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丰润县城之大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01548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丰润县城之大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丰润县城之大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丰润县城之大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丰润县城之大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丰润县城之大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丰润县城之大观.docx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丰润县城之大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丰润县城之大观.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丰润县城之大观.docx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丰润县城之大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丰润县城之大观

丰润县北横腰带山,南临渤海,中贯还乡河,自然条件极为优越,且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

自禹分十二州以来,丰润曾先后隶属幽州、燕国、无终子国、蓟州、右北平郡、顺天府、渔阳郡等。

其名,曾先后为土垠、徐无、无终、永济务、永济、闰州等,明初定名为丰润县。

丰润县城建筑较晚,始筑于宋孝宗乾道二年,即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至明天顺六年(1462年)方告建成。

经数百年之后,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丰润县城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小城镇。

既保存着古代建筑的某些遗迹,又出现了一些新时代的萌芽。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丰润城池基本完好。

城墙均为大青砖砌成,周围长4华里,连城垛口,高2丈4尺5寸,底宽2丈4尺5寸,顶宽1丈3尺5寸。

城墙顶为古时守城士兵调动之通道,此时虽有破损,然仍可缘城墙顶环行一周。

城外,有环城之护城河旧迹,因年久失修,已不能环城流水,唯城南护城河道有水,经西注入还乡河。

县城东西南北,每面各设一门。

四门各有门额:

东曰“迎旭”,西曰“瞻天”,南曰“朝宗”,北曰“望化”。

每个城门筑有门楼,每个门楼亦有匾额:

东曰“龙山青色”,西曰“浭水朝宗”,南曰“平台堆玉”,北曰“古冶流金”。

原城四角皆筑有角楼,清初已废。

县城四门外皆有瓮城。

在瓮城外,还有一门。

故每面实有内、外两门,四面共八门。

此时,各门尚在,均为铁门,可以启闭。

在四个瓮城内,各建有坛庙:

东曰“观音庙”,庙内木制佛龛中供奉菩萨塑像,左右有善才童子及侍女之塑像。

西曰“火神庙”,只有庙宇,而无神像。

南曰“忠武庙”,庙内供奉岳武穆王。

岳王披袍端坐,两旁站立手持兵刃之武士,秦桧夫妇跪于像前。

北曰“真武庙”,庙内供奉真武大帝,左右站立手持武器之龟蛇二大将。

上述四坛庙中,观音庙、忠武庙之神灵“永在”,故香火最盛。

每逢初一、十五,或年节日,众多善男信女来此焚香叩头,祈求神灵保佑。

更有进献酥油、豆油或花生油者,故庙内之长明灯昼夜不灭。

在县城内,与四门相对,有东西、南北两条街。

这两条街相交于县城中心。

城中心是制高点,四方皆低。

故一到雨季,雨水从四门流入护城河,再流入还乡河,而县城内不存水。

且城之四角皆有大坑为蓄水池,谓之“四库”。

雨水少时,“四库”蓄水;雨水多时,库满则通过闸门放入还乡河。

整个县城被东西、南北两街均匀地分成四块,故全县城是一个方方正正的“田”字。

当时,这四块各有名称:

东南隅,名曰“官学”,因文庙学校所在而得名;西南隅,名曰“大仓”,因县城粮仓所在而得名;西北隅,名曰“后卫”,可能是因为古时驻兵之所而得名,东北隅,名曰“箭厅”,因古时这里曾有演习射箭的厅房、贮存兵器的库房而得名。

在县城东北隅有县衙,此时称“县公署”。

县公署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七年(1177年),明时曾重修,清光绪十一年(1886年),再度修葺。

故主要建筑仍为初建形式,只有某些厢房和耳房废圮。

县公署坐北朝南。

进大门后,为甬路,往东通土地祠,往西通狱神庙,往北为仪门。

仪门为斗拱式牌坊,左右有便道。

平时,官员、吏卒从便道通行,只有在执行重要公务或迎送上级官员时,才大开仪门。

进仪门后,通过角路,便为大堂,即正堂。

大堂和仪门之间为一广场,为集会时用。

如,审讯、宣判时,群众则可在此参观。

大堂两侧有东西吏房,为一般官员办公之所。

大堂后面,通过宅门,则为二堂、三堂。

此外,有东西跨院。

东跨院为厨房、马厩等,西跨院有花厅、内宅等。

县公署之整体建筑,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丰润县城之古建筑,虽几经朝代更替及战乱破坏,但仍保存许多。

