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线上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0143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6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线上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学年高一线上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学年高一线上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学年高一线上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学年高一线上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线上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学年高一线上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线上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线上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学年高一线上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

湖北武汉市新洲一中【最新】高一6月线上联考生物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以下叙述中,哪一条不是孟德尔能获得成功的原因()

A.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B.正确选用了实验材料

C.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D.正确假设了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

2.先天性聋哑是由常染色体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现有一对表现型均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先天性聋哑的孩子。

若再生一个孩子,不患该病的可能性是()

A.100%B.75%C.50%D.25%

3.有一种名贵的兰花,花色有红色、蓝色两种,其遗传符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现将亲代红花和蓝花进行杂交,F1均为红花,F1自交,F2红花与蓝花的比例为27:

3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2中蓝花基因型有19种

B.兰花花色遗传由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C.兰花花色遗传由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D.若F1测交,则其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

蓝花=7:

1

4.下列关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F1母本植株上选取一朵或几朵花,在花粉未成熟时将花瓣掰开去雄

B.F2中出现的4种表现型,有3种是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新组合

C.F1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含双显性基因的配子数量最多

D.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受精时配子的结合存在16种组合方式

5.现有基因型为RrTt(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的个体进行减数分裂,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R与R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B.T与t分离时细胞中有姐妹染色单体

C.发生交叉互换时能够产生8种配子

D.与Rrtt个体杂交子代有6种基因型

6.图①和②是某高等动物中处于分裂状态的两个细胞。

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细胞中,染色体数∶核DNA数∶染色单体数的比例相同

B.图②子细胞可继续发生图①过程变化

C.图①与图②上一时期,细胞中均含有2个四分体,4条染色体和8个DNA分子

D.细胞②处于分裂中期,下一阶段每条染色体上DNA数将减半

7.一雄性生物体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在不进行交叉互换的情况下,此生物体可产生精原细胞的种类、次级精母细胞的种类以及精子的种类是()

A.1、8、8B.1、4、4C.2、2、2D.4、8、8

8.下列与基因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等位基因不会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

B.萨顿通过果蝇眼色的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果蝇的Y染色体上不具有与X染色体相对应的等位基因

D.在真核细胞中,基因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9.下列有关遗传信息的叙述,错误的是()

A.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核苷酸序列中

B.遗传信息可以通过细胞分裂向子细胞传递

C.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D.遗传信息可以从RNA流向DNA或蛋白质

10.下列关于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子代噬菌体的性状是由大肠杆菌DNA决定的

B.该实验能证明DNA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C.该实验能证明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D.最终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大部分具有放射性

11.如图表示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后,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菌落的形态相同

B.A组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效应

C.B组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恢复了活性

D.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能够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12.下列有关DNA复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同时以两条链为模板,边解旋边复制

B.子代DNA分子中都含有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C.仅需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D.一般发生在分裂间期

13.如图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据图可知体细胞中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都是成对存在的

B.约翰逊发明了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

C.一条染色体上携带许多个基因,这些基因相连组成染色体

D.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着丝点的数目相同

14.如图表示某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X表示某种酶,请据图分析,下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X为RNA聚合酶,该酶主要存在于细胞核

B.该图中最多含4种碱基,8种核苷酸

C.Ⅰ为转录过程;Ⅱ为翻译过程,核糖体从左向右移动

D.b部位发生的碱基配对方式可有U﹣A、A﹣U、C﹣G、G﹣C

15.“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系统”是以外源DNA或mRNA为模板,人工添加所需原料和能源物质以细胞提取物为条件合成蛋白质的体外基因表达系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以外源DNA为模板,该系统具备完成转录和翻译的能力

B.该系统中添加的tRNA种类数多于组成目标蛋白的氨基酸种类数

C.为了保证编码目标蛋白的mRNA的数量,应适当添加RNA酶

D.与胞内蛋白质合成相比,该系统可表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的特殊蛋白质

16.如图是中心法则示意图,正常情况下不发生在人体内的过程有()

