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刊出内容电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99920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日报刊出内容电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辽宁日报刊出内容电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辽宁日报刊出内容电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辽宁日报刊出内容电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辽宁日报刊出内容电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日报刊出内容电子版.docx

《辽宁日报刊出内容电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日报刊出内容电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日报刊出内容电子版.docx

辽宁日报刊出内容电子版

《辽宁日报》9月17日A12

人们更关注与自己有关的坏消息

■开栏语

人们为什么更关注负面消息?

本报将与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一同用专业、严谨的实验来解答这个问题。

心理实验室栏目由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张淑华教授和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教师周铁民教授带领应用心理学研究生刘芳、蒙英男、柳枝娜共同完成。

我们将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为读者呈现。

流程

时间9月12日9:

30-10:

30地点沈阳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中心116室参与人群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50位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实验内容

第一部分,给出8条信息,其中正面负面各4条,与被试者是否相关的信息各一半,测试总体注意程度。

第二部分,给出20条被试者不熟悉的领域的信息,由被试者进行阅读后回忆。

第三部分,给出20条与被试者相关的领域的信息,由被试者进行回忆。

准备

1.控制无关变量。

就是要确定用哪些信息参与实验。

三位心理学研究生实验员每人各准备了40条信息备选,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各一半,而每组信息各有一半与学生生活相关,一半与学生生活无关。

为了避免实验中无关的变量影响结果,实验员们在收集的时候就尽量排除其他影响因素。

比如,家在山东的学生一定会对山东的信息更注意,所以,这类的地域名词均不会出现在信息中;又如,去除一些针对性强的文字,将具体的高校名改为“某高校”等,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2.信息再处理。

精心选出的120条信息,要经过两位实验师的审核、研讨、修改,挑选出最终入围的40条信息,并对这40条信息进行再处理。

再处理,就是要它们变成长短相似、句式不复杂、难度相当、不拗口的信息。

这样,就不会因为有的句子太长,被试者会忽略;或者有的句子难懂,也会让被试者跳过去。

过了“五关”的信息最终进入实验。

3.过程控制。

为了实验结果准确,实验员们先做了预实验,并根据预实验情况进行了过程控制:

三位研究生实验员阅读完所有信息平均用时80秒,以他们的速度较本科生稍快计算,实验中给被试者留出90秒的阅读时间,既能保证多数人读完,又不会因发生“重学”而影响结果。

同时,又通过程序设定,使被试者不能重新阅读测试信息。

4.随机顺序。

为了消除因为正负面信息的排列顺序对结果的影响,每个被试者看到的信息顺序都是随机的,避免了因为某类信息位置靠前而受到更多注意。

5.双盲。

整个实验为双盲实验,实验员和被试者都不知道谁是对照组、谁是实验组,旨在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员和被试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和个人偏好。

6.避免“实验效应”。

所有被试者之前都没有做过类似实验,都不知道测试的目的,这是为了避免他们因为有心理准备而使实验结果存在偏差,这在心理实验上有个术语叫做避免“实验效应”。

报告

怎样才能比较出被试者对哪类信息的注意程度更高呢?

实验结果能否证明我们的猜测?

我们的猜测具有普遍性吗?

这些都需要统计数据来支持。

实验员们首先将被试者书面填写的回忆内容进行数量统计,分别归入四类信息类别中,然后再分别算出百分比。

之后,运用统计学专业软件spss进行差异性检验,看看同一类句子中正、负两种信息的比例是不是差异显著。

如果差异显著,说明这个实验结果是有意义的。

如果差异不显著,则证明实验结果是偶发事件,没有意义。

被试者对所有不相关信息的注意总量中,正面信息占75.4%,负面信息占24.6%。

被试者对所有相关信息的注意总量中,正面信息占37.9%,负面信息占62.1%。

经X2检验,两组信息注意效果差异均显著。

这个结果通俗点解释就是,被试者对和自己不紧密相关的信息,如科技发展新成果、经济信息等类别,正面的信息被他们记住得多;在和自己相关的信息中,如学校食堂涨价、国家就业政策、就业率等信息,负面的信息是他们更注意的内容。

并且这个实验结果通过了统计学的检验,样本选取具有代表性,结论是成立的,并且具有普遍性。

分析

对这一结果应该如何看呢?

