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01415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7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苏武传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

知识

目标

1.了解作者班固、《汉书》及相关背景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及文言句式

如何辨

明古今

异义词

能力

目标

1.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2.借助注解,准确翻译课文

情感

目标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知作者]

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幼年聪颖,能文善赋。

初在洛阳太学读书。

建武三十年(54),其父班彪卒,返乡居忧,开始整理班彪的《史记后传》,决意在《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明帝永平五年(62),被人告发私改国史,下狱,弟班超力辩得免。

明帝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后转为郎。

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作,历经20余年,基本修成《汉书》,详尽记载了西汉一代的史实。

班固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幽通赋》。

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班固随军出征。

后窦宪获罪,牵连班固,入狱,死时年六十一。

[知背景]

自秦代以来,尤其是汉代前期,匈奴凭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侵扰中原,对秦、汉王朝构成极大的威胁。

汉文帝、汉景帝时,汉王朝一面募民屯田,充实边防力量,一面采取和亲的策略来加强民族关系。

汉武帝时,汉朝国力强盛,为解除匈奴对北方的威胁,开始了对匈奴长期的讨伐战争,在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的三次战斗中取得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匈奴在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的矛盾依然根深蒂固。

在表面修好的背后,双方都在乘机窥探对方的虚实。

《苏武传》一开始就写道: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苏武出使匈奴就处在这一严酷的历史背景下。

[知常识]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

《苏武传》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爱国者的形象。

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面对威逼利诱而不改其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表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质。

一、阅读课文第1~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步骤一] 基础梳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同“叛”,背叛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以:

因为          并:

(2)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

渐渐迁:

升迁、升任

(3)数通使相窥观数:

读shuò,屡次,多次

(4)汉亦留之以相当当:

读dànɡ,抵押

(5)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行:

读háng,辈

(6)武帝嘉其义

嘉:

赞许义:

做事合乎情理

(7)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以:

凭借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8)因厚赂单于

因:

趁机赂:

赠送礼物

(9)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假:

临时充任募:

招募

(10)置币遗单于置:

备办

币:

财物遗:

送给

(1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

派送

(12)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

适逢

(13)后随浞野侯没胡中没:

读mò,陷没

(14)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

暗地里

(15)私候胜曰候:

拜访

(16)幸蒙其赏赐

幸:

希望蒙:

蒙受,得到

(17)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

起事

(18)单于使卫律治其事治:

审理

(19)恐前语发发:

揭露,暴露

(20)以状语武状:

情况

(21)此必及我及:

牵连到

(22)见犯乃死,重负国

见:

被负:

辜负

(23)虞常果引张胜引:

牵攀,招供

(24)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即:

假使

(25)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辞:

审讯

(26)引佩刀自刺引:

拔出,拿

(27)蹈其背以出血蹈:

(28)舆归营舆:

抬,扛

(29)而收系张胜系:

监禁

(30)武益愈益:

渐渐

(31)会论虞常

会:

会同论:

判罪

(32)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

判处

(33)副有罪,当相坐

当:

应当坐:

连坐

(34)复举剑拟之,武不动拟:

比划

(35)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因:

通过,经由

(36)何以汝为见为:

语气助词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

相抵押。

今义:

副词,表程度。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义:

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今义:

岳父。

(3)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

趁这时。

今义:

相当于“所以”,连词。

(4)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古义:

一般财物。

今义:

供出售的物品。

古今异义词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在高考试题中常常作为考查的内容。

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类型:

(1)词义扩大。

如“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

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词义缩小。

如“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3)词义转移。

如“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是指地位低下,知识浅陋;现在则指品质恶劣,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现在改用“眼睛”,“寡”现在改用“少”。

(6)词义弱化。

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7)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类活用词。

(1)其一人夜亡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惠等哭,舆归营名词作动词,抬、扛

(3)欲因此时降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4)剑斩虞常已名词作状语,用剑

(5)反欲斗两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6)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

(7)单于壮其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8)空以身膏草野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

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

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

(3)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

译文:

单于却更加倨傲了,不是汉朝所期望的。

(4)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见”表被动)

译文:

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5)虞常生得(被动句,无标志)

译文:

虞常被活捉。

(6)何以复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何以”,为“以何”)

译文:

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

(7)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即“以何见汝为”)

译文:

要见你干什么?

