫、放荡,这是走上邪路的开始。

”可是,卫庄公根本不听,州吁当然也就越来越向邪路滑了下去。

就这样,过了不到三年,州吁就与石碏之子石厚合谋,弑卫桓公并取而代之。

这场灾难的产生,不就是卫庄公的教育不当所造成的吗?

父母品行不端,孩子虽然不是必然变坏,但是很容易变坏。

父母品行虽好,如果教育不当,便很容易变坏。

为人父母者,不可不注重自身修养。

州吁失教,走上邪路,做出十恶不赦之事,从事实来说,固然是卫庄公的责任。

可是,卫庄姜在此,并非推卸责任,而是恰恰相反。

卫庄姜,身在夫人之位,按礼来说,当然有教育州吁的责任,卫庄姜“伤己”,也就是在感伤自己当时未能尽自己的责任。

事实上,卫庄姜想要教育引导州吁,卫庄姜以及州吁的生母不允许;卫庄姜虽然是夫人,却早已在卫庄公纵容小妾僭越的时候,失去了卫庄公的宠信,失去了夫人之位。

州吁如此穷凶极恶,成为乱臣贼子,其罪固然当诛。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州吁难道不也是受害者之一吗?

讲座暂停,休息十分钟。

十分钟内,欢迎提出问题,欢迎发表议论和感想、心得。

十分钟后,继续讲座。

【2】讥笑贤者自倨傲,为人最怕无敬心。

庄公本欲爱州吁,不知利欲熏必昏。

“顾我则笑”,《毛诗郑笺》的解释是,“其(州吁)在庄姜之旁,视庄姜则反笑之,是无敬心之甚。

”这是从州吁没有敬心的角度来说的。

意思是说,州吁竟然就在卫庄姜的旁边,看到卫庄姜却反而讥笑卫庄姜,这是缺少敬心达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州吁为什么敢于当面讥笑卫庄姜呢?

因为有恃,所以无恐。

州吁所仗恃的是谁?

当然是父亲卫庄公。

这就是所谓“侍宠生骄”。

州吁对卫庄姜没有敬意,因为卫庄姜已经失宠、失位。

这在州吁看来,失宠失位的卫庄姜就是无能;既然无能,也就没有资格管教他。

这也就意味着州吁看人看事的评判标准已经扭曲,他的标准也就是“成王败寇”。

于是,在他看来,贤淑便是无能的表现,贤德是无用的东西。

那么,州吁对卫庄公难道有敬意吗?

也不会有敬意。

在卫庄公还在位的时候,他学会的是投其所好,学会的是仗势欺人,还自以为得意。

这样一来,在州吁的心中所形成的意识,就是要掌握权力,就是要拥有地位。

在卫庄公尚在的时候,可以仗恃卫庄公;卫庄公不在了,他就要自己得到权力地位。

通过正常的做法,州吁得不到他所渴望的权力地位,怎么办?

他所能想到的办法,也就是巧取豪夺、弑君篡位了。

没有敬心,也就必然不顾尊卑,没大没小;鄙视贤德,也就必然无所忌惮、无恶不作。

这样的州吁,后来竟然做出了弑君篡位的事情,难道是偶然的吗?

如果把孩子教育培养成了“侍宠生骄”的人,教育培养成了“欺软怕硬”的人,那么,也就意味着让孩子误入歧途了。

孟子说:

“食(四)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序)之也。

”从父母对待子女这个方面来说,生养了子女却不喜爱子女,那是把子女当成猪来养了;喜爱子女却不使子女有敬心,那是把子女当成犬马来养了。

当成犬马来养,问题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把子女养成了豺狼虎豹。

由此来说,身为父母的,尤其是身为父亲的,自身无德、无礼,自身谋私、好色,也就在让子女受到耳濡目染,从而使子女无德、无礼、谋私、好色。

卫庄公不把夫人当做夫人,州吁也因此而不把卫庄姜当做夫人;卫庄公纵容小妾僭越,州吁也因此而有了弑君篡位的暴行。

同样道理,国君无德、无礼、谋私、好色,所制订的政令不会是仁政,所选拔官员不会是贤人,所倡导的原则不会是仁义,所形成的风气不会是淳朴。

在这样的影响下,贤人难以成为臣子,贪官污吏必然当道;庶民之善难以得到赞美,反而使社会产生“良心不值钱”、“好人常吃亏”的风气,道德岂能不滑坡呢?

