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山东省青岛市化学中考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9477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0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山东省青岛市化学中考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历年山东省青岛市化学中考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历年山东省青岛市化学中考真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历年山东省青岛市化学中考真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历年山东省青岛市化学中考真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年山东省青岛市化学中考真题及答案.docx

《历年山东省青岛市化学中考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山东省青岛市化学中考真题及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年山东省青岛市化学中考真题及答案.docx

历年山东省青岛市化学中考真题及答案

2016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真题化学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30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

A.蔗糖

B.氧气

C.铜

D.生理盐水

解析:

A、蔗糖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答案项错误。

B、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答案项错误。

C、铜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答案项错误。

D、生理盐水中含有氯化钠和水,属于混合物。

答案项正确。

答案:

D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煤气燃烧

B.干冰升华

C.水结成冰

D.酒精挥发

解析:

A、煤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水结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

A

3.医生发现某同学体内缺少维生素C,该同学饮食中需适量增加的食物是(  )

A.面食

B.植物油

C.牛肉

D.蔬菜、水果

解析:

A.面食中富含糖类,故错误;B.植物油中富含油脂,故错误;C.牛肉中富含蛋白质,故错误;D.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故正确。

答案:

D

4.下列生活用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真丝围巾

B.陶瓷餐具

C.塑料保鲜膜

D.红木家具

解析:

A、真丝围巾是用真丝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答案项错误。

B、陶瓷餐具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答案项错误。

C、塑料保鲜膜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答案项正确。

D、红木家具是用红木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答案项错误。

答案:

C

5.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

A.铝

B.氢气

C.金刚石

D.氯化钠

解析:

A、铝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铝原子直接构成的,答案项错误。

B、氢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氢分子构成的,答案项正确。

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答案项错误。

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答案项错误。

答案:

B

6.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给液体加热

B.

测溶液的pH

C.

稀释浓硫酸

D.

蒸发食盐水

【考点】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蒸发与蒸馏操作;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解析: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

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答案:

B

7.C3N4是一种新型材料,它的硬度比金刚石还大,可做切割工具,在C3N4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碳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

B.+3

C.+4

D.﹣4

解析:

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设碳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

3x+(﹣3)×4=0,则x=+4价。

答案:

C

8.如表列出了一些常见物质在常温下的pH范围,其中呈碱性的是(  )

A.液体肥皂

B.菠萝汁

C.柠檬汁

D.泡菜

解析:

A、液体肥皂的pH大于7,显碱性。

B、菠萝汁的pH小于7,显酸性。

C、柠檬汁的pH小于7,显酸性。

D、泡菜的pH小于7,显酸性。

答案:

A

9.化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及健康状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硝酸铵可用作复合肥

B.研制、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助于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C.农药和化肥的过渡施用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D.煤的直接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可能导致酸雨

解析:

A、硝酸铵含有氮元素,可用作氮肥,故错误;B、塑料难以降解容易造成“白色污染”,所以使用可降解塑料可以有效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故正确;C、农药和化肥的过渡施用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故正确;D、煤的直接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可能导致酸雨,故正确。

答案:

A

 

10.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解析: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答案项说法正确。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答案项说法正确。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答案项说法正确。

D、汽车油箱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应为汽油的密度比水小,加少量水后,汽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燃烧,答案项说法错误。

答案:

D

 

11.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两个氧分子:

2O

B.三个二氧化硫分子:

3SO2

C.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H2

D.一个钙离子:

Ca+2

解析:

A、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两个氧分子可表示为:

2O2,答案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B、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三个二氧化硫分子可表示为:

3SO2,答案项化学用语书写正确。

C、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答案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D、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1个钙离子可表示为Ca2+,答案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答案:

B

12.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海洋资源非常丰富。

如图为海水中富含的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氯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B.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

C.钠原子的中子数为11

D.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

解析:

A.氯元素的偏旁是“气”,可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正确;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故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即核内质子数为11,而不是中子数,故错误;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故正确。

答案:

C

 

13.下列关于水和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的水过滤后即变成纯水

B.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来鉴别

C.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D.洗洁精洗涤油污时发生了乳化作用

解析:

A、过滤除去的是不溶性固体杂质,自然界中的水过滤后不能变成纯水,故说法错误;B、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能与肥皂水混合产生大量的浮渣,软水中不含或含有少量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与肥皂水混合产生泡沫,故可以使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故说法正确;C、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最少由两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说法正确;D、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可用于去除油污,故说法正确。

答案:

A

 

14.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B.铁锈在稀盐酸里浸泡一段时间后,铁锈消失,溶液变为浅绿色

C.向淀粉溶液中滴加碘水,溶液变为蓝色

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解析:

A、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答案项说法错误。

B、铁锈在稀盐酸里浸泡一段时间后,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会观察到铁锈消失,溶液变为黄色,答案项说法错误。

C、淀粉遇碘变蓝色,向淀粉溶液中滴加碘水,溶液变为蓝色,答案项说法正确。

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答案项说法错误。

答案:

C

15.食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乙酸分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

代表一个碳原子,○代表一个氢原子,

代表一个氧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酸是一种化合物

B.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

C.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

D.乙酸分子中的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

2:

1

解析:

由乙酸的分子的模型图,1个乙酸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

C2H4O2.A、乙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答案项说法正确。

B、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2+1×4+16×2=60,答案项说法正确。

C、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0%,答案项说法错误。

D、1个乙酸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则乙酸分子中的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

4:

2=1:

2:

1,答案项说法正确。

答案:

C

 

16.“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重要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NaHCO3是纯碱

B.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溶质只有NH4Cl

C.配制饱和食盐水时,可通过搅拌来提高食盐的溶解度

D.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的作用是使溶液呈碱性,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

解析:

A、碳酸氢钠的俗称小苏打,答案项说法错误。

B、析出的晶体后剩余溶液中溶质是NH4Cl和NaCl,答案项说法错误。

C、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配制饱和食盐水时,通过搅拌不能提高食盐的溶解度,答案项说法错误。

D、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能更好的吸收二氧化碳,使反应物浓度大,反应速率快,答案项说法正确。

答案:

D

 

17.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减少燃煤发电,增加太阳能发电,有利于治理雾霾

B.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人体缺锌会引起生长发育缓慢,因此锌元素摄入的越多越好

D.垃圾中的有些金属、塑料可以循环利用,因此生活垃圾要分类回收

解析:

A、减少燃煤发电,增加太阳能发电可以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所以有利于治理雾霾,故A正确;B、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小苏打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可用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B正确;C、人体缺锌会引起生长发育缓慢,因此要适量的摄入锌元素,而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故C错误;D、垃圾分类回收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防止环境污染,故D正确。

答案:

C

 

18.如图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四个实验装置示意图,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探究锌和铜金属活泼性

B.

探究燃烧的条件

C.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解析:

A、与等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锌片能产生大量气泡,铜片表面无明显变化,能得出锌的金属活泼性比铜强,答案项实验装置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能说明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但无法确定是否与氧气有关,答案项实验装置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铜粉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铜,能消耗装置内的氧气,根据注射器刻度的变化可以确定装置内氧气的体积,但无法确定装置内空气的总体积,不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答案项实验装置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一段时间后,两支试管中的铁钉均不生锈,无法确定铁锈蚀的条件,答案项实验装置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

A

 

19.推理和归纳是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可做保护气,可做保护气的一定是稀有气体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性质活泼的金属在空气中容易被腐蚀,铝在空气中不易被腐蚀是因为其性质不活泼

D.酸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解析:

A、稀有气体可做保护气,可做保护气的不一定是稀有气体,答案项说法错误。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但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臭氧的混合气体,答案项说法错误。

C、性质活泼的金属在空气中容易被腐蚀,铝在空气中不易被腐蚀是因为其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答案项说法错误。

D、酸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不一定是酸,也可能是二氧化碳等非金属氧化物,答案项说法正确。

答案:

D

 

20.(多选)菠菜中含有一种有机物﹣草酸,将草酸隔绝孔空气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水和碳的氧化物,为了探究上述反应生成的碳的氧化物成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装置对实验结果不产生影响,因此可以去掉乙装置以简化实验方案