(8)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送留在汉之匈奴使”)

译文:

于是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拿着符节出使匈奴,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9)后随浞野侯没胡中(省略句,“没”后省略“于”)

译文:

后来又跟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

[步骤二] 文意理解

6.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苏武维护国家尊严和坚贞不屈的一项是(  )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引佩刀自刺

④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⑤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⑥若知我不降明

A.①③⑤B.②③⑥

C.②④⑥D.①④⑤

解析:

选B ①叙述苏武出使匈奴;④张胜丧失骨气,反衬苏武的宁死不屈,不是直接表现;⑤指斥卫律的反叛行为。

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写苏武正式出使匈奴,首先交代了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历史环境复杂而严酷,暗示苏武之行一开始便充满凶险。

B.苏武出使匈奴,恰巧遇上一次严重的谋反事件,缑王与虞常企图射杀叛将卫律再次归汉,苏武的副手张胜又行为不慎,暗中给予支持,使对整个事件毫无所知的苏武和他的使团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苏武得知虞常事发,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

因此,想以自杀来维护国家的尊严。

当卫律“召武受辞”时,再次“引佩刀自刺”,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气节。

D.卫律劝降是作者浓墨重彩的一个场面。

苏武指斥卫律的不忠,居心不良,显示了苏武的坚贞与正义。

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苏武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解析:

选B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错,应该是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阅读课文第6~8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步骤一] 基础梳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与旃毛并咽之    “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2)去草实而食之“去”同“弆”,收藏

(3)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没有

(4)武父子亡功德“亡”同“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表现

(6)请毕今日之

”通“欢”,欢聚

(7)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同“沾”,沾湿;“衿”同“襟”,衣襟;

“决”同“诀”,辞别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白单于           白:

告诉,报告

(2)单于愈益欲降之益:

更加

(3)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幽:

禁闭

绝:

断绝

(4)武卧啮雪啮:

咬,嚼

(5)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乃:

(6)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别:

分别隔离

(7)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穷:

失意

(8)不敢求武求:

访求

(9)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之:

音节助词,不译

(10)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因:

趁机

(11)扶辇下除除:

殿阶

(12)劾大不敬劾:

弹劾

(13)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过:

超过

(14)子为父死,无所恨恨:

遗憾

(15)自分已死久矣分:

读fèn,料想,断定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

拿着。

今义:

料理、筹划。

(2)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

栽培,提拔。

今义:

事业上的成绩;完成。

(3)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

年龄。

今义:

季节。

(4)太夫人已不幸

古义:

去世。

今义:

除特指死亡外,还指灾祸,也作形容词,意为不幸运。

(5)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古义:

第二年。

今义:

今年的下一年。

(6)虚心欲相待

古义:

诚心。

今义:

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

(7)兄弟亲近

古义:

亲近之臣。

今义:

亲密而接近;亲密地接近。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类活用词。

(1)天雨雪,武卧啮雪名词作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名词作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名词作动词,执,拄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名词作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名词作动词,祭祀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词作状语,向上

(7)因泣下霑衿动词作名词,眼泪

(8)何久自苦如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

(9)诚甘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1)皆为陛下所成就(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译文:

都被陛下培养。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被动句,“夷灭”有被动意,意为“被杀”)

译文:

大臣没有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3)信义安所见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安……见”,为“见……安”)

译文:

您对汉朝的信义体现在哪里呢?

(4)子卿尚复谁为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谁为”,为“为谁”)

译文:

您又为谁守节呢?

(5)请毕今日之

,效死于前(状语后置,现代汉语语序为“于前效死”)

译文:

那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在您面前死去。

[步骤二] 文意理解

6.下列各句中都能直接表现苏武忠诚和具有民族气节的一项是(  )

①单于愈益欲降之

②杖汉节牧羊

③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④常愿肝脑涂地

⑤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⑥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A.①④⑤B.②③⑥

C.②④⑤D.①③⑥

解析:

选C ①表现单于佩服苏武的气节;③是李陵对苏武说的话;⑥用二人的不忠,衬托苏武的高大忠义。

7.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陵的劝降方法不同于卫律。

他是以老朋友叙旧,推心置腹、设身处地、层层进逼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B.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细节的描写,北海牧羊中“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的细节,也突出体现了他的坚贞顽强。

细微之处的描写,使形象具体、充实,人物的性格、精神鲜明感人。

C.在情感上,李陵陈述自己投降时的心情,想以此打动苏武,所以他是不赞同苏武的宁死不屈的,因为汉武帝逼死了苏武的兄弟,家庭发生变故,尤其是皇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安危难卜。

D.北海的荒凉、恶劣的环境条件,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软化他的决心。

苏武对李陵所说的一席话至诚动人,既让李陵不禁赞叹不已,又使李陵万分羞愧。

解析:

选C 在情感上,李陵是赞同甚至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的,只是自己已经投降匈奴,铸成大错,无法改变。

三、阅读课文第9~10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步骤一] 基础梳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诡言:

欺骗说

(2)具自陈道具:

完全,详尽

(3)如惠语以让单于

如:

依照让:

责备

(4)谢汉使曰谢:

道歉

(5)凡随武还者九人凡:

总共

(6)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以:

在……的时候

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单于视左右而惊

古义:

侍卫人员。

今义:

左和右两个方向;支配,操纵。

(2)武等实在

古义:

确实存在。

今义:

诚实,老实。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类活用词。

(1)得夜见汉使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2)须发尽白名词作动词,变白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省略句,“与”后省略“他”,“俱”后省略“往”)

译文:

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见汉使),并在夜里得以见到汉使,自己详细地陈说(这几年的经过情况)。

[步骤二] 文意理解

6.下列对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最后苏武得以回归祖国,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苏武这个人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事隔许多年,无论是匈奴还是汉朝,都对他很重视,从正面表现了苏武的人格魅力。

B.苏武经过了长期的、多方面的严峻考验之后,不仅完成了出使任务,还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

C.苏武“强壮出”,归国时已是“须发尽白”,最好的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如此执着的苏武更令人敬佩。

D.文章最后叙述苏武归来时,说他“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来时募百余人,而“凡随武还者九人”。

通过对比,突出了苏武的坚贞、顽强,也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

解析:

选A 应该是“从侧面表现了苏武的人格魅力”。

什么是忠诚?

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

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

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做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

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观点1:

 

观点2:

 

观点3:

 

答案:

(观点1)苏武的忠诚里有一些愚忠的成分。

比如:

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

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其对其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争取的权利也还要争取。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

(观点2)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

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被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国家的和平、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观点3)苏武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上看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汉武帝就是忠诚于他治理下的国家。

一个人绝不能因为个人的恩怨而损害国家的利益。

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鲜明的对比手法

1.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

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

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大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

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于死地。

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

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2.鲜明的对比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

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

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

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素材主题

气  节

[课内·提炼]

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因“虞常事件”受牵连而被扣留。

对苏武的才能和品行,匈奴单于颇为赞赏,极力招降他。

先是派卫律出场,以死刑相逼,以荣华相诱,苏武皆不为所动,他痛斥卫律,义正词严。

后又派李陵前来劝降,道家破人亡之惨,述同病相怜之切,析汉朝天子之昏,言辞不可谓不恳切。

地窖的阴暗潮湿不仅没有让他的心灵黯淡,反而让他的心更加明亮;塞外大雪虽然让节旄尽脱,但苏武心中的那杆赤诚大旗却猎猎飘扬;19年的饥寒苍老了他的容貌,但千古的气节却让苏武的青春永驻!

[课外·延伸]

1.不食嗟来之食

春秋时齐国连年受灾。

有个叫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

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没精打采地走过来,就高声喊道:

“喂,来吃粥。

”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

“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

”说完他辞谢了黔敖又向前走了,终于饿死在路边。

2.子罕辞宝不失节

春秋时宋国有人获得一块美玉,奉献给大夫子罕。

子罕不受。

献玉的人说:

“这块玉拿给玉匠鉴定过,认为是宝贝,所以才进献给您。

”子罕说:

“你把玉作为宝贝,我把不贪物作为宝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接受了你的玉,我们两人就各自都丧失了自己的宝贝。

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贝吧。

”献玉的人说:

“我怀藏美玉,一定被盗贼杀害,不能回到家乡,把美玉献给你是为了我免于一死。

”子罕听后,便将他的美玉交给玉匠雕琢,卖了很多钱给了献玉者,然后送他回家乡。

3.名言警句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

(3)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三国志》

(4)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

(5)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

——房玄龄

(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

(7)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苏轼

[运用·点拨]

气节是一种人生准则,一种道德修养,体现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和人生的各个方面。

在平时能安贫乐道,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富贵荣华的诱惑之下能不动心志;在狂风暴雨袭击之下能坚定信念,不惊慌失措,以至于“临难毋苟免”,以身殉真理。

这种精神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它需要培养!

然而这培养又不是“修身养性”,用主观的“毅力”“决心”之类来驾驭自己的行为所能办到的。

因为气节并不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高度的理性上。

(时间:

45分钟 分值:

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与旃毛并咽之

B.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C.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D.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解析:

选D A项,旃,同“毡”,毛织的毡毯;B项,去,同“弆”,收藏;C项,亡,同“无”,没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

赠送

B.武帝嘉其义嘉:

赞许

C.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当:

抵押

D.赐武马畜、服匿服匿:

藏衣服

解析:

选D 服匿:

盛酒酪的瓦器。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选D 第二人称代词,你。

A项,介词,把;介词,因为。

B项,介词,趁机;介词,通过。

C项,代词,这样;词尾,不译。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天雨雪,武卧啮雪

A.欲因此时降武

B.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C.羝乳乃得归

D.单于壮其节

解析:

选C 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

雨,下。

乳,生子。

A项,使动用法,使……投降;B项,名词作状语,向上;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美。

5.下列句子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其)战

B.且单于信汝,使(汝)决人死生

C.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他)俱(去见汉使者)

D.(卫律)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解析:

选D “卫律”应改为“李陵”。

二、阅读鉴赏(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

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

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

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

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

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

固议曰:

“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

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

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