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4 柳永词两首 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01057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4 柳永词两首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4 柳永词两首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4 柳永词两首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4 柳永词两首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4 柳永词两首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4 柳永词两首 教案.docx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4 柳永词两首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4 柳永词两首 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4 柳永词两首 教案.docx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4柳永词两首教案

第四课柳永词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词的知识、作家作品,体会柳永写本词的目的。

2、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

3、学习词的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意境。

2、体会柳永词的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中的形象。

学习表现手法,领会表达效果。

2、比较同一题材诗词作品的异同。

【教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有关作者和词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宋词。

宋词是在我国诗史上继唐诗之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种诗歌体裁。

而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

他们的作品兼顾了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望海潮》和《雨霖铃》,体会柳永词的语言特色极其创作风格。

二、作者及著作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qí]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

原名三变,字景庄。

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

“富贵岂扇?

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1022年):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

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

“且去浅斟低唱”。

柳永的《鹤冲天·黄金榜上》,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名篇。

它与一般即景言情,融情人景的词作有所不同,但它仍能深深打动读者,原因是,它抒发了作者强烈而又真实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一种傲视公卿、轻蔑名利的思想。

在整个封建社会,哪怕是所谓“圣明”的历史时期,科举考试也不可能没有营私舞弊、遗落贤才的通病。

“明代暂遗贤”、“未遂风云便”等句,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无限辛酸和对统治集团的讥讽揶揄,它道出了封建社会中许多失意知识分子的内心感受,获得了广泛的共鸣。

这首词的社会意义也正表现在这里。

正因为这首词刺痛了统治阶级,所以作者终生失意,备受压抑排摈。

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载:

“初,进土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

尝有《鹤冲天》词云: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及皇帝临轩放榜,特落之曰: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这首词所表现出的那种蔑视功名,鄙薄卿相的倾向是很明显的。

整个看来,这首词的基调,它的主导方面,无疑是积极的。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这些话,充分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行动方向。

历史证明,作者的一生是忠实于这一誓言的。

他为下层妓女填写过许多词篇,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相当普及的程度(见叶梦得《避暑录话》),并且获得了“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的社会效果(见胡寅《酒边词序》)。

一个古代白衣词人的作品,其流传程度如此广泛,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封建统治阶级把他长期摈斥于官场之外,甚至毁灭了他的政治前途,但另外一方面,这又恰恰成全了他。

正由于他长期仆仆风尘,奔波于下层人民之中,才使他成为北宋独具特色的词人,成为中国词史上具有转折意义和具有深远影响的大词家。

他死后,曾得到下层人民,特别是妓女们的同情和尊重,从传说中的“吊柳七”等活动中,可以看出,他的确获得了“白衣卿相”这样重要的历史地位。

过去,有人指出这首词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同时还指出这首词反映了封建时代文人失意时的“颓废思想和堕落生活”。

这些,无疑是正确的,今天也必须予以指出。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当作者落第失意之后,便在“烟花巷陌”之中去“寻访”“意中人”。

这“意中人”,其实就是作者的知己,亦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样的思想情绪既表现出作者身世漂零之感,同时又反映出他对妓女们的同情。

这不仅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且还带有消极反抗的情绪。

就“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等词句来看,作者的态度显然是消极的、颓废的,但也要看到,其中含有许多难言的苦衷。

在封建社会里,一个人敢于如此直截表明自己的‘’堕落”,这对封建“礼法”来说,难道不是有“叛逆”之嫌吗?

那些道貌岸然的上层统治阶级,他们在玩弄女性方面不知要卑劣到何等程度,而表面上却故作“风雅”、“庄重”。

柳永此词与之相比,真不知要纯洁和高尚几多倍了。

作者鄙弃“浮名”,却公然去填写被统治阶级轻视的“艳曲”,留下了广泛传唱的词篇,这反而是他对历史的贡献了。

这首词的构思、层次、结构和语言均与柳永其他作品有所不同。

全篇直说,绝少用典,不仅与民间曲子词极为接近,而且还保留了当时的某些口语方言,如“如何向”、“争不”、“且恁”等。

全词写得自然流畅,平白如话,读来琅琅上口。

不独在柳词中,即使在北宋词中,这一类作品也是少见的。

这种“明白而家常”,“到口即消”的语言,正是词中之本色,是经过提炼而后取得的艺术效果。

指斥柳永词过分俚俗浅直,看来,不能不说是一种偏见了。

三、题解及背景: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想谒见此时正好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介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他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以求得引荐。

所以,词中不乏溢美之词。

柳永写《雨霖铃》,正是他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

由于封建时代文人政治命运难以自持,加上交通等经济条件落后,离别就给予青年男女以爱情的深沉打击,给予漂泊游子以羁旅愁苦的悲叹。

《雨霖铃》正是这两个方面感情的真实流露。

四、词的基本知识:

1、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2、词的分类: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

⑴小令(五十八字以内);⑵中调(五十九至九十字);⑶长调(九十一字以外)。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

