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要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00949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要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要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要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要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要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要义.docx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要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要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要义.docx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要义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要义

罗山鸿0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最大不同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种历史理论,是作为社会历史批判的政治经济批判,是用政治经济学来阐述宏大历史,将政治经济学放在宏大的历史分析中。

通过对政治经济哲学的批判分析,马克思确定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和理论结构,创建唯物史观,同时又运用唯物史观去分析批判政治经济学,并指向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从而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成为一种社会历史批判。

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出发来理解人类社会,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作为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作为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从各类社会矛盾中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显示出了人类历史重复性和常规性,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1、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分析,马克思找到了解开人类历史的一把钥匙——物质生产劳动。

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而马克思通过批判分析政治经济学,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由此找到了人类历史的一把钥匙。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发表之前,曾对唯物史观作了一个概括性的论述: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

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开篇马克思指出,“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

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这是因为:

首先,劳动创造了生产工具,并通过制造工具使猿“手”变成了人手。

真正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其次,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使猿脑转化为人脑,促进了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最后,在劳动中创立和发展了人和人的社会关系,把猿群改造成为人类社会。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劳动提供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为一切实践活动提供物质工具和手段。

它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成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关系的实践基础。

生产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

在劳动过程中必然结成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劳动状况不同,人们的社会关系也不同。

劳动发展决定着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的发展,而生产关系又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的一切现象,归根到底都受劳动发展程度的制约。

生产劳动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

劳动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劳动的异化,劳动的高度发展又必然最终导致私有制的消灭和异化劳动的扬弃,实现劳动的解放,即人类的解放。

因此,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可见,马克思考察社会历史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由此来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而马克思的物质生产与传统经济学的生产便有了不同的含义,传统经济学对生产理解为物质财富的生产,马克思将生产理解生产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出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区分出来,对于马克思来说生产不再是单纯的物质生产活动,而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不仅仅生产出社会存在所需要的物质财富,而且生产出人的全部能力和社会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再生产出来。

因此,这种总体性的生产就不仅仅是现实的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而且构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分析,确立了物质生产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马克思通过对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分析,阐明了私有财产的本质,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在马克思看来,工人的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作为不依赖于工人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工人的劳动活动本身是作为一种异己的、与之格格不入的力量。

异化劳动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人的类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异化,亦即人之存在的总体性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的原因主要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阶级的劳动产品,也就是说,工人同其产品的对立的背后是工人同资本家的对立,工人同物品的对立的背后是同人的对立。

马克思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本质:

“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异化劳动理论通过解剖生产劳动接近了唯物史观的核心——生产关系思想,异化劳动的规定已经接触到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

“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关系,以及他同这些人的关系”。

这样,私有财产关系、工人与资本家阶级的对立不过是异化劳动的物质的、概括的表现。

因此,可以说异化劳动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对抗关系的初步概括。

由此,马克思确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马克思正是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分析,确定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马克思将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并认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

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

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

(1)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生产方式,既是社会和自然互相联系,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纽带,又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骨骼”,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建立在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同生产方式决定着不同的社会形态,

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精神面貌归根到底,都根源于生产方式。

(3)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更替,决定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基本事实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又通过研究社会政治结构同生产的相互联系,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

指出,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借以运动的形式,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但是,对于全部社会政治结构和观念的意识形态来说,却构成决定它们性质的经济基础,而社会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则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

4、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到了变革社会的正确道路。

它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找到了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更加看重了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

后来,谈及黑格尔哲学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时,恩格斯说:

“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创立。

马克思又在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剩余价值学说,为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的本质,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

它揭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途径。

它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的地位和历史作用,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终于把空想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了。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在于:

它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探求未来理想社会,从而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它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阶级调和的思想,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两个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的产物,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正确道路。

它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把无产阶级看作值得同情的受苦难的阶级的观点,发现了无产阶级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从而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它成为整个无产阶级建设新世界的强大武器。

所以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鲁品越老师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只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的方法论骨架。

而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则是这一方法论的分析对象,是唯物史观的血肉。

一旦我们把剩余劳动作为贯穿整个历史过程的基本范畴,将会展示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哲学画卷,由此构成的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自然地被融入到这个理论体系之中。

马克思的伟大正在于把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概念推广到人类历史领域,将人类劳动分解为两个层次,这就是“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

他说:

“在任何社会生产(例如,自然形成的印度公社,或秘鲁人的较多是人为发展的共产主义)中,总是能够区分出劳动的两个部分,一个部分的产品直接由生产者及其家属用于个人的消费,另一部分即始终是剩余劳动的那个部分的产品,……在这里我们撇开用于生产消费的部分不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92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劳动通过市场结清之后而实现为剩余价值,它是剩余劳动的特殊形式。

  马克思曾经对比过“动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

他说,“诚然,动物也生产。

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

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97页)。

按照马克思的这种区分,那种“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以维系生存和繁衍为目标的“必要劳动”,仍然是“动物的生产”。

而“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的剩余劳动,使人从动物世界中真正提升出来,真正成为人:

因为它使人类不再仅仅“生产自身”,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由此来创造和表现自身的本质力量,使世界成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正是有了剩余劳动,人类才创造了各种超越生存目的的劳动——艺术性劳动,创造了各种剩余劳动结晶——音乐、绘画、宗教、神话、哲学等等文化产品。

由此产生了人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剩余劳动是人类从自然界的支配下获得的自由,人类通过它来建构和展示自身无限丰富的人性,按照美的规律来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另一根本区别,在于它产生了一种新的支配人类的力量——社会关系力量。

马克思说: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实际上,由必要劳动生成的是人们的自然关系,而由剩余劳动生成的才是真正的社会关系。

