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docx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在抗日战争中,从政治、军事等方面提出了符合全民族利益、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抗战主张,并且以发挥自己的无限积极性,成为实现政治口号所提出的任务的模范,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一、积极倡导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团结在抗日的旗帜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民众,成为全民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因素。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实践中,不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并且是坚定的维护者。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
“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的旗帜,与日本共产党联合发表声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1933年,又发表了在停止进攻红军、给予人民以自由权利和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之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1935年华北事变后,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提出了停止内战,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共同进行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并且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抗日主张,与国民党对日不抵抗并坚持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将全国各党各界各派各军,以及广大民众紧紧地团结在抗日的旗帜下,发挥了执政的国民党应该发挥而没有能够发挥的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推动者。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同国民党的关系。
而这时的国共关系在经历十年内战后,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国民党是执政党,掌握着全国的政权和军队;共产党没有合法地位,力量要弱小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推动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并非易事,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反蒋抗战、逼蒋抗战到联蒋抗战的艰难过程,其间,适时采取的两个重要政治步骤,对两党重新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个重要政治步骤是从民族大义出发,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第二个重要政治步骤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中央以通电的形式致电1937年2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和改良人民生活等五项要求。
同时表示,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将此定为国策的基础上,作出取消两个政权敌对,红军改变名称,在革命根据地实行新民主制度和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等四项保证。
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是带原则性的让步,为着一个大的问题,就是为着抗日”,(《毛泽东传》(1893—1949)第42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以必要的让步,争取了国民党抗日。
通电发出后,得到全国民众的热烈支持,并且推动了国民党内部抗日派反对亲日派的斗争。
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十多人提出了恢复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提案。
会议通过的决议虽然使用的还是反共语言,但事实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
毛泽东对此评价说:
“如果没有这一步骤,则两党合作的建立势将推迟,而这对于迅速准备抗日是完全不利的。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363页)
第三,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模范实践者。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在抗战中与国民党真诚合作,带动了各方面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在对日作战中,红军改编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英勇奋战,不仅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而且在太原、徐州等会战中,很好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实现了两党军事上的友好合作。
在山西抗战前线,很好地处理了同阎锡山的关系,协商成立了有中共和八路军代表参加的各级战地动员委员会,成功地创造了以统一战线方式组织民众抗战的范例。
在国民党统治区,利用蒋介石邀请中共代表参加国民参政会和军委会政治部的有利条件与有限权利,动员广大民众投身抗战,并且通过公开合法的身份,同国民党官员和将领、地方实力派领导人、华侨及工商界爱国人士等广泛接触交往,宣传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
这些工作都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发展。
第四,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维护者。
抗日战争时期,尽管国内阶级矛盾依然存在,但由于民族矛盾是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阶级斗争必须服从民族矛盾。
因此,从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要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并且依靠这一原则,既妥善处理了国共之间的关系,维护了合作抗日的局面,又没有束缚自己的手脚,这“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394页)武汉沦陷后,伴随国民党反共磨擦的加剧,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主张,并在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效策略。
具体来说,在国内关系上,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
毛泽东强调,争取中间势力极为重要,因为“在中国,这种中间势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可以成为我们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48页)对国民党顽固派,则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斗争的原则是“有理、有利、有节”。
这些重要的策略原则,对全党在复杂的斗争中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巩固与发展统一战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事实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下,中华民族达到了空前的大团结。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坚持和维护,为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二、坚持和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把敌后战场变成抗击日军的坚强堡垒
游击战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抵抗日本侵略者有效和重要的形式。
在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红军在抗日战争现阶段的战略方针,是以游击战争为主。
为什么把只有战术问题的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呢?