张淑华教授说,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说,俗语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并不准确。

对于与自己的生活离得比较远的人和事,人们可能更倾向于注意到那些正面的信息。

比如我们的实验中第二部分提到的“电动拖拉机研发进入新阶段”、“我国近海工业污染日趋严重”、“我国深水造油试验成功”、“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等等,大部分人选择的都是“电动拖拉机研发进入新阶段”、“我国深水造油试验成功”这样的正面信息。

而对于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人们才更倾向于注意那些负面的信息,比如我们的实验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容乐观”、“高校食堂饭菜质量将得到提升”、“大学生入住创业孵化中心享优惠”、“多数应届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低于用人单位要求”等信息,大部分实验者选择了“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容乐观”、“多数应届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低于用人单位要求”等负面信息。

对这种情况,从心理学意义上应该怎样解释呢?

张淑华说,这个结果是符合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的。

从理论上讲,人对呈现在自己眼前的信息是会普遍注意的,但同时,又会有一种本能的偏好,就像灰尘掉进眼睛里人会下意识地眨眼一样,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

那些与自己的生活有距离、与自己的生活无关或者并不熟悉的领域,他们更愿意注意到那些有正面意义的,这样的信息有利于人增加正向的、积极的情绪,能给人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

而对于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人会立刻产生一种本能的防御心理和自我保护意识,他会更加关注那些负面信息,以此给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作以提醒,让自己避免伤害。

而获取情感愉悦的需要,这时自然就放在其次了。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相当多的都市类报纸和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在做本地新闻时,会更多地选择负面的信息,因为这样的信息是读者和观众更为注意的。

对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因相关性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偏好,是不是影响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评价呢?

张淑华认为,这种影响是存在的。

比如说,对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古代的事、外国的事、外地的事,他们通常会注意到那些好的、积极的;而对自己身边的事,他们通常会注意到那些不好的、消极的。

他们将注意到的这些事进行对比,就会对现状、对当下不满,甚至产生抱怨的情绪。

访谈

在实验结束后,记者对4位被试者进行了采访。

她们都是管理学院大二的学生,实验前后并不知道实验的主题和目的是什么,甚至猜测这是“测试我们的阅读水平”、“测试短暂性记忆或快速记忆”、“测试大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测试大学生了解的信息量”、“测试大学生都关注什么样的社会热点”等。

被试者李小情告诉记者,她在实验后依旧记得很清楚的是关于自己身边的那些事情,比如,寝室失窃、论文抄袭等问题,对于“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实现成功交会对接这类的社会焦点也是她依旧能清晰记住的,但是“关于科学、农业、海洋、社会、汽车等方面的信息我可能不够感兴趣,记得不是很深刻”。

被试者于瑾除了对离自己近的信息关注之外,还对“我国在某领域取得第一”、“首例”、“试验成功”、“进入新阶段”等信息印象深刻,因为“看到自己国家的正面信息、取得的成果会有一种自豪感”。

从随机采访中同样可以看出,学生会对与自己相关的负面新闻注意更多一些,对自己不相关的信息,更注意那些“突出成就”或“第一”等正面信息。

□实验文字记录/本报记者/关艳玲实验图像记录/本报记者/万重

《辽宁日报》9月20日B04

注意了记住了回忆起来了

流程

时间9月17日10:

40-11:

10地点沈阳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中心116室实验内容

本次实验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准备好的信息库中随机给出两条信息,其中正面信息、负面信息各一条,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呈现给被试者,被试者快速阅读,当呈现完毕后,被试者通过回忆在答题纸上作出选择,判定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并尽量写出捕捉到的信息内容。

第二部分,重复第一部分。

两部分的信息内容是随机选择,但随机选择的标准是与被试者相关的正面信息、与被试者相关的负面信息、与被试者无关的正面信息、与被试者无关的负面信息在所有测试信息中累计出现的频率相同。