B.丙装置玻璃管中若发生化学反应,则一定为置换反应

C.若甲试管内溶液变浑浊,丁试管内无明显现象,则该碳的氧化物成分为二氧化碳

D.若甲试管和丁试管内溶液都变浑浊,丙处玻璃管内的红色固体变成黑色,则该碳的氧化物成分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解析:

草酸隔绝空气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水和碳的氧化物,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会与氧化铁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A、甲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混合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丙中的红色固体变成黑色,说明混合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所以乙装置对实验结果会产生影响,因此不可以去掉乙装置以简化实验方案,故A错误;B、丙装置玻璃管中若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不属于置换反应,故B错误;C、若甲试管内溶液变浑浊,说明含有二氧化碳,丁试管内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一氧化碳,则该碳的氧化物成分为二氧化碳,故C正确;D、甲试管和丁试管内溶液都变浑浊,丙处玻璃管内的红色固体变成黑色,则该碳的氧化物成分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故D正确。

答案:

AB

21.某溶液可能含有盐酸、硫酸、硝酸钠、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组成,向一定质量的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共发生了三个化学反应

B.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氯化铜,可能含有硝酸钠

C.反应过程生成的沉淀一定有氢氧化铜,可能有硫酸钡

D.到达b点时所消耗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17.1g

解析:

由图象可知一开始加入氢氧化钡,没有沉淀,反应一段时间后又产生了沉淀,说明肯定有一种物质能与氢氧化钡产生沉淀,一开始不产生沉淀是因为其中含有酸,酸能把产生的沉淀溶解,所以加入的氢氧化钡先与酸反应,把酸反应完了再与另一种物质反应生成沉淀,酸不能是稀硫酸,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所以图象中的沉淀应该从原点开始,所以只能是盐酸,所以与氢氧化钡产生沉淀只能是氯化铜溶液了,所以该混合物组成一定含有盐酸和氯化铜溶液,可能含有硝酸钠。

A、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共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一是盐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二是氯化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钡,故A错误;B、由上述分析可知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氯化铜,可能含有硝酸钠,故B正确;C、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过程生成的沉淀一定有氢氧化铜,一定没有硫酸钡,故C错误;D、到达b点时,由于盐酸的质量不知道,所以盐酸消耗的氢氧化钡无法计算,故不能消耗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故D错误。

答案:

B

 

22.为探究锌、铜、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学习小组做了如甲图所示实验,实验结束后,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如乙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后烧杯中的固体一定含有铁

B.甲图试管②中反应后固体一定不含铁

C.反应后烧杯中的溶液一定不含有氯化铜

D.烧杯中最后所得固体的质量一定大于2a克

解析:

三种的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铁、铜,所以铁不会与氯化锌反应,铁会置换出氯化铜中的铜,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说明铁又会置换出氯化铜中的铜,所以A、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铁会置换出氯化铜中的铜,但是氯化铜的量不能确定,所以反应后烧杯中的固体中是否含铁,不能确定,故A错误;B、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加入烧杯中后,会继续生成铜,所以试管②中一定含有氯化铜,滤渣中一定不含铁,故B正确;C、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铁会置换出氯化铜中的铜,但是氯化铜的量不能确定,题中的现象不能确定反应后烧杯中的溶液是否含有氯化铜,故C错误;D、通过题中的分析可知,加入铁的质量是2a,每56份质量的铁会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可能大于2a克或等于2a或小于2a,故D错误。

答案:

B

 

二、解答题

23.碳及其化合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请填写下列空格:

(1)下列含碳元素的物质:

①碳酸钠②甲烷③一氧化碳④碳酸,属于有机物的是  (填序号,下同),汽车中含有的一种酸是  。

解析:

甲烷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碳酸属于酸,故填:

②;④。

答案:

②④

(2)木炭可以做燃料,它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解析:

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

CO2.

