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诗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99172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诗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五年级诗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五年级诗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五年级诗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五年级诗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诗歌.docx

《五年级诗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诗歌.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诗歌.docx

五年级诗歌

五年级目录

枫桥夜泊………………………………唐·张继

别董大…………………………………唐·高适

暮江吟…………………………………唐·白居易

春夜喜雨………………………………唐·杜甫

次北固山下……………………………唐·王弯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过香积寺………………………………唐·王维

汉江临眺………………………………唐·王维

阕题……………………………………唐·刘脊虚

山居秋暝………………………………唐·王维

使至塞上………………………………唐·王维

蜀先主庙………………………………唐·刘禹锡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与诸子登砚山………………………………………唐·孟浩然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寄左省杜拾遗…………………………唐·岑参

巴山道中除夜有怀……………………唐·崔涂

龟虽寿…………………………………魏·曹操

浣溪沙…………………………………宋·苏轼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唐戴叔伦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凉思唐李商隐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

溪居唐柳宗元

楚江怀古唐马戴

鲁山山行北宋梅尧臣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唐孟浩然

送僧归日本唐钱起

塞上曲唐王昌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唐杜甫

赠范晔南朝陆凯

虞美人唐李煜

水调歌头宋苏轼

咏兰花明张羽

题菊花唐黄巢

明日歌清钱鹤滩

观沧海汉魏曹操

龟虽寿汉魏曹操

相思唐王维(外加)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大家来欣赏】

月亮慢慢地落下,乌鸦在夜里啼叫,天地间布满了寒霜。

躺在船中,面对着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满腹忧愁,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有座寒山寺,半夜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诵读诗歌,想一想:

作者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景物分别有哪些?

【相关链接】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唐代诗人,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

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寒山寺:

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

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

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

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

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

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大家来欣赏】

千里黄云蔽日,日落时天色昏黄,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

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

诗中前两句写景,试想一想:

这样的情境暗示着什么?

【相关链接】

这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是作者的劝勉。

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

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据说他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所以诗句蕴涵着凄凉悲苦之感。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大家来欣赏】

一道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的半边为青绿色,半边泛出红色。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真是令人喜爱、陶醉,露水像圆润的珍珠,月亮像一张弯弓。

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四句诗描绘出两幅绝美的图画,快拿起笔画一画吧!

【相关链接】

此诗是白居易在出任杭州刺史的途中所写,描绘深秋傍晚江上的美景。

822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此诗当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

农历的九月初三正是深秋啊.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

正由于它们显示了一个时空位移的运动过程,这就暗中点出了诗人游览时间之长和兴趣之浓。

从而,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被自然景色所感染、所陶醉的审美历程。

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

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

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大家来欣赏】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

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读到“花重锦官程”,你是否体会到一个“重”字,传达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意盎然的世界,也使我们感受到诗人春一般的喜悦心情?

你还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个字或哪句诗?

能说出喜欢它的理由吗?

【相关链接】

杜甫诗集中有五十多首写雨的诗篇,以《喜雨》为题的,共四首,以这一首最为知名。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

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

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

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次北固山下

【唐·王弯】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大家来欣赏】

一条弯曲幽深的小路伸向青山外边,山前澄清碧绿的水中泛着一只小船。

潮水汹涌显得两岸更加宽阔,轻风吹动,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

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江南早春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年。

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家乡?

急切地拜托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

朗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诗,你的脑海中想象出了怎样的画面?

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人生气度和情怀?

【相关链接】

王湾,洛阳人。

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

此诗当于此时写就。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山青了,水绿了,天气暖和了。

飘流他乡的游子已经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载着归客的行舟也开始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

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北固山是扬子江的中段,早起的诗人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一轮红日从东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回眸西探,却见西边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预示着新的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

“生”和“入”的选用,把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看着眼前的“平潮、悬帆、海日、江春”,不由得萌发出一个美好的想法:

我写上一封书信让那北归的鸿雁捎给洛阳的家人,让他(她)们也知道我此时此地的心情吧。

尾联不仅与首联相照应,也使诗中客观景物全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原本自然之景物也就有了人的灵性,向人们诉说着诗人心中的美好感觉和愿望。

如果说颌联是从景物入手,以形式之美引发颈联;那么就可说颈联是从天人感应拓展,以胸怀之美照应颌联。

王湾之后的当朝宰相张说,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写在办公的政事厅上,让人们好好学习,意义恐怕就不是单纯的艺术性问题了,张宰相更看重的是此诗道出的人生气度和胸怀。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大家来欣赏】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

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①荆门:

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临长江。

②平野:

大平原。

大荒:

无边的原野。

③海楼:

海市蜃楼。

光折射产生的虚幻景象。

④故乡水:

指长江水。

诗人早年住在长江上游四川。

万里:

喻行程之远。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写下了这首诗。

诵读诗歌,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相关链接】

这是一首送别诗,大概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不一样。

一般的送别诗多以送别朋友,告别亲人,分别情人为题材,而这首诗我们看不出是李白送别朋友,还是父老乡亲在送别李白,抑或是情人之间的深情款款,挥泪离别。

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情意婉曲,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确是送别诗中的极品。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

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

古朴原始的楚地风情,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风雨沧桑的历史变迁,无一不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神往外界的李白。

朝思暮想,壮浪一游,眼看诗人的梦想就要成为现实,诗人怎么能不欢欣鼓舞,喜出望外呢?

