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0303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docx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docx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第一节道德及历史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伦理道德方面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道德、道德的本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式、讨论式、互动式、案例式和研究式,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案例:

让美德占据灵魂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坐在郊外的一片旷野里。

哲学家问身边的弟子该如何除去周围长满的杂草。

弟子们十分惊谔,没有想到一直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竟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于是,他们给出了各种答案,有的说用铲子就够了,有的说用火烧,有的建议在草上撒上石灰,还有的说要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哲学家听完后,站起身说:

"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用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除草。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子地坐下,等着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讨论:

看了这个故事后,你是任何看待美德的?

你认为美德真的很重要吗?

第一节道德及历史发展

问题探索:

什么是道德?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

许慎对“德”的解释是: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

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

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

“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

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1.神启论:

认为道德起源于“天”的旨意或“上帝”的启示。

如汉朝的董仲舒就把“三纲五常”称为上天的意志,认为违背纲常就是触犯天意。

基督教中的摩西十诫,被说成是上帝对摩西的启示,通过摩西传达给教民。

2.天赋论:

认为美德是人类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

如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之心”,只要适当引导就能发挥出来。

康德认为道德源于人类固有的纯粹“理性”,理性发端于人的善良意志,道德就是善良意志发出的一种“绝对命令”。

3.感觉欲望论:

这种观点从人的心理过程和生理需要分析道德的起源。

如洛克认为,事物之所以有善、恶之分,只是就其与苦、乐的关系而言。

所谓善,就是能增加我们快乐或者减少我们痛苦的东西,所谓恶,就是能增加我们痛苦或减少我们快乐的东西。

4.生物进化论:

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或动物的合群性。

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就起源于群居性动物的社会性本能。

道德不是人所独有的,一切群居性动物都有道德感.

5.马克思主关于道德起源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它是历史的产物,其根源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

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客观条件:

社会关系的形成。

在最初的人类社会中,由于环境的恶劣和个体能力的限制,决定了他们不得不结成群体,与大自然抗争。

群体的劳动生活必然彼此交往,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这就是道德的萌芽。

(2)主观条件: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由于还没有产生个人与整体的分化,因此,这个时期所发生的对社会关系的意识和行为只是处于道德的萌芽状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

直到人类自我意识形成以后,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3)前提:

劳动。

社会关系和自我意识都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因此,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也是人类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人们总是从一定的利益出发去选择自己的行为,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作出善恶的价值判断。

因此,物质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各种道德体系带有阶级属性。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经济利益不同,各个阶级总是要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因此,阶级社会中的道德体系有着不同的阶级属性,他们各自的地位不同。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1认识功能

①道德的认识功能,即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帮助人们认识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通过,增强义务感与责任感,正确选择道德行为,塑造道德价格。

道德的认识职能表现在道德能够通过道德判断、道德标准和道德理想的教育和实践形式,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个人同他人、个人同社会的利益关系以及个人对社会、国家、集体、家庭,乃至他人应负的责任和义务,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唤起入们的道德责任感,帮助人们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

2调节功能

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社会舆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范围内或在相当数量的人群之中,人们对某种事件、现象、行为等进行有意识的传播,或自发产生的情绪、态度和看法。

社会舆论是道德评价的最重要手段,它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教育榜样的示范,以及人们关于道德的内在信念来实现的。

人们通过社会舆论,使自己明辨是非,提高抑恶扬善的能力,从而坚持或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向。

传统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一种稳定的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成为人们世代相沿习以为常的习俗和惯例。

表现为:

行为习惯或思维模式,即人们以一种特有的传统心理和观念去看待道德行为中的人和事,判断其行为的善恶,从而达到评价和调节行为的目的。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被评价为善的,是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的,就会受到鼓励,让更多的人效仿。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被评价为恶的,非正义的,不道德的,就会受到谴责,使这种行为得到纠正和制止。

内心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理想、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正确性、正义性和崇高性的笃信,以及由此产生的履行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

内心信念是通过日常所说的良心来发挥作用的,其表现为:

一是对自己的正确行为加以肯定,从而得到自我满足的安慰;二是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加以否定,从而在良心上感到不安和羞愧。

道德的调节功能,即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然”向“应然”转化。

在认识功能与调节功能的基础上,还有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它们与其他社会手段密切配合,共同发挥了调节作用。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1、影响或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与发展。

任何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都是维护这个社会上的经济制度的。

封建社会倡导“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借以巩固封建制度。

资产阶级兴起后,则抨击了封建道德压抑人性,不合理性,而大力倡导个性解放和个人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在社会主义社会,提倡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也是着眼于巩固公有制经济基础的。

2、维护社会生活秩序和稳定。

社会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

正确化解这些矛盾,社会才能协调发展。

每个人都是处在矛盾之中,面临很多矛盾关系。

如同学之间,6人同处一室,各人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各不相同,矛盾在所难免。

如果大家都能相互体谅,互相尊重,以诚相待,矛盾冲突就会减少;如果一个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凡事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关系就很难处理,就会矛盾丛生。

推而广之,班级、学校、社会都是一样的道理。

道德在维系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3、教育和培养一代新人

道德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不管是现实生活中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的言行,还是文艺创作中的那些典型,我们看后都会受到极大的感染,它教育我们正确认识各种关系,正确地选择各种行为,成长为有德之人。

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很宽泛的,简单地说,一部分是工具性的,如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一部分是目的性的,即塑造人,使人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

知识技能很重要,这是无可争议的。

但是,知识技能被什么样的掌握,为什么目的服务的问题更重要。

德在人们的全面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它是人才成长的动力和导向。

当然,道德决不是万能的。

某人杀人劫财,如果不以法律的强制手段加以制裁,而仅仅施以舆论的压力,仅仅让其承受良心的谴责,不仅起不到惩诫本人的目的,也起不到有效预防他人的目的,可能会导致群起而效仿。

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小平同志提出“两手抓”,全面论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两个方面都要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对我们正确地理解道德的社会作用有指导意义。

4、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道德具有重要的认识功能。

不管是现实生活中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的言行,还是文艺创作中的那些典型,我们看后都会受到极大的感染,它教育我们正确认识各种关系,正确地选择各种行为,成长为有德之人。

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很宽泛的,简单地说,一部分是工具性的,如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一部分是目的性的,即塑造人,使人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

知识技能很重要,这是无可争议的。

但是,知识技能被什么样的掌握,为什么目的服务的问题更重要。

德在人们的全面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它是人才成长的动力和导向。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人类道德发展中的各种类型,都是一定时代特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由那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状况所决定的,有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

作为是那个时代人们对自己的生存境遇、人际关系和人生意义的反思的产物,包含着某些合理的认识和反映社会发展一般要求的积极成分。

这些合理的的认识和积极的成分应该得到重视,使之成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事新的有历史创造的宝贵的思想资源,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的态度和原则。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

⑴维护氏族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最突出的特征。

⑵道德观念贫乏、直观和含混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⑶道德调节的狭隘性、外在性和简朴性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又一重要特征。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⑴维护或反对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的对立和斗争,是奴隶制社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

⑵在表现形式上,奴隶社会的道德比原始社会的道德有很大进步,成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中的一种独立成分。

⑶道德调节的范围日益扩大,内容日益复杂。

(三)封建社会的道德:

⑴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道德最基本的社会内容。

⑵封建道德的调节功能进一步强化。

⑶封建道德具有明显的政治化、宗教化、理论化、神秘化倾向。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⑴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它的最基本的原则。

⑵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的主要道德规范。

⑶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的道德意识。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在社会主义社会,有一部分先进分子,还身体力行共产主义的道德。

1、社会主义道德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在社会主义社会,要做一个有社会主义道德的人,就一定要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献身的精神,就要时刻想到国家、集体和他人,想他人所需,为他人所益。

近几年来,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模范人物,如徐虎的服务是随叫随到,不分昼夜,宁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李素丽关心乘客,真诚地对待乘客;张海迪以自己的残病之躯给别人治病,在城关医院一年多,为五千人进行治疗。

有人问她:

你为什么能拖着病残的身子为人们做事?