在二三十年代,除各瓮城之坛庙外,还有关帝阁、文庙、魁星楼、城隍庙、天宫寺庙、药王庙、玉皇庙、龙王庙、鬼王庙、农神庙、风神庙、三义庙等10余个坛庙。

这些庙宇既反映了丰润人民的勤劳、智慧,又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观念、信仰。

当时曾流传:

“丰润城三宗宝,铁人、铁马、老爷阁”。

老爷阁(读音:

gǎo),即关帝阁。

关帝阁建于唐太和六年(833年),清康熙、乾隆时曾两次重修,光绪十三年(1888年),再度修整。

此阁位于县城中心,坐北面南,为二层砖石建筑。

底层为拱形洞门,可通车马、行人。

在拱门左边有“铁人、铁马”①,与真人、真马大小相似。

铁人为武士打扮,在前做牵马状;铁马昂首抬蹄做奔走状。

二者均状态逼真,栩栩如生。

在拱门右边有塔,为砖石结构。

塔身高丈余,三层,一、二层为经幢,刻有金刚经;塔座底下为地宫②,藏有宝物;塔旁有旗杆,高约3丈,其底为正方形石座。

在铁人、铁马及塔周围有石碑若干。

从拱门两侧的台阶可登上二层,即此阁的主建筑──关帝正殿。

正殿殿房五间,为重檐庑顶,上覆琉璃瓦。

正殿左边有一铁制化帛炉,右边悬挂一巨形铁钟,每当祭日,钟声响彻全城,甚至数里之外,亦可闻钟声。

正殿门前有抱厦,并有四根红色明柱。

正中,摆放一石制香炉。

明柱上有对联曰:

日昍晶光天下 月朋朤震乾坤③

横批为“亘古一人”。

大殿正中为关帝贴金塑像。

关帝金面灼灼、凤目长髯,威然端坐。

在关帝两旁站立手持武器之周仓、关平、关兴等武将,亦有手捧金印之文官。

四周悬挂许多匾额对联。

如“侯封王,王封帝,帝封天尊,巍巍乎无以尚矣”。

对关帝之赞扬,可谓登峰造极!

 

殿前为一木制平台,名曰“望台”。

周围有木制栏杆围拢。

在栏杆上正南方悬挂一李鸿章题写之巨形匾额:

“大丈夫”。

登望台,可鸟瞰全城,亦可眺望四方。

须晴日,南望可正视20里外车轴山顶之无梁阁。

二阁遥遥相对。

这并非偶然巧合,而是古人匠心独运,精心建构。

当时,人们对关帝极为敬奉,每当初一、十五,香客络绎不绝。

有献供者,有为关帝挂袍者,焚香膜拜,虔诚至极。

又因为众人相信“关老爷保佑乡民,不仅能避兵燹④,且能保风调雨顺”,故每逢春季大旱时,则在殿前设坛祈雨,仪式颇为隆重。

其时,复有传云,在关老爷塑像心中有一颗避雀珠,故任何飞禽不敢进殿。

据老人们说,那时大殿上确实没有鸽子、麻雀等飞禽飞来飞去,更不敢在殿内筑巢,因而大殿非常清洁。

那时,人们喜欢养鸟,诸如百灵、画眉、黄鸟、红脖等。

在殿下拱门左右,各鸟竞相鸣叫,互不示弱。

然而,把鸟笼一提到殿前之望台上,皆收音拢翅,一动不动,且数日之内不复鸣叫。

避雀珠之有无不可考,而此传说确显示了乡民对关帝之敬爱。

在县城东南角士字街,有魁星楼⑤及文庙。

魁星楼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156年),道光十年(1831年)重修,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基本完好。