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3、词有词牌和标题。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4、就内容和风格而言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大流派。

以苏轼、辛弃疾为主的豪放派,其作品表现出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主的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题材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体会词学两大宗——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

豪放派的特点:

①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②形式上不为规定的腔调、声律所束缚。

③意境雄浑

婉约派的特点:

①艳情为叙写主要对象;②声律上有严格限制;③风格婉曲、含蓄。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望海潮》赏析

一、整体把握

1、阅读课文,掌握下列字词:

参差(céncī)珠玑(jī)罗绮(qǐ)重(chóng)湖叠巘(yǎn)钓叟(sǒu)千骑(jì)

2、主要内容:

(摘自《老师教学用书》)

这是一首投赠之作。

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

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的,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

词人先对杭州作了总体介绍:

“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

下面就是对“形胜”、“都会”、“繁华”这三个方面的铺叙。

在“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

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

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

下片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

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祥和欢乐。

词作最后直接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

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升平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地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陈振孙评柳词:

“音律婉谐,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词是最具代表性的。

3、理清结构:

《望海潮》是描绘北宋时期杭州景象的。

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二、诗句赏析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

钱塘,即杭州。

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

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

“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参差”为大约之义。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

“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

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

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

“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

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

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

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

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

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

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

“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着一“泛”字,表示那是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

“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

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这首词的结束语。

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

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

“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

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

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板书设计】

三、问题设置

1、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明确:

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2、文中景物给你怎样想象和联想?

明确:

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

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

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着名的“双峰插云”。

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

历史着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

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

3、《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杭州的呢?

明确:

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理位置:

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②历史传统:

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③自然景观:

有着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④市井面貌:

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⑤百姓生活:

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4、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论》:

“词有点,有染。

”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那么何为“点染”呢?

明确:

点染:

本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图画,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

如《天净沙秋思》中前四句为染,最后一句为点。

结合例子来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

①上片中“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

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

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

②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5、“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明确:

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

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6、“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明确:

好景,除写湖山胜况,市井繁华,还暗送颂孙何政绩良好之意;"归去凤池夸"则暗含入朝执政之意。

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

四、问题探究(摘自《教师教学用书》)

《望海潮》这首词是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于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影响?

作者对于杭州的自然风景的秀美、壮丽和市井的繁荣、奢华身临目睹后,充满了新鲜感和惊喜、艳羡之情,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山川、城市的特点,加以详细、具体的描绘。

词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

但因为他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

五、主题思想

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城市的繁荣和山水的美丽景象,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

六、写作特点

1、一句一景,富有层次。

2、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3、运用点染,和谐统一。

第三课时

《雨霖铃》赏析

一、整体把握

1、阅读诗文,掌握下列字词:

骤(zhòu)雨凝噎(yē)暮霭(ǎi)那堪(nǎkān)

2、主要内容(摘自《老师教学用书》)

这首词是写作者离开京城时,与情人在长亭话别的情景。

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可以从中看到柳永慢词的艺术特色。

词中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

“寒蝉凄切”,点明节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

这是秋天骤雨刚停的黄昏,是舟楫齐备、急待出发的时刻。

对这些景物的描写都是为抒发离情别绪服务的。

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以“寒蝉”“长亭”“骤雨”这一系列形象烘托出一种凄冷沉郁的气氛。

正当离人依依难舍时,船夫偏又催促起航了,他们只有泪眼相向,“无语凝噎”,万千话语只能堵在心里!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作者用一个“念”字引出了对别后情境的设想:

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傍晚时分,浓重的雾气使人透不过气来,极目南望,令人不胜伤感。

上片,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片幽清的词境。

下片,词人从实写眼前之景转到预想别后之情,虚实相济,利用时间的跨越,多方位地表达了自己的惜别之意。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词人先宕开一笔,说离人伤别,自古如此,是多情使然;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这样就拓宽了词的境界,下面再设想别后生活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伊人不见,风清月冷,情何以堪?

“杨柳岸”“晓风”“残月”本是无情物,但是在满心愁绪的词人眼中,却都成了“情语”。

而“经年”的“千种风情”便从此失去了意义,因为知音已远,良辰不再。

这首词情事纷陈,铺叙委婉,语言清畅,音节幽咽,充分表现了慢词的优点和柳词的艺术特色。

3、理清结构

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

下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二、诗句赏析

这首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礼记•月令》云:

“孟秋之月,寒蝉鸣。

”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

“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接下去说:

“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

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

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

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

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

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

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

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

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三、问题设置

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

感情基调是凄清、缠绵。

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

明确:

“多情自古伤离别”。

由此可知这首词的内容是:

在一个萧瑟的秋天里,词人要远行与恋人告别。

3、全词围绕着“伤离别”来构思,那么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上阕:

长亭别离。

下阕:

别后愁思。

4、上阕中最能体现词人离情的句子有哪些?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凄清的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②“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帐饮”,语出江淹《别赋》:

“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

“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