中国共产党的依据主要是两个。
其一,也是最主要的,是依据中国的国情。
毛泽东曾这样分析:
中国既不是小国,也不是一个强国,而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
与中国相对应的,是日本侵略军的强大和兵力不足。
日军因其强大在中国占地甚广;又因其兵力不足,战争长期性发生了。
同时,由于中国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
于是,“游击战的本身,不只有战术问题,还有它的特殊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第327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版)其二,红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游击战争“才能发挥红军特长,给日寇以相当打击。
”(《毛泽东年谱》中卷第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基于上述认识,中国共产党反复强调,要把游击战争“坚持到底”,并明确表示,“在战争问题上,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分工,就目前和一般的条件说来,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
”“游击战争如失败,我们须负严重的责任”;“我军应坚持既定方针,用游击战配合友军作战。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第427、57、85页)
八年抗战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不仅在敌后战场表现出了“很大的威力”,而且在全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游击战争在敌后的开展,促成了战略相持阶段的提前到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战争形势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个方向是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节节抵抗、节节败退,不断消耗日军兵力。
另一个方向是八路军奉命把游击战争发展到五台山、吕梁山、太行山等绵亘的山地,扩大到冀南平原、冀中平原等广阔的平原地带,在晋察冀、平西、冀东、冀中、冀南、晋西北、晋冀鲁豫、大青山等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华北敌后战场;新四军奉命把游击战争发展到华中,建立苏南、皖南、皖中和豫东等抗日根据地,开辟华中敌后战场。
游击战争在华北、华中敌后战场上迅速展开,相继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对日军占领的一些交通要道和大中城市形成“反包围”的军事态势。
日军在未占领武汉之前,就已经深感到华北的八路军是其灭亡中国的“绊脚石”,华中的“新四军是共产军,很灵活,他容易生根”。
日军在占领武汉、广州之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被迫将原定的速决战略改为持久战略,中国抗日战争由此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是促成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到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在大半个中国将变为日军的后方的时候,“如果没有最广大的和最坚持的游击战争,而使敌人安稳坐占,毫无后顾之忧,则我正面主力损伤必大,敌之进攻必更猖狂,相持局面难以出现,继续抗战可能动摇”。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第427页)
其次,敌后游击战争把大量的日、伪军拖在敌后战场上,从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
中共武装力量在敌后坚持和发展游击战争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在敌后战场拖住日军的兵力,协助国民党军正面战场。
从这个目的出发,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在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平原、山岳和湖沼等地区广泛地开展起来。
他们以自身伤亡40余万人的代价,取得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的辉煌战绩,同时打破了日军先确保占领地域的“治安”,消灭中共抗日武装及其根据地,从而摧毁各敌后战场,然后再抽出兵力集中全力进攻正面战场的企图,使日、伪军的兵力深陷在敌后战场上。
用毛泽东的话说:
“敌人原欲摧毁敌后战场,再攻正面战场,但是不可能了,为救死计,被迫着同时挑起这两个战场在肩上。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第724页)
第三,游击战争变日军后方为前方,极大地破坏了日军“以战养战”的政策。
战略相持阶段开始后,日军在中国占领区内实行所谓“以战养战”政策,以残暴的经济掠夺,来供给它进行侵略战争的需要,使华北、华中的占领地域成为日军的后方兵站基地。
用敌后游击战争破坏日军的“以战养战”政策,是中共武装力量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各部队破坏敌人“以战养战”政策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破坏敌人的交通。
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敌后游击战争,日军的“以战养战”政策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到了1943年,日军在占领地域仍然不得不为一些重要军需物资的开发担忧。
日军的战斗详报不得不承认,中共武装力量“对破坏重要的战争资源地区及设施的策动渐趋激化,其手段也更加巧妙、恶毒”,不可等闲视之。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
《华北治安战》(下)第340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三、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努力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共产党已经过16年艰苦卓绝斗争的考验,这时已拥有两个明显的优势:
一是初步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这个领导集体已经比较成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独立分析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二是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中锤炼造就出一大批忠诚的、有着丰富革命经验的骨干。
这样两个优势,使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形势下,能够以无产阶级特有的坚定性,忠实地代表全国各阶层和各族人民的利益,不仅可以制定出坚持全面抗战的一系列正确政策,而且能够组织起广大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来贯彻实施,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担当起挽救民族危机的历史重任。
当然,抗日战争是政治经济落后的中国抵抗经济军事力量都相当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其战争之残酷性和长期性是近代历史上空前的。
而抗战初期全国的中共党员人数只有4万多人,主要集中在红军和陕甘宁边区及其他一些小根据地;就全国范围来说,绝大多数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有些地区甚至被破坏殆尽。
这种状况,显然同党所担负的重要责任严重地不相适应。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
“党的组织力量,在全国,一般地说来还是微弱的”,“不克服这个弱点,是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394、395页)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迅速发展和扩大党的组织。
1938年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要“大量地发展党员”。
根据这一建议,中共中央于1938年3月作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
“为了担负起扩大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神圣的任务,强大的党的组织是必要的。
但应该指出,目前党的组织力量,还远落在党的政治影响之后,甚至许多重要的地区,尚无党的组织,或非常狭小。
因此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成为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第466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到1938年底,中共党员的人数从4万多人增加到50多万,到抗战胜利时,党员的人数高达120多万,干部人数从3万多发展到40多万,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
但是,由于抗战期间发展的新党员大多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其中有许多是充满爱国激情的学生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他们抗日热情高,富有朝气,但也带来许多散漫、不服从组织纪律等不良习惯。
这些新产生的问题与严酷的抗日战争同样很不适应,党必须大力加强自身思想建设,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否则就无法肩负起自己的历史重任。
为此,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做了大量工作。
张闻天、陈云和刘少奇等先后发表《论青年的修养》、《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文章,毛泽东则有《反对自由主义》、《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名篇,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延安开办的各类学校专门设置了党建课,中央党校建立了党建研究会,中共中央还适时创办了《共产党人》杂志,毛泽东亲自写了发刊词,明确指出:
“它的任务就是:
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02页)这一系列措施,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团结全党完成抗日战争的神圣使命,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在党内进行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全党范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通过整风学习来克服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国共产党相信:
“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
”“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
只要我们共产党的队伍是整齐的,步调是一致的,兵是精兵,武器是好武器,那末,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能被我们打倒的。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2页)经过这次整风学习,中国共产党科学地总结了历史经验,从思想根源上纠正了党在历史上所犯的“左”右倾错误,“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4页)我们党实现了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毛泽东曾经指出:
“中华民族的兴亡,是一切抗日党派的责任,是全国人民的责任,但在我们共产党人看来,我们的责任是更大的。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59页)为此,中国共产党要求自己的党员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与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以及统一战线中各党相互关系的模范。