颔联远眺近观,触目生情,描山绘水,情彩飞扬。

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急湍胜箭,猛浪若奔,两岸青山或刀劈斧削鬼斧神工,或悬崖峭壁森然搏人,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

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

“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亦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之态。

下句说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江流天地,波涛滚滚;排山倒海,一往无前。

“入”字平中见奇,力透纸背,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壮浪形骸的气势;又展现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

两句诗写得境界雄奇,视界高远,气势飞动,形象壮观,更体现出诗人初来乍看,心动神奇的惊诧欢愉之情。

颈联远观近察,俯仰生辉,绘月描云,瑰丽生情。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当空,银辉四射;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

著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

月亮犹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嵌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

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

这一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舍万千风物不说,单写“故乡水,送亲人”,别具情趣,耐人寻味。

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离不离,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景,移步换形,满目生情。

写两岸青山相对挺立,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飘飘绚丽灿烂,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

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亲山、亲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

这份山水亲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辉。

游子的李白,形式上离开了故乡山水,实质上,纵然走到天涯海角,心里永远装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家来欣赏】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淹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绿草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赋得:

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南朝梁元帝《赋得兰泽多芳草》诗是现存较早的“赋得体”诗。

而“赋得体”之大兴是在唐代,以后历代沿用。

试帖诗比一般的赋得体要求严格,一般限为五言排律,六韵或八韵。

白居易此诗以“古原草送别”为题,故诗须扣住“古原”、“草”、“送别”等题意。

  离离:

青草繁茂的样子。

  远芳:

广远的草原。

  晴翠:

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

公子王孙。

此指所送之人。

萋萋:

青草繁盛纷乱的样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请铭记这点睛之笔,同时体会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相关链接】

  这是作者十六岁所作。

本来只是练习应试的习作,但因作得好,便成了他的成名作。

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

作者初进京城,携诗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

顾借"居易"之名打趣说:

"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待读其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赞赏道:

"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遂广为延誉。

按"赋得体"的标准,此诗之结构可谓严谨妥当:

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

然而此诗之佳处远不止于此。

其为名作,实因意胜──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

  这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野草离离,生生不已。

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

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

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

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

诗的前四句侧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如此的野草,才有资格成为宇宙间一切生命的象征,才拥有值得人赞美的生命意义。

尾联扣送别之意,"又"字暗示离别乃古今人事之所难免;别情如春草萋萋,亦人之常情。

故前人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之叹,后人亦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之悲。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祥制毒龙。

【大家来欣赏】

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在此山中;入山数里,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峰。

这儿古木参天,根本没有行人路径;深山中,何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寺钟。

俯听危石的流泉,轻轻地抽泣哽咽;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荫寒气犹浓。

日已将暮,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有如禅定,身心安然。

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

构思奇妙、炼字精巧。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你还读过哪些精妙诗句?

请写下来,学习作者谴词造句的技巧。

【相关链接】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

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

“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

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

汉江临眺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家来欣赏】

楚国的地界与三湘连接,在荆门与九条支流相通。

地势开阔,江水好像一直滔滔流到天外,远处山色若隐若现,时有时无。

城市就似在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好像使远处的天空摇动起来。

襄阳正是风和日丽,一片好风光,留下来与山翁共醉。

汉江:

即汉水。

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省至汉阳入长江。

临眺:

登高望远。

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

楚塞:

指襄阳一带的汉水,因其在古楚国之北境,故称楚塞

三湘:

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又称三湘。

此当泛指洞庭湖南北诸流域。

荆门:

《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

"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

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纹,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

此二山,楚之西塞也。

"今湖北省荆门县城即在江南岸边,县南有荆门山,与北岸之虎牙山隔岸相对。

九派:

《文选》郭璞《江赋》:

"流九派乎寻阳"。

李善注引应劭《汉书》注:

"江自庐江浔阳分为九。

"这两句写江汉相通之广,南连三湘,西通荆门,东达九江。

山翁:

晋代将军山简,曾守襄阳。

这里借指当时襄阳的地方长官。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

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

你能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这幅壮美的山水画吗?

画出来与大家共享。

【相关链接】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维调知南选,途经襄阳时作此诗。

诗的前六句写临流远眺的景观和感受,既是写实,又充满想象,气象恢宏阔大,是历代文人写江汉景象的佳作。

《瀛奎律髓》:

"右丞此诗,中两联皆言景,而前联犹壮,足敌孟、杜《岳阳》之作"。

《唐诗成法》:

"前六雄俊阔大,甚难收拾,却以'好风日'三字结之,笔力千钧。

"这首《汉江临眺》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

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

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难怪王世贞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说得很中肯。

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

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翁,即山简,晋人。

《晋书。

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

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阕题

【唐·刘脊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大家来欣赏】

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漂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

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斋堂。

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你还读过刘脊虚的哪首山水田园诗?

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写作风格?

【相关链接】

刘脊虚: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之一。

《阕题》这首诗从语意来看,似乎是写友人在暮春山中隐居读书的生活。

诗以“暮春”为主题,一片春光春色,清新自然,幽静多趣。

全诗无奇词丽句,只把所见所闻如实道来,娓娓动听,使人快乐无限。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大家来欣赏】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班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这首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中静态、动态的景物分别有哪些?

找出来读一读。

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

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链接】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

“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

“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大家来欣赏】

你看,“我”轻车减从地前往边境去慰问将士,已经经过居延了;我们一路上快马加鞭,卷起滚滚尘沙,一行人就像“征蓬”一样驰出汉塞,又像“归雁”一般飞入胡天;途中看见茫茫沙漠上的一缕烽烟直冲云霄,横亘的大河上空高悬着一轮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