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研究中考《考试说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1270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真研究中考《考试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认真研究中考《考试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认真研究中考《考试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认真研究中考《考试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认真研究中考《考试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真研究中考《考试说明》.docx

《认真研究中考《考试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真研究中考《考试说明》.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真研究中考《考试说明》.docx

认真研究中考《考试说明》

重庆市2008年中考大背景

重庆市教委意见:

今年中考,要缩小范围,减少内容,降低难度。

实际情况:

重庆是直辖市;怎样面对全国中考指导委员会评价;联招

认真研究重庆市2008年中考《考试说明》

2008年《考试说明》的特点:

条款分列:

以条款的方式将考点分项、分条列出。

考点清晰,要求明确,操作性强。

“综合性学习”,对它的考试要求,过去的表述很模糊(在全国其他城市亦然),缺乏操作性,让师生感到无所适从。

例2007年是这样表述的:

“综合性学习:

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发现、探究问题。

有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

2008年我们是这样表述的:

“综合性学习:

运用语文知识,发现、探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1.能策划语文活动,拟定活动方案 2.能根据材料提出和探究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采用恰当的思路和方法。

显然,这个表述更明确,操作性也更强,使师生在复习中方向更明确。

口语交际部分的表述:

2007年为:

“口语交际:

1.根据对象和场合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能就适当的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课程标准的要求)

2008年为:

“口语交际:

能根据情景,清楚、连贯、文明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不偏离话题。

”(书面表达)

与2007年表述相比,2008年的表述更符合书面考察的特点,重点更突出,文字也更简明。

一、缩小范围的体现

(一)常用汉字的音形义:

教材所涉及的。

教材的版本?

1.人教版:

(1)“读一读,写一写”;

(2)注释。

重点注意普通话和方言差别大的字。

(例2008考纲P4“题型示例”1.;P22“语文参考试卷”一、1.)

学生梳理——出考试题

2.湖北版(6个区县):

(二)修改病句:

只考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词语赘余4种类型。

(三)文学常识:

只考7—9年级课本涉及到的中国重要作家、作品及所处的时代常识。

学生列表解决该问题

作家姓名

称谓

时代

主要作品

内容/形象/主题

(四)名著阅读:

不考课外文学名著阅读。

二、降低难度的体现

(一)古诗文积累

1.考机械记忆。

2.考理解性记忆。

(二)文言文翻译

意译即可(关键词不能错)

尽量直译,太活反而不好把握。

(三)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

要求更明确

1.综合性学习

(1)能策划语文活动,拟定活动方案

(2)能根据材料提出和探究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采用恰当的思路和方法(详见专题)

2.口语交际

能根据情景,清楚、连贯、文明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不偏离话题。

(详见专题)

(四)减少试卷文字阅读量

1.新闻以语段形式考

2.常用汉字的音、形、义是否以语段形式考?

3.信息筛选是否以语段形式考?

4.现代文阅读文段:

1000字以内

三、关于作文

说真话,诉真情

少写:

庭审记录,实验报告,想象作文

四、毕业和升学分值各占50%

复习的总体策略:

“1132”策略

一把梳子;一面镜子;三轮复习;二张表格。

“1”:

一把梳子。

初三复习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梳理、完善、运用,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实战”能力,对知识、能力的梳理应贯穿整个复习过程。

(1)内容的梳理

①识记(含默写)内容的梳理

②知识点的梳理——点

③各个专题的梳理——线

(2)方法的梳理

①答题方法的梳理(题型)

②答题技巧的梳理(分点/得分点)

③答题规律的梳理

“1”:

一面镜子。

每个学生的纠错本

(1)分板块、分专题填写纠错本

(2)安排适当的时机看纠错本

“3”:

过三轮。

三轮复习法:

(1)第一轮:

梳理、系统。

(2)第二轮:

综合、提升。

(3)第三轮:

查补、调适。

心理调适:

“讲几个故事,举几个例子,送几句话”

故事、例子——增信心、能专心、平常心

赠语:

摒弃杂念,坦然面对;

认真审题,规范答题;

积极思考,字迹清晰;

放松心态,最佳发挥

“2”:

填二表。

(1)表1.讲评需求表

第X大题

感言/建议

第X小题

第X小题

第X小题

第X小题

考点

考点

考点

考点

考点

需求

每次测试后,学生先查资料、交流、讨论,不能够理解或需要教师讲解的内容在表内打“√”

(2)表2.测试情况分析表

板块

语言积累与运用

文言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写作

分值

基础

积累

口语

综合

得分

得分率

一、考试范围

课标教材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二、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二、试卷结构

四大板块:

语文知识与运用;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

五个大题

比例和分值:

语文知识与运用(19%;28.5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17%;25.5分——10.5分+15分);现代文阅读(28%;42分——40分);写作(36%;54分——55分)

第一大题:

语言积累和运用(40分)

(一)语文知识与运用

1.正确识记教材(人教版/鄂教版)所涉及的常用汉字的音、形、义,并能在具体语境(语段/语句)中正确运用。

课标第四学段(7-9年级)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考点——字音

2.汉字书写规范、正确、端正、整洁。

(明:

单独记分/在作文评中评。

暗:

不提出明确要求)2007年考试说明

课标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考点——字形

3.正确使用词语。

(词语在语境之中的运用)

考点——词语理解

4.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能识别并修改病句。

(详见资料——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词语赘余

考点——修改病句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5.正确仿写句子。

考点——仿句

(详见资料——仿写)

6.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考点——渗透在仿句、作文、语言表达之中

7.了解7—9年级课本(版本)所涉及到的中国重要作家、作品及所处的时代等常识。

考点——文学常识

(二)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1.口语交际

能根据情景,清楚、连贯、文明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不偏离话题。

考点——语境表达

2.综合性学习

运用语文知识,发现、探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1)能策划语文活动,拟定活动方案。

考点——设计活动方案

(2)能根据材料提出和探究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采用恰当的思路和方法。

考点——概括信息+谈自己观点

第二大题: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和参考试卷

(一)古诗文积累

能背诵本考试说明“附录”所列古代诗文,并能正确的理解、默写其中的名句(对古诗文积累的要求,2007年为“能正确的理解、默写、运用其中的名句”,2008年删去“运用”)。

考点——名句默写

文言文考查以该“附录”所列文言文为重点(?

)。

(二)文言文阅读

(一)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考点——解释

(二)理解并能意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翻译

(三)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意思。

考点——主题/主旨;内容理解;人物形象;拓展理解

第三大题:

现代文阅读(40分)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三)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四)把握文章基本意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六)初步领悟文学作品内涵:

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有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现代文材料取自课外。

第四大题:

写作(55分)

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和议论文,(不同作文文体层次要求的区别)并达到以下要求:

1.切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

(关于文体,三种文体都要训练,尤其是说明文)

2.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3.内容具体,中心明确。

4.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5.语言通顺,书写规范。

写作要力求体现个性或特色。

(详见作文专题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