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表现在抗日的武装斗争中。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多次发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的声明,坚决主张武装抵抗日本侵略者。
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派出干部,组织和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在白山黑水之间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立刻发出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解放》第1卷第10期,1937年7月12日)在华北抗战最危急的时刻,在国民党军队大批南撤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把自己领导的八路军3个主力师,全部开到抗战前线,振奋了中华民族的士气。
在1940年国民党对长期抗战产生动摇、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一部分国民党人和相当数量的国民党军队大批投敌的严重局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发动“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在1944年春的国民党豫湘桂战役大溃退中,中共又用敌后战场的局部胜利反攻,来鼓舞和坚持着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在残酷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付出了重大牺牲,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已经载入中国抗日战争的史册,牢牢地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二是积极组织民众参加抗日斗争。
中国共产党依靠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政治优势,在华北、华中、华南广大敌后战场开展灵活机动的敌后游击战争的同时,派出数千名干部深入敌后,在日军摧毁的中国政权的废墟上重新建立起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中国战时政权,更有力地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参加到同日军的殊死战斗中。
无数共产党员就像一颗颗种子撒向广大敌后,在人民群众中到处生根开花,组织起亿万中国人民,建立起十几块大小不等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各种民主改革,进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设,使这里的生产提高,民生改善,社会安定,人民的文化与觉悟提高。
广大人民群众抗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敌后抗日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党的武装力量有了十分充足的兵源和基本的生活物质资源,从抗战开始时的5.9万人,发展到抗日战争胜利时的120万人,不算战争中的伤亡,比抗战初期扩大了20多倍。
中国共产党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和团结了全体人民有力地抗击日军,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B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
勇敢担当领导责任
“九一八事变”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旗帜鲜明地阐明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立常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9月30日又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
1932年,“一二八上海事变”后,中共中央发出《为上海事变给各地党部的信》,4月15日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宣言》,20日又发出《为对日宣战告全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通电》。
这些宣言、通电和文件的核心内容是:
中国共产党愿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华北事变。
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2月,中共中央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同时,提醒全党“必须更深刻地了解革命领导权的问题,共产党要在中国革命中取得领导权”。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毛泽东针对新的形势鲜明地提出了“我们的领导责任”问题,指出: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历史已判定不能经过资产阶级的领导而必须经过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够完成。
”还把无产阶级能否担当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看成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且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的险恶用心已经昭然若揭,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勇敢地表明了担当抗战领导责任的态度,并且在政治领导等方面开始实施,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2.在全面抗战中中国共产党
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守军进攻,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这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控制下的南京政府,对内对外是代表国家的。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和实现自己的领导责任,作出了艰辛的努力。
一是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全面抗战爆发后,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处理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关系,捐弃前嫌,主动推动、促成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倡导进行了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如何抗战问题上,国共两党存在根本的分歧。
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只实行单纯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使抗日战争成为全民族参与的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
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针对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我党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我党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的前提下,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我党实施全面抗战路线,就是在全面抗战中担当领导责任的重要体现。
二是共产党坚持和领导了敌后游击战争。
1937年8月,党在洛川会议上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确立了在抗战中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便独立自主地到敌后进行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
从此,以国民党领导的军队为主体的正规战,逐渐被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体的游击战所代替。
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表现出一定的抗日积极性。
但是,由于敌强我弱的总形势和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在防御阶段一年零三个月期间,国民党军队从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一直退到四川,丧失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国土,断送了中国半壁河山。
1938年10月,中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侵略军将主要力量用于打击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12月,以国民党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敌,充当了汉奸;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这样,抗击日军的主要责任便落到了共产党身上。
在战略相持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常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依托抗日民主根据地,抗击了二分之一以上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也渡过严重困难,进入再发展时期,华北和其后各个根据地开始对敌军发起攻势作战和局部反攻。
到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已发展到19块,面积9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9550万人;军队发展到91万人,民兵220万人。
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胜利阶段后,在中国战场,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势作战。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向同盟国的投降书上签字。
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在八年的全面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武装,在敌后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万余人。
八路军、新四军伤亡60余万人,各抗日根据地群众伤亡600余万人。
事实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要坚持和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中国共产党是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是领导抗战取得胜利的决定力量。
三是共产党实现了对全民族抗战的政治思想指导。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是执政党,但它在这个时期通过在不同阶段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了对全民族抗战的政治思想指导。
“卢沟桥事变”后,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
7月23日,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指出对付日本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