张海迪这样回答,马克思说过,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我想做这样的人。

为人民服务是张海迪的生命支柱,支持着这个病残的青年在坎坷的生活中奋斗,支持这个三十多年不会走路的姑娘开拓出了一条广阔的生活道路,支持这个残存三分之一尚有活力的身躯,放射出光和热,成为一代楷模。

从这些先进事迹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由崇高的为人民服务精神所体现的。

同时也看到,正是在这种不断地为人民服务中,这些先进人物的道德境界也不断得到升华,影响着更多的人向他们学习。

例:

冠生园月饼事件。

2001年9月3日,距中秋节不到1个月,“南京冠生园大量使用霉变及退回馅料生产月饼”的问题被媒体曝光。

信誉的缺失使多年来一直以月饼为主要产品的南京冠生园被逐出了月饼市场,公司的其它产品也受到株连,南京冠生园从此一蹶不振。

2002年2月1日,南京冠生园申请破产。

2002年2月27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民事裁定,宣布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进入破产还债程序。

2004年2月9日,被拍卖。

一家具有7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就这样因为失去诚信而被无情的市场淘汰了。

这个例子表明,企业要获得持久的经济利益,必须用优质的产品、良好的信誉服务消费者,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社会主义道德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他的学生曾有过一段对话。

学生问:

老师,一滴水如何才能使它不干涸?

柏拉图说:

很简单,把它放到大海里。

这段对话对我们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很有启发。

个人只是沧海中的一粟,而人民群众则是汪洋大海。

作为个体的人是离不开社会集体而独立存在的,在人民群众集体面前,个人如同一滴水,离开了大海就会很快干涸。

因此,只有将个人的智慧和力量纳入集体实践的洪流之中,才能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

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目的是在现实中追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最大和谐发展。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集体所有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

同时,每个人的正当利益,又都是集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集体利益的兴衰成败与个人利益的大小得失,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辅相成的。

集体利益的发展,本身就包含着集体中每个人利益的增加。

而集体中每个人利益的增加,同样有利于集体利益的扩大。

三只老鼠一同去偷油喝。

到了油缸边一看:

油缸里的油只有底下一点眯,并且缸身太高,谁也喝不到。

于是它们想出办法,一只咬着另一只的尾巴,吊下去喝。

第一只喝饱了,上来,再吊第二只下去喝……并且发誓,谁也不许存半点私心。

第一只老鼠最先吊下去喝,它在下面想:

“油只有这么一点点,今天总算我幸运,可以喝一个饱。

”第二只老鼠在中间想:

“下面的油是有限的,假如让它喝完了,我还有什么可喝的呢?

还是放了它,自己跳下去喝吧!

”第三只老鼠在上面缸边想:

“油很少,等它俩喝饱,还有我的份吗?

不如早点放了它们,自己跳下去喝吧!

”于是,第二只放了第一只的尾巴,第三只放了第二只的尾巴,都管自抢先跳下去。

结果它们都落在油缸里,永远逃不出来了。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提倡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要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在必要情况下,个人应当为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要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这是集体主义原则的最重要内容和最根本要求。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一致的,但两者也常常会发生一些矛盾。

在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应当而且必须对这种矛盾加以认真的审视。

对于一个基本真实的集体和对于一个有思想觉悟的道德主体来说,在一般情况下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而且能够通过某种方式而得到解决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体利益既体现着集体的普遍的、最终的利益,也体现着每个集体成员的真正的、根本的利益。

只有更注重集体利益,集体成员中的个人利益才有可能最好地得到实现和保障。

“顾全大局”是集体主义原则的一个重要要求。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要顾全大局,自觉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如你要代表学校参加一项重要比赛,但恰好好朋友来访,发生矛盾)坚持集体利益至上。

当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外敌入侵、抢险救灾、与歹徒搏斗等),个人应当挺身而出,直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见义勇为”“无私奉献”是集体主义原则的要求。