此楼坐东朝西,为二层砖石建筑,其形似亭,正面二层有匾额曰“东壁光腾”。

底层为砖石台。

由底层正中木梯可上二层。

二层有魁星塑像。

魁星单足立于鳌鱼之上,右手高擎巨笔,似为点状元之势。

四周悬挂有“云蒸霞蔚”等匾额。

士字街路北为文庙。

文庙建于金大定二十七年(1188年),明洪武初(约1369年)重建。

文庙大门左右有下马碑,周围乃高大之红墙。

进庙门,院内苍松古柏蓊郁,或参天耸立,或屈曲盘旋,形状不一,体态各异。

往西十数丈,至中轴线。

沿中轴线往北,为棂星门、义路牌坊、泮池,过拱形石桥后,为戟门,然后为广场。

广场之后,为一高大台基,大成殿即建筑在此台基之上。

大成殿前为一宽阔平台。

大殿门前有七根红色彩绘明柱,光耀夺目。

殿阔九间,进深三间,重檐庑顶,上覆琉璃瓦。

整个建筑巍峨高大,庄严肃穆。

大殿正中有“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牌位,左右有复圣、宗圣、述圣、亚圣,即颜、曾、思、孟之牌位,还有仲由、冉求、朱熹等12哲牌位。

大殿后为明伦堂。

在中轴线两侧,亦有相配建筑。

在戟门两侧有牌坊二座,东曰“德配天地”,西曰“道冠古今”。

在戟门前、泮池东有名宦祠。

此祠曾于清康熙十八年(1680年)重修。

祠内石碑榜额曰:

“甘棠遗爱”,下刻明朝以来丰润县之知县、总督、巡抚、巡道等29名官吏之姓名。

西边有乡贤祠。

此祠建于明嘉靖年间(约1523年),清康熙年间重修。

祠内石碑榜额曰“浭水钟灵”,下刻自周以来丰润县之著名官吏、将领等25人之姓名,如三国内吴国著名大将程普则在其中。

在戟门和大成殿之间,左右有东、西庑,各五间,内设有先贤、先儒牌位。

先贤有公冶长、公孙龙、左丘明等79位;先儒有董仲舒、诸葛亮、韩愈、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等68位。

在大成殿及东西庑中,有康熙、乾隆等御制的碑文。

康熙在“孔子赞”中曰:

“孔子之好,惟中与庸。

此心此理,千圣所同。

孔子之法,仁义忠正。

秉彝之好,根本天性。

”乾隆则更毫无掩饰地训饬士子,曰:

“……国家养育人才,将欲以致君、泽民、治国平天下。

而囿于积习不能奋然求至于圣贤,岂不谬哉”。

历来封建统治者崇尚儒学的根本目的,则是在于教训士子学习儒家中庸之道、仁义之法,以有利于维护其封建统治。

那时由于人们受封建思想的桎梏仍崇尚儒学,敬重至圣先师。

每年二、八月第一个丁日举行祭礼,名曰“祭丁”,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亦举行祭礼。

每当“祭丁”时,正殿供桌上,摆出宝物牛鼎、象樽⑥,供人观赏;供桌前摆列数个整猪、整牛、整羊作为祭品。

县长为主祭,劝学所长、警察所长等数十名官员为陪祭。

祭礼开始前,皆衣冠整洁地列队肃立于平台之下,观众站在后边。

祭礼开始后,先由在平台上的乐队演奏韶乐。

尔后,引祭者带领主祭从右侧台阶登上平台,濯手静心后,才进入大成殿,向至圣先师行礼。

平台下陪祭人员亦行礼。

此时,数百观众,皆毕恭毕敬。

整个仪式严肃、庄重。

在县城西北角,有城隍庙⑦。

在高大的围墙内,松柏葱茏,殿堂严整。

全庙共有四层殿:

第一层,有两个面目狰狞的“无常”鬼,左者手持钩魂牌,右者手持锁链,第二层,有两个奇形怪状的厉鬼,门额上书曰“正在拿你”、“你可来了”;第三层为正殿,有全城主宰城隍爷塑像,正中悬挂一大算盘,在算盘上有一匾额曰“不由人算”;第四层为寝殿,有由藤条编制的城隍爷、城隍奶奶神像。

整个庙宇阴森可怖,令人毛骨悚然。

唯城隍爷素面长髯,身披彩袍,神态和善。

每年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城隍爷要巡视全城。

其中最为壮观的,则是七月十五。

巡行队伍以各种执事、旗幡开路,之后是乐队、仪仗队,再后是由人抬着的城隍爷神像,最后则是还愿人员。

还愿人员没有定数,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

他们或手持纸钱,或颈带纸枷,磕头礼拜,默默祈祷。

祈求神灵保佑父母福寿绵长,或祈求父母亡魂早日超度,免遭地狱之苦。

游观群众紧跟队伍后面。

巡行队伍,从城隍庙出发,巡视全城四街后,中午至北关凉亭休息。

当晚,在城西还乡河放河灯。

其场景更为热闹、有趣。

河灯,简单易做:

用一片油纸做底,在纸中心放上一团带油的易燃物,即可。

放灯时,将纸中心易燃物点燃,平放在河中,则在水中漂浮,而不下沉。

有的用红、粉彩纸做成花瓣,围在底纸片四周,像个盛开的花朵,谓之“荷花灯”。

和尚、道士,在岸边念经祈福,众人则在两岸或乘船到河中心,往河里放灯。

无数个河灯,闪闪烁烁,飘飘悠悠,顺流而下,宛如一条蜿蜒曲折的火龙。

此时,河中尚有一船载有乐师。

大鼓、木鱼、管、笛、箫、云锣等各种乐器齐鸣,演奏“十番”曲⑧。

乐音悠扬回荡,久久不息。

皓月当空,群星闪烁,柳丝长垂,火龙游荡,音乐声、欢笑声互相交织,互相回应。

此情此景,其乐何极!

在县城西南2里许有天宫寺庙及塔。

庙及塔建于辽清宁年间,后经清康熙、道光年间以及民国以后多次修建,故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年代,以及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风雨劫难,然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建筑群依然保持着其宏伟、壮丽的风貌。

 

天宫寺庙建于辽清宁元年(1054年),辽寿昌三年(1096年)皇帝赐“极乐”匾额,称极乐院,辽乾统五年(1105年),改称“天宫寺”。

寺庙共分三个院落:

中院是寺庙的主要院落。

南面山门,山门两耳房内塑有哼哈二将。

山门里边矗立十几通碑碣,碑的北面是钟鼓二楼。

再往北是二层大殿,内塑四大金刚足踩八怪像。

再向北是大雄宝殿,殿内东西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左前方塑有托塔天王像,右前方塑有二郎杨戬像,正中塑有如来佛像,背后塑有倒座观音像。

大雄宝殿北面又是一段院落,中间隔墙,有小门可以通过。

里边是客厅和东西配房,专为到寺庙巡游的达官贵人休息之用。

三座大殿的东院,为和尚住房,西院建有药王殿,内塑扁鹊、华佗、孙思邈的泥像。

再往西有悬神殿、三霄娘娘殿等。

整个寺庙的东面和北面有若干坟墓,上建大小不等的浮图⑨。

天宫寺塔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塔因寺庙而得名。

此塔建在40米见方高五米多的土台之上,为一青砖密檐实心八面体结构,共13级,高24米多,塔基直径为8米多。

塔身东西南北四个面上,各设一道假门,塔身八角各是一条栩栩如生的砖雕龙盘柱。

各层塔檐均为方砖和长砖砌成的叠涩檐。

塔檐八角上均装有柏木角梁,第一层还装有柏木檐椽。

角梁和檐椽的顶端各悬一铁铸风铎,微风拂荡,叮隆不绝。

最上端为一铜制镀金塔顶,晴朗之日,光彩熠熠。

当时,远望天宫寺,古柏苍松与远近柳浪莲波相应接,宝塔金顶与殿脊飞檐相叠掩,寺庙香烟与风铎、钟磬之声相缭绕,真不愧为京东佛家圣地!

县志载曰:

天宫寺“秀色参天,百里外登高遥望,森耸绝伦。

畿辅塔之巨者,景州良乡,崇峻接天,蓟门潞水,穹窿隐日,高且大矣。

……烟云缥缈,苍秀茏葱,真有水势欲浮层塔去之致。

夕岚朝旭,互相映带,令游观者往往莹目怡情焉!

”诚如斯言,大凡游客到此,登台四望,皆顿觉心旷神怡,而流连忘返。

丰润地处京、津、唐腹地,而且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丰润县城往东,沿古御路,直达东北山海关、奉天(今沈阳)等城市;往北,经迁安县,可通兴隆等山区,直至口外;往南,可通唐山;往西南可通天津;往西,可通北京。