在四组信息出现的频率相同的情况下,测试被试者会回忆起哪一类信息。

准备

本次实验的信息来源于上次实验所建立的信息库,信息经过严格的处理,以控制无关变量对结果的影响。

实验进行严格的过程控制,读取信息时间设定为1秒,这一段时间可以让两条信息都进入被试者视线,但是被试者无法全部记住。

整个实验依旧为双盲实验,每份测试程序中的信息随机出现,实验员和被试者都不知道谁是对照组、谁是实验组,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员和被试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和个人偏好。

为避免“实验效应”,被试者与前次实验的被试者选取不同专业的,避免两组被试者有所交流,避免了他们因为有心理准备而使实验结果存在偏差。

报告

问卷统计前,实验员们首先对问卷进行了无效问卷剔出工作,即:

对于没有回答的,或者明显瞎答的都是无效问卷,不参加后面的统计。

接下来,为对比得出被试者对四类不同信息的回忆情况,实验员们将被试者书面填写的对四类信息的回忆情况进行数量统计,然后再分别算出百分比。

之后,运用统计学专业软件spss进行差异性检验。

如果通过检验,则说明差异显著,这个实验结果是有意义的。

如果差异不显著,则证明实验结果是偶发事件,没有意义。

被试者对所有不相关信息的回忆总量中,正面信息占54.4%,负面信息占45.6%。

被试者对所有相关信息的回忆总量中,正面信息占45.5%,负面信息占54.5%。

经X2检验,两组信息注意效果差异均显著。

这个结果通俗点解释就是,在同样的时间内,同样数量的正负面信息,同样是和自己不紧密相关的信息内容,如科技发展新成果、经济信息等类别,多数被试者记住了正面的信息,并能够基本回忆出信息的内容;在和自己相关的信息中,如学校食堂涨价、国家就业政策、就业率等信息,更多被试者记住的是负面的信息,并能基本回忆出信息内容。

这个实验结果通过了统计学的检验,样本选取具有代表性,结论是成立的,并且具有普遍性。

分析

本次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张淑华教授解释说,本次实验考察的是人们更能够回忆起哪类信息。

从人的认知过程来讲,首先是注意,然后是记忆,之后是回忆,是不同的过程。

记住了,回忆起来了,就为传播建立了一个基础,在实验程序设计好的这1秒钟的短暂瞬间,由于信息的呈现方式都是随机的,被试者对两条信息都会注意到,且注意到的概率相同,只不过在这一瞬间,哪一条能够被回忆起会有不同。

由于给的时间很短,进行信息再认时,被试者不能记住那么多。

一般对哪条信息印象深就会再认哪一个。

这个实验的结果对我们有什么借鉴呢?

张淑华教授说,这两个实验从理论上讲是一样的解释原理:

即在同等情况下,与自己相关的负面信息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更容易被记住并回忆起,并为传播打下基础。

也就是说如果政府发布了一条对民众来说是利益得到提升的信息和一条对民众利益有负面影响的信息,更多的民众会记得那条负面信息,更多地回忆起的也是那条负面信息。

而对于媒体来说,媒体的报道倾向一定会影响民众的认知倾向,在报道了同样多的与读者相关的正负面新闻后,读者更能够回忆起那些负面的新闻;倘若媒体对负面新闻进行更多或更大篇幅的报道,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对社会现状的整体认知。

访谈

实验结束后,记者采访了3位被试者:

崔诗雨、夏琼、袁晓霞。

她们都是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大二的学生。

相对纯粹的校园生活环境下,她们上网的时间最主要的是用于休闲娱乐、做作业等。

对于一些热点新闻,她们也会关注,比如奥运会、叙利亚危机等,往往是同学间彼此影响,大家都会关注类似的事情。

她们看新闻往往以网站首页页面提供的信息为准,对于负面新闻,则“关注那些自己感兴趣的”。

相比之下,她们的父母则更关心食品安全等社会新闻,虽然这些学生看到恶性的社会新闻也会特别气愤,但是,学生们对此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及“校园里出现了一台兰博基尼”、“食堂饭菜涨价”、“今年哪天放假”这样的信息引起的讨论和回应更大。