因为剩余劳动只要一出现,便会陷入各种社会力量对它的支配权的争夺之中,由此产生了各种社会冲突和合作,产生了人们之间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结构,产生了体现这些社会关系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如等级制度、市场制度、平均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等等,它们反过来支配人们的劳动。

于是,剩余劳动作为从自然界那里获得的自由,又在人们对它的争夺过程中,转化为一种支配人的社会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自身所特有的规律,从而使人类历史成为按照不同于自然规律的、具有自身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如果说在必要劳动领域,人们处于自然界的必然王国的支配之下,那么作为人类在剩余劳动领域,则被由其自己构筑的新的客观力量——客观的社会关系结构及其规律所支配。

这才是人的真正的社会性,它不同于动物之间依靠自然关系结成的群体性。

因此,正是剩余劳动的发展生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5、通过批判分析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提出了“三形态”理论与“五形态”理论,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

社会形态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

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出自XX百科)一般来说,只有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总体结构才能称为社会形态。

三种社会形态和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同时发端于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形成时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别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得到完整准确的表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将人类历史上各个生产发展阶段划分为“部落所有制--古代所有制--封建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四种形式。

后来,马克思在对蒲鲁东的批判中进一步发展了历史分期的科学标准,用“社会”、“社会形式”代替了“市民社会”。

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中,马克思认识到“部落所有制”缺乏科学材料,于是放弃了这个概念,只剩下了“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三个阶段的历史分期。

马克思指出:

“生产关系的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

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345)。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这个阶段,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也还不是十分完备的。

第一次完整准确地提出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

马克思指出: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从19世纪40年代提出,经历了一个不断充实发展、逐步成熟完善的过程。

“三形态”划分的思想,起源于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根据劳动的不同类型和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时代。

最初是真正人的本性,从事着对象化劳动,即合乎人性的劳动,改造和占有自然界,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由于异化劳动的出现,使劳动成为非人性、反人道的劳动,产生了私有制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出现了有产与无产的对立,并发展到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这就是私有制社会,包括从私有制的最初产生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即阶级对抗的社会形态,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阶段;异化劳动的扬弃,私有制也被扬弃,它被公有制所代替,实现人的本性的复归,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阶段。

后来,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又作了第二种“三形态”划分。

这种“三形态”的划分,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形态划分理论最成熟、最科学的一种理论形态。

马克思说: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中,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

在这种形态中,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大体说来,根据马克思的划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这三种社会形态中的第一个社会形态是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形态,在经济上表现为自然经济社会;第二个社会形态是在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形态,在经济上表现为商品经济社会;第三个社会形态是人的自由个性的社会形态,在经济上表现为产品经济社会。

三个社会形态划分的根据,是由人的发展状况不同所决定的社会关系的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

“五形态说”和“三形态说”是相互包含、相互补充的,但理论侧重点不同。

“五形态说”以生产工具--生产力--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为主线来展开,具有民族性、区域性。

“三形态说”主要从人和自然关系的变化:

适应自然--占有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生产目的的变化:

为获得使用价值而生产--为交换价值而生产--为满足人的需求生产为主线展开的,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共同性和人类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规律性,这些阶段是不可跨越的。

“五形态说”和“三形态说”这两种划分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人的依赖性社会或自然经济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或商品经济社会在马克思那里指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或产品经济社会,则指的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则是唯物史观有关这两个图式的理论学说。

社会发展的具体图式并不等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它却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直接体现了马克思探视社会发展过程的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逻辑框架:

人的关系和人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导向,人的关系和人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导向实现的机制和过程。

6、通过批判分析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

通过批判分析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尤其是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在《形态》中提出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这里所说的“世界历史”,不是通常的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而是指各民族、各国家在普遍交往的推动下,整个世界逐步形成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体化以来的历史,即整体世界的历史。

在他的论述中,“世界历史”是相对于相互分裂的民族历史与地域历史而言,是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并且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对传统民族历史的超越与对现代世界历史的开创,也揭示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特征,并且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趋势说明了世界历史形成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世界历史有这样一句经典的概括: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这段对于世界历史结论性的概括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基本内涵。

首先,世界历史的形成必须有两个前提,即以近代大生产为标志的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普遍交往。

界历史作为历史性的产物,当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也是生产力普遍发展的产物,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就曾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发展,那就只会由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

世界历史产生的生产力基础最重要的就是新航路发现和工业革命开启的近代的工业化。

在以大工业为标志的近代工业化的推动下,历史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

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人类的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产生的另一个前提。

马克思对于普遍交往的作用极为重视,将其独立出来进行论述,交往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与生产关系等概念相同。

交往的革命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中介,而普遍交往更是世界历史的直接表现形式,“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总之,生产力的发展和普遍交往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动力。

其次,世界历史理论还阐述了世界历史产生的历程,这样一个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分析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马克思更多地是从分析交往形式的变革进行阐述的。

第一阶段,主要是世界市场的建立。

“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第二阶段,他指出“第二时期开始于17世纪中叶,它几乎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

商业和航运比那种起次要作用的工场手工业发展得更快;各殖民地开始成为巨大的消费者;各国经过长期的斗争,彼此瓜分已开辟出来的世界市场”。

第三阶段,就是以大工业的产生为标志。

大工业的产生具有着决定性的力量,大工业“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了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大工业开创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再者,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实际上的对立面就是各民族地域性的逐渐消失,它是全世界民族在整体上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首先确立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一个标准,然后根据真正历史的发展,按照标准项目的具体变化,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在此处“特殊性”更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民族的地域性。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中包含着世界一体化的观念。

还有,马克思在分析世界历史理论的过程中,对于资本主义在其中的作用作了全面的评价。

在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中,资本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资本的本性就是增殖,为了实现资本的这一特性,资本家“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地方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尽管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但是从他的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作了全面的分析,揭示其两重性,特别是自资本主义开始,人类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