因而丰润县城成为京东的一个重要交通中枢。

除了陆路交通以外,当时,对丰润经济起重要作用的还有还乡河。

还乡河,一名浭水(或庚水),发源于迁西县泉庄黄山之麓,从岩口入丰润县境,于县城北而西折,经宝坻入渤海。

此时,河道宽约四丈,河水很盛,从天津、芦台来的货船,可直抵城西阮家坝。

此坝实为货物码头。

从上游山区船运来的木材、皮毛、粮食、干鲜果品等,在此改装大船运往芦台、天津;从天津、芦台运来的布匹、肥田粉(即化肥)等工业品,在此改装小船运往山区及口外等地。

丰润县城得此便利条件,进出货物都极为方便。

每年秋季,大批的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产品运往天津、芦台,同时换回大量的工业品。

因为交通便利,丰润县城成为京东的一个重要货物集散地。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至二十七日,为城南天宫寺庙会,实为今日之物资交流盛会。

至期,京、津、唐乃至关外、口外客商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

庙会上所售货物品种繁多,车辆、牲畜、铁器、木器、皮毛、布匹、绸缎、衣帽、鞋袜、刀剪、针篦……无所不有。

除售货以外,还有打铁的,做首饰的、耍猴、卖艺的……五行八作,样样齐全。

其时,还搭台演戏,有时几台同演。

在整个庙会期间,各类客商、各种匠人、各色艺人以及游观者,熙来攘往,不计其数。

诚如县志所载:

“每年季春三月二十三日,庙会至期,百戏杂陈,诸货云集。

一二百里内游观者连肩累迹,实繁有徒,倾耳则车马喧阗,属目则万头攒动。

诚畿东之名胜也。

丰润县城内随着整个经济的发展,街面繁荣,百业兴旺。

东西南北四街,商肆店铺比比相连。

那时,各家店铺都十分重视修建门面。

一般都依据门面大小,在店门前修建一个厦子。

厦子,前有明柱,上覆青瓦,中悬商号名称。

当时,人们除步行外,则以驴、马代步。

所以有的商店在厦子左右备有拴马桩,为顾客提供方便,有利于本商号的兴隆。

每天,县城附近的乡民,肩挑、驴驮,或用小车,把粮食、蔬菜、水果等,从四面八方运进城里出售,然后从各商铺买回油盐布匹等所需物品。

来来往往,十分热闹。

当时,在县城四街上,共有大小店铺60余个,诸如,钱粮行、绸布庄、五金杂货店、首饰楼、药铺、饭店、酒烧锅,等等,各业齐全。

在诸多店肆中,钱粮行最多,共有26个。

东街“福和号”、“天益成”,西街“永升和”、“永盛兴”,南街“复盛局”、“广盛兴”、“庆和隆”等,是较大的钱粮行,资金雄厚,门路广泛,在全县的经济活动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故当时历届商会均为钱粮行把持。

其次是绸布庄。

东街“长盛号”,南街“三义合”、“盛德堂”、“同合成”等,是较大的绸布庄,不仅经销普通布匹,还经销京津以及苏杭产的绫罗绸缎。

此外,引人注目的,则是饭庄、客栈。

西街的“裕盛轩”是最大的客饭店,可用餐,亦可住宿。

各地绅士及京津客商均食宿于此。

北街的“金谷园”为全城著名饭庄,有普通饭菜,亦有名贵的珍馐佳肴。

“祥顺斋”、“永盛馆”、“仁合坊”等则属一般。

然而,他们的棋子烧饼、香油果子也各具特色,颇得乡民青睐。

丰润县经济之繁荣,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当时,丰润的文化教育事业在全国是有名的,故曾有“南无锡、北丰润”之说。

辛亥革命以后,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被打破了,封建教育也被动摇,新的国民教育产生并得到发展。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丰润县城内已有5所学校:

东街路北有初等小学堂(今实验小学校址),后卫有北东高小,西街路北有女子师范(今文化馆对面),大仓和西关还各有女子小学1所。

北东高小建校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1930年前后仍为单轨三年制高级小学,每年招收1个班,全校共3个班,学生150多人。

学校所设课程有物理、数学、国文、化学、历史、地理、英文、动植物、手工、音体美等。

1933年日寇侵入丰润县城后而停办。

 

女子师范是1918年(民国7年)由师范人员养成所改办,学制为三年。

开设课程有国文、算术、史地、修身、教育学、心理学等。

此校于1930年(民国19年)改为乡村师范学校。

几千年来,妇女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丰润县有识之士,不仅兴办国民教育,而且大力发展女子教育,这既是对封建思想的摒弃,又是向现代社会迈进的卓著之举。