她们也知道了“不让座被打”和“老人摔倒不敢扶”的新闻,但是,“网上的东西不清楚就不要瞎传”,“老人摔倒还是要扶起”在她们生活中还是被普遍认可并照做的。

从她们的言语中,记者感受到了她们的阳光与理性。

□实验文字记录/本报记者/关艳玲实验图像记录/本报记者/万重

《辽宁日报》9月27日B05

传不过五人真真假假全走样

流程

时间9月24日14:

30-16:

00

地点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梅江东社区

被试人群15位经常参与活动的社区居民

实验内容

五位居民一组,每组第一位被试者听故事的录音,将听到的内容转述给第二被试,第二被试将听到的内容转述给第三被试,以此类推。

5位被试的复述内容由实验员全程录音,根据被试者转述的内容与原信息的对比,看传播偏好与信息失真度。

由实验员编辑三个故事,长度大约300-400字之间,其中包含正负面信息数量等量,长度大致相当,并事先制成录音,时长约为1.5分钟。

各组的5位被试者自由组合。

分析挑自己愿意说的编别人愿意听的

沈阳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周铁民:

从实验中可以看出,与被试者越相关的东西,可能听得越多;如果不相关的东西,被试者则可能会根据头脑中原有的东西进行编造、添加和猜测。

而在传播的过程中,除了我们经常说的添油加醋,被试者还会根据自己对这个信息的理解,有选择性地把他认为别人愿意听的内容进行传播。

从今天的实验中可以看出,在经过心理加工的过程后,无论听到了什么,即使正负信息数量相等,但被试者都是传播负面信息更多。

而第三个实验结果则说明,人们对正面信息往往是简单的信或者不信,而对负面信息则会想得更多,听的时候完成了一次加工,传播的过程又是一次加工。

这也就是出现了我们生活中常遇到的“越传越邪乎”,“传来传去都不是原来的样儿了”。

而这个“变样”程度,正面的信息就不会有负面信息大。

比如,生活中,某人结婚,我们往往只会问对象是谁,而离婚,则会继续追问是怎么回事儿,就会有各种猜想。

负面消息本身会有联想、夸大,在传播的时候会更容易走样。

接受事实、原封不动就是理性。

从实验结果来看,在同等情况下,当一个人听到负面消息时,更容易表现出不理性的行为。

第一组饮用水

原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饮用水水源污染加剧。

同时,管网的陈旧老化、二次供水设施的卫生问题,也让自来水水质雪上加霜。

目前,供水工程作为基础的民生工程,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但是,数据显示,部分地区的自来水厂卖给私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水厂偷工减料的行为并不鲜见。

城市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到了必须高度重视的时候。

7月1日起《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新标准不仅与国际接轨,而且已非常接近最严格的欧盟标准。

第一被试:

城市饮用水现在要提到一个关键的程度,7月1号开始饮用水要提出一个标准,过去的饮用水给到个人,个人在管理方面不行,所以现在进行加强,这样对个人健康、对国家都有好处。

第二被试:

饮用水水质不好,需要提高水的质量,水好身体就好,原来饮用水管理不到位,现在就是加强管理,提高水的质量,提高人的身体健康。

第三被试:

加强水的管理,同时还做到节约呢,这多好,保证水的质量,同时还过过滤呢,用用过滤器啥的也挺好的。

第四被试:

在饮用水问题上,人们都要爱护还要保护,需要引起重视。

第五被试:

饮用水大伙应该重视,要喝好水,喝过滤过的水,不要喝饮料啥的。

实验员小结:

信息基本失真,有添加信息。

第二组征地

原音:

某市为加强新农村建设,将国际服装城落户石头村。

部分村民对于此次征地有些排斥,走上了上访之路。

按照市主要领导的指示,该市为此成立了处置工作组,对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开展调查处理。

随后,相关人员进驻石头村开展帮扶整顿工作,对村民反映的突出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并落实相应的整顿措施。

然而,村民矛盾激化,持续上访,导致暴力事件频发,以致有些村民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第一被试:

有一个石头村,要建一个时装城,村民好像不太愿意,因为要征用他的土地,然后就上告、上访。

第二被试:

有一个石头村,要建一个服装城,村民好像不太愿意,要征用他的土地嘛,农民的土地就少了,就上告、上访。

第三被试:

有一个石头村,要建立一个服装城,要占用土地,村民就不愿意呗,完了就争吵,上告上访,后来建没建呢?