【3】州吁存心本不善,粗野放浪起狂澜。

为人如此须管教,待到害成叹枉然。

“谑(xue4)浪笑敖(傲)”,是卫庄姜所见的州吁言行;“中心是悼”,是卫庄姜对州吁的伤感之情。

重点是后面一句。

《说文解字》说:

“谑,戏也。

从言,虐声。

”这里用“戏”来解释“谑”,而且我们平时也常常把这两个字连用,当然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所谓“戏”,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解释说:

“三军之偏也。

一曰兵也。

”段玉裁先生引用《史记·汉高祖本纪》中颜师古先生注解说:

“戏,军之旌旗也。

”对“戏”的这三个解释,是怎么跟“戏谑”联系到一起的呢?

首先,“戏谑”的“戏”,取“三军之偏”的“偏”,与“正”对举。

其次,取“兵”可以舞动玩弄之意。

兵,指的是兵器,用于战争时用来舞动着相争斗;由此而引申出来的是,用于舞蹈时用来舞动着做表演。

如“项庄舞剑”的“剑”,如用做舞蹈道具的“干戚”。

段玉裁先生说:

“(戏谑),以兵杖可玩弄也,可相斗也。

故相狎亦曰戏谑。

”再次,取“旌旗”可以“挥动而可观”之意。

旌旗之动,不同于军队之动,但是,从旌旗之动可以看出军队之动。

总起来说,“三军之偏”、“兵”、“旌旗”三者,都与军队有关。

然而,治军、治国,尚正而不尚偏;兵器,凶险而不可随意玩弄;旌旗,不可虚而无实。

由此再说,“戏”,是本来没有恶意,但是,所用的路数不是正道,所用的道具是不可以用来随意玩弄的兵器,所用的方式是用旌旗象征军队而不是军队本身。

因此,有“军中无戏言”之说,有“君无戏言”之说;因此,在中国文化中,“戏曲”、“戏剧”都“不登大雅之堂”。

“谑”字与“戏”字的相同之处在于,第一,都是以言辞为主,然后才是行为;第二,都有不正、不当(荡)之意。

其不同之处何在呢?

“戏”虽然不正、不当,却本无恶意;“谑”本来就不是出于善意,而故意通过不正、不当的言行刺激他人,所以用“虐”作为表声的部分。

州吁对长辈、“国夫人”卫庄姜是“谑”的态度,也就意味着对卫庄姜没有丝毫敬心,更没有任何善意,而且可以说是不怀好意。

所谓“浪”,《说文解字》解释为河流名称,这里所用的当然不是河流名称之意,而是“粗野放荡”之意,以及“因风起浪”之意。

“浪”本来就是因风而起、不受拘束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表现为“浪”,则意味着喜怒无常、不顾礼义,当然表现为粗野放荡。

微风吹水而生波,狂风激水则起浪。

终风吹拂则波不断,有时暴风则浪汹涌。

因此,“浪”字对应前面的“终风且暴”一句。

把“谑浪”联系在一起来看,因为州吁本来就不怀好意,所以,当他看到卫庄姜以及其他人而产生不满的时候,就好比席卷一切的浪涛,不顾一切了。

【4】州吁病重不自知,只是未到受害时。

庄姜没有恨州吁,哀伤恐惧显仁慈。

所谓“笑敖”,其中的“笑”字,上承“顾我则笑”而来。

“敖”是“傲”的通假字。

“顾我则笑”只是讥笑,到此点明了州吁不仅讥笑卫庄姜,而且非常狂傲,目中无人。

《毛诗正义》引用《释诂(姑)》的注解说:

“笑,心乐业。

敖,意舒也。

”从此作解,可以说“笑敖”意味着州吁把对卫庄姜的“谑浪”当做一种快乐和舒服的享受。

对于州吁来说,卫庄公是其父,而卫庄姜虽然不是他的生母,但是,因为卫庄姜是“夫人”,所以,卫庄姜犹如他的母亲。

州吁在“国夫人”面前,对“如母”的卫庄姜面前,竟然非常狂傲、目中无人,也就意味着已经“病”得非常严重了。

对此,卫庄姜不是谴责卫庄公,不是痛恨州吁,而是“中心是悼”。

所谓“中心”,是发自内心的;所谓“是”,是指所见到的州吁的言行举止;“悼”是内心感受。

“悼”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释为“惧”。

段玉裁先生说,《方言》解释为“哀”和“伤”,《毛诗正义·桧(贵)风》解释为“动”,“动”与“惧”相合。

由此来解释如下。

卫庄姜见州吁如此,所以“心动”。

如何“心动”?

为州吁而“哀伤”,为国家百姓而“恐惧”。

因为州吁如此下去,而没人教育引导,必然会有自取灭亡的时候,所以为他而“哀伤”;必然会引发国家的混乱和动荡,所谓为此而“恐惧”。

可是,卫庄姜虽然“哀伤”、“恐惧”,却无能为力,因此,《毛诗郑笺》说:

“悼者,伤其如是,然而己不能得而止之。

”卫庄姜如此,正是君子之仁慈之心的体现,正是君子反求诸己的体现。

诗中所写的是“卫庄姜”,我们不要认为仅仅是为了赞美卫庄姜。

《诗经》写卫庄姜,其实是告诉我们正人君子、仁人志士,就是如此,应当如此。

如果我们学习此诗,没有“见贤思齐”之心,那就是白白读此诗了。

第五十三讲:

QQ群讲座稿:

《诗经·邶风·终风》

(二)(2013.11.03)

各位群友,晚上好!

各位群友,晚上好!

从本次开始,《大学》和《诗经》系列讲座,“儒教教友群”退出,没有说明任何理由,把我从群中开除出来了。

如果还有哪个群的管理员不想继续这个讲座了,也可以随时把我开除出群。

当然,如果哪个群愿意直播,请管理员跟我说一声即可。

上次我们学习的是《邶风·终风》的《诗序》和第一章。

欢迎大家来一起继续学习后面的三章。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诗序和第一章原文。

诗序:

《终风》,卫庄姜伤己也。

遭州吁之暴,见侮慢而不能正也。

原文: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

谑(xue4)浪笑敖,中心是悼(到)。

接着,我们再熟悉一下今晚要学习的后面三章的内容:

终风且霾(埋),惠然肯来。

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易),不日有曀。

寤(物)言不寐,愿言则嚏(替)。

◎曀曀其阴,虺虺(辉)其雷。

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三、第二章讲解:

原文:

终风且霾(埋),惠然肯来。

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1】烈风依然刮整日,飞尘如雨杂毒质。

州吁言行已像貍,处于从虫变兽时。

“终风且霾”,意思是说,不仅风刮了一整天,而且夹杂着尘土,尘土像下雨一样落下来,遮天蔽日。

《说文解字》解释说:

“霾,风雨(欲)土也。

从雨,貍(离)声。

”《毛诗正义》说,读音为“埋”。

然而,在解释“貍”的时候却说:

“伏兽,似貙(出)。

从豸(志),里声。

”为什么“貍(离)声”的“霾”却读作“埋”这个音呢?

这是古音与现在的读音不同而造成的,涉及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不多做解说了。

然而,我们可以从“貍”的意思来解释“霾”的意思。

所谓“风雨土”的意思,只是说风中夹杂着尘土而已,顶多算是所谓的“沙尘暴”。

但是,从这个“霾”字的构成来看,意思并非这么简单。

“雨”意味着尘土从上向下落,像雨水一样。

“貍”属于兽类,但是,这个字不“从犭(犬)而“从豸”,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要从“兽”和“豸”两个字说起。

段玉裁先生《说文解字注》说:

“许(慎)言‘兽’者,谓凡杀物之兽也。

”《释虫》说: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

”“犬”是人所豢养,还能受人控制;“虫豸”属于野生,不受人控制。

不论是“犬”还是“虫豸”,虽然能伤人伤物,还不至于伤害人的性命。

“兽”不仅伤物伤人,而且会吃人。

“貍”属于兽类,既然“貍”字“从豸”,也就是说,“貍”虽然属于兽类,其危害却像虫子一样没有太大的危害。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这里为什么使用“霾”字了。