A.①和②B.②和③C.①和③D.④和⑤

17.下列关于基因、环境、蛋白质与性状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基因与性状呈线性关系,即一种性状由一个基因控制

B.生物有些性状可以由多个基因决定,但一个基因不会与多个性状有关

C.生物的表现型是生物的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D.只要基因型不同,即使环境条件相同,表型也不会相同

18.如图为基因对性状控制流程示意图。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①是转录过程,它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

B.②是翻译过程,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

C.白化病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而间接控制性状的实例

D.囊性纤维病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性状的实例

19.有一种变异发生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它们发生断裂后片段相互交换,仅有位置的改变,没有片段的增减。

关于这种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这种变异使染色体结构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B.该变异一定导致基因突变从而改变生物的性状

C.该变异可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

D.该变异是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但不一定遗传给后代

20.用X射线照射萌发的番茄种子后,某种子发生了基因突变出现了一个新性状。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在基因突变形成后,突变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

B.X射线照射会提高番茄种子基因突变的频率

C.发生基因突变的D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的比例发生了改变

D.该植株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该突变可能是显性突变

21.基因结构改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共同点是()

A.在光学显微镜下都不可检测

B.染色体变异是定向的,基因结构改变是不定向的

C.基因和染色体的结构改变都是可以遗传的变异

D.染色体变异不涉及碱基数目的改变

22.果蝇X染色体上某个片段比正常果蝇多出现了一次,其复眼由椭圆形变成条形。

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

A.缺失B.重复C.倒位D.易位

23.一只杂合长翅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杂交,F1出现一只三体长翅雄果蝇,其基因型可能为AAa或Aaa。

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aa产生的原因可能为母本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

B.AAa产生的原因只能为父本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

C.该三体长翅果蝇的体细胞中有9条染色体

D.基因型为AAa的三体果蝇可产生A、AA、Aa、a四种配子,且比例为1:

1:

1:

1

24.某一品系油菜植株I(2n=20)与另一品系油菜植株Ⅱ(2n=18)杂交,产生的F1高度不育。

科研人员将F1的幼苗尖端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获得了可育油菜新品系植株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新品系Ⅲ植株自花传粉,其子代一般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B.用秋水仙素处理F1的幼苗,能够抑制分裂细胞内中心体的形成

C.F1植株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形式成倍增加

D.新品系Ⅲ根尖细胞分裂,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38条染色体

25.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的实践活动,以下调查方法或结论不合理的是()

A.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

B.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需要在患病家系中进行调查

C.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且调查群体要足够大

D.若调查结果是男女患者比例相近,且发病率较高,则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6.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的两纯合亲本杂交(AABB和aabb杂交,AAbb和aaBB杂交),F2出现的重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约占()

A.1/8B.1/5C.1/3或1/5D.1/16

27.腓骨肌萎缩症(CMT)是一种特殊的遗传病,其遗传方式有多种类型。

某一CMT患者的母亲也患该病,但其父亲、哥哥和妹妹都不患病。

下列相关分析一定正确的是()

A.若该患者为男性,则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若该患者为女性,则该患者的哥哥为隐性纯合子

C.若该患者的父亲是携带者,则其妹妹也是携带者

D.若该患者的母亲是杂合子,则该患者就是纯合子

28.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红眼雌蝇与红眼雄蝇单对交配,子代中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比例为3:

1,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可以确定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不在常染色体上

B.可以确定亲本中红眼雌蝇和红眼雄蝇均为杂合子

C.若子代红眼果蝇的雌、雄比为2:

1,则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D.若子代红眼果蝇的雌、雄比为1:

2,则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上

29.如图为某家族中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患者家系进行调查可得出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

B.I-2、Ⅱ-6均为杂合子,且Ⅱ-4和Ⅲ-8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

C.由Ⅱ-5和Ⅱ-6及Ⅲ-9个体,可推知理论上,该病男女患病概率相等

D.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该遗传病的最有效途径

30.下表是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调查结果,根据结果分析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类型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父亲