也没说,你自己发挥。

第四被试:

有这么一个石头村,石头村是石头城啊?

我也记不清了,想征收它的土地,想盖超市还是服装城,不管干什么,反正就是要征收它的土地,村民就不愿意,就上访,就告去呗,后来有没有结果,她也没告诉我,我也不知道。

第五被试:

石头村里头要征收它的土地,要盖服装城,村民不同意,上告去了。

实验员小结:

正面信息全部丢失。

第三组留守儿童

原音:

近年来,留守少年儿童犯罪有增多趋势,从总体上看,留守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

根据这一情况,不少地区开始加强对农村地区网吧等场所的管理。

从全国妇联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5800万人,这些孩子多由祖辈抚养,“隔代教育”大多只重视吃饱穿暖,忽略沟通交流。

为此,不少学校开始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心理辅导。

据调查数据显示,一些留守儿童在13岁左右就会实施犯罪活动,比如小偷小摸。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最重要的是应该努力改变打工父母与孩子长期不能共同生活的现状。

对此,许多地区已经开始努力逐步消除城乡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人为壁垒,满足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的需要。

第一被试:

现在吧,留守儿童有五千八百万,这些孩子呢缺乏教育,怎么把他教育好?

现在一般都是爷爷奶奶带他,吃饱了、穿暖了就完事了,不好好教育,没父母在身边,现在有些儿童,到10来岁,就干小偷小摸的事儿,上学也不好好上,怎么办,社会上就要求他的父母关心关心、教育教育。

这个爷爷奶奶年龄大了,没法教育了,现在国家要关心这个事儿了,这个留守儿童,不是小事儿,是大事儿。

五千八百万,你知道不?

第二被试:

他这话我听不懂。

我就听说六十二栋又五千八百万,现在这子女、后代不好教育,然后这子女呢,有的是小孩,有小偷了、小摸了,这么些小动作,现在要加强教育呗。

第三被试:

六十二栋又五千八百万。

现在这子女不好教育,有小偷了、小摸,要加强教育。

就这个意思,他就跟我说这么多啊。

第四被试:

老马啊,六十二栋有五千八百万(画外音:

笑,实在是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现在这小孩啊,不好教育,有小偷小摸。

千万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让小孩儿学坏。

第五被试:

现在有五千八百万小孩需要教育,有小偷小摸的,都要好好教育,让他们更好成长,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实验员小结:

正面信息基本丢失,负面信息内容丢失大半。

□实验文字记录/本报记者/关艳玲/郭冬青实验图片记录/本报记者/万重

《辽宁日报》10月11日A04

不同信息怎样影响大家的情绪

流程

时间9月21日14∶00-16∶00

地点沈阳铁路局沈阳职工培训基地

被试人群沈阳铁路局沈阳职工培训基地参加培训的90位学员

实验内容30位学员一组,每组由一位实验员负责,分别在3间教室,保证3组之间互不影响。

在被试人不知道实验目的的情况下,给出第一个情绪自评问题,由被试者对当前的情绪体验进行等级评定。

评定等级从-5分到5分,-5分表示负性情绪(悲伤/痛苦/难过/愤怒等)非常强烈,5分表示正性情绪(快乐/幸福/兴奋/高兴等)非常强烈。

从-5到0负性情绪强烈程度逐渐递减。

5到0正性情绪强烈程度逐渐递减。

被试者根据被试当时情绪体验程度,选择合适的数字。

被试者情绪自评后,由每组实验员展示出8张图片,图片顺序随机,3组图片分别为全部正性、正负各半、全部负性。

展示后,由被试者再次对当前的情绪体验进行等级评定。

评定标准和方式与第一次评定相同。

实验报告

在实验前,实验员先在沈阳师范大学的部分学生中间进行了预实验,保证所有图片的选择有意义,图片均会对被试者情绪产生影响,不合格图片被剔除实验。

实验正式开始。

在第一实验室,被试者看到的是全部正面的图片,如奥运会中国军团夺冠、56个民族团结一家、市民踊跃无偿献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新突破、温馨的一家等多个不同方面的图片,从被试者的面部表情上看就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轻松。