因为这里要说的州吁的情况,所以,“终风且霾”当然是为了说州吁的脾气和平日的言行。

第一章里所说的“终风且暴”,只是说风力猛烈,肆意狂吹,毫无遮拦而已。

这里所说的“终风且霾”,则意味着狂风卷起了沙尘,这些沙尘已经能够伤人,还不至于杀人。

这意味着,此时的州吁,所作所为就像貍一样,已经接近于兽类,但毕竟还像虫子一样危害较小一些,表示还没有达到穷凶极恶的程度。

《周礼·射人》中有“以貍步张三侯(后)”一句,意思是说,根据“貍”行走时的步伐特点,设定三个箭靶的位置。

《周礼正义》对“貍”字的解释是:

“貍,善搏者也。

”诗中用“霾”字,似乎是说,此时的州吁,像貍一样善于搏杀,有害物之情,给卫国已经埋下严重的隐患。

我们现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能够心平气和地来评论州吁,但是,当时卫庄姜作此诗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

我们根据诗歌所写,说州吁从“终风且暴”到“终风且霾”,意味着越来越具有危害性,越来越像禽兽了,我们不应该由此产生痛恨州吁或者痛恨卫庄公的念头。

为什么我们不应该有这种念头呢?

因为卫庄姜作此诗,不是因为痛恨州吁和卫庄公,也不是为了让他人、后人如此。

卫庄姜作此诗的时候,是痛心、伤心之情,是对自我的反思反省,如果我们由此而产生对州吁和卫庄公的痛恨,那就完全违背了卫庄姜的心意,而且有悖于“温柔敦厚”之旨。

我们读此诗的时候,身为父亲,就要避免卫庄公的错误;身为母亲,就要学习卫庄姜;身为子女,就要避免成为州吁那样的人。

【2】虽然州吁子不子,庄姜却不违母德。

厚德载物坤之道,期望州吁能易辙。

所谓“惠然肯来”是什么意思呢?

《毛诗正义》说:

“言时有顺心也。

”说白了,就是州吁偶然顺心的时候,才肯到卫庄姜这里来。

州吁顺心的时候才来,并不是说他见到卫庄姜的时候不再侮慢,因为在他的心中只顾自己是否顺心,绝不会考虑到卫庄姜是否顺心,更不是为了让卫庄姜顺心。

但州吁虽然如此,卫庄姜身为“国夫人”,又是州吁名誉上的“母亲”,所以,卫庄姜把州吁的偶然前来看做是一种“恩惠”。

《毛诗郑笺》说:

“有顺心然后可以来我旁,不欲见其戏谑(xue4)。

”这个说法,后半句有所不妥。

卫庄姜固然不愿意被州吁所戏谑,但是,卫庄姜之德,决不至于放弃“母爱”,更不至于失去“国夫人”的品行。

接下来,我们说说“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所谓“莫往”,是说卫庄姜无法作为母亲前去看州吁;所谓“莫来”,是说州吁不能作为儿子前来拜见卫庄姜。

所谓“悠悠我思”,是说卫庄姜因为不能作为母亲去见州吁,州吁也不作为儿子前来拜见卫庄姜,所以内心一直不安。

卫庄姜的这种心思,正是“坤道”的体现。

在《易经》之中,因为“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所以,乾卦是天道之象,坤卦是地道之象。

天道无私,无所不覆;地道无私,无所不载。

《坤卦·彖传》中说: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类咸亨。

”明朝张尔岐先生《周易说略》说:

“所谓亨者如何?

坤之厚无一物之不载,其载物之厚德真能上合天之无疆。

……德厚如此,是以品物当其光大之会,无不畅茂条达而咸亨焉。

”慈母永远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子女,即使子女有错有罪,即使子女不孝,慈母也永远不会失去其慈爱之心。

当然,慈母的母爱,不是是非不分,不是溺爱,不是纵容。

卫庄姜有心要感化和教育州吁,可是,如今能见到州吁的时间本来就很少,即使见了面也没有感化和教育的可能。

卫庄姜难以释怀的忧愁苦思,不仅由于与州吁失去了母子亲情,更在于无法让州吁改弦易辙。

眼看着危险越来越近,卫庄姜怎能不痛心疾首呢?