如在小孩落水,歹徒行凶的场合,围观者不管是党员还是群众,都应受到道德的谴责;有人建议设立“见死不救罪”,不妥。

见义勇为只应当是道德义务,不应当上升法律义务,否则有违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集体主义并不否定个人的正当利益,这是尤其需要强调的。

并不是说任何情况下都必然要个人做出牺牲,更不是说任意要个人无条件地牺牲。

(三峡工程移民)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同时强调集体必须尽力保障每个成员的个人正当利益的满足,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并力求使个人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发展,这也是集体主义的应有之义。

集体主义在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的思想中,已经包含着对个人利益的高度重视。

那种认为强调集体主义就会束缚个人、限制个人的观点,是对集体主义的一种误解;那种把集体主义看作是“敌视个人”的观点,更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充分证明,只有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障,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实现,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够得到发挥,集体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起来。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其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教学难点: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式、讨论式、互动式、案例式和研究式,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存需要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在内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

(孔子\孟子\老子\韩非子等)

(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1、公私之辨始终是一条主线

一沐三握发,

一饭三吐哺。

《史记》载周公自谓: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

周公辅佐周成王,建设新的国家,日理万机,忙的事情都有什么?

比如制定战俘处理政策,签署奴隶管理条定,讨伐周边不服气的小国,镇压反周复商势力,还得给政策安置商朝贵族和遗老遗少。

忙的时候,周公洗澡都有人打搅,古时候男人头发长,周公握着湿头发从浴室跑出来,接见完了,又回去接着洗,反复多次。

至于吃饭也很麻烦,吃一口肉片,不等嚼完又得吐出来,因为三教九流的客人又来求见了,所以一饭三吐哺。

后来曹操在短歌行里引用这个典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就是说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现代的周公—周恩来

2、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全局出发,中国古代思想强调在“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义以为上”,“先义后利”。

所谓整体精神,就是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两者发生矛盾时,要“公而忘私”“舍生取义”,为国家、民族、社会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私利。

古代仁人志士有许多警句,(孟子、范仲淹、顾炎武)从义利的角度看,讲究“先义后利”“见利思义”,鄙视“见利忘义”“重利轻义”的行为。

受这种传统文化积淀的影响,生活中的中国人很讲究人情。

如一起吃饭,很少单独付帐。

整体精神的确立与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过去,一个聚居的地方往往形成为一个家族,很多这样的家族就成了社会。

全部的社会组织,都是在父子、君臣、夫妇之间的宗法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所以,中国封建社会,既是在皇帝统治下的一个政权机构,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家族。

在家族中,族长实行家长制统治,权力很大。

在这种宗法制度下,人们的宗法意识根深蒂固,血缘观念强。

而且特别注重亲族的远近与长幼关系。

如汉语中严格区分叔、伯、舅和婶、伯母、姨,而在英语中无区别;这种关注血缘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亲戚之间的互帮互助很平常,视为当然;在这种宗法制度下,人作为宗族的一分子而存在,个人绝对隶属于宗法组织,个人必须服从于宗法团体,个人的意义由集体赋予;这样当个人利益与宗族利益矛盾时,先公后私是必然的选择。

同样,当整个宗族整体的利益被侵犯时,每个人都愿意拼死保卫。

(如:

农村中的械斗,两姓人打架)。

宗法制度形成了人们的整体精神,但也带来了很多不好的东西。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任人唯亲”、“夫贵妻荣”、“父尊子显”等。

但我们在这里讲的整体精神与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宗法制度又有完全的不同。

我们在这里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

整体主义具体引申出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国家统一。

中国人特别重视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中国古代的民族统一思想萌芽于黄帝统一黄河流域。

到了奴隶社会,统治者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天之下都是他的统治范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中国古人眼里,所有的自然地域都是天子的管辖范围,不能存在也不允许存在分裂的状态。

这是中国人重视国家统一的理念基础。

“夙夜在公”:

日夜为公家办事<诗经>

“以公灭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