3组实验同时进行,这组完成得最早。

本组被试者赵琳说,这些图片虽然都是不一样的内容,但是有的让人感到家庭和睦的温暖,有的让人感觉祖国繁荣发展带给自己的自豪和振奋。

在第二实验室,被试者看到的是正负性各半的8张图片,正负性图片的展示顺序随机,展示时间也相同。

但是,在实验结束15分钟后,记者随机请几位被试者回忆他们都看到了哪些图片时,几位被试者记得最清楚的前4张图片中多数是负性图片,废墟、骷髅等图片更是成为了他们在实验结束后谈论的话题。

“正面的看了之后,心情挺好;负面的,看着就特别的不舒服。

在第三实验室,被试者看到的全部是负性图片。

这组也是用时最长的一组,从现场来看,这组人看得更为认真,且表情凝重。

在实验结束半小时后,被试者吴源仍能对其中的5张图片内容作出清晰的描述和准确的评价。

吴源说,在看到山区里的孩子在破旧的教室中读书、地震现场、海豚搁浅、非洲难民等图片时,心里有一些难过,“让人看这样的照片是件挺残忍的事儿。

访谈

被试人员均为沈阳铁路局新入职员工,年龄约在23岁至30岁之间,学历为大专以上,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多的是网络,这种读图式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更符合他们的日常阅读方式。

在实验结束后,记者采访了5位被试者。

同为80后、90后,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内容并没有太大差别,基本上都是“从腾讯、新浪、人民网等官方网站或门户网站上获取信息为主,然后再去微博、论坛上找相关的信息,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对于一些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他们也是“通过各种网站、论坛、微博之类找消息,然后再汇总加工。

有趣的是,对于记者提出的一些社会热点,如官二代、富二代开车撞人,车祸现场的微笑局长等负面事件,正负性图片各半一组的周政赢和梁松志认为,对待这些,“要换位思考”,“要以法律为武器”、“道德和法律要各司其职”等。

而负性图片一组的被试者则表示,网络上以讹传讹的事情太多,对网络的负面信息进行了批判,认为“网络信息太多元,真实性不高。

”“我更相信,人们愿意传播和相信好消息。

”在两组被试基本情况类似的前提下,两组的反应不同,初步判断,负面消息对该组被试的情绪产生影响,并可能引起了他们对过多负面信息的批判,但还需要进一步实验证明是否确实如此。

报告

1.正性图片组看图之前的平均情绪等级为1.0,看图之后的平均情绪等级为1.7;负性图片组看图前平均情绪等级为0,看图后平均情绪等级为-2.0;正负混合图片组看图前平均情绪等级为1.3,看图后平均情绪等级为-0.7。

2.经配对样本检验,3组看图前和看图后的情绪等级均差异显著。

3.负性信息对情绪体验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正性图片对情绪的影响程度。

分析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周铁民博士:

图片资料是有别于文字资料的又一种大众了解现实社会的媒介。

它以鲜明、生动、写实为突出特征,是各种媒体反映现实不可或缺的形式。

通过图片的呈现,不仅能使人获得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情绪上的震撼,进而对人的行为产生方向上的、动力上的影响。

本实验的目的就在于了解正性图片(积极情绪)和负性图片(消极情绪)对个体情绪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1)无论正性图片还是负性图片都会对人的情绪产生明显的影响。

也就是说,看了带有情绪色彩的图片,人们的情绪是会发生明显变化的,即正性图片会增强积极的情绪,而负性图片会增强消极的情绪;

(2)与正性图片增强积极情绪相比,负性图片增强消极情绪的作用可能更大。

也就是说,负性图片会对个体产生能量更大的情绪冲击;(3)在同时接收到效价相当的正、负性图片的情况下,负性图片的作用会大些,以至于产生了明显的负性效果,即消极的情绪。

也可以说,同样的信息量,负性信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