四、第三章讲解:

原文:

终风且曀(易),不日有(又)曀。

寤(物)言不寐(妹),愿言则嚏(替)。

【1】阴云密布蔽日光,州吁邪恶更增强。

欲望不灭则趋恶,贪心不足蛇吞象。

从每章第一句的用字来说,第一章用“暴”,意味着州吁只是脾气暴躁,还谈不到有作恶之心。

不过,因为不仅无人教育,反而受到纵容,使他越陷越深。

第二章用“霾”,意味着州吁已经近于禽兽,有了作恶之心。

卫庄姜无法去感化,无法去教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越来越接近犯上作乱的邪恶之道。

这一章用“曀”,意味着什么呢?

《毛诗正义》说:

“阴而风曰曀。

”有风,这是与前两章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已经阴云密布。

“曀”,从阴云来说,是阴云遮蔽了日光;从太阳来说,是日光被阴云遮蔽了。

既然此字“从日”,意味着所强调的是日光。

“壹”是表示读音的,也不是没有含义。

《说文解字》说:

“壹,专壹也。

”因此,不能解释为“开始”,而是“全部”的意思。

这也就是说,“曀”字的意思是,日光已经被阴云完全遮蔽。

此诗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是说州吁的影响就像阴云一样越来越大,国君已经几乎有名无实了。

第一章的“暴”是个人的问题,第二章的“霾”是天地之间的问题,这一章的“曀”则关系到上天之事了。

所谓“不日有曀”,是说不到一天的时间里,阳光就会完全被阴云遮蔽两次。

“有”读作“又”,是“重复一次”之意。

从“终风且曀”,到“不日有曀”,意味着州吁的欲望不断增强,影响还在继续扩大,卫国几乎要达到暗无天日的地步了。

换一个角度来说,“终风且曀”,又可以从欲望对人的善心善性的遮蔽来看,意味着州吁的善心善性心几乎已经完全被邪恶的欲望所遮蔽了。

天下没有人生来就想做邪恶之事,但是,怎么会一步一步走向邪恶的呢?

一个人从出生的时候本来就具有善心善性,随着欲望的增强,本来的善心善性越来越被沉埋蒙蔽。

一旦善心善性完全被邪恶的欲望所遮蔽,那么,也就到了良心泯灭、无恶不作、病入膏肓的地步了。

人们往往把有“欲望”不当做什么大事,所以,不仅不想“灭人欲”,而且也不知到“节制”,等到病入膏肓的时候,却已后悔莫及,甚至死不改悔。

岂不可悲?

讲座暂停,休息十分钟。

十分钟内,欢迎提出问题,欢迎发表议论和感想、心得。

十分钟后,继续讲座。

【2】州吁虽恶母不怪,只是深深为之忧。

寄言天下子和女,孝顺父母莫苛求。

所谓“寤言不寐”,其中的“寤”是指“醒着”,“言”是指“我”,“不寐”是指“不能入睡”。

总起来说,就是使我一直醒着而不能入睡。

所谓“愿言则嚏”,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毛诗郑笺》的说法:

“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

”其中的“愿”也写作“原”,意思相通,是“思虑”之意;“言”指“我”;“则”是“就”;“嚏”是“打喷嚏”。

“愿言则嚏”的意思就是,州吁如果能明白卫庄姜的这个心思,卫庄姜就会打喷嚏。

为什么会打喷嚏呢?

因为俗话早就有“有人背后说道我,我就会打喷嚏”的说法。

实际上怎么样呢?

州吁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卫庄姜的这种慈爱、伤感、痛心的真情,所以,卫庄姜没有“打喷嚏”。

第二种解释,是《毛诗正义》的“注疏”中的说法:

“原以母道往加之,我则嚏跲(节)而不行。

”这种解释比第一种解释可取。

按照这个解释来看,“愿言则嚏”的意思就是,卫庄姜希望着自己能凭借母亲的身份,用母亲对待儿子的正道,去关心和教育州吁,却因为已经生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