正常

正常

患病

母亲

患病

正常

正常

儿子

全患病

正常50人,患病3人

正常38人,患病8人

女儿

全正常

正常49人

正常29人,患病6人

A.该调查对家庭采取随机抽样

B.根据第一类家庭调查结果可推测该病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第二类家庭中出现3名患儿最可能的原因是减数分裂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D.第三类家庭中部分母亲为纯合子

二、综合题

31.新型冠状病毒VOVID﹣19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以ss(+)RNA表示,由包膜、核衣壳(N蛋白和RNA)等构成。

该病毒侵染时其包膜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结合,随后以类似胞吞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

VOVID﹣19的遗传物质进入宿主细胞后,首先可直接作为模板翻译出RNA聚合酶。

如图甲是VOVID﹣19形态结构示意图,图乙是该病毒的遗传信息流动和装配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①表示在___________酶催化下,由正链RNA得到负链RA的过程,该过程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表示遗传信息表达过程的____________,该过程的的场所是________。

(3)COVID﹣19侵染呼吸道纤毛细胞时,经过四个步骤:

吸附与入胞、脱光、生物合成、装配与出胞;可推测包被RNA的N蛋白_____________(选填“进入”或“不进入”)宿主细胞。

32.某二倍体雌雄同株植物的茎色紫色对绿色为显性,受等位基因A/a的控制。

科学家用X射线处理某纯合紫株的花药后,将获得的花粉对绿株进行授粉,得到的F1中出现了1株绿株(M)。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M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则发生突变的基因是_____(填“A”或“a”),发生突变的时间最可能为_________;若M的出现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而且变异的配子活力不受影响(但两条染色体异常的受精卵不能发育),则对M出现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确定M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还是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某科研人员利用杂交实验进行探究:

用_______杂交得到F1,F1自交,统计后代茎色类型及其比例。

若后代_________,则为基因突变导致的;若后代______________,则为染色体变异引起的。

33.请回答下列有关果蝇的问题:

(1)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子代雄蝇性染色体的来源是______。

(2)若果蝇的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正常情况下,要想通过一次杂交确定上述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必须选择的亲本表现型组合是_____。

若子代______________,则控制红眼(B)和白眼(b)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假设上述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上述实验的子代中出现了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雌蝇,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减数分裂角度做出两种合理解释)

34.某种植物的紫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且每对等位基因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时才开紫花。

现有该种植物甲、乙、丙、丁4个不同的纯合白花品系,通过多次相互杂交实验,发现如下规律:

规律一:

甲、乙、丙相互杂交,F1均开紫花,F2均表现为紫花:

白花=9:

7;

规律二:

丁与其它纯合白花品系杂交,F1均开白花,F2仍全部开白花。

分析杂交实验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要获得上述杂交实验结果,需要满足以下3个条件:

条件一,这种植物的花色至少受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

条件二,花色的遗传遵循_____定律;

条件三,丁分别与甲、乙、丙比较,都至少有______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

(2)育种专家通过诱变育种等方法培育出另一种纯合白花品系。

请设计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品系是属于上述甲、乙、丙三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

(要求:

写出杂交方法、预期实验结果及得出结论)

杂交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及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通常DNA分子复制从一个复制起始点开始,有单向复制和双向复制,(如下图所示)高放射性3H-脱氧胸苷和低放射性3H-脱氧胸苷都可做DNA复制的原料,DNA复制后可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银颗粒密度高低(放射性强度与感光还原的银颗粒密度正相关)来确定DNA复制方向。

为研究某DNA复制的方向类型,设计如下实验思路:

复制开始时,首先用含低放射性3H﹣脱氧胸苷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转移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DNA分子复制为单向复制;

若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分子复制为双向复制。

参考答案

1.D

【分析】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材:

豌豆。

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利用统计学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详解】

A、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A错误;

B、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正确选用了实验材料,B错误;

C、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采用了由单因子多多因子的研究方法,C错误;

D、孟德尔认为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D正确。

故选D。

2.B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

先天性聋哑是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双亲表现型正常,生了一个患该病的孩子(aa),则双亲的基因型都为Aa,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由于先天性聋哑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双亲的基因型均为Aa,他们所生后代的情况为AA:

Aa:

aa=1:

2:

1,故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不患该病(AA、Aa)的可能性是75%。

B正确。

故选B。

3.A

【分析】

题意分析,由亲代红花和蓝花进行杂交,F1均为红花可知,红花对蓝花为显性,F1自交,产生的F2中红花与蓝花的比例为27:

37,即红花比例为27/64=(3/4)3,说明控制花色的基因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三显类型表现为红花,且基因型种类为2×2×2=8种,其他类型为蓝花,基因型种类为27-8=19种。

【详解】

A、由分析可知F2中蓝花基因型有19种,A正确;

B、兰花花色遗传由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控制,B错误;

C、兰花花色遗传由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控制,C错误;

D、若F1测交(相关基因用A/a、B/b、C/c,),则其子代基因型有8种,分别为AaBbCc(红花)、aaBbCc(蓝花)、AabbCc(蓝花)、AaBbcc(蓝花)、aabbCc(蓝花)、aaBbcc(蓝花)、Aabbcc(蓝花)、aabbcc(蓝花),且比例均等,即比例为红花:

蓝花=1:

7,D错误

故选A。

4.D

【分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

A、子一代F1是自交,不需要母本去雄,A错误;

B、F2中出现的4种表现型,有2种是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新组合,B错误;

C、F1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四种配子的比例是相等的,C错误;

D、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存在4×4=16种组合方式,D正确。

故选D。

5.C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

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

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前期:

染色体散乱分布于细胞中;中期: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布于细胞中央赤道板,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称为独立染色体,被纺锤四牵引着移向细胞两级,末期:

细胞质分裂。

【详解】

A、R与R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正确;

B、T与t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造成T与t分离,此时细胞中有姐妹染色单体,B正确;

C、基因型为RrTt(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的个体,发生交叉互换时,能产生4种配子,RT、Rt、rT、rt,C错误;

D、基因型为RrTt(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的个体,与Rrtt个体杂交子代有3×2=6种基因型,D正确。

故选C。

6.C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①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排列在赤道板上,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图②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但没有发生配对,且排列在赤道板上,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

A、两个细胞中,染色体数∶核DNA数∶染色单体数的比例相同,都是1∶2∶2,A正确;

B、原始生殖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进而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B正确;

C、图①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但图②细胞中不含四分体,C错误;

D、细胞②处于分裂中期,下一阶段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每条染色体上DNA数将减半,D正确。

故选C。

7.B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

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生物体,由于细胞中的两对等位基因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因此该个体会产生22=4种类型的精子,该生物体中的精原细胞是经过有丝分裂过程产生的,故其精原细胞的基因型都为AaBb;次级精母细胞产生过程中经过了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因此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AAbb、aaBB、aabb四种类型;精子的产生是次级精母细胞经过着丝点分裂、分开的子染色体彼此分离进入不同配子中产生的,因此其可能的基因型由次级精母细胞决定,也可能由4种类型,分别为AB、Ab、aB、ab。

即B正确。

故选B。

8.D

【分析】

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萨顿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等人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

A、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如果发生了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交叉互换,就可能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A错误;

B、萨顿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B错误;

C、果蝇的X染色体比Y染色体短小,X染色体上具有部分与Y染色体所对应的基因,C错误;

D、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细胞质的线粒体、叶绿体基因不以染色体形式存在,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染色体、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结合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理解基因的传递规律。

9.C

【分析】

1、基因的概念: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3、基因与DNA的关系: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4、基因和性状的关系: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5、基因和脱氧核苷酸的关系:

每个基因中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6、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详解】

A、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因此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A正确;

B、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可以通过DNA分子复制、细胞分裂向子细胞传递,B正确;

C、遗传信息的传递有DNA、R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而基因的突变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C错误;

D、在某些病毒中,含有逆转录酶,遗传信息可以从RNA流向DNA,遗传信息可以通过翻译过程从RNA流向蛋白质,D正确。

故选C。

10.C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为:

吸附、注入(DNA进入)、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组装和释放。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