丰润县城人民喜欢文化娱乐活动由来已久。

早在清道光年间(约1821~1850年),就在县城东北角城隍庙附近(现城关中学校门附近)建筑了古戏楼,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仍保存完好。

古戏楼坐南朝北,城隍庙坐北朝南,中间为一可容两千多人的广场。

此楼为双脊四坡,上覆一色青瓦,双脊之间用合瓦衔接,显示出舒展豪放的气派。

正面台口,由两棵尺余粗的红绿明柱托起双层廊檐。

每层廊檐均由雍容大方的青砖拱组成,拱上面由各种磨制的异型砖构成多姿的装饰图案。

廊檐下面有戏出、龙凤、人物、花鸟等彩绘,把戏楼点缀得典雅和谐。

舞台上设有四棵明柱,分守舞台四角,增加了戏楼威武、壮观的气势。

古戏楼的舞台分前后台,面积各半。

东西宽约7丈、南北长约8丈、高约2丈6尺、可以演《时迁盗甲》、《钟馗嫁妹》等武戏。

古戏楼归商会管理。

每逢节日、庙会等,商会则接戏班来此演出。

平时有钱人家许愿、还愿亦可请戏班借台演出。

当时来古戏楼演出的班社很多,主要有压库山的同合高腔班,金茶壶、麻子红等梆子班,还有滦县榛子镇一带的小戏班。

每当演出时,城内以及城外十里八庄的男女老少许多人来看戏,其场景,异常热闹。

除此之外,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二十三、五月当五等庙会、节日,以及整个六月还有较大的文娱活动。

每年正月十五为灯会。

晚上,四街各店铺以及住户的门口都悬挂彩灯,有的雍容华贵,有的新奇别致,各色各样,争妍斗奇。

其中,与众不同的是“冰灯”:

外边是玲珑剔透的冰,内置鲜红的蜡烛,上面装饰五颜六色的彩绘、花带。

点燃以后,烛光闪烁,晶莹耀眼,格外引人注目。

吃过元宵以后,人们都陆续来到街上看灯,名曰“逛花灯”。

与此同时,县公署门前和南门外,两处正在同时演戏。

有逛花灯的,有看戏的,也有逛完花灯再去看戏的。

天空明月皎洁,星光灿烂;地上灯火通明,人流不息,欢声笑语、钟鼓乐音,互相萦绕……天上人间交绘出一幅欢度佳节的迷人画卷。

为使乡民愉快地度过炎热的伏天,每年农历六月“挂锄”的时候,县商会出钱从外地请来戏班在县城演出。

在县城四门,每处演出七八天。

在这一个月中,天天有戏,县城也就天天热闹。

当时演出的剧种主要有京剧、秦腔等。

演出的剧目主要有《长坂坡》、《古城会》、《战宛城》、《铡美案》、《九连灯》、《桑园会》、《三娘教子》等,其中,受人喜欢的是关公戏和包公戏。

斗转星移,岁月匆匆。

经历了人世沧桑之后,昔日丰润县城之古迹已荡然无存,而代之以新时代之风貌。

今天,全县人民正同全国一样,满怀信心地进行宏伟的“四化”建设。

可以断言,丰润县城必将日新月异,更加繁荣昌盛。

注释:

①铁人、铁马:

60年代初被拆除。

当时曾在文化馆保存,以后不知所终。

②地宫:

1964年拆除此塔时,从地宫中发现金棺、银椁、金银瓶、金银器皿、金银币和舍利子数颗。

③昍:

宣xuān,明也。

lǎng,朗也。

朤,同“”。

jīng,同“晶”。

④燹:

xiǎn,野火。

兵燹,由战争而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难。

⑤魁星楼: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

⑥牛鼎、象樽:

详见《丰润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109页。

⑦城隍庙:

建于何时不可考。

清同治末(约1862年)修理。

1945年日本投降后,同古戏楼一并拆毁。

⑧十番:

俗称“十番锣鼓”,又曰“十样锦”。

由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的一种套曲。

据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载:

“十番鼓……只用笛、管、弦、箫、提琴、云锣、铛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

”十番曲,初流行于福建、江苏、浙江等地。

⑨浮图:

佛教名词,一译“浮屠”。

因此,有称佛教徒为浮屠氏,佛经为浮屠经的。

但也有把佛塔音译为“浮屠”的,因称佛塔为浮屠,如“七级浮屠”。

(此材料由朱友春老先生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