答案:

C+O2

CO2

(3)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  的排放量,请写出一例符合这一主题的做法  。

解析:

“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例如:

骑自行车上学(及时关灯,尽量少开空调等)。

答案:

CO2骑自行车上学(及时关灯,尽量少开空调等)

24.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  ;②  。

解析:

标号仪器分别是①分液漏斗;②试管。

答案:

分液漏斗试管

(2)实验室用过氯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从控制反应速率和节约药品的角度考虑,发生装置最好选用  (填装置序号)。

解析: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不需加热,属于固液常温型,故可选发生装置C或B;装置B中的分液漏斗可逐滴滴加液体,需要制取气体时打开活塞,不需要时关闭活塞,从而达到节约药品和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同时生成水,方程式是2H2O2

2H2O+O2↑。

答案:

2H2O2

2H2O+O2↑C或B

(3)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利用装置  (填装置序号)收集,如果要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用这种装置收集氧气时应注意  。

解析:

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利用装置F收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集气瓶底部要预先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目的是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

答案:

F集气瓶底部要留少量的水

25.酸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品,如表是某酸奶外包装上标识的营养成分表。

项目

能量

蛋白质

脂肪

糖类

每100g

329kJ

2.6g

3.1g

10.0g

60mg

请填写下列空格:

(1)酸奶中的  在消化道内会逐渐被分解成可被人体吸收的多种氨基酸。

解析:

蛋白质是在胃中被初步消化,在小肠内被最终消化成氨基酸后才能够被人体吸收。

答案:

蛋白质

(2)脂肪在人体内分解、氧化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将  能转化为热能。

解析:

脂肪在人体内分解、氧化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供人体活动之需。

答案:

化学

(3)蔗糖(C12H22O11)是酸奶中的一种糖类物质,蔗糖的组成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最简整数比)  。

解析:

蔗糖C12H22O11分子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2×12):

(1×22)=72:

11。

答案:

72:

11

(4)在选择制作酸奶包装盒的材料时,从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该材料应具备  的特点(填写一条即可)

解析:

食品包装的物理指标和元素含量必须符合标准,可能危害健康的材料,绝对不允许用来包装食品,牛奶、酸奶等一般使用纸盒来装,因为纸包装的化学性能比较稳定,食品纸包装具有良好的防湿性、保鲜性、避光性,能够有效防止细菌侵入和延缓食品变质、还有耐水、耐油、耐酸、除臭等特性。

答案:

耐水

26.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请填空:

(1)氟元素(F)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据图可判断出x的数值为  ;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电子(填“得”或“失”),所以氟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通常为  价。

解析:

据图可以看出,x=2+7=9,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化合价为﹣1价。

答案:

9得到﹣1

(2)氢元素与氟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氟化氢,其化学式为  ;常温下,氟气(F2)是一种气体,能与水反应生成氟化氢和氧气,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

根据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氟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氟化氢的化学式为HF;氟气(F2)与水反应生成氟化氢和氧气,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2F2+2H2O=4HF+O2。

答案:

HF2F2+2H2O=4HF+O2

27.t1℃时,将a、b两种固体各18g,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升温到t2℃时,现象如图乙所示,a、b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所示。

请填空:

(1)从t1℃到t2℃的变化过程中,一直处于饱和状态的是  (填“a”或“b”)的溶液。

解析:

从t1℃到t2℃的变化过程中,b中始终有未溶解的固体,所以从t1℃到t2℃的变化过程中,一直处于饱和状态的是b的溶液。

答案:

b

(2)图丙中曲线M表示的是  (填“a”或“b”)的溶解度曲线。

解析:

M曲线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从t1℃到t2℃的变化过程中,a物质的溶解能力逐渐增大,所以图丙中曲线M表示的是a的溶解度曲线。

答案:

a

(3)若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  结晶的方法提纯A。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若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答案:

降温

28.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请填空:

(1)实验1采用可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  。

解析:

实验1采用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由图示可知,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水。

答案:

(2)实验1中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解析:

实验1中干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则观察到的现象是石蕊纸花变红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答案:

石蕊纸花变红色CO2+H2O═H2CO3

(3)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  (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通过此现象可获得关于二氧化碳的另外一条性质是  。

解析:

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②③都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都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④比①先变红,通过此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